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清创术在感染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治疗感染坏死性胰腺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63例感染坏死性胰腺炎残余感染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观察组)实施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清创引流术。30例(对照组)实施开腹清创引流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1例,对照组患者死亡3例。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切口感染率、术后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术后结肠瘘、切口疝、胃瘫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患者随访6.0~48.0个月,观察组无新发糖尿病患者,对照组患者新发糖尿病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孔腹腔镜腹膜后清创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且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1月—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例,年龄21~73岁。共21个创面,包括5个骨外露创面、12个骨髓炎创面、4个内固定外露创面。Ⅰ期清创后创面面积为6 cm×3 cm~22 cm×10 cm,之后行负压封闭引流5~7 d。Ⅱ期采用带蒂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带蒂胫后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游离腓肠内侧动脉嵌合穿支皮瓣、游离旋髂深动脉嵌合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7 cm×5 cm~25 cm×12 cm),嵌合的肌瓣填充深部不规则腔隙。将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大腿中厚皮修复。观察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皮瓣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感染有无复发。结果:18个游离嵌合穿支皮瓣中,16个皮瓣顺利成活;1个皮瓣术后当天发生静脉危象,经急诊探查重新吻合后,最终成活;1个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皮瓣供区创面均顺利愈合。3个带蒂嵌合穿支皮瓣均成活,其中1个出现皮瓣下感染,经清创+放置骨水泥后愈合。1个皮瓣供区切口裂开,经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另2个皮瓣供区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12个月,骨外露、内固定外露创面患者未出现异常渗出或感染表现,骨髓炎创面患者感染未复发。结论:对于骨或内固定外露创面及骨髓炎创面,采用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能够有效覆盖创面、填充无效腔并控制感染,且对供区的损伤较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深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与日常规换药治疗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例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5~65岁[(41.8±12.9)岁]。所有患者主干血管损伤后行血管移植手术,术后微生物培养提示创面发生耐碳青霉烯革兰阴性杆菌(CRO)或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无敏感抗生素。所有患者每5 d给予手术清创,14例后续治疗采用常规换药(常规换药组),14例后续治疗采用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冲洗联合VSD组)。清创术后第1天及之后每3 d行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降钙素原]检测,若患者病情有变化,随时复测。每5 d留取患者标本行微生物培养。观察两组创面及感染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炎症指标降至正常时间、治疗后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换冲洗液(换药)前及换冲洗液(换药)后1,2,3 h视觉模拟评分(VAS)、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情况、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4.3±2.4个月)]。两组创面均无红肿、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感染未复发。冲洗联合VSD组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时间为(9.4±2.4)d,中性粒细胞为(9.6±2.8)d,CRP为(9.8±3.1)d,ESR为(12.2±3.6)d,降钙素原为(7.6±1.9)d,短于常规换药组的(15.2±3.1)d、(13.6±3.4)d、(14.2±3.9)d、(19.9±3.3)d和(12.9±4.1)d( P均<0.01)。冲洗联合VSD组创面CRO或VRE培养转阴时间为(13.9±3.1)d,低于常规换药组的(19.2±6.9)d( P<0.05)。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1,2,3 h VAS为(4.2±0.7)分、(4.1±0.9)分、(4.2±0.9)分、(4.1±0.8)分,常规换药组分别为(4.3±0.6)分、(6.9±0.7)分、(5.4±0.9)分、(4.5±0.9)分。冲洗联合VSD组换冲洗液后1,2 h VAS低于常规换药组( P均<0.01),换冲洗液前及换冲洗液后3 h VAS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冲洗联合VSD组感染控制后5例(35.7%)创面需要植皮或皮瓣修复,少于常规换药组的11例(78.6%)( P<0.01)。冲洗联合VSD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7.1%(1/14),低于常规换药组的42.9%(6/14)( P<0.05)。 结论:主干血管损伤术后创面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时,与常规换药相比,在不依赖抗生素的情况下,深部持续冲洗联合VSD具有感染控制快、治疗过程疼痛减轻、创面植皮或皮瓣修复率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蒂颅骨膜瓣在慢性脑脊液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颅骨膜瓣在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0年10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颅脑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采用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以局部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并以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皮瓣切口创面,负压维持在-50~-80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随访观察脑脊液漏、缺损修复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男3例,女2例,年龄49~65岁,所有患者均为颅脑术后复合组织缺损,伴局部感染,病程2个月至12年。清创后硬脑膜缺损面积1.5 cm×2.0 cm~2.5 cm×3.0 cm,头皮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2.0 cm~3.0 cm×6.0 cm。