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2~3 cm肾下盏结石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2月—2022年12月于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肾下盏结石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输尿管软镜治疗。依据术后结石清除情况将患者分为结石未清除组( n=13)和结石清除组( n=89)。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碎石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评价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视觉模拟评分(VAS)、白细胞(WBC)、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血红蛋白(HGB)、降钙素原(PCT)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影响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影响因素。基于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18.72±9.61) min比(136.65±11.27) min]、住院时间[(6.43±1.12) d比(10.29±2.23) d]及碎石时间[(51.23±10.38) min比(56.62±11.43) min]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128.52±10.20) mL比(157.53±15.31) mL]明显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评价结果显示,治疗时间、治疗方法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WBC、HGB、BUN、Cr、PCT、VAS有明显影响( 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88%比19.61%)明显降低,一次性术后清石率(94.12%比80.39%)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方式、下盏肾盂角(IPA)、肾盂下盏高度(CPH)、结石最大径均是2~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影响因素( P<0.05)。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实用性均较好,且可较好地识别2~3 cm肾下盏结石清除不彻底的高危患者。 结论:硕通镜联合输尿管软镜处理2~3 cm肾下盏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一次性术后清石率高的优势。IPA、CPH、结石最大径、手术方式均是2~3 cm肾下盏结石患者一次性术后清石率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识别2~3 cm肾下盏结石清除不彻底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预置D-J管分期碎石治疗输尿管嵌顿结石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一期输尿管镜碎石与预置D-J管后二期输尿管镜碎石治疗嵌顿性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6例嵌顿性输尿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一期碎石组48例,二期碎石组58例。比较两组一次性清石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比较,二期碎石组一次性清石率及手术时间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指标均优于一期碎石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输尿管硬镜联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输尿管嵌顿性结石有良好效果,预先置管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实施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患者1 856例,根据术后是否形成肾周血肿,分为两组,其中发生肾周血肿患者19例,未发生肾周血肿1 837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是否合并尿路感染(以多次尿培养结果阳性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术侧、术侧术前积水程度、术侧结石大小、是否为多发肾结石、手术时间。对各因素首先采取单因素分析,然后将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856例患者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生肾周血肿者19例,其中8例自行吸收缓解,9例行穿刺引流,2例再次行血肿清除术。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 χ2=23.922, 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 χ2=4.865、0.027)、术侧结石大( t=5.471, P<0.01)及手术时间长( t=3.092, P<0.01)与术后肾周血肿的形成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合并尿路感染[比值比( OR)=4.705,95% CI:1.725~12.833, P<0.01]、术侧肾中重度积水( OR=4.951,95% CI:1.781~13.767, P<0.01)、术侧结石较大( OR=3.931,95% CI:1.504~10.268, P<0.01)及手术时间长( OR=1.111,95% CI:1.053~1.173, P<0.01)为输尿管软镜术后肾周血肿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为预防输尿管软镜术后血肿的形成,术前应注意控制尿路感染,对于术前中重度肾积水患者可考虑提前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或者经皮肾穿刺造瘘以缓解肾盂内压力;术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清石率,应特别注意肾盂内灌注压力,及时终止手术,必要时可分期碎石;术后积极抗感染,保证引流通畅,加强监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分析及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治疗肾结石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析自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35例肾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65例采取输尿管软镜手术)和对照组(70例采取微通道经皮肾镜手术)。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指标及术后相关炎性因子的水平。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输尿管软镜组的血红蛋白下降量小于经皮肾镜组( t=-27.926, P<0.05)。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经皮肾镜组( t=-10.470、-19.085, P<0.05)。两组的总结石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3, P>0.05)。输尿管软镜组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1β、前列腺素E2(PGE2)、C反应蛋白(CRP)及IL-13水平均低于经皮肾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034、-10.074、-9.682、-21.450、-20.797, P<0.05)。输尿管软镜组血清IL-4水平高于经皮肾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98, P<0.05)。输尿管软镜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胱抑素(CysC)均低于经皮肾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065、-13.450、-16.747, 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49, P>0.05)。 