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自发性小脑出血约占所有自发性颅内出血的9%~10%,其表现为小脑实质的出血,其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其最常见的病因.目前,有相关研究将自发性小脑出血分为良性小脑出血和恶性小脑出血,并且规定了新的手术指征,其手术治疗主要以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对周围神经的压迫为目的.本文主要针对自发性小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枕下去骨瓣减压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微创血肿清除术和脑室外引流联合脑室内纤溶术)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单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单侧钻孔引流术后对侧血肿进展(CHP)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接受单侧钻孔引流术的87例b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3个月根据对侧血肿是否进展分为CHP组和无CHP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CHP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个月,87例患者中16例发生CHP,发生率为18.4%,其中9例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7例发生于术后1~2个月.5例患者经保守治疗血肿吸收,11例患者采用手术清除血肿.术后6个月内手术侧血肿复发2例,均为无CHP患者.与71例无CHP组患者对比,16例CHP组患者拔管前对侧血肿的最大厚度明显增大(P<0.001),对侧血肿位于曲侧(P=0.018)、血肿范围为广泛型(P=0.001)、CT密度为混杂型(P=0.034)患者的占比高.仅对术前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侧广泛型血肿(OR=5.34,95%CI:1.29~22.06,P=0.021)是CHP的危险因素;纳入术后变量进行分析后,对侧广泛型血肿(OR=4.60,95%CI:1.02~20.72,P=0.047)、拔管前对侧血肿最大厚度增大(OR=21.99,95%CI:1.85~260.81,P=0.014)是CHP的危险因素.结论 bCSDH患者行单侧颅骨钻孔引流术后2个月内是CHP的高发期.对侧广泛型血肿、拔管前对侧血肿最大厚度增大是术后CHP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性.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该院13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内镜手术组和显微手术组,每组66例,内镜手术组行内镜手术治疗,显微手术组行显微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预后良好率、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血肿清除率、术后感染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显微手术组比较,内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治疗后,内镜手术组的预后良好率、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及血肿清除率均高于显微手术组(P<0.05),术后感染率低于显微手术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显微手术内镜手术能明显提高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和血肿清除率,减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感染,预后更好,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贲门失弛缓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后非典型血肿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性,43岁,因“吞咽困难、反酸2年”于2019年11月1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吞咽困难,进食馒头、面条等固体食物时明显,有时伴胸骨后疼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进食食物,服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可达160/120 mmHg,平素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 1/日”,未规律监测血压。于我院行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诊断意见示: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该患者临床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Eckardt评分7分,临床分级Ⅲ级。入院后规律服用降压药物,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无内镜下治疗禁忌,2019年11月15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〇医院消化内科行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部位固有肌层增厚,其余各层次回声分界清晰连续;中段食管固有肌层回声尚清晰连续()。后行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术后暂禁食,常规抑酸、补液等治疗。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流食,进食顺畅,无胸痛、反流等不适。POEM术后第4天,患者未遵医嘱进食油条,进食中吞咽顺畅,无明显不适,半天后出现饮水时吞咽困难,无明显胸痛,无呕血、黑便,复查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示:食管扩张、食管下端狭窄。术后第5天复查胃镜示:食管管腔迂曲,见少量食物残留,距门齿25 cm原隧道开口部位见钛夹留置,原隧道部位隆起明显,呈蓝色改变,触压有波动感,下段管腔狭窄,齿状线清,贲门松弛,开闭正常()。考虑隧道内迟发性出血,隧道内血肿形成,遂于内镜下行隧道内血肿清除术:距门齿30 cm原隧道顶端dual刀切开顶端黏膜,建立隧道口,可见大量陈旧性淤血流出,流出后观察黏膜隆起处较前明显缩小,进入隧道内观察可见部分血凝块沉积(),充分冲洗后观察未见活动性渗血部位(),尝试用网篮清理部分血凝块,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隧道腔,无出血,置放钛夹封闭隧道口();留置胃管于胃内。术后持续监测血压、鼻饲饮食,给予营养、补液治疗,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不适。内镜下隧道开窗减压及血肿清除术后第6天恢复半流质饮食,进食顺畅,无吞咽困难,Eckardt评分3分,临床分级Ⅰ级。2021年3月26日门诊复查上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胃镜(),患者手术部位愈合良好,出院后无吞咽困难、反流、恶心、呕吐等症状。我科医师电话随访2年,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未再出现吞咽困难等症状,Eckardt评分0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对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头皮神经阻滞(scalp nerve block,SNB)在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手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手术治疗的76例HICH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给予SNB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地佐辛超前镇痛.比较两组术前、切皮、穿刺颅骨、缝皮时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比较两组清醒拔管时、术后6h、12h、24h、48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统计两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切皮、穿刺颅骨、缝皮时的MAP、心率水平均高于术前,观察组切皮、穿刺颅骨、缝皮时的MAP、心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术后6h、12h、24h、48h时的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23.68%,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地佐辛超前镇痛联合SNB应用于HICH患者手术治疗,不仅可有效维持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还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麻醉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颅内压和血脑屏障指数评估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基于颅内压和血脑屏障指数评估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 2 月至 2021 年 9 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 78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35)与观察组(n=43).