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虚、瘀、水、毒”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分期论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虚、瘀、水、毒在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发展和病理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虚、瘀、水、毒”探讨CHF发展过程中的病机演变及治疗,认为虚是起病之本,瘀、水、毒为疾病发展之标。其中,虚:心气亏虚、心阳不足;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也是加重疾病、造成恶性循环的重要机制;水:痰饮、水湿是根本病理产物;毒:热毒、水毒、瘀毒是病情进展、产物堆积的最终结果。治疗上,CHF可分为早、中、晚、末4期。早期补气调心治本、活血行水治标;中期益气养阴扶正、化瘀泄浊祛邪;晚期化瘀解毒为主、温阳利水为辅;末期救逆固脱敛阳、生津益气补阴。在分期论治的同时要注意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注重把握时机、灵活用药;采取中西并用、融会贯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医大师李济仁从五脏论治痿病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国医大师李济仁教授主张治痿需谨守病机,详辨虚实,酌情施治。根据其临床经验结合先贤的学术思想,可知新安医学流派治疗痿病以五脏辨证为纲,具体体现在治法上内外相合,补泄并举:从肝取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从心取镇心安神、益气升阳法;从脾取补益脾胃、燥湿化浊法;从肺取清金保肺、燥湿化痰法;从肾取培补肝肾、填精益髓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观察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1年7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收治的89例CKD 3~5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后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肾脏疾病相关指标[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白蛋白(Albumin,ALB)、24 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total protein,UTP)]、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介素-12P70(Interleukin-12P70,IL-12P70)、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γ-干扰素(Interleukin-γ,INF-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4.09%(37/44)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中医临床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BUN、Scr、UT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b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ALB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UN、Scr、UT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eGFR、ALB及Hb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BUN、Scr、UT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eGFR、ALB及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促炎因子IL-2、IL-12P70、IL-17、IFN-γ及纤维化因子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抗炎因子IL-4、IL-5、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促炎因子IL-2、IL-12P70、IL-17、IFN-γ和纤维化相关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抗炎因子IL-4、IL-5、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的药物相关性胃肠道症状及过敏等不良反应.结论 益肾清利活血泄浊方可有效改善CKD 3~5期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衰竭,调节外周血炎症及纤维化细胞因子,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基于"浊毒蓄损,肾失气化"探讨大黄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慢性肾衰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程较长,脾肾本气早已虚损,迟迟不复,无力气化,肾主气化不及,气血津液代谢不畅,聚而为湿浊、痰热、瘀毒等有形实邪,多种致病产物难于运化排出,久之蕴酿浊毒,浊毒蓄损于官窍,肾主气化不利.浊毒壅滞三焦气机,上下通达失常,肾元衰惫,肾失气化,影响多脏腑功能.结合诸多医家经验,认为浊毒蓄损、肾失气化是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发现大黄组方常用于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且反馈较佳,治疗采用活血消癥、通利气化、去宛陈莝,常用大黄?虫丸、桃核承气汤等加减;升降相因、调节气化、泄浊解毒,常用升降散加减;燮理阴阳、温肾化气、推陈致新,常用大黄附子汤、温脾汤加减.大黄扫荡肠腑,给实邪予排出途径,推陈致新,非单通下燥屎,亦泄其寒热浊气、癥积陈腐,从而安和五脏,通调气机,正其阴阳,浊毒得去则气化而能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陈康清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陈康清老师认为,脾肾虚致泄为慢性结肠炎主要病机.陈老师运用"态靶辨治"理论治疗慢性结肠炎,将慢性结肠炎分为炎症期、炎积癥瘕期、康复期三个阶段,将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分为"郁火态、湿热态、癌毒态、阴火态"四种状态,辨证分为八种证型: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寒热错杂)等.炎症期以"湿热态""郁火态"为纲,辨证为脾胃虚弱,湿浊下迫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脏连丸为靶方;肝郁脾湿,湿热留滞胃肠型,治法为疏肝解郁,健脾利湿,通降谷道,以柴胡疏肝散为靶方;肝郁脾虚,气滞瘀堵大肠型,治法为疏肝化瘀,健脾化湿,通降肠腑,以大柴胡汤、大黄牡丹汤为靶方等.炎积癥瘕期以"癌毒态"为纲,如辨证为脾阳虚夹寒,寒湿阻滞肠道型,治法为温阳健脾,散寒祛浊,以附子理中丸为靶方;脾虚痰阻,水湿痰阻肠腑型,治法为健脾利湿,理气行滞,以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为靶方;脾肾阴阳两虚,毒痰湿瘀互结留滞大肠型,治法为平调阴阳,化瘀理气行滞,以乌梅丸或半夏泻心汤合蛰虫丸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气机虚弱加之有形之邪的复合态,如遇蒹加毒痰癌态,可加"半边莲配伍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配伍山慈菇"药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痰瘀毒积态,选用"三棱配伍莪术、胆南星""血竭配伍白附子"药对活血化瘀,化痰散郁.