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肺涎腺型导管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原发于肺的支气管涎腺来源的导管癌是罕见的涎腺型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本文报道1例65岁老年男性患者,发生在右肺下叶结节,根据典型的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分子基因改变,在临床及影像排除乳腺及头颈部涎腺来源的肿瘤转移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噬在干燥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SS是以累及外分泌腺为特点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病。自噬是维持细胞周转、细胞稳态和决定细胞命运的重要机制,在自身免疫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关于自噬在SS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从自噬的功能和特点出发,探讨自噬在SS发病机制的作用,并提出猜想与思考,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涎腺导管内癌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涎腺微分泌性腺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涎腺微分泌性腺癌(microsecretory adenocarcinoma,MSA)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提高对该新型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确诊为MSA的病例,并通过病理复片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间的多形性腺癌和非特指腺癌病例筛选可能误诊的MSA病例。对所有确诊MSA病例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收集到4例MSA,其中2例从多形性腺癌中筛选出来。男性3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3岁(37~67岁)。3例发生于腭部,1例发生于颊部。临床表现为逐渐生长的无痛性肿物。肿瘤普遍较小,最大径为0.7~1.8 cm不等,平均1.2 cm。镜下见肿瘤无包膜,呈侵袭性生长。肿瘤细胞体积较小、形态温和,立方状、扁平状,排列呈微囊及腺管状。囊腔内见嗜碱性分泌物。肿瘤巢之间为黏液纤维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弥漫或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7、S-100蛋白、SOX10、p63和波形蛋白;p40、Mammaglobin、Calponin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低(1%~3%)。4例MSA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存在SS18基因重排,其中2例经靶向RNA二代测序检测到MEF2C::SS18融合基因。4例患者均行单纯的手术切除,未行其他辅助治疗。随访3例,随访时间2~203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和造成患者死亡。结论:涎腺MSA是一种新型且罕见的低级别肿瘤,具有独特且较一致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学改变。形态不典型或发生高级别转化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SS18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腮腺及颌下腺超声表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收集2014年8月至2018年9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收住入院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共87例。对比分析患者双侧腮腺及颌下腺的超声图像,采用0~4分评分法,为每个腺体行半定量评分,≥2分为阳性。结果显示,87例pSS患者中,颌下腺及腮腺(均左右各一)的超声阳性率分别为94.3%(164/174)、71.3%(124/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32.22, P<0.05);颌下腺的超声评分高于腮腺,中位数分别为3分、2分( Z=9.70, P<0.05);同一涎腺的左右侧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pSS患者颌下腺的超声阳性率及超声评分均高于腮腺,提示pSS患者颌下腺较腮腺更易累及,且同一时期颌下腺的受损程度较腮腺严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22年WHO唾液腺肿瘤分类(第5版)解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唾液腺肿瘤的分类是头颈部外科病理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2022年第5版WHO《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分类》中基于唾液腺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对其组织学分类进行了更新和补充,本文针对该部分的主要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其主要变化包括新纳入的唾液腺良恶性肿瘤、命名或诊断标准更新的唾液腺肿瘤以及从唾液腺肿瘤这一章节中删除的病变等。本文着重介绍新版分类中唾液腺肿瘤分类的更新和变化,以期为头颈外科和病理科医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颈部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腺样囊性癌(ACC)是好发生于头颈部的涎腺型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形成管状、筛状和实性三种形态,高级别转化形态罕见;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嗜神经侵袭、高复发和晚期易肺转移等特征。全基因组及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发展促进了头颈部ACC分子机制研究,在MYB基因易位、NOTCH信号通路、表观遗传修饰、DNA损伤修复通路、磷脂酰肌3-激酶通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复发或转移性ACC有了初步分子学分型:MYB +/NOTCH1 +、MYB +/其他、MYB wt/NOTCH1 +、MYB wt/TERT +和MYB wt/NOTCH1 wt/TERT wt(三阴型);分子靶向药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为ACC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YB/NFIB基因融合与头颈腺样囊性癌分级和预后相关性及检测方法一致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头颈腺样囊性癌(ACC)的MYB/NFIB基因融合与病理分级、预后等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并评估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与MYB及NFIB免疫组织化学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4年4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诊断的48例头颈ACC病例和15例非ACC涎腺肿瘤,进行MYB/NFIB基因融合FISH检测;将头颈ACC依据病理分级标准划分为Ⅰ~Ⅱ级、Ⅲ级和高级别转化;对FISH检测结果和其他临床病理指标进行预后和相关性分析。