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降钙素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3年8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65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氏阴性菌组和非革兰氏阴性菌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T、hs-CRP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的预测价值.结果 165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发生268例次PDAP,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27例次、革兰氏阴性菌69例次、真菌5例次、分枝杆菌1例次、混合感染11例次、未找到病原菌55例次.两组PCT、hs-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共线性分析显示,方差膨胀因子均<10,提示各自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PCT(OR=1.085,95%CI:1.038~1.134,P<0.001)、hs-CRP(OR=1.008,95%CI:1.003~1.013,P=0.003)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CT联合hs-CRP对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的诊断预测价值高于各项单独预测.结论 PCT、hs-CRP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PDA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CT联合hs-CRP对革兰氏阴性菌致PDAP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检测结合超声评分对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术前筛选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如何结合超声评分体系及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基因突变检测提高术前精准筛选伴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方法: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行单侧甲状腺癌根治术及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MC患者。分析术前超声表征(有无钙化、肿瘤边界的清晰度、肿瘤位置、肿瘤与甲状腺被膜之间的关联)并予以评分,同时结合术前穿刺标本BRAF突变检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超声评分体系、术前BRAF基因检测、以及结合两种方法的预测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筛选模型,并根据三者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来评估对高侵袭性PTMC的术前筛选价值。结果:术前超声评分体系及术前穿刺标本BRAF检测均能作为高侵袭性PTMC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声评分体系在≥2.5分作为临界点,其灵敏度为81.0%,特异度为87.3%。术前穿刺标本的BRAF突变检测也可以提高侵袭性PTMC确诊率,其灵敏度为73.8%,特异度为77.8%。两种方法的联合诊断模型:Logit( P)=1.523×超声评分+2.555×BRAF突变结果(1突变,0未突变)-5.189。根据最大约登指数0.730,选取截断值0.48。诊断效能92.5%,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7.3%。 结论:超声评分体系以及细针穿刺标本的BRAF基因突变检测对高侵袭性PTMC均有提高部分术前筛选价值,结合两者能提高诊断效能,为进一步指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转移相关蛋白1在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转移相关蛋白1(MTA1)在甲状腺癌细胞系和甲状腺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参与介导了甲状腺癌细胞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MTA1在5个甲状腺癌细胞株和来自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53例甲状腺癌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水平。应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抑制MTA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对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对EMT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TA1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系HTh83和KMH-2中高表达,而在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K1和滤泡状癌细胞系FTC133中低表达或者不表达。MTA1在30%的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MTA1在颈淋巴结阳性者中的表达高于在颈部淋巴结阴性者中的表达( χ2=44.449,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高于在无远处转移者中的表达( χ2=14.807,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发灶大小无明显相关( χ2=0.627,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siRNA抑制MTA1在HTh83细胞中的表达,能够使该细胞系由间质样转变成上皮样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抑制MTA1的表达可以使N-Cadherin的表达明显升高,而同时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 结论:MTA1可能在未分化甲状腺癌细胞中表达水平更高,与转移扩散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甲状腺癌的E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病程1型糖尿病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病程1型糖尿病(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30.0(23.0,40.0)岁,病程[ M( Q1, 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 M( Q1, 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 P=0.015);Treg细胞频率[ M( Q1, 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 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 M( Q1, 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 P=0.003);血清IL-6水平[ M( Q1, 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 P=0.006);血清IP-10水平[ M( Q1, 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 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 P<0.05)。 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管-胃连接部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道1例食管黏膜下腺导管腺瘤。肿瘤发生在食管-胃连接部,位于黏膜下层。组织学形态表现为含双层上皮细胞的导管,呈腺丛状、囊状分布。导管上皮细胞增生成多层,形成乳头状、微腺体状结构。瘤细胞温和/或轻度异型,未见核分裂象。间质内淋巴组织丰富,见淋巴滤泡形成。病理医师可能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甲状腺全切除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的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2例;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6~17岁)。分析手术方式、病变类型、原位甲状旁腺保留数(parathyroid glands remaining in situ,PGRIS)评分、围术期血钙、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等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病理改变为滤泡/乳头状甲状腺癌81.1%(30/37),结节性甲状腺肿13.5 %(5/37),Graves病5.4%(2/37)。