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落水人员海空联合搜救后航空救治转运卫勤演练思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海上发生落水事件时,快速组织有效的搜救和航空救治转运对于落水的舰船员和飞行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远海编队落水飞行员搜救体系的建设,直升机航空救治和转运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目前其治疗要点和对策研究较少。本研究讨论了在搜救落水人员后进行航空救治以及转运的训练中,伤情拟定、人员和器械配备以及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训练心得,为完善直升机海上救助及卫勤保障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救护直升机实施海上救助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直升机海上救助需要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密集综合技术,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各方面的设施还不完善,而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救护的成功率也比较高。随着近年来我国海洋蓝色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海战也逐渐趋于立体化、多层次化,平、战时均会有大量的海难事故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卫勤保障人员及时搜救落水的舰船员和飞行人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直升机海上救助的特点、海上搜救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海上搜救过程中的救生工具及直升机舱内抢救等问题进行阐述,为完善直升机海上救助及卫勤保障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知识图谱的海上搜救相关研究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直观展现我国海上搜救研究领域的相关现状和热点,系统分析未来海上搜救的研究趋势。方法:以2000-2021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 474篇相关文献及Web of Science收录的778篇英文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CiteSpace软件绘制核心作者、研究机构及科学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国内海上搜救相关研究的交互信息,描绘该领域发展态势。结果:国内海上搜救研究历经平稳发展期、快速增长期与缓慢衰减期,相比较国外快速发展的海上搜救体系,国内体系已逐渐成熟;该领域具有部分核心作者群,相关研究仍有提升空间,部分作者间合作较为紧密,机构间的合作较为分散,主导研究机构为江苏太仓海事处、上海海事海测大队、东海救助局等。结论:未来海上搜救相关研究将会聚焦在无人机、救助船、全球定位系统等的应用,以及应急管理要素等方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远海岛礁医院血液保障面临的问题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稳步推进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的国际合作不断扩大,我国远海岛礁军民的医疗环境明显改善,中国应对海上灾难救援和履行国际人道主义救助的能力不断提高,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多.岛礁医院作为远离大陆本土的海上医疗救治平台,担负着驻岛(礁)军民、周边海上作业者及过往舰船人员救死扶伤的重任,如何做好岛礁医院的血液保障是要解决好的重要环节.我医疗队在帮建某岛礁医院建设期间,建立了1套全程冷链条件下由陆地医院通过舰船向岛礁医院前送血液结合由驻岛军民组成“流动血库”的血液保障应急机制;2种模式基本保障了岛礁医院的备血需求.实践发现,通过舰船运送血液存在运输时间长、易受天气因素影响等问题;“流动血库”存在从采血至输血过程耗时长、中间环节多等问题.展望未来,为解决海运方式速度慢问题,空运模式是较好选择;为避免船体晃动对悬浮红细胞质量的影响,在远海岛礁医院建立冰冻红细胞血液储备库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较大的远海医院建立自采自供的中小血站是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类型海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需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温州港区海上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遇险人员搜救情况,指导海上紧急医学救援的开展.方法 从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数据库中获取温州港区2015年1月-2019年10月海上突发事件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温州市海上搜救中心共接报突发事件273起.伤病事件最多,占所有突发事件数量的28.57%.组织开展搜救行动273次,海巡艇占所有救助力量的26.38%.碰撞事件单次遇险平均13.50人,平均死亡率2.24%;自沉事件单次遇险平均4.16人,平均死亡率22.95%;伤病事件单次遇险平均1.06人,平均死亡率3.21%;机损事件单次遇险平均9.09人,触礁事件单次遇险平均8.33人,搁浅事件单次遇险平均5.59人,火灾及爆炸事件单次遇险平均5.30人,无人员死亡.结论 触损和自沉事件需要医务人员跟随海巡艇深入救援一线,碰撞事件需要建立海巡艇搜救现场批量伤救治预案,伤病、机损、触礁、搁浅、火灾爆炸事件需要直升机或船舶开展伤员转运和后送,实现海上突发事件科学救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消化内镜事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5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这是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1-2].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文中指出,广泛开展教育医疗活动,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并明确提出将传统医药作为新领域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随同金融、能源、粮食安全、人文等进行沿途交流合作[3].微创医学是当今医学的主流和趋势,在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中,以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全面和成熟,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消化内镜的先驱们为中国消化内镜事业默默奉献、甘为人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开创性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才使我国的消化内镜事业屹立在世界消化内镜学术前沿[4-6]."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如何发挥我国消化内镜事业领先优势,书写中国消化内镜医学的新飞跃、新历史,这是一个崭新的命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海上搜救入境船员检疫监管措施
编辑人员丨2023/8/5
海上搜救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如何统筹海上搜救与疫情防控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卫生检疫工作中发现的入境船员被检出传染病的案例,对海上救助的入境船员的卫生检疫监管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目前中国海上搜救工作在疫情防控方面可能存在的检疫风险,从加强立法、联防联控、技术职能、经验分享等方面提出了工作建议,旨在为落实口岸入境人员全员检疫,闭环管理的对策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小型地效翼救助船的外观与内装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设计一种小型地效翼救助船,提高海上救援的时效性.方法:将小型地效翼救助船设计为双层底结构,船底设计为U形且有较长的平行中体,机翼设计为双凸翼型.采用救助艇的主船体作为母型,根据母型船资料确定主船体的主尺度,并运用SolidWorks进行外观设计.根据船舶的稳性与船员和伤员的舒适性,确定救助舱室的布置,并利用3DMAX完成舱室内装设计.结果:该小型地效翼救助船的外观和内装可满足船舶设计的要求和实用性,其救助舱室可保证足够的救助空间,配备的卫生装备和器材不仅具有后送能力,还具有途中救治、生命支持等功能.结论:设计的小型地效翼救助船可用于海上救援,可为海上救援装备的后续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海上医疗救援体系现状及一体化建设
编辑人员丨2023/8/5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科学与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船舶密度大幅上升,受各种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海上自然灾害、重大事件、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1].国家为此成立了具有空中立体救助、水面快速反应、水下潜水打捞等海上综合救援能力的救助队伍.在伤病员海上医疗救援任务中,充分发挥救助船、救助直升机及岸基医疗机构的联动优势,实现海上医疗救援体系一体化建设,对保障海上作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