对48例头颈ACC和15例非ACC涎腺肿瘤进行MYB和NFIB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ACC的优劣性进行比较。结果:FISH检测MYB/NFIB融合阳性的ACC占整体ACC的41.7%(20/48)。FISH检测融合阳性率与ACC的病理分级相关( P=0.036),级别越高融合阳性率越低。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中,肿瘤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P=0.024),而FISH检测融合基因状态与PFS无相关性( P=0.536)。15例非ACC涎腺肿瘤病例MYB/NFIB融合基因FISH检测均呈阴性。FISH检测融合基因和MYB免疫组织化学高表达诊断ACC的特异度均为100%,但灵敏度均为41.7%,联合应用FISH检测和MY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诊断ACC的灵敏度可提升至66.7%。 结论:MYB/NFIB融合基因在Ⅲ级和高级别转化ACC中FISH检出率更低,并且与预后无关;FISH检测和MYB免疫组织化学联合使用可提高诊断ACC的灵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口咽癌放疗中颈部Ⅱ区和口腔靶区优化对涎腺功能及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口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颈部Ⅱ区及口腔靶区优化对治疗效果、涎腺功能、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放疗组(对照组)25例及口腔、颈部靶区优化组(观察组)25例。两组均采用IMRT同步铂类药物化疗,对照组行双侧颈部Ⅱ~Ⅳ区淋巴引流区照射(颈部淋巴结阳性侧包括Ⅰ B区),双侧颈部Ⅱ区给予肿瘤剂量60 Gy照射(阳性淋巴结予推量照射);观察组进行靶区优化,其中健侧颈部(无阳性淋巴结侧)Ⅱ B区给予肿瘤剂量50 Gy照射;观察组口腔结构勾画为危及器官并限制平均照射剂量(D mean)<32 Gy。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受照射剂量、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情况、远期(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口干反应情况、客观缓解率(ORR)、局部复发率(LRR)、3年总生存(OS)率差异。 结果:对照组健侧腮腺D mean为(29±4)Gy,接受34 Gy照射体积占比(V 34)为(48±5)%;观察组健侧腮腺D mean为(23±3)Gy,V 34为(4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14、4.98,均 P<0.05)。对照组口腔D mean为(35±6)Gy,接受30 Gy照射体积占比(V 30)为(36±5)%;观察组口腔D mean为(29±4)Gy,V 30为(2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1、5.98,均 P<0.05)。对照组≥Ⅱ级急性口腔黏膜不良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持续时间≥2周发生率分别为64%(16/25)和76%(19/25),观察组分别为36%(9/25)和40%(10/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92、6.65, P值分别为0.048、0.009)。≥Ⅱ级远期口干反应对照组为72%(18/25),观察组为44%(1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 P=0.044)。对照组ORR、LRR、3年OS率为分别为80%、28%、48%,观察组分别为76%、24%、44%,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4, P=0.849)。 结论:口咽癌IMRT中口腔及颈部Ⅱ区靶区优化能改善涎腺功能,进而减轻患者口干反应及口腔黏膜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gG4相关唾液腺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IgG4相关唾液腺炎(IgG4-related sialadenitis,IgG4-R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病理科诊断为IgG4-RS的患者共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59.4±11.8)岁(29~77岁),其中23例患者年龄>60岁。收集患者的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血清学检查结果及治疗信息,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IgG4和IgG蛋白表达。结果:颌下区肿胀是IgG4-RS最常见的首发症状[95%(38/40)],所有患者血清IgG4水平均>1.35 g/L,血清IgG4水平在年龄>60岁的患者( Z=-2.45, P=0.014)和累及多组腺体的患者( Z=-2.04, P=0.042)中均显著升高。36例大唾液腺活检组织中,所有患者均可见致密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席纹状纤维化和闭塞性静脉炎分别见于88.9%(32/36)、63.9%(23/36)和30.6%(11/36)的患者。21例唇腺活检组织中,66.7%(14/21)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19.0%(4/21)可见淋巴滤泡形成,33.3%(7/21)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异常,所有唇腺活检组织中均未见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表现。95.0%(38/40)患者中IgG4阳性浆细胞>10个/高倍视野,82.5%(33/40)患者中IgG4/IgG阳性浆细胞比值>40%。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血清IgG4水平均有所下降,仅21.4%(6/28)患者可恢复到正常水平(≤1.35 g/L),且后续血清IgG4水平仍有显著波动。 结论:IgG4-RS主要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患者,血清IgG4水平与患者年龄及是否累及多组腺体密切相关。唇腺活检不能替代下颌下腺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治疗后血清IgG4水平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是常见现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