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骨科创伤外科于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5例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病变位于短管状骨12例、扁平骨3例;男9例,女6例;年龄1个月至9岁,平均年龄42.3个月。15例均采用负压辅助愈合系统(vacuum-assisted closure,VAC)治疗,收集患儿临床症状、体征、体温、炎症指标、影像学检查以及患肢功能等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结果:本组15例中10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功能受限,6例有发热,7例血白细胞计数、血沉、CRP升高。15例经切开清创、VAC负压引流后,炎症指标均降至正常。11例短管状骨和2例扁平骨骨髓炎恢复良好;1例髌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治愈,膝关节功能正常;1例趾骨骨髓炎患儿术后存在足趾短缩。结论:儿童短管状骨及扁平骨骨髓炎临床表现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少,炎症指标可无明显升高,诊断主要依靠MRI检查,VAC负压引流治疗有效,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的CT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患者的CT特征。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5~16岁,平均9.5岁。选取50例外中耳畸形但咽鼓管无扩大患者(男32例、女18例,年龄5~16岁,平均9.2岁)作为外中耳畸形对照组,另外选取20例(40耳)因耳鸣、耳痛等就诊、耳部CT正常的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16岁,平均12.5岁)作为耳部CT正常对照组。测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T影像上咽鼓管骨性段横径、长度、咽鼓管总长度、软骨段与骨性段夹角、软骨段与水平面夹角,并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根据扩大咽鼓管与鼓室的关系将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患者分为相通组和不通组,二组均显示男性好发、左侧好发,半面短小畸形发生率高等特点。CT表现为咽鼓管呈长管状含气管腔,11耳(相通组4耳,不通组7耳)咽鼓管在颅底区分叉,上部骨管向前上延伸至蝶骨体,下部向下延续为咽鼓管软骨段,沟通鼻咽腔,6耳伴蝶骨体乳突样气房。咽鼓管全程扩大患者中耳畸形程度较咽鼓管无扩大的外中耳畸形对照组更严重,尤其是不通组;相通组中耳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例不通组患者曾患扩张咽鼓管炎症。与耳部CT正常对照组相比,咽鼓管扩大畸形组患者骨性段较长,而总长度较短,不通组尤甚;骨性段与软骨段角度缩小、软骨段与水平面角度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外中耳畸形伴咽鼓管全程扩大畸形较为少见,男性好发、左侧好发,患侧半面短小畸形发生率高,中耳畸形程度较普通外中耳畸形更严重,尤其是与鼓室不通组;相通组中耳炎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外中耳畸形患儿,不通组可能伴扩张咽鼓管炎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结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结肠癌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的1例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MM并发结肠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全身水肿伴乏力3个月,诊断为IgG-λ型,Ⅲ期B组。患者经多药联合化疗后病情缓解。2020年11月患者出现腹痛,行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降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灶性区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PET-CT检查示结肠多节段肠管骨髓瘤浸润可能。2021年4月1日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半结肠)中分化腺癌。患者定期复查,病情稳定,且骨髓象示MM完全缓解。结论:MM并发结肠癌时,若及时治疗,短期效果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外科治疗儿童合并手指偏斜畸形的骨软骨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对于儿童合并手指偏斜畸形的骨软骨瘤进行外科治疗的结果。方法:本研究纳入自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们摄X线片诊断为手部骨软骨瘤的患者21例45块管状骨,其中18例28块管状骨接受肿瘤切除术及楔形截骨治疗,共11例21块管状骨完成6~24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病理诊断均与术前相符。依据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术前伴发症状,经电子影像系统测量术前及术后手指X线正侧位片掌侧倾斜角度、桡尺侧偏斜角度、管状骨长度,并随访有无术后伴发症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软骨瘤切除术后手部管状骨桡尺偏斜角度为(5.94±6.62)°较术前(17.06±15.40)°明显改善( P=0.005);术后掌倾角度为(15.03±21.43)°较术前(24.01±25.91)°明显改善( P=0.006)。0~6岁儿童术后偏斜畸形改善最为明显,术后管状骨长度未见明显缩短。获得随访的21块管状骨中3块(14.3%)术后X线片见新发肿物。 结论:骨软骨瘤切除术及楔形截骨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矫正手指偏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使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东阳市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114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对照组使用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使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25%)高于对照组(66.67%),手术时间[(69.87±3.46)min]和并发症发生率(5.26%)均短于、低于对照组[(90.14±7.47)min、19.