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共振T2WI-FS与ADC技术评估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脉管间隙浸润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磁共振T2加权脂肪抑制序列(T2WI-FS)与表观扩散系数(ADC)技术评估宫颈癌(CC)患者淋巴结转移(LNM)与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C患者120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收集横轴位T2WI-FS与ADC(b=700 s/mm2)图像,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磁共振T2WI-FS与ADC技术对CC患者LNM与LVSI的评估价值.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20例CC患者中40例存在LNM、无转移80例,T2WI-FS检出LNM 28例、无转移72例,ADC检出LNM 32例、无转移71例,T2WI-FS联合ADC检出LNM 38例,无转移79例,T2WI-FS联合ADC诊断CC患者LNM的准确率97.5%、敏感度95.0%、特异度98.8%、阳性预测值97.4%和阴性预测值97.5%,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病理结果显示,120例CC患者共检出LVSI阳性49例、阴性71例,T2WI-FS检出LVSI阳性37例、阴性60例,ADC检出LVSI阳性39例、阴性61例,T2WI-FS联合ADC检出LVSI阳性46例、阴性69例,T2WI-FS联合ADC诊断CC患者LVSI的准确率95.8%、敏感度93.9%、特异度95.8%、阳性预测值95.8%和阴性预测值95.8%,均高于单独诊断(P<0.05).结论:磁共振T2WI-FS联合ADC技术评估CC患者LNM与LVSI的价值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订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PKN1、TNFRSF4、DDIT4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激酶N1(PKN1)、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4(TNFRSF4)、DNA损伤诱导转录因子4(DDIT4)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子宫内膜癌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治疗的子宫良性疾病患者180例作为良性疾病组,以及在该院体检的18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子宫内膜癌组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2例和无淋巴结转移组138例,按照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各组血清PKN1、TNFRSF4、DDIT4水平,Logistic模型分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及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血清PKN1、TNFRSF4、DDIT4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子宫内膜癌组、良性疾病组血清PKN1、DDIT4水平升高,血清TNFRSF4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血清PKN1、DDIT4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FRSF4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低分化程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阳性、肌层浸润≥1/2的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PKN1、DDIT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TNFRSF4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KN1、DDIT4、LVSI、肌层浸润是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危险因素,血清TNFRSF4为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血清PKN1、TNFRSF4、DDIT4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状况的预测效能高于各血清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血清PKN1、TNFRSF4、DDIT4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且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治疗前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脉管浸润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治疗前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模型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locally advanced cervical cancer,LACC)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状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0例于2013年至2022年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训练集187人,LVSI阳性73人)和河南省肿瘤医院(验证集113人,LVSI阳性31人)接受NACT并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L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于轴位弥散加权成像(axial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x_D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sagittal T2-weighted imaging,Sag_T2WI)和矢状位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sagittal T1-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imaging,Sag_T1C)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提取特征,利用递归特征消除算法与最小绝对值收缩与选择算法筛选影像组学特征.随后,基于逻辑回归分类器分别建立单序列模型,双序列模型及基于三序列组学特征的联合序列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通过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在验证集中,基于Ax_DWI、Sag_T2WI及Sag_T1C构建的单序列模型的AUC分别为0.7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05~0.829]、0.734(95%CI:0.633~0.836)和0.733(95%CI:0.626~0.841);基于Ax_DWI+Sag_T2WI、Ax_DWI+Sag_T1C及Sag_T2WI+Sag_T1C构建的双序列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763(95%CI:0.660~0.866)、0.786(95%CI:0.692~0.881)与0.815(95%CI:0.731~0.899);联合序列模型的AUC值为0.829(95%CI:0.740~0.914),高于各单序列模型与双序列模型,但联合序列模型与Ax_DWI模型、Sag_T2W1模型及Ax_DWI+Sag_T2W1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5~0.047).决策曲线显示联合序列模型的临床净效益高于单序列模型与各双序列模型.结论基于治疗前mp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序列模型可有效预测LACC患者NACT后的LVSI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MRI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被认为是早期EC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术前对于LVSI进行准确评估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手术方式的选择.常规MRI仅能通过形态学对LVSI进行评估,MRI功能序列可以通过定量参数评估LVSI状态.