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叶独活的质量标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首次建立裂叶独活的质量标准.方法 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等经典方法鉴别裂叶独活;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四部通则法测定裂叶独活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等;采用UPLC法测定指标成分芦丁的含量.结果 裂叶独活的鉴别特征显著,可作为该药材的鉴别方法;并初步拟定了裂叶独活中的水分不得过13.0%,总灰分不得过15.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4.0%,浸出物不得少于18.0%;芦丁的含量不得少于1.3%.结论 所用方法的准确性、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可为裂叶独活的质量标准建立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鸢尾素微溶胶静电纺丝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鸢尾素微溶胶的静电纺丝支架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用微溶胶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负载鸢尾素的静电纺丝支架(PLLA),使用透射电镜(TEM)检测纤维支架的内部结构,使用扫描电镜(SEM)检测纤维支架的形貌特征。通过等离子技术将鸢尾素枝接于静电纺丝支架,并测定其释放曲线。提取SD大鼠胎鼠海马区神经干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细胞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的鉴定。观察PLLA-鸢尾素浸出液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TEM显示静电纺丝支架有管状结构,SEM显示其有一致的方向特征;鸢尾素可持续释放48 h;提取的细胞聚团呈现出明显的球形,免疫荧光染色表明其表达Nestin;PLLA-鸢尾素浸出液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结论:负载鸢尾素微溶胶静电纺丝支架可以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采收时间黄芪质量及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修订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时间的黄芪质量,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黄芪含量测定指标。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以乙腈-纯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0 ℃,气压30 psi,增益800 ℃,流速1.0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检测黄芪皂苷类成分含量;以乙腈-0.2%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 ℃,进样量10 μl,检测黄芪黄酮类成分含量。考察黄芪皂苷Ⅰ的提取方式和提取时间,并检测12批不同产地黄芪中黄芪皂苷Ⅰ含量,确定其作为黄芪含量测定指标的限定范围。依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中的烘干法、总灰分测定法、冷浸法测定黄芪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结果:不同产地春、秋采收的黄芪总皂苷含量差异不明显,总黄酮含量有明显差异。除H11外,其余各批次黄芪中黄芪皂苷Ⅰ含量≥0.05%,故拟定黄芪皂苷Ⅰ含量限定范围为≥0.05%。12批黄芪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的结果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黄芪项下的相关规定。结论:以在秋季采收的黄芪活性成分含量较高,质量较佳。建议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可将黄芪项下含量测定指标中的黄芪甲苷修订为黄芪皂苷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渝黔来源地野生金钱草质量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52份金钱草样品中槲皮素、山柰素、总黄酮及浸出物含量,分析不同产地金钱草的质量差异。方法:采集贵州、四川及重庆3个地区不同地点的金钱草,采用HPLC法测定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含量, Symergy HTX酶标仪测定总黄酮含量。 结果:52份金钱草样品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在0.146 2~2.517 0 mg/g,平均含量为0.872 6 mg/g,其中四川、贵州、重庆产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平均含量分别为1.073 2、0.705 4、0.865 1 mg/g。有20份样品含量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达标样品的平均含量为1.439 7 mg/g,贵州、四川及重庆采集的样品达标率分别为12.5%、62.5%、38.8%;52份样品总黄酮含量为0.994 2~3.866 4 mg/g,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乙醇热浸出物标准。结论:川黔渝不同来源地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差异较大,同一区县采集的金钱草槲皮素和山柰素总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且达标率低;同时野外采集的金钱草样品不同产地的总黄酮存在较大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根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指标及特征图谱,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对17批大血藤药材进行水分、总灰分、二氧化硫残留量、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浸出物、总酚含量、红景天苷含量、绿原酸含量、特征图谱测定,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大血藤药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7批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浸出物、绿原酸、红景天苷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以安徽产地含量较高。特征图谱共有8个共有峰。