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死伴贫血患者的限制与自由输血策略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贫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很常见,但由于缺乏证据,此类患者的红细胞输注指征仍存在争议。目前,当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70~80 g/L时才进行输血的策略已被广泛采用;然而,AMI患者可能受益于较高Hb水平的输血策略。近期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巴西、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144个医疗机构进行了一项开放标签随机试验。在该项3期介入试验中,研究者将Hb水平低于100 g/L的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输注Hb临界值为70~80 g/L)和自由输血策略组(输注Hb临界值为100 g/L)。主要结局为随机分组后30 d内心肌梗死复发或全因病死率的复合结局。结果显示,该研究共纳入3?504例患者。限制性输血策略组输注红细胞(0.7±1.6)U,自由输血策略组输注红细胞(2.5±2.3)U。随机入组后1~3 d,限制性输血策略组患者平均Hb水平比自由输血策略组低13~16 g/L。限制性输血策略组1?749例患者中有295例(16.9%)发生主要结局事件,自由输血策略组1?755例患者中有255例(14.5%)发生主要结局事件〔采用不完整随访的多重插补建模;相对危险度( RR)=1.15,95%可信区间(95% CI)为0.99~1.34, P=0.07〕。限制性输血策略组有9.9%患者死亡,自由策略组有8.3%患者死亡( RR=1.19,95% CI为0.96~1.47);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8.5%和7.2%( RR=1.19,95% CI为0.94~1.49)。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AMI合并贫血患者,自由输血策略并不能显著降低30 d心肌梗死复发或死亡风险,同时不能排除限制性输血策略的潜在危害,仍需更多研究来证实这一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球囊肺血管成形术与利奥西呱治疗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RACE 研究):一项多中心3 期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和辅助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背景与方法:利奥西呱和球囊肺血管成形术(BPA)是不能手术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治疗方案。然而目前尚缺乏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旨在评估BPA 与利奥西呱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法国23个肺动脉高压专业中心开展了3 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纳入18~80岁、新诊断、肺血管阻力>320 dyn·s·cm-5的不能手术的CTEPH初治患者,通过网络随机系统,采用区组随机不分层(2或4例为1组)的方式,将患者1∶1随机分配到BPA或利奥西呱组。主要研究终点是第26周时肺血管阻力的变化,以意向治疗人群中占基线肺血管阻力的百分比表示。对所有接受了至少1 剂利奥西呱或至少1次BPA治疗的患者进行安全性分析。完成RACE试验的患者继续进行为期26周的辅助随访,在此期间,肺血管阻力仍超过320 dyn·s·cm-5的有症状的患者,可以在BPA后加用利奥西呱或利奥西呱后加用BPA中获益。 结果:2016年1月19日至2019年1月18日期间,105例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利奥西呱(53例)或BPA(52例)组。在第26周,BPA组的平均肺血管阻力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39.9%(95%CI:36.2~44.0),利奥西呱组降至基线肺血管阻力的66.7%(95%CI:60.5~73.5,均数比为0.60,95%CI:0.52~0.69;P<0.000 1)。BPA组52例中22例(42%)发生了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而利奥西呱组53例中有5例(9%)发生。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是BPA 组的肺部损伤[18/52(35%)]和利奥西呱组的严重低血压伴晕厥(2/53,4%)。没有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在第52周,接受一线利奥西呱或一线BPA治疗的患者的肺血管阻力有类似的降低(几何平均数之比为0.91,95%CI 为0.79~1.04)。与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用利奥西呱预处理的患者中较低(5/36,14%,22/52,42%)。 结论:在第26周,BPA的肺血管阻力降低比利奥西呱更明显,但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BPA中更常见。与接受BPA作为一线治疗的患者相比,在后续研究中接受利奥西呱预治疗的患者,BP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较少,这表明多模态治疗方法对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具有潜在益处。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一种或两种药物联合BPA序贯治疗在不能手术的CTEPH患者中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剂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国际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1 855份具有有效检测结果的临床平行样本(分别用于核酸和抗原检测)来自德国、英国、乌克兰、法国、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9个国家,采样时间为2021年1月3日至9月22日。对这些样本分别采用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核酸检测试剂盒(RT-PCR)进行检测,计算阳性符合率[(抗原阳性例数/核酸阳性例数)×100%]、阴性符合率[(抗原阴性例数/核酸阴性例数)×100%]、总符合率[(抗原和核酸检测一致的例数/总例数)×100%]和Kappa 值。采用变异系数评价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间的差异。分析不同核酸检测循环阈值(Ct值)样本、不同特征样本和不同突变株样本的抗原检出率。