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nski临床眼科学》(第8版)一书出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由张明昌、刘欣主译的《Kanski临床眼科学》(第8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共分21章.包括眼睑、泪道系统、眼眶病、干眼、结膜、角膜病、角膜及屈光手术、表层巩膜和巩膜、晶状体疾病、青光眼、葡萄膜炎、眼肿瘤、视网膜血管病变、获得性黄斑疾病、遗传性眼底营养不良、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混浊、斜视、神经眼科学、全身药物治疗的眼部不良反应、外伤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与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与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后鼻孔息肉(ACP)的临床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64例AC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n=32)与研究组(n=32),对照组采用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治疗,研究组采用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指标、手术前后Lund-Mackay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以及术后5个月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Lund-Mackay鼻内镜评分和鼻窦CT Lund-Mackay评分较术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为3.13%,低于对照组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ACP的临床疗效好,能全面地清理病灶,且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复发率较低,较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自然开口入路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眼眶淋巴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眼眶淋巴瘤(OLs)是眼附属器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异常增生淋巴细胞来源的不同,OLs可进一步分为多种亚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目前,O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与淋巴细胞遗传异常、免疫抑制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慢性抗原性刺激4个方面有关。但由于眼部没有真正的淋巴引流系统,只具有从泪腺延伸到结膜和泪道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系统,OLs的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特性;且不同亚型OLs的病因差异较大,如不同的染色体畸变可造成不同亚型的OLs,在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各OLs亚型倾向不同等。本文对国内外OL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泪囊炎发病相关免疫因素及其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泪囊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治疗主要是通过手术摒弃阻塞的鼻泪管,在鼻腔内开放新的泪液引流通路。现阶段,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目前观点认为有多种因素参与泪囊炎发病,其中阻塞和感染因素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泪道黏膜内存在泪道相关淋巴组织,在泪囊炎发病过程中发生明显改变,同时检测到泪囊炎患者与正常对照者泪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具有显著差别,以及泪道对置入硅胶管存在类似免疫排斥反应,均提示免疫因素参与泪囊炎的发病。因此,本文就泪道相关淋巴组织、细胞因子、泪道置管后局部组织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等对泪囊炎发病中免疫组织及大分子物质的改变进行综述,分析免疫因素在泪囊炎病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潜在作用和泪囊炎可能的发病机制,以期为泪囊炎的临床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住院行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的复发性泪囊炎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泪道置管术后管留置复发者9例,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12例,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10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分析患者复发原因,观察吻合口是否开放、泪道冲洗结果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泪道置管术后复发者复发原因为泪囊黏膜增生肥厚导致泪囊腔变小,影响泪液引流;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者复发原因有:骨窗制作不适19例(86.36%)、吻合口与鼻腔粘连者4例(18.18%)、泪囊黏膜误与鼻窦黏膜吻合者1例(4.54%)。31例均行经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29例吻合口开放,冲洗泪道通畅,溢泪、溢脓症状消失,均治愈,2例有轻微溢泪,吻合口开放,泪道冲洗通畅,溢脓症状消失,均好转,治愈率93.55%,有效率100.00%。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损伤小,疗效确切,手术成功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话随访干预对小儿泪道探通术后遵医行为及家属照护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话随访干预对小儿泪道探通术后遵医行为及家属照护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泪道探通术后患者106例,其中2019年1~6月收治的53例患者进行常规随访干预;2019年7~12月收治的53例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后院外遵医行为如掌握疾病知识、正确合理用药、指导患儿规范饮食、按时复诊以及主动询问,并采用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FCTI)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1 w和1个月家属照护能力。结果:观察组掌握疾病知识、正确合理用药、指导患儿规范饮食、按时复诊以及主动询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的FCTI评分均在干预前最高,在干预后1 w降至较低水平,但在干预后1个月有所回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干预后1 w及1个月,观察组的FCT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电话随访干预可以提高小儿泪道探通术患儿遵医行为,并改善家属照护能力,但其远期干预效果仍有待加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武汉大学附属爱尔眼科医院2021年1至12月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的197例(197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双瓣缝合组(99例)和单瓣缝合组(98例),分别进行泪囊瓣与鼻黏膜瓣的双瓣缝合与单瓣缝合。记录并比较术前Munk分值,术中吻合口直径,术后Munk分值、泪道冲洗结果、功能性内镜染色试验(FEDT)结果、吻合口直径、吻合口上皮化程度及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单瓣缝合组( Z=-7.85)及双瓣缝合组( Z=-8.99)Munk分值均小于术前(均 P<0.001)。术后3周双瓣缝合组Munk分值低于单瓣缝合组( Z=-3.64, P<0.001);双瓣缝合组吻合口上皮化优良率为94.95%(94/99),高于单瓣缝合组的86.73%(85/98)( Z=-2.20, P<0.05)。术后3周、3个月及6个月双瓣缝合组吻合口直径均大于单瓣缝合组( Z=-4.10、-5.08、-4.62,均 P<0.001),且术后6个月,双瓣缝合组大直径吻合口率高于单瓣缝合组( Z=-4.49, P<0.001)。双瓣缝合组手术有效率为95.96%(95/99),高于单瓣缝合组的81.63%(80/98)( Z=-4.22, P<0.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泪小管豁裂及中鼻甲黏膜与鼻腔外侧壁黏膜粘连。 结论:与单瓣缝合相比,双瓣缝合在临床效果上改善患者溢泪症状更快,早期吻合口上皮化优良率更高,更容易获得大直径吻合口,手术有效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婴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婴儿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泪道探通术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寮步医院2009年至2018年的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1~11个月龄),行泪道探通手术后发生并发症者124眼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772眼泪道探通术中12眼(1.55%)发生假道,112眼(14.51%)发生泪点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随月龄增加而增加,3月龄以下患儿无出血发生。操作者熟练程度与假道的发生有关( χ2=12.00, P=0.001),与出血的发生无关( χ2=0.562, P=0.453),探通并发症与感染无关( P>0.05)。 结论:先天性鼻泪管阻塞患儿,在2~3个月龄时行泪道探通手术并发症少,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评价泪膜稳定性对青少年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评价泪膜稳定性对青少年视网膜成像质量的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3─10月在福州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按泪膜破裂时间(BUT)分为研究组(BUT<10 s)32例和对照组(BUT≥10 s)30例。利用基于双通道技术的OQAS-II系统检测2组患者自然状态下的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off)、客观散射指数(OSI)、不同对比度下的OQAS-II值(OV100%、OV20%、OV9%),同时检测2组患者在20 s持续睁眼过程中的OSI动态变化,获取此动态过程的OSI均值及标准差(SD-OSI)。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2组各数据间的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数据资料间的相关性。 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球镜度、柱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BUT为(5.90±2.16)s,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1.53±2.0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73, P<0.001)。2组MTF cutoff、OSI、OV100%、OV20%、OV9%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OSI均值和SD-OS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59, P=0.028; t=0.359, P=0.036)。MTF cutoff、OSI、OV100%、OV20%与BUT无相关性;而OV9%值与BUT呈正相关( r=0.273, P=0.032)。20 s内的OSI均值与BUT呈负相关( r=-0.276, P=0.002),SD-OSI与BUT无相关性。 结论::青少年泪膜不稳定可引起视网膜成像质量下降。OQAS-II系统在评价青少年泪膜质量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