本文介绍了多模态MRI在LVSI评估中展现出的临床价值,旨在通过查阅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多模态MRI评估LVSI的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通过多模态MRI评估局灶性或弥漫性LVSI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的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神经内分泌癌(NECC)术后放疗的价值,并分析高危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早期(Ⅰ~Ⅱa2期)NECC患者,均行子宫广泛性切除术±辅助治疗,根据术后是否放疗分为术后未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对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总生存(OS)时间、复发率和死亡率。结果:(1)共62例早期NEC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年龄为(43.6±11.7)岁;其中,术后未放疗组33例、术后放疗组29例。(2)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范围:12~116个月),随访期内23例(37%)复发,其中7例(11%)为盆腔内复发、20例(32%)为盆腔外复发[其中4例(6%)盆腔内、外均有复发]。与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的盆腔内复发率(18%、3%, P=0.074)降低,盆腔外复发率(24%、41%, P=0.150)和总复发率(33%、41%, P=0.513)均升高,但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子宫颈间质浸润≥1/2均为显著影响早期NE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为影响早期NE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3.03,95% CI为3.55~149.39, P=0.001)。(3)随访期内18例(29%,18/62)死亡,术后未放疗组10例(30%,10/33)、术后放疗组8例(28%,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4)。62例早期NECC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79.2%,5年生存率为60.8%。对不同高危病理因素进行亚组分析显示,与术后未放疗组相比,术后放疗组中子宫颈间质浸润≥1/2所占比例更高(27%、64%; P=0.011),此类患者术后放疗使PFS时间(32.3、53.9个月)和OS时间(39.4、73.4个月)有延长趋势,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704, P=0.371);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患者中,与术后未放疗患者相比,术后放疗患者并未改善PFS时间(54.5、37.3个月, P=0.860)和OS时间(56.2、62.4个月, P=0.550)。 结论:早期NECC手术后放疗有减少盆腔内复发的趋势,但未能降低盆腔外复发率和总复发率,未能改善死亡率;对于子宫颈间质浸润≥1/2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延长PFS时间和OS时间的趋势;淋巴脉管间隙浸润为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此类患者术后放疗并无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肿瘤学结局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Ⅰa1[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Ⅰb1期[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 2009)的分期标准]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的差异。方法:(1)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项目,纳入2009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符合入组条件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开腹组)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PSM)方法匹配,比较匹配前、后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2)将纳入的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手术患者,进一步根据肿瘤直径的不同分为4层,即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3~4 cm,并在每个分层中分别对腹腔镜与开腹组进行1∶1 PSM方法匹配,比较不同肿瘤直径的两组患者的肿瘤学结局。肿瘤学结局的评价指标为5年总生存率(OS)及5年无瘤生存率(DFS)。结果:(1)本研究纳入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腹腔镜、开腹手术患者共4 891例,其中腹腔镜组1 926例,开腹组2 965例。PSM方法匹配前,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4.0%,5年DFS分别为89.1%、90.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71, P=0.165);多因素分析(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367,95% CI为1.105~1.690, P=0.004)。经1∶1 PSM方法匹配后,腹腔镜组、开腹组各纳入1 864例,两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94.1%、95.4%)比较无显著差异( P=0.151),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分别为89.0%、92.3%, P=0.004);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420,95% CI为1.109~1.818, P=0.006)。(2)在不同肿瘤直径的分层分析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及5年DFS在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3个分层中均无显著差异(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途径不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OS和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在肿瘤直径>3~4 cm的分层中,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5年OS比较无显著差异( P=0.284),但腹腔镜组的5年DFS显著低于开腹组(75.7%、85.8%, P=0.025);多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HR=1.705,95% CI为1.088~2.674, P=0.020)。 结论:对于Ⅰa1(LVSI阳性)~Ⅰb1期子宫颈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5年DFS的独立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对子宫颈癌患者肿瘤学结局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于肿瘤直径>3~4 cm的患者中,而对于肿瘤直径≤1 cm、>1~2 cm、>2~3 cm的子宫颈癌患者,两种手术途径的肿瘤学结局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开腹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平面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NPSRH)治疗局部晚期(Ⅰb2和Ⅱa2期)子宫颈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行开腹子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局部晚期患者共389例,其中接受NPSRH 69例(NPSRH组),接受常规子宫广泛性切除术(CRH)320例(CRH组)。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指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82个月(2~12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膀胱功能及预后,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1)手术相关指标:NPSRH组与CRH组比较,手术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262±51)、(245±52) min; t=2.621, P=0.009],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分别为(366±302)、(457±301) ml; t=2.305, P=0.022];而两组患者的输血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术后膀胱功能:NPSRH组与CRH组比较,术后导尿时间显著缩短[分别为(11±9)、(16±7) d; t=3.906, P<0.01],远期膀胱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分别为6.1%、16.0%; χ2 =4.418, P=0.036)。