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表型到分子:革命性的肠道菌群鉴定方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道菌群是由许多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对人体消化、营养吸收、能量供应、脂肪代谢、免疫调节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关键基因与代谢产物,将有助于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辅助诊断,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与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更好地指导抗生素的使用.肠道菌群的鉴定在临床诊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迅速发展的领域进行全面回顾.传统的鉴定方法无法全面捕捉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肠道菌群的分类鉴定也从最初的表型鉴定和化学鉴定演变到了分子水平鉴定.本综述整合了肠道菌群的主要鉴定方法及其应用评价,特别关注于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肠道菌群鉴定中的应用,这种革命性的肠道菌群鉴定方法预示着人类对微生物世界认识的全新篇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康人群急进高原前后血生化免疫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平原(海拔57m)成年健康人群急进到高原地区(海拔4300m)后其血生化、免疫等65项指标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指标变化意义.方法 15名平原成年健康人,分别采集他们身处平原地区和高原地区的静脉血,行血生化、免疫等检测,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 65项血生化、免疫检查指标中:①上高原后1周与在平原地区比较,变化指标共有12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血脂检查指标APOA(载脂蛋白A)、HDL(高密度脂蛋白)、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5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ORT(皮质醇)、ProBNP(脑利钠肽前体)、C肽、炎症检查指标IL-6(白介素6)、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项目TNT-HS(超敏肌钙蛋白T)7个指标.②下高原后返回平原1周与在高原1周相比,变化指标有10个,其中表现下降趋势的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INSULIN(胰岛素)、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LDH(乳酸脱氢酶)6个指标,表现上升趋势的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P(胰淀粉酶)、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4个指标.③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指标呈下降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上升的指标为肝功能检查指标ALB(血清白蛋白)、胰腺检查指标AMYL(α-淀粉酶)、血糖检查指标GLU(葡萄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平原人群在急进高原后呈上升趋势,在返回平原后逐渐下降的指标为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人附睾蛋白4)、肝功能检查指标NH3(血氨)、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超敏肌钙蛋白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人群由平原急进到高原时,肝功能检查指标ALB、NH3的变化,反映了急进高原造成肝功能受损;胰腺检查指标AMYL和血糖检查指标GLU在急进高原后下降反映了机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而内分泌激素检查指标C肽、肿瘤标志物检查指标HE4、心肌酶检查指标TNT-HS急进高原后升高反映了高原低氧环境中应激激素分泌入血,体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能力、肾功能以及心肌受损.机体的多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返回平原后指标恢复,机体可通过调节来适应高原环境,未对身体造成显著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早期辅助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及快速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食管癌患者由于肿瘤自身的进行性消耗以及术前患者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造成营养摄入、消化、吸收异常,均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 术后严重营养不良可导致吻合口愈合困难,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职业性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三甲基氯化锡是一种高毒物质,经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吸收,以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多器官不同程度受损。本文对3例急性三甲基氯化锡中毒患者的救治过程进行梳理,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经过。3人就医早期在不同医院被误诊为精神异常、脑炎、肝性脑病等,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中毒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及时进行毒物检测,避免误诊误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肠胶质细胞在肠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肠上皮屏障是消化道与外界环境之间最大的交换界面,该屏障可以确保食物被消化和吸收,还可以防止病原体入侵和异常免疫反应。肠上皮屏障破坏与多种疾病有关。许多研究表明,肠神经系统在调节肠上皮屏障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肠胶质细胞作为肠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肠上皮细胞具有营养和支持作用,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现就肠胶质细胞在肠上皮屏障功能中的作用与致病机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寻找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汞中毒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汞接触史等一般资料及尿汞、尿肌酐等实验室资料,统计其中发生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分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患者24例,其中经呼吸道中毒1例,经消化道中毒6例,经皮肤吸收中毒17例;患者除均有肾脏损伤表现外,部分还出现头晕、乏力、手颤、肢体疼痛等类神经症;病理类型主要为膜性肾病(9例)和微小病变型肾病(10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汞的消化道和皮肤吸收途径为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OR=21.099、23.840, P<0.05)。 结论:汞的吸收途径对汞中毒性肾病综合征发病有重要影响,尤其是皮肤和消化道吸收的汞中毒患者并发肾病综合征的风险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敌草快中毒致急性肾损伤肾活检2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农药中毒是我国中毒和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随着百草枯的禁止销售和使用,敌草快(diquat, DQ)成为首选的联吡啶类除草剂。近年来DQ中毒病例持续增多,是目前中毒研究的热点 [1]。DQ中毒主要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氧自由基损伤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预后与摄入量存在明确相关性,对人的致死量为6~12 g(即浓度为20%的DQ溶液56.10~112.20 mL),尚无特效解毒剂 [2]。值得注意的是,肾脏既是DQ吸收后的主要排泄器官,也是DQ毒性损伤的主要靶器官 [2,3]。无论是多见的经消化道途径,还是本团队报道的经肌肉注射途径中毒病例 [4],DQ中毒患者均易发生急性肾损伤。为了更好地了解DQ中毒致肾脏损伤的病理特点,既往研究仅有尸检病理报道 [5],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首次取得2例DQ中毒患者的肾活检病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审号:2020-SR-099),总结相关临床资料和病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卵巢早衰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卵巢早衰(POF)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方法:通过对来自2个家系的3个POF患者和7个健康对照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筛选获得的POF特异性单核苷酸变异(SNVs)以及对应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与蛋白互作分析。结果:262个疾病特异性变异对应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GO功能条目下,如在生物学过程集合中的嗜同性细胞黏附( P=1.28E-3)、细胞黏附( P=3.56E-3)、转录的正调节( P=9.41E-3)、消化道发育( P=0.011)、Notch信号通路( P=0.018)、钙离子跨膜转运( P=0.021)、细胞对氧气水平降低的反应( P=0.026)等,在细胞组分集合中的质膜( P=2.58E-4)、细胞前缘( P=0.014)、中心粒( P=0.016)、动力蛋白复合物( P=0.033)、突触后致密区( P=0.035),在分子功能集合中的转录因子活性( P=5.04E-3)、肌动蛋白结合( P=6.03E-3)、钙离子结合( P=0.008)、核小体组蛋白结合( P=0.039)、碳水化合物结合( P=0.048)等。其次262个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KEGG生物信号通路中,如背腹轴形成( P=4.09E-4)、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P=0.017)、血管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 P=0.020)、Notch信号通路( P=0.025)、亨廷顿病( P=0.042)。另外对26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MYC、 FOXO1、 CREBBP、 NOTCH2及 HES1等包含在互作网络中的核心基因组成的较强网络簇中。 结论:POF特异性的遗传学变化可能通过导致卵巢发育生物学过程及卵巢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从而促进POF的发生。这些证据可以为POF的遗传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短链脂肪酸与儿童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短链脂肪酸是厌氧菌在盲肠和结肠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形成的代谢产物,在结肠中被吸收后可以调节肠道能量代谢、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控肠道免疫功能、影响肠道分泌和吸收,并通过以上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从而改变儿童排便频次。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也在人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儿童排便频次改变时,其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含量也会改变。该文就短链脂肪酸在儿童不同排便频次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为儿童不同排便频次提供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粪菌移植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有效功能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和生理需求,从而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器官功能衰退、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的临床综合征。SBS患者由于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变,加上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甚至禁食,往往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肠道菌群失调和SIBO又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胆汁酸代谢紊乱、肠源性肝损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SBS患者的疾病转归及临床预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新兴治疗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FMT在SBS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救治SBS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