结果:所有样本SARS-CoV-2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0.8%(569/627),阴性符合率为99.7%(1 224/1 228),总符合率为96.7%(1 793/1 855),一致性系数Kappa值为0.924;各国间的阳性符合率(除含Ct值>30样本较多的马来西亚外)、阴性符合率(除不含阴性样本的法国外)和总符合率(除法国外)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1%和6%。当Ct值<25时抗原检出率可达83.3%~100%(变异系数为6%),无症状感染者和症状出现7 d内样本总体检出率和变异系数分别为93.4%(428/458)和5%,对SARS-CoV-2突变株的总检出率为97.5%(119/122),对20份其他病毒感染样本(包括甲型流感病毒H1N1、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和B型、肠道萨奇病毒A组16、人类偏肺病毒、副流感病毒1型和4型、EB病毒和腺病毒)的抗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SARS-CoV-2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真实性好,且其各指标在9个国家间差异较小,可满足大规模早期筛查SARS-CoV-2感染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中国西北地区1 161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sIgE分布特征及致敏模式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中国西北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过敏原谱、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在不同年龄、性别、疾病的分布特征及致敏模式。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2年10月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妇幼保健院、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内蒙古自治区肿瘤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1 161例经临床诊断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采用HAIKE ALLEOS 2000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其进行12种吸入性过敏原的sIgE检测,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双侧 P<0.05/3=0.017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数值型变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1 161例患者sIgE阳性检出率为66.8%(776/1 161),阳性率最高的3种吸入性过敏原是艾蒿(599/1 161,51.6%)、法国菊(565/1 161,48.7%)、蒲公英(412/1 161,35.5%)。在不同年龄分组中,sIgE阳性率最高的是7~18岁(379/513,73.9%),最低的是4~6岁(222/370,6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21.177, P<0.001)。艾蒿、法国菊、车前草、梯牧草、桦树、屋尘螨、粉尘螨、猫皮毛屑、狗皮毛屑、德国蟑螂在7~18岁年龄组形成致敏高峰。在不同疾病分组中,sIgE阳性率最高的是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500/717,69.7%)、最低为哮喘组(76/144,52.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5.563, P<0.001)。在不同性别分组中,男性sIgE阳性率(503/711,70.7%)高于女性sIgE阳性率(273/450,60.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12.630, P<0.001)。sIgE阳性患者中多重致敏率达86.9%(674/776),双重致敏率为16.8%(130/776)。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蒲公英和法国菊( r=0.93, P<0.001)之间存在极强相关性,艾蒿和法国菊( r=0.64, P<0.001)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共致敏分析中,艾蒿、法国菊、蒲公英、车前草、梯牧草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25.2%(170/674),艾蒿、法国菊、蒲公英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58.3%(393/674),艾蒿、法国菊、蒲公英、车前草共致敏的患者数占多重致敏总人数的35.6%(240/674)。 结论:艾蒿、法国菊、蒲公英为中国西北地区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sIgE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疾病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过敏原多重致敏率高,花粉过敏原sIgE两两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过敏原之间可能存在共同致敏或交叉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文献病例的甲硝唑致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截至2019年9月收录的文献,收集文献中甲硝唑与急性胰腺炎因果关系明确、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并提取患者以下信息:国籍、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疾病、甲硝唑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急性胰腺炎发生情况(发生时间、症状、主要实验室和胰腺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处理及转归。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患者12例,美国8例,希腊、法国、爱尔兰和土耳其各1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22~63岁;原发病为阴道炎者5例,为克罗恩病、吸入性肺炎、溃疡性结肠炎、伪膜结肠炎、牙周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艰难梭菌结肠炎、艰难梭菌结肠炎者各1例;有消化性溃疡既往史者1例。12例患者共发生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24例次(发生1、2、3、4次者分别为4、5、2、1例),口服用药23例次,静脉用药1例次;单用甲硝唑16例次,联用其他药物8例次。