结论:一次性电子输尿管软镜手术治疗肾结石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对肾功能损伤小,机体应激反应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与经皮肾镜手术清石率相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通道经皮肾镜与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在治疗复杂性肾结石Ⅱ期碎石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比较多通道经皮肾镜与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技术在治疗复杂性肾结石Ⅱ期碎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Ⅰ期均行单通道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术,术后复查腹部平片及泌尿系CT提示结石残留,需行Ⅱ期碎石术,其中残留结石>2 cm患者27例,残留结石≤2 cm患者71例。对入组的98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通道经皮肾镜组及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组,其中多通道经皮肾镜组59例,其中结石>2 cm患者17例,结石≤2 cm患者42例;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组39例,其中结石>2 cm患者10例,结石≤2 cm患者29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失血量、输血率、手术时间、术后肾动脉栓塞发生率、结石清除率、发热、住院费用、手术前后血肌酐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发热、住院费用、手术前后血肌酐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然而多通道经皮肾镜组的术后肾动脉栓塞发生率、手术血红蛋白的减少量、输血率明显高于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组( P<0.05),而手术时间明显少于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组( P<0.05);而对于>2 cm残留结石,多通道碎石可明显提高清石率,缩短手术时间( P<0.05),但手术失血量、输血发生率明显增加( P<0.05),两组肾动脉栓塞及发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于≤2 cm残留结石患者,两组患者清石率及肾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输尿管软镜联合组术后出血量明显降低( P<0.05)。 结论:对于复杂性肾结石,多通道经皮肾镜Ⅱ期碎石术与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Ⅱ期碎石术均具有临床可行性,对于≤2 cm残留结石,输尿管软镜联合单通道经皮肾镜具有出血少的优点,而对于>2 cm残留结石,多通道经皮肾镜可明显提高结石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肾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RIRS)与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治疗鹿角形肾结石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经输尿管软镜组( n=40)与经皮肾镜组( n=40),分别给予RIRS与PCNL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清石成功率、出血情况、手术时间等。 结果:经输尿管软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总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少于经皮肾镜组,手术时间长于经皮肾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 mm=84.306、5.105、2.617、39.219、7.488, t>25 mm=24.630、5.602、2.586、36.172、6.895;均 P<0.05)。对于直径≤25 mm鹿角形肾结石,两种手术方式的清石成功率分别为91.30%和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02, P>0.05),>25 mm鹿角形肾结石,经皮肾镜组清石成功率(94.4%)明显高于经输尿管软镜组(64.71%)(χ 2=4.833, P<0.05)。经输尿管软镜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低于经皮肾镜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698, P<0.05)。 结论:RIRS和PCNL两种术式各具优缺点,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首选经RIRS治疗,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少,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而对于直径>25 mm的鹿角形肾结石患者,宜采取PCNL,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结石清除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汉族儿童上尿路结石腔内手术学习曲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汉族儿童上尿路结石腔内手术学习曲线,为具备一定泌尿系结石腔内手术经验的临床外科医师开展儿童泌尿系结石腔内手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4年6月至2019年4月前瞻性构建的汉族儿童泌尿系结石数据库中选取348例汉族患儿纳入此项研究。其中,男250例,女98例;中位年龄为3岁;中位体重指数为17.1 kg/m 2。根据患儿结石位置、大小、身体基础条件等选择行经皮肾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ripsy,PCNL)术、输尿管镜碎石术(ureterscopic lithotripsy,URL)或PCNL和URL联合手术。并根据手术次序,将行PCNL和URL的患儿各分为三个亚组。统计分析患儿的基线资料、术中数据、结石清空率(stone free rate, SFR)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complication rate, CR)情况,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在R3.5.1中进行非参数LOWESS回归建模,并绘制学习曲线来体现术者手术经验对腔内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影响。 结果:348例患儿共行腔内手术375次,手术侧别共416侧,中位手术时间为30 min,中位术中灌注量为500 ml,中位结石负荷为1.77 cm 2。结石的整体清空率为88.0%(330/37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7/348)。其中发热62,血尿56例,石街2例。URL第1、2、3组中位结石负荷分别为0.5、0.8和1.8 cm 2,中位结石质量分别为375、824和1 321 cm 2×Hu,SFR分别为83.6%(92/110)、85.5%(94/110)和86.4%(95/110),均呈逐渐递增趋势,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中位术中灌注量分别为500、400和200 ml,术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18.2%(20/110)、10.0%(11/110)、8.2%(9/110),均呈逐渐递减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血尿发生率分别为2.7%(3/110)、9.1%(10/110)、11.8%(13/110),呈逐渐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CNL第1、2、3组结石质量分别为3 163、5 141和5 399 cm 2×Hu,中位术中灌注量分别为1 000、1 300和1 500 ml,SFR分别为41.4%(12/29)、65.5%(19/29)和78.6%(22/28),均呈逐渐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血尿发生率分别为27.6%(8/29)、31.0%(9/29)、46.4%(13/28),呈逐渐递增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4.5%(10/29)、27.6%(8/29)和14.3%(4/28),呈逐渐递减趋势,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绘制学习曲线可见,随着腔内手术例数的积累,手术时长明显缩短,结石清空率逐渐增加,但手术时间及清石率也呈现进入学习曲线的平台。