康复期以"阴火态"为纲,如辨证为肾脾阳虚毒滞,阳虚毒滞大肠型,治法为温肾健脾,散寒祛毒,利水消肿,以归脾汤、实脾饮为靶方;脾虚中气下陷,气虚失司大肠型,治法为补中益气,升阳祛毒,以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为靶方等.此阶段脏腑功能虚弱,病邪渐除,根据临床症状及靶方加相应靶药,如遇蒹加气虚乏力,选用红参、西洋参等;如蒹加气滞食积选用调理气机之枳壳、陈皮、青皮等,消导开胃之薏苡仁、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等.陈老师还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病因靶药、症靶药、标靶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孙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方药规律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临床病例采用数据挖掘分析孙伟治疗糖尿病肾病(DKD)的思路和方药配伍规律.方法:收集2016 年01 月—2022 年05 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伟教授门诊就诊的DKD患者,纳入有2 次及以上复诊记录且疗效显著、病例资料完整者,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运用SPSS 26.0 和SPSS Modeler18.0 进行频数分析、药物类别分析、性味归经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讨方药配伍规律.结果:共筛选出中药处方 300 首,用药 152 种,药物类别 18 种,累计用药频次为7 653 次,用药频次≥120 的中药有26 种,其中使用频次前7 位的中药分别是黄芪(300 次)、杜仲(300 次)、炒白术(300 次)、虎杖(299 次)、石韦(299 次)、苏梗(299 次)、郁金(298 次);药物类别出现频次前 5 位的分别是清热药(29 次)、补虚药(18 次)、利水渗湿药(15 次)、祛风湿药(13 次)、活血化瘀药(12 次);药性频次前 5 位的分别是平(39 次)、温(32 次)、寒(31 次)、微寒(22 次)、凉(13 次);药味频次前 5 位分别是苦(73 次)、甘(68 次)、辛(59 次)、涩(11 次)、淡(10 次);药物归经前5 位分别是肝经(84 次)、肺经(57 次)、脾经(55 次)、肾经(47 次)、胃经(46 次).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截距为20 时,可以将高频次药物分为7 类;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二项关联排名前3 位的分别是炒白术-黄芪、杜仲-黄芪、炒白术-杜仲,三项关联排名靠前的核心药对分别为炒白术-黄芪-杜仲、石韦-苏梗-虎杖.结论:孙伟教授临床治疗DKD的药物多选用甘温、苦寒类药物,治则为益肾健脾、清利活血、和络泄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温肾化气、泄浊活血"探讨慢性肾衰竭的辨治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慢性肾衰竭(CRF)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后期引起的肾功能部分甚至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肾失气化、浊毒内蕴、瘀血阻络"的病机特点.笔者团队基于"温肾化气法治疗肾脏病"的学术观点及近年的临床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温肾化气、泄浊活血"理念论治CRF的辨治思想.文章着眼温肾化气法的理论研究,阐述CRF肾失气化下的发病机制,团队认为"温肾化气"是治疗本病的总治则,"泄浊解毒、活血化瘀"为祛邪关键,以"温肾化气、泄浊活血"方法治疗CRF,可收获良效.举临证验案两则,以期为临床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诊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肾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肾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截止2021年11月的中药复方治疗肾纤维化的全部中文文献。应用SPSS20.0、SPSS Clementine 12.0和Liquoric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899篇文献,涉及412首中药方剂,284味中药,累积频率3 331次。肾纤维化中医病机主要为脾肾亏虚、浊毒血瘀;主要治法为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泄浊解毒。使用频率居前10位的中药依次为:黄芪、丹参、生大黄、当归、茯苓、川芎、山茱萸、生地黄、白术和山药。应用关联规则分析得出51个药对,32个药组,药物配伍以黄芪最多;核心中药共23味;核心处方为参芪地黄汤合抵挡汤加减。结论:肾纤维化的中医病机与治法: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浊毒为主;其治法以益气健脾补肾、活血泄浊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牟允方老中医运用大黄治验急症医案5则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大黄味苦、性寒,功能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止血活血、逐瘀通经.牟允方老中医认为,大黄的使用属中医八法之"下"法,但绝非单纯通便之用,实为逐邪之举,泄热、浊、瘀、毒、痰之邪由肠腑魄门而去,临床运用得法,能救厄于顷刻.现选取脓毒症、骨折疼痛、胆石症、妊娠肠痈、外感发热等 5 则验案,分析其运用大黄的临床体会和经验,如内科——脓毒症取大黄凉血泄热之效;伤科——骨折取其行瘀活血止痛之功;外科——胆石症虽治胆,但借大黄攻下腑积、利湿退黄之用而取效;妇科——妊娠肠痈虽忌攻下峻烈,仍投大黄泻肠间湿热、祛肠中瘀血,可知"有故无损"法则;儿科——外感发热,风寒内湿夹滞,在散寒燥湿之时,少佐大黄泻下化积,使邪有出路,表里同解.师公认为临床上大黄适应证广泛,如急腹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脑卒中、心肌梗死、狂犬病、破伤风、毒蛇咬伤等许多疑难杂症,但仍须遵辨证论治原则,紧抓"胃家实",即里实热证之病机,才能效如桴鼓,若为虚证则应忌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李佃贵教授防治胆结石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7/13
浊毒理论是中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佃贵教授将浊毒论与临床紧密结合,提出浊毒致病观.以"浊毒论"为基础,探讨胆结石的病机及治则治法,认为脾失升清,胃失降浊,肝失疏泄,胆失清净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浊毒内蕴,胆腑炼汁为石为核心病机;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密切相关.在胆结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五脏失调均会引起浊毒内蕴,故治疗当化浊解毒,以求胆清汁净;提出化浊解毒的治疗总则,与肝相关则养阴柔肝,与胆相关则清热化湿,与脾胃相关则健脾祛湿,与气相关则疏肝利胆,与血相关则活血化瘀,坚积难去则软坚散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