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实施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时间)、颅内压变化、血脑屏障指数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相对于手术结束时,术后 24 h观察组和对照组颅内压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手术结束时及术后 24 h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血脑屏障指数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3.02%)高于对照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水平与血脑屏障指数,疗效佳,且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可作为临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的首选手段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早期小骨窗脑出血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脑出血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氧化应激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组患者入院6 h内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对照组患者入院24~72 h内给予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氧化应激指标及预后。对不同组手术前后氧化应激指标采用 t检验,预后指标采用秩和检验。 结果:两组手术前的脂质过氧化物(LPO)、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37.24±4.16、87.08±10.24、74.25±8.13、7.58±1.31;对照组:37.06±3.53、87.12±8.71、74.19±6.05、7.61±1.24, t=0.831、0.317、0.485、0.392, P>0.05);观察组手术7 d后的LPO、MPO、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25.71±6.93、68.46±6.49、108.34±8.47、3.98±0.25;对照组:32.47±5.27、76.28±7.15、89.26±7.33、5.07±0.37, t=8.315、8.924、15.428、5.156, P<0.05)。观察组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恢复良好25例,中度残疾12例,严重残疾5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0例;对照组:恢复良好10例,中度残疾20例,严重残疾1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0例, Z=14.301, P<0.05)。 结论:超早期小骨窗脑出血清除术能够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的氧化应激及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3月至2017年3月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97例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膜瘤自发性出血患者共15例(占3.0%),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果:15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慢性头痛、一侧肢体乏力、视力下降或癫痫等前期症状突然加重(6例),亦可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偏瘫、癫痫发作等类似卒中发作表现(9例)。头颅CT和MRI上显示为血肿、肿瘤占位和瘤周水肿征象。根据肿瘤与血肿的位置关系,脑膜瘤自发性出血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7例)、单纯瘤周出血型(6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2例)3个类型。所有患者同期行肿瘤切除和血肿清除。肿瘤切除程度达Simpson Ⅰ级9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15例患者术后随访48个月,3例术后存在神经功能后遗症,余12例均无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随访结果提示,15例患者中,2例肿瘤进展或复发;余13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脑膜瘤自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较低,其临床表现与卒中急症相似。通过术前头颅CT结合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根据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可分为单纯瘤内出血型、单纯瘤周出血型和瘤内外混合性出血型。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患者多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构建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2009年1月—2018年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患者2 934例,其中男1 867例、女1 067例,中位年龄18岁,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3 053例次,置入扩张器4 266个。以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民族、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有无吸烟史、饮酒史、输血史、基础疾病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首次注水率、扩张器置入部位、麻醉方式、手术时长、有无术后血肿清除为预测变量,以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为结局指标。对数据采用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因素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发生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采用自助重采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LASSO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入院方式、手术指征、患病时间、饮酒史、心脏病史、病毒性肝炎史、高血压史、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单次置入扩张器数量、扩张器额定容积、扩张器置入部位、术后血肿清除为影响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回归系数=-0.005、0.170、0.999、0.054、0.510、-0.003、0.395、-0.218、0.029、0.848、-0.116、0.175、0.085、0.202)。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且<400 mL或≥4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等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7、3.21、2.00、2.47、1.70、1.73、1.67、2.16,95%置信区间=1.04~1.82、1.09~8.34、1.38~2.86、1.29~4.41、1.07~2.73、1.02~2.94、1.09~2.58、1.07~4.10, P<0.05或 P<0.01)。评价模型区分度的C指数=0.63(95%置信区间=0.59~0.66),评价模型准确度的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 P=0.685。自助重采样法内部验证模型的C指数=0.60。 结论:男性、急诊入院、患病时间≤1年、因过敏无法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扩张器额定容积≥200 mL、扩张器置入部位为躯干或四肢是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因素构建的扩张器置入部位感染风险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成功,并具有一定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例)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4例)收治的6例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患者采用正中入路血肿清除及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旁正中入路经皮微通道显微镜下椎管减压及血肿清除术治疗;5例手术患者术后脊柱MRI显示血肿已清除、椎管减压充分,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另1例患者仅保守治疗,术后血肿吸收、神经功能完全恢复。6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E级4例,D级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