带蒂骨膜瓣切取面积2.0 cm×3.0 cm~3.0 cm×3.5 cm,局部皮瓣切取面积为8.0 cm×13.0 cm~12.0 cm×16.0 cm。1例患者术后5 d仍有脑脊液漏,予以持续腰大池椎管穿刺脑脊液引流,1周后愈合;1例患者皮瓣缝合口局部愈合不良,经门诊换药2周后痊愈。术后随访3~17个月,均未再出现脑脊液漏,未发生颅内感染、额纹消失、头皮麻木及坏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通过带蒂颅骨膜瓣修复硬脑膜缺损可较好地治疗慢性脑脊液漏,且供区损伤小、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胃内镜胰腺包裹性坏死开窗清创引流术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胰腺包裹性坏死(WON)是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之一,当出现出血、感染和胃肠道梗阻等压迫表现时,则需行有创干预治疗。近年来超声内镜(EUS)引导下经胃穿刺置入支架和鼻囊管引流已成为治疗WON的一线方法。然而,支架引流存在支架异位、出血、支架阻塞继发感染、反复更换支架、病程较长等弊端。为克服以上支架引流方法的不足,尝试行EUS引导下经胃胰腺WON开窗切除部分胃壁和囊壁清创术,获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于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短管状骨12例、扁平骨3例;男9例,女6例;年龄1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42.3个月。15例均采用负压辅助愈合系统(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收集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体温、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肢功能等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15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6例有发热,7例血白细胞计数、血沉、CRP升高。15例经切开清创、VAC负压引流后,炎症指标均降至正常。11例短管状骨和2例扁平骨骨髓炎恢复良好;1例髌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膝关节功能正常;1例趾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存在足趾短缩。结论: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少,炎症指标可无明显升高,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VAC负压引流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38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利用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38例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接受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患者的资料。男性23例,女性15例,年龄[ M(IQR)]30(25)岁(范围:18~78岁)。所有患者全身麻醉下清理胸壁结核后经由肋间窦道扩大成单孔切口,以单孔脓胸纤维板剥脱的方法进行全纤维板剥脱术,胸膜腔内置入胸腔引流管引流,胸壁结核处置入SB管负压引流,不采用肌瓣填充及加压包扎。无漏气时先拔除胸腔引流管,2~7 d后复查CT无明显残腔则拔除SB管后继续抗结核治疗。门诊及电话随访至2022年10月。 结果:手术时间2.0(1.5)h(范围:1~5 h),术中出血量100(175)ml(范围:100~1 200 ml),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为延长漏气,发生率为81.6%(31/38)。术后胸腔引流时间14(12)d(范围:2~31 d),术后SB管引流时间21(14)d(范围:4~40 d)。随访时间为25(11)个月(范围:13~4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结核无复发。结论:单孔胸腔镜彻底清创术治疗结核性脓胸合并胸壁结核是安全可行的,结合术后规范的抗结核治疗,远期恢复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糖尿病足感染创面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足感染(DFI)是导致糖尿病患者病情恶化、截肢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住院和医疗费用增加的常见原因。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全身应用抗生素、彻底清创、定期换药、局部使用特殊敷料、负压封闭引流、减压治疗等方法治疗,创面较大者还需适时进行植皮或皮瓣移植手术。载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领域广泛应用,利用诱导膜技术修复大段长骨缺损,发挥持久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同时在骨水泥周围形成生物诱导膜,近年来逐渐应用到DFI创面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文采用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DFI创面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其产品研发、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手外科显微骨科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外伤致足部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无效腔创面患者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7~73岁,平均41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深部均有1~2处无效腔,创面均伴有不同程度组织坏死、感染。根据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走行及分支特点,术前CDU定位1~3条皮肤穿支,术中采用逆行四面解剖法游离皮瓣,携带1~2块嵌合肌瓣,切取皮瓣面积7.5 cm×4.0 cm~26.0 cm×8.0 cm,肌瓣体积为3.0 cm×2.0 cm×2.0 cm~5.0 cm×4.0 cm×3.0 cm。断蒂后将股外侧肌瓣填充深部无效腔,穿支皮瓣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嵌合穿支皮瓣血运;5例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与受区神经(跟内侧神经、跟外侧神经、胫神经感觉支、隐神经)缝接,重建足底感觉。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外观、质地、血运情况、供区与受区皮肤愈合以及瘢痕增生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7例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因部分肌瓣坏死渗出较多,经清创引流换药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与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经12~48(平均24)个月随访,皮瓣色泽、质地恢复良好,皮瓣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功能恢复满意。5例神经缝接的皮瓣感觉恢复至S 2级2例、S 3级2例、S 3+级1例,效果最佳者TPD为22 mm;12例皮瓣未缝接神经,皮瓣仅恢复本体感觉。 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嵌合穿支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合并深部无效腔创面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