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及肾间质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艾沙利酮抑制妊娠加重梗阻性肾病大鼠淋巴管生成的机制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未经产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每组10只.将模型组与艾沙利酮组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手术造成肾脏损伤,其余两组仅游离输尿管但不结扎.UUO术后第9周将假手术+妊娠组、模型组和艾沙利酮组的雌鼠进行阴道涂片,将处于动情前期或动情期的雌鼠与雄鼠按2:1比例合笼,并密切观察,将发现阴栓且阴道涂片中含有大量精子细胞确定为妊娠第1天,建立梗阻性肾病妊娠大鼠模型.艾沙利酮组在UUO术后第2天开始给药,给予艾沙利酮1 mg·kg-1·d-1治疗.妊娠后第18天代谢笼留取24 h尿液,次日处死母鼠,留取血清标本,摘取梗阻对侧肾脏.采用常规生化法检测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苏木精-伊红(HE)、马松(Masson)和天狼星红(Sirius red)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ELISA法测定血清中醛固酮含量.免疫组化、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活化、淋巴管生成以及相关信号通路、肾纤维化相关指标的表达.结果:肾功能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UN升高,Ccr下降(P<0.01).肾脏病理显示模型组大鼠肾小管扩张明显,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及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醛固酮含量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MR活化后入核数量增多.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表达显著升高(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VEGF受体3(VEGF receptor 3,VEGFR3)表达显著增多,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二者表达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和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被激活,二者的磷酸化表达明显增强,主要位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的细胞核,Western blot检测二者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Ⅲ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Ⅲ,Col Ⅲ)表达明显增强,主要表达于肾小管间质,real-time PCR检测其表达也显示出相同趋势(P<0.01).给予艾沙利酮治疗后可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抑制醛固酮分泌,下调MR、NGAL、VEGF-C、VEGFR3、p-PI3K、p-Akt和Col Ⅲ的表达(P<0.01).结论:艾沙利酮可以阻断醛固酮诱导的MR活化,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梗阻性肾脏病妊娠大鼠梗阻对侧肾脏淋巴管生成,减少胶原沉积,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例胃食管交界处伴肠母分化胃腺癌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伴肠母分化胃腺癌(GAED)是胃癌的特殊类型,临床罕见.既往报道病例中,GAED表现出比普通胃癌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如更频繁的淋巴血管浸润及转移,更差的预后如更短的生存时间.本文报道了 2例发生于胃食管交界处的GAED,给予包括手术及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已分别无病生存18及20月,截止随访结束仍存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以口腔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色素性扁平苔藓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儿男,10岁,因口唇红斑,全身多发斑丘疹3个月余于2020年8月就诊。患儿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口唇出现暗红斑,无明显痒痛等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躯干出现紫灰色斑疹、斑丘疹,左手中指指甲变薄,出现纵裂,自行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未见好转遂就诊。患儿为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既往体健,按序接种疫苗,否认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双亲否认类似病史。体检:各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黏膜可见紫红色斑片,唇缘少量白色鳞屑(图1A);舌背部可见乳头瘤样增生,部分融合,上覆乳白色膜样物质,双侧颊黏膜未见白色网纹结构,口腔内未见龋齿及银汞充填物,全口牙龈未见肿胀和充血(图1B);躯干散在紫灰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见少许鳞屑,不易刮除(图1C);左手中指甲板变薄,可见甲纵嵴,其余指(趾)甲未见异常(图1D)。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和促甲状腺激素)、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戊型)抗原抗体检测均未见异常;抗核抗体阳性(1∶100),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甲真菌镜检阴性。皮肤镜示唇部紫红色背景下清晰的白色网状条纹及多发放射状血管及线状血管(图1E);舌背部暗紫红色背景,多发乳头瘤样增生,上覆乳白色伪膜状物质弥漫分布,部分融合呈玫瑰花状,边缘可见白色网状结构(图1F);躯干皮损为灰紫色背景下多发蓝灰色点,部分区域可见线状血管(图1G);左手中指甲板变薄,甲纵嵴(图1H)。