12例患者首次应用甲硝唑至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9±2.8)d,其中8例患者再次应用甲硝唑至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0±2.5)d,范围均为12 h~8 d。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其他药物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类似。12例患者出现的24例次急性胰腺炎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24例次,恶心21例次,呕吐20例次。诊断急性胰腺炎后均停用甲硝唑,17例次有治疗措施描述,其中11例次给予禁食、镇痛、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停用甲硝唑后2~22 d,12例患者急性胰腺炎均痊愈。结论: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用药8 d内,主要症状为腹痛,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广东地区儿童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致敏情况,为该地区过敏性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门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并经ImmunoCAP 1000(荧光酶联免疫分析法)或皮肤点刺试验检测表现为至少一种过敏原阳性的患儿血清样本254例,其中男173例,女81例,年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7(4.00,9.75)岁。采用荧光磁微粒化学发光法对血清样本进行18项过敏原sIgE检测。采用χ 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屋尘螨(85.0%,215/254)的阳性率最高,依次为粉尘螨(83.5%,212/254)、鸡蛋白(19.3%,49/254)、牛奶(14.6%,37/254)、德国蟑螂(14.2%,36/254)和法国菊(12.6%,32/254)。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儿均以尘螨(屋尘螨和粉尘螨)致敏为主。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组和过敏性鼻炎组患儿的屋尘螨(95.4% vs. 91.7% vs. 71.0%,χ 2=23.257, P<0.001)、粉尘螨(95.4% vs. 90.6% vs. 67.7%,χ 2=26.916, P<0.001)、艾蒿(10.8% vs. 9.4% vs. 1.1%,χ 2=7.535, P=0.023)、法国菊(21.5% vs. 14.6% vs. 4.3%,χ 2=10.876, P=0.004)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过敏性哮喘组。>6岁组的屋尘螨(96.2% vs. 84.0% vs. 53.5%,χ 2=46.343, P<0.001)、粉尘螨(96.2% vs. 81.5% vs. 48.8%,χ 2=52.756, P<0.001)、德国蟑螂(17.7% vs. 14.8% vs. 2.3%,χ 2=6.313, P=0.043)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3岁组;而≤3岁组的鸡蛋白(41.9% vs. 21.0% vs. 10.8%,χ 2=20.281, P<0.001)和牛奶(41.9% vs. 16.0% vs. 4.6%,χ 2=36.227,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高于>3~6岁组和>6岁组。此外,屋尘螨与粉尘螨、艾蒿与法国菊、猫皮毛屑与马皮毛屑、法国菊与蒲公英、鸡蛋白与牛奶、梯牧草与芝麻均显著正相关( r s≥0.511, P<0.01)。随着屋尘螨致敏等级的增加,艾蒿(0.0% vs. 1.5% vs. 10.8%,χ 2=9.714, P=0.008)、法国菊(0.0% vs. 4.4% vs. 19.6%,χ 2=16.195, P<0.001)、猫皮毛屑(0.0% vs. 7.4% vs. 18.2%,χ 2=11.459, P=0.003)和马皮毛屑(0.0% vs. 1.5% vs. 15.5%,χ 2=15.443, P<0.001)sIgE阳性率显著升高,而牛奶(29.0% vs. 16.2% vs. 10.1%,χ 2=8.792, P=0.012)sIgE阳性率显著下降。 结论:尘螨是广东地区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患儿最主要的过敏原,法国菊是最主要的花粉过敏原。不同疾病、不同年龄的儿童患者致敏情况不同,过敏性疾病患儿需定期检测过敏原并注意规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完全肿瘤细胞减灭术是改善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评述PROPHYLOCHIP和PRODIGE 7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腹膜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领域的热点和难点,NCCN指南和PSOGI推荐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治疗轻中度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在CRS+HIPEC治疗结直肠癌腹膜转移领域,腹膜转移高风险患者行二次探查+HIPEC是否有生存获益,以及HIPEC在该整合治疗体系中的价值,是两个争议已久的重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法国学者开展了两项随机对照研究:PROPHYLOCHIP研究和PRODIGE 7研究。(1)PROPHYLOCHIP研究发现,腹膜转移高风险患者初次手术后,密切观察组与二次探查+HIPEC组的DFS、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若初次手术理想、肿瘤细胞减灭完全,则无必要行二次探查+HIPEC;(2)PRODIGE 7研究发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行完全CRS,联合或不联合HIPEC,其OS(41.7个月比41.2个月, P=0.99)和无复发生存(RFS)(13.1个月比11.1个月, P=0.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对于此类患者行HIPEC是非必要的。然而,由于该研究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其结论引起了巨大争议,未得到广泛认可。经过详细分析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尚不能根据PRODIGE 7研究否认HIPEC的价值。