32.4%(12/37)的患儿行颈部中央组淋巴结清扫,16.2 %(6/37)的患儿行颈部中央组+侧方组淋巴结清扫。10.8%(4/37)的患儿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40.5%(15/37)的标本中发现≥1个甲状旁腺腺体。29.7%(11/37)术后24 h内出现低钙血症,16.2%(6/37)出现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单因素分析提示手术方式、PGRIS评分、甲状腺最大径、术后2 h的PTH、术后24 h的PTH与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无永久性低钙血症发生,6个月后血钙和PTH均恢复正常。结论:儿童全甲状腺切除术后低钙血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均在术后24 h内发生。颈部中央组+侧方组淋巴结清扫、PGRIS评分低和术后2 h的PTH降低是术后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术后2 h监测PTH可帮助预测低钙血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侵袭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高细胞亚型PTC(TCV-PTC)、靴钉亚型PTC(HV-PT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断明确的21例TCV-PTC和10例HV-PTC作为高侵袭组,选取22例滤泡亚型及21例经典型PTC作为对照,整理临床及病理诊断信息,通过HE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选择肿瘤组织区域获取DNA,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石蜡样本中的基因突变谱。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4例PTC病例,其中18例为男性,56例为女性。55岁以下57例,55岁及以上17例。54例发生甲状腺被膜侵犯,24例出现甲状腺外侵犯,45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区域性复发7例,未复发54例,失访13例。高侵袭组(TCV-PTC及HV-PTC)肿瘤平均直径1.6 cm,滤泡亚型为1.1 cm,经典型为1.6 cm。高侵袭组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及复发事件( P<0.05)。74例中BRAF V600E突变检出53例,TERT启动子突变6例。BRAF和TERT双突变更常见于高龄、男性、肿瘤体积更大(中位肿瘤直径1.9 cm),更易发生甲状腺外侵犯( P<0.05);BRAF和TERT双突变病例中,高侵袭组占比最高(5/6)。 结论:TCV-PTC与HV-PTC作为高侵袭性PTC,与经典型及滤泡亚型PTC相比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犯、复发等)更明显;BRAF和TERT双突变可能与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病理类型甲状腺淋巴瘤超声特征分析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状腺淋巴瘤及其不同病理类型的超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淋巴瘤的患者30例。对其临床表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瘤超声图像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的3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7例(56.7%),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8例(26.7%),滤泡性淋巴瘤3例(10.0%),灰区淋巴瘤1例(3.3%),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3.3%)。临床表现有短期内颈部肿大(60.0%),伴有压迫症状(46.7%),Ⅲ/Ⅳ区颈部淋巴结肿大(63.3%),甲状腺功能异常(10.0%),合并桥本甲状腺炎(63.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之间在病灶的纵径( P=0.036)、回声特征( P=0.036)以及病灶边缘( P=0.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侵袭性之间在回声特征( P=0.005)以及病灶边缘( P=0.020)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发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短期内增大明显的甲状腺内极低回声肿块,且伴有颈部Ⅲ/Ⅳ区淋巴结肿大时,应怀疑甲状腺淋巴瘤发病。边缘不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片状高回声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边缘规则的极低回声病灶伴网格状回声是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RAF 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甲状腺癌在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按组织学分类分为甲状腺滤泡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髓样癌及甲状腺未分化癌,其中PTC最为常见。目前认为PTC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手术切除、 131I治疗及甲状腺激素替代抑制治疗,但小部分患者会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10年生存率显著下降40%~85%。不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如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侵袭和TNM分期等将出现不同的预后(复发、转移和死亡等)情况。因此,上述临床病理学特征也被用于预测PTC患者的预后情况,能尽早辨识此类风险因素,将争取更多时间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笔者就BRAF V600E突变与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的关系展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预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模型,为烧伤相关AKI的早期识别提供基础研究证据。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烧伤外科的患者,记录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等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中重度烧伤相关AKI的危险因素,并应用R语言软件构建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列线图;Bootstrap法重复抽样1 000次进行内部验证,一致性指数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效用。结果:共纳入186例中重度烧伤患者,其中有54例发生AKI,发病率为29.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优势比( OR)=1.072,95%可信区间(95% CI)为1.031~1.115, P=0.001〕、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 OR=0.960,95% CI为0.931~0.990, P=0.010)、中性粒细胞计数(NEU; OR=1.190,95% CI为1.021~1.386, P=0.026)、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OR=0.867,95% CI为0.770~0.977, P=0.019)、D-二聚体( OR=4.603,95% CI为1.792~11.822, P=0.002)是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的危险因素。以上述指标作为预测因子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计算AUC为0.998(95% CI为0.988~1.000);取最佳临界值为-0.862时,对应敏感度为98.0%,特异度为98.2%;一致性指数为0.998(95% CI为0.988~1.000)。校准曲线表明模型准确性良好,DCA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使多数患者从中获益。 结论:高TBSA、高NEU、高NLR、高D-二聚体、低eGFR烧伤患者并发AKI的风险更高;基于上述5个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价值,可作为评估中重度烧伤患者并发AKI风险的预测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