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基底细胞局灶性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带状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色素失禁明显(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北京地区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诊断室间质评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和评价北京市不同医院病理科结直肠癌病理报告规范性程度及诊断差异,寻找解决方法。方法:通过结直肠癌规范化病理报告调查问卷、结直肠癌及相关癌前病变病理答题及上传结直肠癌取材报告3部分综合评估。结果:本次质控项目完整完成所有问卷的有54家,其中三甲医院34家,三乙医院15家,二甲医院5家。一共有42家医院病理科(77.8%,42/54)使用了规范化报告,在规范化报告要求的14项诊断指标中,所有单位均报告了结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及肿瘤浸润深度;90%以上的单位均报告了肿瘤部位,且使用三径描述肿瘤大小,报告中均描述了切缘及脉管受累情况;但仍有62.2%的病例未报肿瘤出芽情况,22.7%的病例未报告神经侵犯情况。所有病例中,90.1%的病例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错配修复(MMR)蛋白缺失的状态;使用PCR及二代测序检查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病例占比分别为7.1%及6.1%,同时检测MMR和MSI的病例数占比9.2%。结直肠癌及相关病变的病理诊断答题结果显示,对于绒毛管状腺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无蒂锯齿状病变、幼年性息肉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5.2%、79.6%及90.7%。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大息肉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切除标本,诊断、浸润癌级别、浸润深度、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状况、基底切缘加侧切缘状况正确率分别为98.2%、94.4%、72.2%、85.2%、88.9%、90.7%。升结肠癌根治标本,诊断、环周切缘、肿瘤出芽级别、脉管癌栓(血管及淋巴管癌栓)、神经侵犯及癌结节正确率分别为96.3%、57.4%、72.2%、20.4%、53.7%、87.0%。54家参评单位中,45家单位上传的3份不同部位及分期的结直肠癌取材报告均为规范格式的取材报告。结论:北京市各级医院病理科大多数均已具备了结直肠癌规范化取材和报告的能力,然而部分医院仍需进一步加强室内质控,减少科室内报告水平的差异,提高科室整体水平。格式化报告的推广及针对本次质控问题组织统一的业务学习可能是解决目前问题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肝门部胆管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肝外恶性肿瘤,占胆管肿瘤的50%~60%。目前,根治性R0切除是早期肝门部胆管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但其早期病变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外科切除率低,5年生存率不超过25%。对于手术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门胆管癌患者可在新辅助治疗降期后再行手术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同时,其术后的复发率可达50%~70%,癌种容易侵犯微血管、淋巴血管、周围神经以及肝浸润,是胆道外科领域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因此,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围术期处理、术前充分精准分期评估、术中规范切除、术后辅助性治疗,对提高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重大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MRI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该文报道了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MRI表现为外阴边界清楚的孤立性肿块,与周围肌肉相比,T 1WI呈低信号,T 2WI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显示扩散不受限,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不伴有邻近组织浸润及淋巴结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活体小鼠血管内外淋巴细胞快速识别的方法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快速识别活体小鼠血管内外淋巴细胞的方法。方法: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n=6)、CD45-BV570抗体注射组(n=3)和对照组(n=3)。抗体注射组小鼠经内眦静脉丛注射抗小鼠CD45抗体(3 μg/只或5 μg/只),对照组小鼠注射同等体积的磷酸缓冲盐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注射后2.5 min摘眼球取外周血,3 min时断颈处死小鼠,取淋巴结(lymph node, LN)、脾脏(spleen, SP)、骨髓(bone marrow, BM)、肝脏和肺脏与外周血一同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每组细胞均进行CD4和CD8分子表面染色,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小鼠给予3 μg/只和5 μg/只两个剂量后,外周血中CD4 +和CD8 +细胞95%以上均为CD45 +细胞[CD4 +细胞:3 μg/只和5 μg/只CD45 +细胞百分率为(96.20±1.50)%比(98.77±1.88)%, t=1.85, P>0.05;CD8 +细胞:3 μg/只和5 μg/只CD45 +细胞百分率为(99.27±0.75)%比(99.93±0.12)%, t=1.52, P>0.05],表明此两种剂量均可实现血管内淋巴细胞几乎全部活体、快速染色。在3 μg/只注射剂量下,使用同一克隆号不同荧光标记的抗CD45抗体检测时,外周血中95%以上CD4 +和CD8 +细胞均可被染色为CD45 +。在CD45-APCcy7抗体注射组和CD45-BV570抗体注射组CD4 +细胞中CD45 +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6.20±1.50) %和(99.43±0.98)%;而CD8 +细胞中CD45 +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9.27±0.75)%和(99.90±0.17)%均高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11.10,175.40,229.00,994.90, P值均<0.05)。