-
不同生境糙苏叶挥发油化学成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糙苏叶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差异,以阐明化学成分含量对功效的影响。方法:从陕西眉县蒿坪、陕西三原采集糙苏叶,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糙苏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检测糙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对比不同产地糙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陕西眉县蒿坪糙苏叶、陕西三原糙苏叶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9、56种化学成分,两者共有挥发油成分5种(剔除二丙酮醇)。陕西眉县蒿坪糙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2-tert-butoxy-5-methylthiophene,含量达18.009%;陕西三原糙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紫苏醛,含量达50.728%。结论:不产地糙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蒿油对小鼠痤疮模型及皮肤微生态的干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评价青蒿油(artemisia naphta oil,AN)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诱导的小鼠痤疮模型的疗效及皮肤微生态的影响.方法: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浓度AN干预组(0.5%、1.0%、1.5%、3.0%、5.0%AN组),每组6只.P.acnes注射耳朵皮内构建痤疮模型,小鼠右耳出现红肿后,Base组涂抹Base水对照干预,其余给予不同浓度的AN干预,每次涂抹1 mL,每天1次,17天后观察小鼠耳部厚度,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16S rRNA测序分析皮肤微生态变化,Western blot检测IL-6、IL-1β和TNF-α含量和TLR2、TLR4、P65、p-P65蛋白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耳部出现红肿、表皮层增厚、真皮层炎症细胞浸润,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降低,其中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菌群丰度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下调;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上升.Base组小鼠TLR2、TLR4、p-P65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不同浓度AN处理后的小鼠耳部红肿、病理损伤减轻,耳部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改善,葡萄球菌、粘质沙门氏菌显著下调,双歧杆菌属、棒状杆菌属、Atopostipes菌群丰度显著上调,且IL-6、IL-1β、TNF-α含量和TLR2、TLR4、p-P65/P65蛋白表达显著下降.结论:AN可降低促炎因子分泌,减轻皮肤炎症反应,增加皮肤有益菌的丰度,抑制病原菌生长,恢复皮肤微生态平衡,有效改善痤疮炎症样皮损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野艾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野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总结.野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79 个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7 个黄酮类化合物、6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 2 个咖啡酸类化合物,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野艾蒿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和杀虫等药理作用,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该文侧重关注野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挖掘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此外,该文也指出了野艾蒿在药用价值和现有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促进野艾蒿的合理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氮和水分添加对黑沙蒿群落优势植物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了解典型沙生半灌木群落植物在氮(N)沉降和降水增加下的响应机制和适应策略,以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别名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为对象,研究了N、水分添加及其交互作用下土壤与优势植物黑沙蒿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叶片N含量、磷(P)含量、N:P及相应的内稳性指数.结果显示:(1)土壤速效N、P养分供应状况和植物养分吸收的内在属性共同影响黑沙蒿和赖草叶片N含量、P含量、N:P对N和水分添加的响应,黑沙蒿和赖草叶片N含量对N和水分添加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2)黑沙蒿和赖草叶片P内稳性均强于叶片N内稳性,与黑沙蒿和赖草生长均受N限制密切关联;(3)黑沙蒿叶片N、P化学计量内稳性相对较高且养分利用策略较为保守,赖草叶片N、P化学计量内稳性相对较低且养分利用策略较为灵活.结果表明,黑沙蒿在干旱贫瘠的环境中更具竞争力和生长优势.在N沉降和降水持续增加的情景下,黑沙蒿群落物种组成可能因优势植物黑沙蒿和赖草竞争力和养分利用策略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双氢青蒿素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炎症反应和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究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DHA)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炎症反应和愈合的影响.方法 用卡波姆 980、吐温-80、甘油、超纯水、氢氧化钠配制基质软膏,加入双氢青蒿素、尼泊金乙酯搅拌均匀,即得双氢青蒿素软膏.50 只SPF级SD大鼠,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法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成功造模 44 只.用直径 2.0 cm圆形打孔器在大鼠背部制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用随机数表法将 36 个创面分为 4 组,每组9 个,分别外用 5%、10%、15%双氢青蒿素软膏及基质软膏(对照组),每天 1 次,连续 14 d.第 3、7 和14 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然后切取包含 0.2 cm创缘和创面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变化,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 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in 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另外 8 只随机分为 10%双氢青蒿素组和对照组,切取第7 天时的创面组织,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两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SPSS 2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浓度双氢青蒿素组的创面愈合率均优于对照组,10%双氢青蒿素组最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双氢青蒿素组在第 7、14 天时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面积增加(P<0.05).各双氢青蒿素组IL-6、TNF-α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L-10 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基因火山图显示,10%双氢青蒿素组明显上调缺氧诱导因子 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Smad同源物 12(Smad homolog 12,Smad12)、β-防御素 4(β-defensin 4,Defb4)等抗炎、抗菌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10%双氢青蒿素组在炎症反应、免疫反应和对细菌的防御反应等方面显著富集.KEGG富集分析显示,10%双氢青蒿素组在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方面显著富集.