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elayed onset of lactogenesis stage Ⅱ,DOL Ⅱ)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剖宫产分娩的33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后是否发生DOL Ⅱ分为DOL Ⅱ组( n=104)和非DOL Ⅱ组( n=226),并将2组产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剖宫产术后产妇DOL Ⅱ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于2022年2月至3月选取129例在本院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作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 结果:建模组产后DOL Ⅱ发生率为31.5%(104/330),验证组为31.0%(40/129)。建模组中DOL Ⅱ组与非DOL Ⅱ组比较,孕前不同体重指数分组的构成比{偏瘦[9.7%(22/226)与3.8%(4/104)];正常[66.8%(151/226)与62.5%(65/104)]和超重或肥胖[23.5%(53/226)与33.7%(35/104)]},初产[50.4%(114/226)与61.5%(64/104)]、孕期接受过母乳喂养教育[64.2%(145/226)与40.4%(42/104)]和母婴分离[36.3%(82/226)与50.0%(52/104)]的产妇所占比例,分娩孕周[38.0(36.0~39.0)与37.0(35.0~38.5)周]和产后48 h内母乳喂养次数[6.0(3.0~9.0)与2.0(0.5~5.0)次]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最终纳入模型的预测变量为孕前超重或肥胖( OR=4.040,95% CI:1.196~13.651)、初产妇( OR=1.866,95% CI:1.079~3.227)、孕期接受过母乳喂养教育( OR=0.582,95% CI:0.339~1.000)、产后48 h内母乳喂养次数( OR=0.791,95% CI:0.729~0.857)。Hosmer-Lemeshow检验 P=0.814,ROC曲线下面积为0.784(95% CI:0.731~0.837),约登指数为1.504,灵敏度为0.769,特异度为0.735。外部验证Hosmer-Lemeshow检验 P=0.260,ROC曲线下面积为0.751(95% CI:0.661~0.840),约登指数为1.460,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685。 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剖宫产术后DOL Ⅱ风险预测模型一致性和预测效能尚可,可为临床护理人员筛选DOL Ⅱ高风险产妇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产儿母亲泌乳Ⅱ期启动延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母亲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elayed onset of lactogenesis Ⅱ,DOL Ⅱ)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产妇。收集产妇人口学及围产期相关资料。根据产妇产后第3天的泌乳情况,将其分为DOL Ⅱ组和非DOL Ⅱ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母亲DOL Ⅱ的影响因素。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共纳入286例早产产妇,其中73例(25.5%)发生DOL Ⅱ。单因素分析显示,DOL Ⅱ组和非DOL Ⅱ组(213例)不良孕产史[28.8%(21/73)与41.8%(89/213), χ2=3.89]、初产[60.3%(44/73)与38.0%(81/213), χ2=10.93]、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35.6%(26/73)与16.4%(35/213), χ2=11.92]的比例、开奶时间[产后5.0 h(3.0~7.0 h)与4.0 h(2.0~5.0 h), Z=-4.27],以及产后48 h母乳喂养/泵奶次数[7.0次(6.0~9.0次)与9.0次(7.0~11.0次), Z=-3.6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初产( OR=2.720,95% CI:1.485~4.98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OR=3.178,95% CI:1.609~6.274)、开奶时间( OR=1.394,95% CI:1.211~1.604)和产后48 h母乳喂养/泵奶次数( OR=0.861,95% CI:0.772~0.962)是早产儿母亲DOL Ⅱ的独立影响因素( P值均<0.05)。 结论:初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开奶时间、产后48 h内母乳喂养/泵奶次数是早产儿母亲发生DOL Ⅱ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及早期喂养行为对产妇泌乳Ⅱ期启动时间的影响: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及早期喂养行为对泌乳Ⅱ期启动延迟(delayed onset of lactogenesis stage Ⅱ,DOL Ⅱ)的影响。方法:依据前瞻性研究的设计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资料及分娩数据,分娩后每日随访母乳喂养情况和乳汁分泌情况。按泌乳Ⅱ期启动时间是否>72 h分为DOL Ⅱ组和非DOL Ⅱ组。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 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组间一般情况及喂养情况等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OL Ⅱ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期间共390例产妇纳入研究,失访56例,最终334例纳入分析。DOL Ⅱ的发生率为19.2%(64/334)。单因素分析显示,DOL Ⅱ组与非DOL Ⅱ组孕前体重指数[消瘦:18.8%(12/64)与13.3%(36/270);正常:56.2%(36/64)与74.8%(202/270);肥胖:25.0%(16/64)与11.9%(32/270); χ2=9.78]、分娩方式[阴道分娩:37.5%(24/64)与52.6%(142/270);剖宫产:62.5%(40/64)与47.4%(128/270); χ2=4.71]、LATCH评分中乳头类型评分[2.0分(1.0~2.0分)与2.0分(2.0~2.0分); U=-2.08]、24 h内母乳喂养频次[(6.3±3.0)与(8.3±3.6)次/d; t=-3.94]以及24 h内添加配方奶[71.9%(46/64)与56.3%(152/270), χ2=5.20]和孕期参加母乳喂养门诊的比例[73.4%(47/64)与85.6%(231/270), χ2=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纳入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超重( OR=2.240,95% CI:1.020~4.918, P=0.044)和孕前超重且孕期增重适宜( OR=5.595,95% CI:1.492~20.985, P=0.011)是DOL Ⅱ的独立危险因素,24 h内母乳喂养频次( OR=0.867,95% CI:0.780~0.963, P=0.008)和孕期参加母乳喂养门诊( OR=0.377,95% CI:0.173~0.820, P=0.014)是DOL Ⅱ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孕前超重女性容易发生DOL Ⅱ,早期母乳喂养指导时对于孕前超重女性应给予额外的指导。鼓励孕妇参加孕期母乳喂养咨询和产后早期频繁喂哺可能预防DOL Ⅱ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FAERS数据库对帕利哌酮不良事件信号的检测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挖掘帕利哌酮不良事件风险信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FAERS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检索2006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的帕利哌酮不良事件报告,按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和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PT)进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挖掘并分析可疑风险信号.结果:共检索到31 596份不良事件报告,其中男性患者(46.83%)占比高于女性患者(37.47%),年龄主要集中在18~60岁.通过筛选分析,共得到289个有效信号,主要涉及精神病类、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等,其PT报告数占总数的46.19%.其中,发生频次比较高的PT包括产品漏用、体质量增加、住院治疗、给药时间不当和血催乳素升高等;信号强度较高的PT包括血催乳素升高、溢乳、乳腺分泌物等.