随着术者对结石质量较大患儿的纳入及患儿BMI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一定的学习曲线的平台期之后出现升高。 结论: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可显著提高结石清空率,缩短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儿童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ic lithotripsy,FURS)治疗儿童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21年3月行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215例肾及(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141例,女74例;平均年龄4.6岁(1.2~14.4岁)。左侧结石104例,右侧结石87例,双侧结石24例。肾结石179例,其中双侧结石19例;输尿管上段结石36例,其中双侧结石5例。结石直径5~28 mm。患儿均经泌尿系B超、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及腹部平片(abdominal X-ray,KUB)或CT确诊,排除其他泌尿系严重畸形。收集所有患儿手术及住院时间、结石清除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15例患儿的239侧结石中,共228侧成功完成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其中19侧一期在超滑导丝引导下置入输尿管软镜至肾盂,209侧经双J管扩张输尿管4周后置入输尿管软镜碎石。余11侧结石因输尿管软镜不能达到结石位置或不能探及结石而改行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除5例因结石较小,术后未留置双J管外,其余患儿术后均留置双J管2~4周。术后4周复查B超或CT,148侧结石全部排尽,一期清石率64.9%(148/228);75侧进行了2~3次碎石术。术后3个月复查总清石率为89.9%(205/228);如将直径≤4 mm无临床意义的残石计算在内,则清石率为93.4%(213/228)。平均手术时间55 min(25~11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 d(2~5 d)。术后早期出现肾脏血肿1例,输尿管下口撕裂5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损伤3例(其中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穿孔1例),均经留置双J管4周后治愈。随访期间,1例出现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术后6个月时经肾盏输尿管吻合术治愈。随访至2022年3月,成功获得清石的患儿中,共10例出现结石复发。结论:逆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儿童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清石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皮肾镜取石术作为日间手术的应用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日间手术模式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46例接受PCNL治疗的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龄(46.7±8.5)岁。体质指数(22.7±2.1)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37例、Ⅱ级9例。肾盂结石27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9例。结石位于左侧27例、右侧19例。结石最大径(2.31±0.52)cm。患者于门诊确诊并确定手术方案,完成相关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并完成麻醉评估及手术预约。术日9点来院,行术前准备后随即手术。采用椎旁阻滞麻醉,先截石位膀胱镜下置F5输尿管导管,然后改为俯卧位,在B超引导下建立F18通道,使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日晚留观,次日上午评估患者情况包括:无排尿障碍、无发热腰痛、无严重的血尿,能下床自由活动、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对答切题。符合标准办理出院。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后1个月清石率。 结果:4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因术中发现肾盂积脓、1例因术后发热延迟出院,余43例于24 h内出院。所有患者均只建立1个F18通道,平均手术时间(32.2±14.8)min,术中均无疼痛主诉。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出血,无输血病例,平均血红蛋白下降量为(12.6±14.7) g/L。术后4 h VAS疼痛评分(28.7±10.2)分,次日VAS评分(36.2±11.5)分。术后1个月复查,43例中41例无临床有意义残石,清石率为95.3%。随访3个月,未出现输尿管狭窄、漏尿、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直径<3 cm的单发肾结石或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PCNL日间手术模式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技术在复杂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肾结石患者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中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0例复杂肾结石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拟行PCNL。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3D打印组(30例)与常规影像检查组(对照组30例),两组术前均采用泌尿系统造影(CT urography,CTU)检查,3D打印组提取CT的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文件进行3D图形后处理,采用热塑性材料打印获得3D模型,根据3D肾脏模型的综合规划,为每位患者建立一个虚拟的安全可靠的经皮肾通路后执行PCNL。两组患者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进行比较。术前: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肌酐、结石大小及结石CT值。术中:(1)目标肾盏定位时间;(2)术前规划穿刺盏与术中实际穿刺盏的符合度;(3)手术完成时间。术后:(1)清石率;(2)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水平;(3)术后恢复情况。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例患者成功打印出3D模型,能准确地表示结石与邻近解剖结构、肾内动脉和集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D打印组在目标肾盏定位时间[(2.9±1.5) min与(5.8±1.7) min, P=0.023]、模拟穿刺盏与实际穿刺盏的符合[(89.5±3.5) %与(60.2±5.7)%, P=0.005)、术后清石率[(89.9±4.5) %与(75.9±5.2)%, P=0.009]及血红蛋白下降水平[(1.4±0.5) g/L与(2.9±1.4) g/L, P=0.032]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手术完成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3D打印的肾脏模型真实还原了肾脏及结石周围的解剖结构,为医师提供了立体直观的方式进行手术,对于经皮肾镜取石术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