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背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非遗传性疾病,目前其诊断和治疗仍面临挑战.目的:总结中国人CCS的临床特征、治疗和转归,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2022年间收治的CCS病例.结果:研究共纳入9例CCS患者,男女比例为1.25∶1,确诊时平均年龄63.89岁.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胃肠道息肉病、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以及至少一项外胚层表现,粪隐血试验均阳性,缺铁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IgE升高常见.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见.患者存在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哮喘、膜性肾病、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腹膜后纤维化、焦虑状态等合并症.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有较好效果,但激素减量或停用后疾病可反复.1例患者尝试应用硫唑嘌呤治疗,但效果欠佳.结论:CCS是一种免疫相关疾病,感染、过敏、遗传因素、肠道微生态等在CCS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激素是目前CCS的主要治疗手段,存在激素抵抗或激素治疗禁忌的患者治疗仍面临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的构建(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平台,探索构建一个安全规范、科学严谨的消化内镜数据库,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针对12种常见消化道疾病,参考相关指南规范,讨论确定消化内镜图像数据的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数据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采用国内市场保有量>5%的内镜设备,对参与图像采集与标注的数十位经验丰富的内镜操作医师统一进行数据标注讲解训练。自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前瞻性、连续性采集、标注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聊城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威海市立医院、泰安市中心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烟台毓璜顶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9家医疗中心的内镜检查数据;经数据优化、脱敏、泛化后上传至服务器,经文件同步、数据处理和专家审核,构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规范化采集与标注数据库,即云平台。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定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采集与标注标准;研发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在线采集与标注软件;成功构建了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库,数据库中标注病灶43 010个,其中,早期食管癌病灶2 906个,早期胃癌2 912个,早期结直肠癌2 397个,结直肠息肉9 773个(腺瘤性息肉5 539个,非腺瘤性息肉1 161个,未定性息肉3 073个),标注图像40 353张,标注检查数量11 289例次。结论:山东省多中心消化内镜人工智能云平台采用统一标准和采集标注软件,保证了内镜数据的安全性、规范性,为我国消化内镜人工智能数据标准化采集、标注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和第三方数据监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基于倾向性得分匹配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对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病变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诊断性胃镜检查的受试者9 071例。从胃镜质控系统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检查医师、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方式、退镜时间、留图数目、活检次数、活检部位、胃镜诊断、病理诊断等资料,根据检查方式分为麻醉组和普通组,对两组受试者进行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排除混杂因素,分析两组受试者在病变部位、病变类型方面的检出情况;同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影响因素。结果:经过PSM,两组各纳入1 655例受试者,在病变部位方面,麻醉组对胃体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组( P<0.05),对食管病变的检出率低于普通组( P<0.05);在病变类型方面,麻醉组对胃息肉、黏膜隆起性病变、黏膜萎缩、肠化等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组(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 OR=1.338,95% CI:1.070~1.674, P<0.05)。 结论:静脉麻醉是诊断性胃镜检查中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检出率的独立影响因素,且能提高上消化道病变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膜性肾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是一种罕见的非家族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突出表现为胃肠道多发良性息肉和外胚层改变(如毛发脱落、指甲萎缩和皮肤色素沉着),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病,少数可进展为消化道肿瘤,治疗策略尚未统一。现报告1例CCS合并 H. pylori感染、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并探讨原发病与多种合并症发病机制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错构瘤性息肉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特征。小肠是PJS息肉好发部位之一,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癌变等并发症。随着小肠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小肠镜已经成为PJS诊治的关键技术,在小肠息肉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对PJS临床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消化内镜医师对PJS诊治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积累。为进一步促进小肠镜技术在该领域的推广应用,有必要制定中国小肠镜诊治PJS的专家共识意见。