(3)预后及其影响因素:389例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FS)率为89.6%,5年总生存(OS)率为89.9%;是否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率(分别为90.9%和89.4%, P=0.714)和5年OS率(分别为90.0%和89.9%, P=0.910)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DFS率显著相关( P<0.05);子宫颈间质浸润深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的5年OS率显著相关(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局部晚期子宫颈癌患者5年DFS率( HR=1.31,95% CI为1.01~1.68, P=0.040)和5年OS率( HR=1.30,95% CI为1.01~1.67, P=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开腹NPSRH治疗局部晚期子宫颈癌具有可行性,能改善患者近期及远期膀胱功能,且NPSRH并非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浸润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术前预测宫颈鳞癌脉管间隙浸润(LVSI)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患者168例。患者年龄22~76(52.0±10.1)岁,临床分期为国际妇产联盟(FIGO)ⅠB期127例、ⅡA期41例。所有患者术前行多参数盆腔MR扫描,均接受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和多参数MRI数据,以7∶3的比例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训练集117例和验证集51例。在T 2加权像(T 2WI)、表观弥散系数[ADC,由2个b值的弥散加权成像数据自动生成]及增强T 1加权像(cT 1WI)3个序列的MRI上,对病灶进行手动分割勾画肿瘤轮廓感兴趣区(ROI),得到三维感兴趣区(VOI)并提取特征,通过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回归为主的三步降维法筛选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特征并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建立融合模型,制作列线图。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效能及临床效益。 结果:术后病理检查确诊LVSI阳性42例,阴性126例。训练集与验证集患者的年龄、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LVSI状态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T 2WI、ADC及cT 1WI多参数MRI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7个关键特征,均与宫颈癌LVSI相关( P值均<0.05),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T 2WI、ADC及cT 1WI 3个序列独立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95%可信区间( CI)0.557~0.698]、0.686(95% CI 0.563~0.694)、0.761(95% CI 0.702~0.818),3个序列共同构建的联合影像组学模型对应的AUC为0.887(95% CI 0.842~0.925),诊断效能最优,并在验证集中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模型与肿瘤分化程度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预测宫颈癌LVSI,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93(95% CI 0.851~0.929)、0.854(95% CI 0.749~0.943),校正曲线显示出列线图有良好的校正性能;决策曲线表明当风险阈值概率范围在0.50~0.96时,采用影像组学融合模型预测宫颈癌LVSI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视为宫颈癌LVSI阳性或阴性”。 结论: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对宫颈癌LVSI状态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子宫颈癌行腹腔镜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的肿瘤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行腹腔镜子宫颈广泛性切除术(LRT)的肿瘤结局。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23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实施LRT的148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肿瘤结局及术后妊娠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148例实施LRT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3岁(范围:19~42岁);病理类型:鳞癌111例,腺癌36例,腺鳞癌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2018年)分期:Ⅰa1期伴淋巴脉管间隙浸润17例,Ⅰa2期25例,Ⅰb1期102例,Ⅰb2期4例。(2)肿瘤结局:148例患者LRT术后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范围:2~104个月)。随访期内复发5例(其中1例死亡),中位复发时间为10个月(范围:4~33个月);其中盆腔转移3例,远处转移1例,盆腔和远处均有转移1例。148例患者的3年、5年无病生存率均为94.5%,5年总生存率为98.9%。(3)术后妊娠:148例LRT患者中,有妊娠需求且术后满1年的患者67例,其中20例妊娠,妊娠率为29.9%(20/67)。20例妊娠患者中,早孕期流产2例,中孕期流产1例,分娩17例(包括早产4例、足月产13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保证手术范围及术中无瘤操作的情况下,早期子宫颈癌患者行LRT的肿瘤结局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手术路径治疗早期宫颈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两种手术路径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柳州市工人医院住院治疗、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在ⅠA1-ⅡA2期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411例,按手术治疗方式分成腹腔镜手术组(320例)和开腹手术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损伤、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拔尿管时间、术后复发率,采用COX回归对腹腔镜手术组的复发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223.4±53.2)min,短于开腹手术组的(251.0±50.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200, P<0.05)。腹腔镜手术组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拔尿管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开腹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两组的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直径大小、宫旁浸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阴道切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腹腔镜组的1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9.4%(30/320)、15.9%(51/32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6%、84.1%;开腹组1、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4%(4/91)、9.9%(9/91),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5.6%、89.6%,两组1、3年复发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5年随访中,腹腔镜组复发率为18.7%,开腹组复发率为12.2%,两组无瘤生存率分别是81.9%、86.8%,两组复发率和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直径≥2 cm、FIGO分期>ⅠB1期、病理类型为非鳞癌是腹腔镜手术组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能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而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直径≥2 cm、FIGO分期>ⅠB1期、病理类型为非鳞癌是腹腔镜手术复发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