挖掘到20个新的可疑不良反应,包括浆细胞性乳腺炎、反应迟缓和泌乳障碍等.结论:对帕利哌酮真实世界不良事件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有助于发现潜在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提示临床除关注药品说明书提及的不良反应外,还需关注新的可疑不良反应和临床规范化用药问题,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催乳汤治疗产后乳汁不足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催乳汤治疗产后乳汁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8例产后乳汁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不同的治疗方法,将10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穴位按摩结合食补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催乳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及治疗后泌乳量、配方奶粉补乳量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愈37例(68. 52%),总有效53例(98.15%);对照组患者治愈21例(38.89%),总有效46例(85.19%),治疗组患者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下奶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缩短,每次母乳量明显大于对照组,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延长(P<0.05).产后1、4、8、16周时治疗组的母乳喂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泌乳量及配方奶粉补乳量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显著高于治疗前,配方奶粉补乳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配方奶粉补乳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穴位按摩法结合中药催乳汤能够有效提高产后乳汁不足患者的泌乳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滞针配合手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不行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滞针配合手法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乳汁不行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寻求一种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和疗效更佳的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的治疗方法.方法 按统一的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将63例确诊为产后乳汁不行的患者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给予穴位(乳根、太冲、肩井、膻中、少泽、内关)针刺得气后采用滞针手法出针,然后给予乳房局部手法按摩,对照组单纯口服中药治疗,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记录患者血清PRL含量、泌乳量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PRL含量及泌乳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产后乳汁不行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滞针配合手法治疗能明显增加产妇泌乳量,改善肝郁气滞型乳汁不行的伴随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中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膻中穴联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产后缺乳46例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电针膻中穴联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电针膻中穴.2组均治疗7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人工喂养次数及喂养量、婴儿小便次数,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48%,对照组总有效率76.0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面色少华、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头晕、恶心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每日人工喂养次数及每次喂养量较本组治疗前均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婴儿每日小便次数较本组治疗前均增多(P<0.05),治疗组治疗后小便次数多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电针膻中穴联合电脑中频(透热)治疗仪治疗产后缺乳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乳房充盈程度及泌乳量,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人工喂养次数和喂养量,增加婴儿小便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和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黏稠度以及乳汁淤积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从第3天开始到第5天、第7天,针刺组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黏稠度均有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淤积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5%,中药组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麦当乳通颗粒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麦当乳通颗粒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麦当乳通颗粒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2组均治疗5 d.比较2组疗效及泌乳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0%, 对照组总有效率78.0%,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2组治疗第2、3、4、5 d泌乳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泌乳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麦当乳通颗粒联合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穴位刺激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疗效显著, 治疗后泌乳量增加明显, 且该治疗无侵入性操作, 患者易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CNKI的近十年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文献计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施治特点和疗效情况.方法 检索200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有关按摩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文献,分析归纳其辨证特点、选穴特点、手法规律、治疗频率、疗程及疗效等.结果 纳入的83篇文献中,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施治特点为病证结合,辨病为主;穴选多样,远近结合,常选用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脾俞等穴;手法丰富,旨在疏通,手法操作上多以点揉穴位、分推膻中、拿肩井等全身手法结合乳房局部的梳拿、推、捏等手法.结论 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应用广泛、形式多样、安全可靠,但操作流程与疗效标准尚待进一步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