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验证6-姜酚通过USP49抑制软骨退行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了解6-姜酚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降解的影响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筛选出可显著上调USP49表达的中药活性成分(6-姜酚)并进行分子对接.随后,使用不同浓度的6-姜酚处理白细胞介素-1β(IL-1 β)诱导的软骨细胞,检测软骨细胞凋亡与泛素特异性蛋白酶49(ubiquitin specific pro-teases 49,USP49)、β-catenin 及软骨降解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结果 经过筛选,发现6-姜酚可显著促进USP49表达,分子对接显示6-姜酚与USP49可高效结合.不同浓度的6-姜酚处理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后,可显著上调USP49表达,抑制细胞凋亡及β-catenin、MMP-1与MMP-13表达.结论 6-姜酚通过上调USP49表达调控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及软骨降解相关蛋白MMP-1,MMP-13的表达,进而缓解IL-1β诱导的软骨退行性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Spautin-1通过抑制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焦亡改善小鼠TBI后焦虑样行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自噬抑制剂Spautin-1对小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焦虑样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6只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每组12只。后2组小鼠采用改良的Feeney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建立TBI模型。造模后10 min,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侧脑室注射2 μL Spautin-1溶液(10 mmol/L),另外2组注射等量溶剂。造模后1、7、14 d采用神经系统症状评分(NSS)评估小鼠的运动、感觉和反射功能。造模后15、16 d分别采用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评估小鼠的焦虑样行为。造模后16 d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的数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杏仁核区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细胞数、白细胞介素(IL)-18及IL-1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杏仁核区自噬、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1、7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NSS评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造模后15、16 d,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旷场实验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下降,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的进入开放臂次数(OE)百分比、开放臂停留时间(OT)百分比下降;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的跨格次数、中央区停留时间百分比、OE百分比、OT百分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减少;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尼氏小体、NeuN阳性细胞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增加;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IL-1β、IL-18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百分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TBI组、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OD样受体家族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成孔蛋白D-N末端片段(GSDMD-N)、泛素特异性肽酶(USP)13及B淋巴细胞瘤-2相互作用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值升高;与TBI组比较,TBI+自噬抑制剂Spautin-1组小鼠杏仁核区NLRP3、活化Caspase-1、GSDMD-N、USP13、Beclin1蛋白的表达下调,LC3Ⅱ/LC3Ⅰ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自噬抑制剂Spautin-1能够改善小鼠TBI后的焦虑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小鼠杏仁核区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依赖性焦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3(USP13)敲除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脏炎性应激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研究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13(ubiquitin-specific protease 13,USP13)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的肝脏炎性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Usp13+/+小鼠和Usp13-/-小鼠均设置为对照组(CON,APAP 0 h)和 3个实验组(APAP 2 h、APAP 4 h和APAP 12 h),每组 6 对小鼠;饥饿 18 h后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 300 mg/kg APAP建立肝脏炎性应激反应模型,分别于 2、4、12 h 收集小鼠肝脏组织和血清;对照组在 0 h收集小鼠肝脏组织和血清.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观察肝脏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细胞色素P450 2E1(cytochrome p450 2E1,CYP2E1)蛋白表达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试剂盒检测肝脏GSH变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c-Jun N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通路的激活情况;qPCR检测炎性因子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AP 2 h和 4 h组小鼠肝脏CYP2E1 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GSH显著下降(P<0.0001)、JNK通路激活和炎症因子表达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APAP 12 h组小鼠肝脏发生明显坏死,F4/80+细胞数量增加(P<0.001)、Ly6G+细胞数量增加(P<0.01)以及血清ALT、AST水平升高(P<0.01).但与Usp13+/+小鼠相比,Usp13敲除对APAP诱导肝脏炎性应激反应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无明显影响.结论 USP13 缺失不影响 APAP 诱导的肝脏炎性应激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病理生理过程,这不同于USP13 参与多种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报道,提示USP13 在肝脏疾病作用的复杂性.[营养学报,2024,46(1):56-6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小泛素样修饰蛋白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选择性脑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皮质小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化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8周龄,体重200~ 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3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选择性脑低温组(H组)和37℃生理盐水组(N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h后I/R组拔除线栓恢复灌注,H组拔除线栓即刻由右侧颈内动脉以100 ml·kg-1·h-1速率输注10~13℃生理盐水20 min,N组以同样速率输注37℃生理盐水20 min.