CRS+HIPEC为核心的整合技术体系是"实体瘤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整合治疗"理念的体现和典范,CRS是基石,完全CRS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HIPEC是CRS的有效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术前MRI深度学习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软组织肉瘤组织病理学分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的深度学习(DL)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区分病理低级别和高级别软组织肉瘤(ST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07年11月至2019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51例STS患者为训练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31例STS患者为外部验证集。根据法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FNCLCC)肿瘤分级标准,STS病理分级低级别(FNCLCCⅠ和Ⅱ级)161例,高级别(FNCLCCⅢ级)121例。分别提取病灶的手工影像组学(HCR)特征和DL影像组学特征,分别基于HCR特征、DL特征和两者组合特征,建立决策树、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3种分类器的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高级别和低级别STS的效能,确定最优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建立临床影像学模型。结合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和临床影像学模型,建立列线图,采用AUC来评估各模型和列线图的预测性能,AUC间比较采用DeLong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评价最优机器学习模型在STS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风险分层中的表现。结果:基于HCR和DL组合影像组学特征的SVM机器学习模型的AUC最大,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预测STS分级分别为0.931(95%CI 0.889~0.973)和0.951(95%CI 0.904~0.997),为最优机器学习模型。临床影像学模型在训练集和外部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795(95%CI 0.724~0.867)和0.615(95%CI 0.510~0.720),列线图分别为0.875(95%CI 0.818~0.932)和0.786(95%CI 0.701~0.872)。外部验证集中,最优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STS分级的性能优于列线图和临床影像学模型( Z=3.16、6.07, P=0.002、<0.001)。最优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预测的高级别和低级别STS患者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χ2=43.50, P<0.001;外部验证集χ2=70.50, P<0.001)。 结论:基于MRI的DL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预测STS的FNCLCC肿瘤分级,其中HCR和DL组合影像组学特征的SVM分类器模型效能最佳,并有望对患者预后进行风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我为何选择去法国留学?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全球主要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及态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冠感染)疫情数据及防控措施,了解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趋势及影响防控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科学防控新冠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感染疫情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网站报告数据。梳理全球新冠感染疫情流行特征、发展态势,探讨影响疫情防控的主要因素。统计时间为疫情开始至2022年3月31日,采用SPSS 19.0软件整理数据及统计分析。结果:全球范围内新冠感染累计确诊病例,2020年4月2日达100万例,2020年6月28日达1 000万例,2021年1月25日达1.00亿例,2021年8月3日达2.00亿例,2022年1月6日达3.00亿例,2022年2月8日达4.00亿例,2022年3月31日达4.89亿例。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31日,每增加1亿病例的间隔时间逐渐缩短(疫情开始到全球病例增至1亿约360 d,从1亿增长到2亿、2亿增至3亿的时间平均为170 d,确诊病例从3亿增至4亿仅为33 d),疫情发展速度加快。全球范围内累计死亡病例,2020年4月9日为10万例,2020年9月19日达100万例,2021年10月31日达500万例,2022年3月31日达614万例。2021年1-10月,死亡病例每增加100万例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7 d,10月份之后增速下降,平均为121 d。2021年末,受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的影响,全球范围内感染者剧增。截至2022年3月31日,各大洲累计确诊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81亿)、亚洲(1.41亿)、北美洲(9 467万)、南美洲(5 609万)、非洲(1 155万)和大洋洲(558万)。累计死亡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欧洲(177万)、北美洲(142万)、亚洲(141万)、南美洲(128万)、非洲(25万)和大洋洲(0.89万)。新冠感染疫情累计确诊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8 014万)、印度(4 303万)、巴西(2 998万)、法国(2 582万)和英国(2 128万)。累计死亡病例排名前5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98万)、巴西(66万)、印度(52万)、英国(16万)和法国(14万)。结论:新冠感染疫情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情在全球蔓延,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建议加强重点环节防控,完善预警机制,继续疫苗接种等科学公共卫生防控措施,减少重症和死亡,应对持续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