结论 双氢青蒿素可能通过减少炎症细胞浸润、调节炎症因子、抗炎抗菌基因、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和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来抑制过度的炎症反应,从而加速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青蒿油对豚鼠脂溢性皮炎模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究青蒿油(AN)对脂溢性皮炎模型皮肤损伤和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40 只豚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Base组、不同剂量AN干预组(0.5%AN、1.0%AN、1.5%AN、3.0%AN、5.0%AN),每组 5 只.除正常组外的组别豚鼠麻醉后背部剃毛,在剃毛区域均匀涂抹脱毛膏,随后使用砂纸进行摩擦,并涂抹植物油混合的马拉色菌,使用不同浓度的AN连续干预 7d.观察豚鼠背部红斑、丘疹、鳞屑的情况及真菌菌落数;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背部出现弥漫性红斑及厚鳞屑,真菌菌落数显著上调,IFN-γ、IL-1β、IL-2、IL-4、IL-8、IL-10 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组及Base组相比,不同浓度的AN处理后的豚鼠红斑、丘疹、鳞屑均明显改善,真菌菌落数显著下调,血清中IFN-γ、IL-1β、IL-2、IL-4、IL-8、IL-10 水平降低,当AN浓度达到 1.5%时,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AN可通过降低真菌菌落数和炎症因子水平,缓解豚鼠脂溢性皮炎模型的皮肤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柔性脂质体凝胶膏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制备雪上一枝蒿总生物碱(简称"雪总碱")柔性脂质体凝胶膏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以包封率、粒径、表面Zeta电位及多分散系数(PDI值)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雪总碱柔性脂质体处方并对其形态进行表征.通过混料均匀设计,以均匀性、延展性、渗透性、残留量、皮肤追随性、内聚力、初黏力、持黏力及剥离强度等多因素综合评分,优选凝胶膏剂处方.采用Franz扩散池,以大鼠皮肤为透皮模型,考察雪总碱柔性脂质体凝胶膏剂的体外透皮性能.结果:优选得到的雪总碱柔性脂质体处方为:加药量11.7 mg,脂固比7.5∶1,脂表比62∶38,水化时间10 min,柔性脂质体外观为球形或类球形,包封率为(61.38±3.89)%,粒径为(56.27±0.75)nm,Zeta电位为(-27.50±0.28)mV,PDI值为(0.225±0.009).优选得到的柔性脂质体凝胶膏剂处方为:6.24%Viscomate NP 700、19.86%高岭土、23.17%甘油、4.96%PVP、42.18%柔性脂质体溶液、3.59%甘羟铝.体外透皮结果表明,雪总碱柔性脂质体凝胶膏剂中药物的48 h累积渗透率是普通凝胶膏剂的3.8倍.结论:将雪总碱包封于柔性脂质体制成凝胶膏剂,可显著提高药物透皮速率,有望作为新型给药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建立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通过实验对热毒宁吸入粉雾剂进行制备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中绿原酸、栀子苷和青蒿素的含量.运用激光粒度仪测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粉末粒径分布,结合药典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质量标准.结果:15 g金银花和12 g青蒿在3倍体积的水中提取6 h,可以获得最佳的挥发油提取量,在6倍水体积,pH=2.5的条件下,提取240 min可以获得最优的绿原酸和浸膏得率.在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180 min,6倍加液条件下,获得最佳的栀子醇提物得率.在温度80℃、风速600 L/h,进药量3 mL/min的条件下进行喷雾干燥,发现乙醇含量为60%时为最优条件,其粒径分布在1~5 μm的体积百分数为67.6%,且得粉率为71.2%.喷雾微粉在25 ℃条件下储存1个月和3个月,药物分别降解0.25%和2.13%,水分分别增加0.02%和0.05%,且在避光和正常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变化.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绿原酸含量不低于5.0%、青蒿素含量不低于3.2%、栀子苷含量不低于6.8%.热毒宁喷吸入雾剂中总菌落数低于1 000 cfu/g,真菌和酵母低于100 cfu/g,未检出大肠杆菌.结论:该优化后工艺可靠,含量测定的精密度、准确性、重复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可用于热毒宁吸入粉雾剂的生产和质量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降水变化和叶龄对油蒿群落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生产力的调控
编辑人员丨2024/5/25
在掌握典型荒漠植物油蒿化学计量学特征沿随降水量变化的响应特征,并从叶片间的养分协调分配的角度阐明油蒿维持生产力的生物学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植被的演变预测提供依据.通过野外降水控制实验的方法,设置 6 个降水量梯度(减雨 70%、减雨 50%、减雨 30%、自然降水、增雨 30%和增雨 50%),分别测定不同降水量下油蒿群落生产力及叶片、土壤的化学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降水量增加的情况下,油蒿群落土壤TP含量由于淋溶作用而显著降低;降水量减少情况下,油蒿林地土壤SOC、TN、TP含量并未改变.油蒿叶片的SOC、TN含量在降水增加时无显著变化、降水减少时含量增加,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降低叶片TP含量.2)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养分元素含量对降水变化具有差异响应.成熟叶片养分含量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幼叶养分元素含量较为稳定,在降水减少的情况下,油蒿优先将C、P分配给了幼叶,选择牺牲成熟叶以维持幼叶的生长.3)油蒿的生产力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升高,油蒿ANPP在增雨 30%处理组达到最大值,但在增雨 50%时ANPP降低,这与过量的降水引发土壤养分流失有关.ANPP与幼叶TP含量相关性极显著,与成熟叶各元素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测,在降水变化的情境下,油蒿存在养分内在生物学调节机制以实现植株最优生产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青蒿油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初步探究青蒿油(AN)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32 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阴性对照(NC)组、0.5%AN组、1.0%AN组、1.5%AN组、3.0%AN组和 5.0%AN组,每组 4 只.小鼠背部涂抹咪喹莫特乳膏构建银屑病小鼠模型,将不同浓度的AN按照相应分组进行喷雾给药,连续干预2 周.观察各组小鼠皮损情况并进行银屑病面积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收集各组小鼠皮损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皮损部位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 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小鼠皮损区病理均可见表皮组织增厚,棘突增长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IL-1β、TNF-α、IL-6 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或NC比较,各AN干预组小鼠PASI评分、血清中IL-1β、TNF-α、IL-6 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病理损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 3.0%及以上AN可缓解银屑病的皮损状况;0.5%AN即可缓解银屑病的炎性反应,其中 1.0%、5.0%AN缓解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