于再灌注后6、24和48 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缺血侧皮质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皮质SUMO特异性蛋白酶3(SENP3)、结合状态SUMO2/3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各时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细胞凋亡率升高,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I/R组和N组SENP3表达上调,H组SENP3表达下调(P<0.01);与I/R组比较,H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细胞凋亡率降低,结合状态SUMO2/3表达上调,SENP3表达下调(P<0.05).结论 选择性脑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其增强皮质SUMO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去泛素化酶USP13在癌症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3(USP13)是USP去泛素化酶家族成员之一,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超家族.USP13通过介导底物去泛素化过程,抑制底物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进而参与细胞周期、自噬、天然免疫等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近年来,关于USP13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系统综述了USP13调控不同癌症的分子机制及研究现状,为靶向USP13治疗相关癌症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USP49抑制IL-1β诱导的软骨退行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USP49对IL-1β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影响.方法 首先基于数据库了解USP49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原代培养软骨细胞并鉴定,使用不同浓度的IL-1β预处理软骨细胞,检测USP49基因表达与蛋白水平后,选择合适的IL-1β浓度模拟骨关节炎.使用IL-1β 处理构建的USP49过表达软骨细胞,检测软骨细胞凋亡,测定USP49、β-catenin及软骨降解相关蛋白MMP-1、MMP-13表达.结果 较正常人样本,USP49在骨性关节炎患者中表达显著降低.原代软骨细胞经不同浓度IL-1β预处理后,USP49表达明显抑制,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USP49过表达可显著减弱IL-1β诱导的细胞凋亡,抑制 β-catenin、MMP-1、MMP-13表达.结论 USP49可能通过Wnt/β-catenin通路抑制软骨细胞凋亡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减轻IL-1β诱导的软骨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三化汤治疗中风组方的科学内涵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三化汤治疗中风的成分、靶点、活性、通路,为三化汤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及产品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网络药理学平台,分析三化汤组成药味(大黄、枳实、厚朴和羌活)在治疗中风处方中出现的频度及作用靶标,分析其治疗中风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通路,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结果 预测到核心成分 24种,核心靶标 18个,核心通路 7条,成药性好的成分有橙皮素、丁香酸、厚朴脂素 M、6'-甲氧基和厚朴酚、异厚朴酚、丁香醛和香草酸;涉及抗炎的核心靶标有 VHL、NR3C1、ESR1和 NFKBIA等,涉及的主要通路有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信号通路、TAK1通过磷酸化和 IKKS激活的NF-κB通路、TRAF6参与 NF-κB介导的激活通路、类固醇激素受体(steroid hormone receptors, SHR)的热休克蛋白 90伴侣循环通路、核受体转录途径、Ub-特异性加工蛋白酶途径、细胞受体泛素相关修饰途径.结论 三化汤治疗中风与抗炎保护具有密切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敲除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3促进TNF⁃α诱导的肝实质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究敲除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3(USP13)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下小鼠肝实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实质细胞,随后用TNF?α或TNF?α和环己酰亚胺(CHX)共刺激细胞.MTS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表达、胱天蛋白酶?3(caspase?3)凋亡试剂盒检测caspase?3的激活、Western印迹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活化.结果 敲除USP13的小鼠肝实质细胞在TNF?α和CHX共诱导下,细胞活力下降、凋亡增多.机制探究发现,在TNF?α和CHX共处理下,敲除USP13导致抗凋亡基因下调、促凋亡基因上调,以及caspase?3活化增强.在TNF?α单独处理下,敲除USP13导致NF?κB及MAPK信号通路活化受阻.结论 敲除USP13抑制肝实质细胞中NF?κB及MAPK信号通路活化,促进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型重组Ulp1的制备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类泛素特异性蛋白酶1(Ulp1)是从融合蛋白中移除小分子泛素相关修饰物蛋白(SUMO)标签工艺中的重要工具蛋白酶,在重组多肽和蛋白生产制备中具有广泛应用.Ulp1蛋白易聚集的特性给下游分离纯化工艺带来了诸多挑战.为克服这些问题,本研究设计并重组表达制备了一种S13-Ulp1融合蛋白,以提高Ulp1酶的溶解度,减少聚集,同时降低蛋白等电点,便于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纯化.通过对发酵、澄清等步骤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一条发酵表达产量高、纯化工艺简便的S13-Ulp1融合蛋白制备工艺.优化后发酵产量达到了 2.34 g/L,下游分离纯化总收率为64%,制得的S13-Ulp1蛋白的SDS-PAGE纯度为95%.经酶切试验验证,S13-Ulp1融合蛋白具有与Ulp1相同的特异性,可高效地移除SUMO标签,获得目的多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及BAP1、USP39与早期胃癌免疫浸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乳腺癌易感基因相关蛋白1(BAP1)、泛素特异性蛋白酶39(USP39)与早期胃癌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87例早期胃癌患者,收集其术后病理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TIM-3、BAP1、USP39及CD3+、CD4+、CD8+、CD68+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mRNA表达;采用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并比较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的病理参数,随访统计阴阳性表达者生存时间,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TIM-3、BAP1、USP39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TIM-3 mRNA、BAP1 mRNA、USP39 mRNA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癌组织中CD3+、CD4+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CD8+、CD68+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显示,TIM-3、BAP1、USP39表达与CD3+、CD4+浸润量呈正相关(P<0.05),与CD8+、CD68+浸润量呈负相关(P<0.05).术后随访1年,TIM-3、BAP1、USP39 阳性表达者生存率分别为 75.68%(56/74)、73.33%(44/60)、71.43%(40/56),阴性表达者分别为 100.00%(13/13)、92.59%(25/27)、93.55%(29/31);阴阳性表达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对胃癌预后无显著影响(P>0.05),淋巴结转移、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TIM-3、BAP1、USP39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高,其表达与组织免疫浸润有关,且TIM-3、BAP1、USP39阳性表达者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