淋巴器官和非淋巴器官染色结果表明,抗CD45抗体可清楚地区分CD45 +和CD45 -细胞群,两种不同标记的抗体对CD45 +细胞染色的百分率分别为LN[(0.35±0.23)%比(0.61±0.13)%; t=1.69, P>0.05]、SP[(1.07±0.28)%比(2.87±1.13)%; t=2.85, P>0.05]、BM[(0.85±0.24)%比(1.68±0.73)%; t=1.89, P>0.05]、肝脏[(15.53±5.20)%比(19.60±9.36)%; t=0.66, P>0.05]和肺脏[(29.97±6.14)%比(41.03±21.78)%; t=0.85, P>0.05],各组织中统计学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并区分血管内外淋巴细胞的方法,且可联合多种标记抗体一起检测,是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的活体小鼠淋巴细胞检测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吉非替尼引起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68岁。因头部红斑、脓疱、糜烂伴脱发半年就诊。患者8个月前因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右上肺腺癌ⅢA期(T3N1M0),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初始剂量为250 mg/d。2个月后患者发现头部出现红斑、脓疱、糜烂,伴脱发。外院考虑棘状秃发性毛囊炎,予口服克拉霉素0.25 g每日2次,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效果欠佳。既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头部泛发性红斑、脓疱伴糜烂及结痂,头顶部和额部毛发脱落,枕部未见明显脱发( 图1A、 图1B)。皮肤镜见毛囊口消失,乳红色及乳白色斑,毛囊口角栓、结痂及锥形发( 图1C)。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95 U/L(参考值7~40 U/L,下同)、天冬氨酸转氨酶46 U/L(13~35 U/L)。头皮分泌物真菌、细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局部缺损,真皮内毛囊结构破坏,血管、毛囊周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等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胶原增生硬化( 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直肠和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规范化开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通过淋巴循环播散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区域淋巴结清扫作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直肠癌患者实现根治切除,获得无瘤生存的主要途径。乙状结肠癌区域淋巴结包括肠旁淋巴结、中间组淋巴结、位于血管根部的中央组淋巴结,根治性手术应包括上述3站淋巴结的清扫;直肠癌淋巴转移路径包括纵向的系膜内淋巴结转移途径和侧向的侧方淋巴结转移途径,目前直肠癌标准术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范围涵盖了沿纵向途径进行的系膜内转移淋巴结,针对发生于直肠侧方间隙的转移淋巴结的侧方清扫,目前尚存较多争议。直肠和乙状结肠癌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范围过小,会导致区域转移淋巴结残留而严重影响预后;清扫范围过大会引起手术创伤增大、手术时间延长、失血量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上升,并且导致无肿瘤学获益。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原则,根据肿瘤临床分期和浸润范围,确定合适的直肠和乙状结肠癌清扫范围,对于保证手术根治性、减少创伤、促进康复、保护功能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BMP-2、BMP-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经尿道切除术治疗的11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膀胱癌组织(膀胱癌组)及癌旁组织(癌旁组)中BMP-2、BMP-7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 χ2检验分析BMP-2、BMP-7蛋白表达水平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膀胱癌组的BMP-2、BMP-7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均 P<0.05)。BMP-2、BMP-7蛋白表达与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均 P>0.05),与肿瘤最大径、TNM分期、浸润深度、病理级别、淋巴结转移、复发有明显相关性(均 P<0.05),且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越高、浸润深度越深、病理级别越高、有淋巴结转移、有复发患者的BMP-2、BMP-7阳性表达率较低(均 P<0.05)。BMP-2、BMP-7阳性的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MP-2、BMP-7的阴性患者[75.0%(30/40) vs. 41.0%(32/78)、77.8%(28/36) vs. 41.5%(34/82),均 P<0.05]。肿瘤最大径≥5 cm、TNM分期Ⅲ~Ⅳ期、有淋巴血管浸润、病理级别高、有复发、BMP-2阴性、BMP-7阴性的膀胱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显著缩短(均 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病理级别高、BMP-2阴性、BMP-7阴性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中BMP-2、BMP-7蛋白表达降低,二者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进展程度呈负相关,BMP-2、BMP-7阴性表达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不良的危险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