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19.646、5.211, t=18.589,均 P<0.05)。 结论:相较于传统钢板内固定术,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手术时间更短,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更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肾黏液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例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56.4±11.4)岁。无症状10例,血尿2例,腰疼3例,下肢疼痛1例。12例术前行增强CT检查,6例行超声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骨扫描检查。影像学表现:肿物为圆形或类圆形,有明显边界;其中2例合并出血,3例合并钙化;5例表现为外生性生长,10例部分外生性,1例完全内生性;肿瘤最大径为(65.7±27.4)mm。病变位于左肾11例,右肾5例。增强CT检查示肿瘤为轻度延迟强化;MRI检查示肿瘤呈长/短T1信号混杂长/短T2信号,DWI弥散受限高信号;超声检查肿瘤表现为低回声包块,无明显血流信号。术前诊断:12例为肾占位性病变,2例为乏血供肾肿瘤,1例为肾肿瘤破裂出血;1例骨扫描提示胸椎、骨盆转移,诊断为转移性肾肿瘤,行肾穿刺术明确诊断。11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2例术后分别予培唑帕尼、舒尼替尼辅助治疗;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1例转移未行手术,予甲磺酸阿帕替尼、唑来膦酸治疗。结果:术后病理标本可见肿物呈灰白、灰黄或灰红色,质软或质中。未见肾周、输尿管及肾上腺侵犯。镜下可见肿瘤细胞为圆形、卵圆形;瘤细胞排列成管状、条索状,局部可见黏液池;所有肿瘤均未见肉瘤样成分。16例均诊断为肾MTSCC。pT 1N 0M 0期9例,pT 2N 0M 0期6例,pT 1N 0M 1期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0.7(25.8,75.0)个月,15例无复发转移;1例穿刺前转移患者,因肿瘤进展多发肺、骨转移而死亡,生存期为16.9个月。 结论:肾MTSCC罕见,多为体检发现,女性居多,影像学检查表现为乏血供肿瘤;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可根据肿瘤分期、肾功能及患者基础病情选择行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患者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踇趾纵向弧形骨骺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手足纵向弧形骨骺(longitudinal epiphyseal bracket,LEB)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疾病,既往多被称为德尔塔骨(delta bone),常表现为手足的短管状骨或胫骨骨化障碍。此类疾病的表现主要包括:骨骺发育异常,受累的管状骨短粗,干骺端两侧的纵缘长短不一,X线影像呈"D"形或梯形、三角形,骨骺形似"U"纵向包裹干骺端纵缘的一侧或双侧,X线影像呈"J"形或"C"形。LEB在国内十分罕见,仅见极少数个案报道,目前其发病率及具体的发病原因、遗传环境因素等尚不明确。本文介绍1例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双足同时出现踇趾LEB并发多并趾畸形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脑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脑板牵开技术(简称脑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脑牵开器组和脑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脑板牵开组比较,管状脑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 2 、49.0 cm 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 、15.7 d)(均 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脑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 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 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脑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 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脑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足骨巨细胞瘤影像学征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手足骨巨细胞瘤(GCT)的影像学征象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确诊的手足骨GCT的临床及X线、CT、MRI影像资料,并与54例长骨G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8例手足骨GCT中手部8例,足部10例,其中短管状骨12例,足跗骨6例.所有病灶均为累及关节面的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其中短管状骨GCT呈中心性生长,肿瘤占据骨的整个宽径,病变范围较长,与骨长轴一致,易侵及周围软组织,硬化边、骨嵴、分叶及骨膜反应少见,术后易复发.足跗骨与短管状骨GCT是否呈偏心性生长有统计学差异(P<0.05).长骨GCT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概率明显大于短管状骨.2组病变在膨胀性生长、是否累及骨端、骨皮质筛孔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长骨GCT相比,手足骨是GCT的罕见发生部位,侵袭性比长骨GCT更强,术后易复发,应充分注意其影像学特点,为临床制订治疗策略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罕见假性软骨发育不全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基因突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