本共识基于循证依据及专家经验对PJS的流行病学、遗传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息肉监测及随访等方面进行梳理,以便于指导专科医师、内镜医师加强对PJS患者全生命周期的规范诊治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小肠镜在PJS患者小肠息肉诊治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幼年性息肉病发生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幼年性息肉病(JPS)是一种以消化道多发性幼年性息肉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不干预癌变风险较高。研究发现JPS的发病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关于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JPS局部可以发生异型增生,进而可演变为肿瘤。对于JPS患者,内镜下息肉切除及外科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定期内镜下随访尤为重要。对于可能的基因突变携带者和高危个体需要加强基因检测,进行个体化随访管理。本文主要对JPS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癌变过程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 154例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及监测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75岁及以上的患者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特点,探讨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定期结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75岁及以上的患者1 154例,根据年龄分为75~79岁组605例、80~89岁组527例、90岁以上组22例。分析结肠镜下病变检出情况,每年1次结肠镜检查对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结直肠病变检出的影响及定期监测的必要性。结果:1 154例患者,无痛肠镜检查569例(49.3%),普通肠镜检查585例(50.7%),总阳性检出率为83.4%(962/1 154),最主要的病变为息肉858例(74.4%),其中腺瘤605例(52.4%)。3个年龄组比较,消化道出血是90岁以上组结肠镜检查者的主要就诊原因,腹部不适、肿瘤免疫指标升高、非肠癌恶性肿瘤史是75~79岁组结肠镜检查者的主要就诊原因( P<0.05)。153例患者参与每年1次的结肠镜检查,第二次复查息肉和腺瘤检出率下降,但仍高于40.0%。 结论:结肠镜检查是7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息肉和腺瘤是最常见的病变,结直肠癌和息肉切除术后再发息肉常见,有必要定期复查结肠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结肠胶囊内镜检查的所有门诊和住院患者40例。由具有小肠或结肠胶囊内镜丰富判读经验的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分析检查结果,观察胶囊在胃、小肠和结肠的通过时间,以及结肠清洁程度评分、胶囊检查完成率、病变检出情况和检查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卡方检验和Student′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65.0%(26/40)的患者在胶囊运行时间内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胃通过时间为(0.92±0.74) h,小肠通过时间为(3.93±1.51) h,结肠通过时间为(4.89±0.61) h。完成全消化道检查患者的胶囊运行时间短于未完成全消化道检查者[(9.44±3.53) h比(15.47±2.09)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79, P<0.01)。结肠准备合格率为67.5%(27/40)。结肠准备合格患者胶囊结肠通过时间、胶囊排空时间与结肠准备欠佳患者比较[分别为(4.43±3.33) h比(5.96±2.44) h,(9.06±3.91) h比(10.29±2.47)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17、0.81, P均>0.05)。结肠胶囊内镜共发现33例(82.5%)患者存在消化道病变,其中食管病变3例,包括炎症与占位;胃病变21例,包括慢性胃炎、黏膜隆起、息肉和溃疡;小肠病变9例,包括息肉、溃疡和血管畸形;结肠病变19例,包括憩室、息肉、直肠炎、溃疡和糜烂、血管畸形、内痔;存在2种及以上病变的患者有11例。所有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均在吞入胶囊48 h内排出胶囊。 结论:第二代结肠胶囊内镜可用于全消化道检查,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Eo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EoE患儿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1.96(4.96,12.81)岁。学龄前期患儿呕吐较为常见(4/5例),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以腹痛为主(11/13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占22.22%(4/18),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3%(6/18)。55.56%(10/18)的患儿或一级亲属存在过敏史,68.75%(11/16)总IgE水平升高,66.67%(12/18)食物变应原阳性,牛奶、鸡蛋和小麦为常见的变应原。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红斑、粗糙、糜烂、线性溃疡、环状改变、犁沟样或皱纸样改变、颗粒样改变、息肉样改变或贲门口松弛。27.78%(5/18)的患儿内镜下表现正常。病理组织学多表现为食管慢性炎症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患儿失访3例,其余15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患儿均采用饮食回避治疗,9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较快缓解,其中1例患儿停药后复发,再次激素治疗有效,另有2例消化道症状出现反复或停药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回避饮食治疗可缓解。结论:EoE多见于年长儿,男童多见,学龄前期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学龄期和青春期多表现为腹痛。部分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多数患儿食物变应原阳性;消化道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诊断EoE的重要手段。饮食回避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在EoE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少数患儿存在激素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结直肠息肉是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肠镜及基因检测技术在儿科应用的增加,对其认识不断地深入。儿童结直肠息肉虽然以幼年性息肉为主,但也存在部分息肉综合征。息肉综合征大多与基因突变有关,息肉切除后易于复发,增加胃肠道肿瘤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随访,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共识。该文阐述儿童常见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肿瘤的关联及监测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