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例肝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支气管转移瘤突发破裂出血的急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支气管转移瘤(endotracheal/endobronchial metastases,EEM)是指由肺部以外的恶性肿瘤转移至中央支气管及亚段支气管,并在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的肿瘤,约占气管肿瘤的1.1%[1],临床上极为罕见.支气管部位的肿瘤可导致中心气道狭窄,如治疗不及时,可因阻塞严重或破裂出血导致窒息,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2].目前临床针对大咯血患者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支气管镜腔内治疗以及外科手术[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治疗组90例(导航内镜微创组),采用颞瓣小骨窗显微镜手术组50例(显微镜组).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二次手术比例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导航内镜微创组和显微镜组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4±9.5)%和(81.3±11.6)%,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0±15.3)ml和(230.0±24)ml,P<0.05],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9±0.5)h和(2.6±0.8)h,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1.4±2.4)d和(13.4±2.6)d,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4.25±0.85)万元和(4.88±0.90)万元,P>0.05],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分别为3.33%和4.00%,P>0.05],术后少量渗血比例[分别为(27.8±4.3)%和(30.0±4.0)%,P>0.05],二次手术比例[分别为4.44%和4.0%,P>0.05],随访6个月MRS评分[分别为3.4±1.3和4.4±1.2,P<0.05].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内镜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高效、预后佳,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残端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山东省立第三医院8例因腹痛入院诊断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再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ERCP操作成功率、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腹痛缓解率、结石复发率、癌变率.结果 8例患者结石直径(1.12±0.35)cm,结石数为(1.03±0.25)个,总操作成功率100%(8/8),一次结石取净率87.5%(7/8),总结石取净率100%(8/8).术后1例患者出现轻度ERCP术后出血,8例患者腹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随访6个月~2年,期间1例患者复发结石;1例患者复查发现早期壶腹肿瘤,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RCP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端结石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窦手术,观察组行常规鼻内镜下鼻窦手术联合翼管神经和筛前神经切断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3个月、6个月和1年的鼻腔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哮喘生存质量量表(AQLQ)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5%,高于对照组的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腔阻力(NR)、鼻黏膜纤毛输送率(MTR)、鼻黏膜纤毛传输时间(MTT)和Lund—Kenned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MTR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小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MTT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Lund—Kennedy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鼻腔疼痛VAS、RQLQ评分和AQLQ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3个月、6个月和1年,观察组鼻腔疼痛V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RQL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AQL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翼管神经联合筛前神经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效果明显,不仅可有效地缓解患者鼻腔疼痛,还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护理配合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现代医学装备的发展,国内外甲状腺疾病的诊疗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对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的治疗,外科手术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1].自1997 年Hüscher等[2]报道了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此后微创无瘢痕的理念在甲状腺外科受到关注,目前国内腔镜甲状腺手术路径主要包括胸乳入路、经口入路、腋窝入路、锁骨下入路及机器人手术等[3-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对13例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手指软组织缺损应用动脉化静脉皮瓣进行修复。皮瓣设计于前臂,选择2条基本相互平行的浅静脉,其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接近,皮瓣长轴与静脉走行一致,且2条浅静脉将皮瓣宽度分成约3等分,将切取的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于2条血管中间处纵行切开,并切除宽约2 mm皮下组织至真皮下血管网,结扎2条血管之间交通支。皮瓣不倒置,切取面积3.5 cm×2.5 cm~7.0 cm×4.0 cm。皮瓣内2条血管近端分别与受区动脉和静脉吻合。结果:13例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其中9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23个月,平均11个月,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皮瓣质地柔软、无影响关节活动的现象,皮瓣稍臃肿;皮瓣TPD为9~18 mm,平均13 mm。结论:前臂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率高,功能满意,指腹化改变,位置表浅,切取容易,不牺牲主要动脉,是一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且预后较差。提高胃癌诊断率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依旧是当前工作重点。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医疗逐步应用于胃癌的诊断与治疗,特别是胃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诊断等方面。在胃癌微创手术方面,超高清视野(4K分辨率)、三维(3D成像)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准度。同时,以吲哚菁绿为代表的腹腔镜荧光成像技术,正逐步成为微创手术智能化发展新方向。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深入阐述胃癌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微创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期更充分地认识胃癌智能化诊断与治疗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打破学科边界,开展广泛的“医工结合”研究,造福胃癌病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技术在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治疗妇科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39例因妇科手术并发输尿管损伤行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即刻诊断输尿管损伤10例,其中7例行输尿管镜下输尿管内支架置入术,3例输尿管部分断裂,在腹腔镜直视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术后延迟诊断的29例输尿管损伤中有17例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输尿管镜下留置输尿管内支架失败后行腹腔镜手术,4例术后诊断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包括9例患者行输尿管膀胱再植术,3例膀胱肌瓣-输尿管吻合。结果:术中即刻诊断行输尿管内支架留置的1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延迟性确诊为输尿管损伤的29例患者中有17例(58.62%)延迟性诊断的患者在输尿管镜直视下成功留置输尿管内支架,8例(27.59%)患者输尿管内支架置管失败后行一期行腹腔镜手术,4例(13.79%)术后诊断为输尿管阴道瘘后直接行腹腔镜修补术。长期随访中患者未有漏尿、输尿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微创技术治疗妇科并发医源性输尿管损伤是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