结论:多个指标综合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大血藤药材的质量,不同产地大血藤药材质量存在差异,以安徽产大血藤药材质量为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生产适应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明确太子参新品种的生产适应性,为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结合区域生产试验,在贵州省选取9个试验点对3个太子参品种的生长、抗病性、产量、品质进行考察.结果:与'施太1号'和农家种相比,'贵参1号'在株高、叶片大小、花朵数等地上部分农艺性状上有明显优势;病毒病病株率和病叶率显著降低,仅为2.53%和9.09%;药材平均亩产达到389 kg,多个试验点较农家种平均增产120%左右;药材形状近纺锤形,单个药材重量显著高于农家种,一、二等药材比例较'施太1号'和农家种均显著增加,统货比例显著降低.药材质量均符合规定,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灰分2.6%均显著低于'施太1号';水分8.9%、环肽B含量0.0127%、多糖含量27%,均与'施太1号'及农家种无显著差异.结论:综合考虑生长、抗病性、产量和品质,太子参新品种'贵参1号'在贵州省东部到西部均有较强的适应性,建议作为优良品种在贵州省推广种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8个野生云芝种质资源及药材品质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18株野生云芝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药材品质,为筛选可供人工培育的高产优质云芝药材菌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测定18株云芝菌丝、子实体农艺性状及子实体多糖、浸出物、麦角甾醇含量和重金属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菌株YUN5、HN04、JL3、NX17首茬子实体生物产量较高;菌株YUN4、YUN5、DB5、NX4子实体多糖含量均超过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3.2%;14个菌株子实体浸出物含量均超过药典标准规定的18%,YUN1、HN02、NX6、NX18未达药典标准.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最高菌株为NX4,达到0.58 mg/g;菌株YUN5、HN01、DB4、JL2、NX4子实体中Cr、Cu、As、Cd、Pb含量均未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结论:菌株NX4、DB5、YUN5在加权评分及主成分分析评价中排名前列且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云芝外观、多糖含量和浸出物含量要求,可作为优质云芝种质资源,同时也可作为云芝药材品质优良菌种;加权评分排名靠前的YUN2、YUN4以及主成分分析排名靠前的NX17子实体外观不符合药典要求,但菌株YUN4的多糖含量、菌株YUN2的浸出物和麦角甾醇含量、菌株NX17的麦角甾醇含量和单袋首茬产量上相对于其他菌株具有优势,可分别考虑作为有效成分提取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广西产瑶药材桂千金子质量标准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按照药材质量控制必需的各项指标进行逐项研究,以便为桂千金子药材及饮片的质量标准制定夯实基础.方法:利用原植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寻找具有鉴别意义的特征,以3,3'-O-二甲基鞣花酸为指标成分,摸索薄层色谱鉴定法及高效色谱法条件,建立最佳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同时实测10批药材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以及浸出物等指标的含量范围.结果:筛选出桂千金子原植物、药材性状、显微组织、薄层色谱等不同层面的专属性特征;明确了其水分、总灰分、浸出物等指标的含量限度;建立了药材中的3,3'-O-二甲基鞣花酸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结论: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桂千金子药材的真伪鉴定和品质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瑶药桂千金子药材资源积累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产地初加工方式对延胡索药材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式对延胡索外观性状和内部成分的影响,筛选其合理的产地初加工方法.方法:采用晒干、阴干、冷冻干燥、热风干燥、远红外干燥及微波干燥法处理新鲜延胡索,HPLC法测定原阿片碱、海罂粟碱、延胡索乙素、延胡索甲素、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紫堇碱含量,色差仪测定粉末颜色,分析复水比、折干率、浸出物及外观性状.化学计量法综合评价各方法对药材品质的影响.结果:晒干延胡索外观性状最佳,生物碱含量较高,但耗时长;热风和远红外干燥耗时缩短,60 ℃干燥外观性状与晒干法接近,生物碱含量较高;微波干燥法耗时最短,生物碱含量最高;阴干法耗时最长,生物碱含量较低,性状差;冷冻干燥药材质轻、内部多孔松泡,生物碱总含量最低.结论:热风60℃干燥法可大幅度提高干燥效率,确保药材性状及成分含量,可用于延胡索规模化产地加工;微波干燥设备改进后应用前景广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的红芪搓条与未搓条样品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建立搓条和未搓条红芪样品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定量,比较搓条和未搓条样品的差异.采用Angi-lent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柱温30℃,建立14批搓条和未搓条样品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评价和化学计量学分析,研究不同红芪样品的差异性,测定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总多糖、总黄酮等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搓条和未搓条样品均标定25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7个成分,分别为腺苷、香草酸、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美迪紫檀素.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均能很好地区分搓条和未搓条样品,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共找到12个差异性标志物,差异显著性排序分别为峰25>峰23>峰14>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苷>毛蕊异黄酮>峰18>峰19>峰15>芒柄花苷>峰4>香草酸.含量测定结果显示,红芪搓条样品中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浸出物、总多糖含量明显高于未搓条样品,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香草酸、总黄酮含量明显低于未搓条样品.该研究为红芪质量和搓条加工提供数据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