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的非渗透性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水肿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病理生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最终导致不良预后。渗透性脱水是缓解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常用脱水剂有甘露醇、高渗盐水(HS)、甘油果糖等。高渗盐水除了因高渗透压导致的脱水作用外,还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的非渗透性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下调水通道蛋白-4(AQP4)和离子通道蛋白Na-K-Cl共转运体1(NKCC1),保护血脑屏障(BBB)完整性,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抗炎表型极化,减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的炎性浸润,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改善凝血纤溶平衡。以上机制为H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咖啡酸的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及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预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测定咖啡酸在不同 pH 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以及油水分配系数,推测其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溶出曲线,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建模,利用Gastroplus软件预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色谱柱Agilent Eclipse Plus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0.32%冰醋酸溶液-甲醇(70∶3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3 nm,柱温25℃,进样体积10 μL.采用摇瓶法和正辛醇-水体系测量咖啡酸在不同pH环境中的平衡溶解度、溶解度体积(DSV)和油水分配系数(P),推测其BCS分类;测定咖啡酸片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溶出曲线,利用Gastroplus软件分析溶出曲线的Z-Factor值,将相关参数代入大鼠的PBPK模型,模拟大鼠体内药时(PK)曲线,与已知实测PK曲线进行比较,推测其大鼠体内外相关性.结果 咖啡酸在 pH 值1.2、pH 值4.5和 pH 值6.8环境中平衡溶解度为0.676、1.266和4.624 mg·L-1,DSV 为443 787、236 967和64 879 mL,为难溶性药物,且具有较强pH依赖性;咖啡酸在水、pH值1.2、pH值4.5和pH值6.8环境中油水分配系数(P)为4.33(logP=0.64)、28.87(logP=1.46)、19.77(logP=1.30)、0.28(logP=-0.56),推测其具有较高渗透性.软件模拟得到咖啡酸大鼠体内的Cmax为0.358 μg·mL-1,tmax为0.39 h,AUC为0.320 μg·h-1·mL-1,与已知的实测结果Cmax为(0.250±0.037)μg·mL-1、tmax为(0.33±0.12)h、AUC为(0.303±0.024)μg·h-1·mL-1一致,PK曲线基本吻合.结论 咖啡酸为低溶解性、高渗透性的药物,推测其为BCS Ⅱ类药物,其片剂在大鼠中表现出较高的体内外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CT及MRI预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价值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脑梗死是全球排名第二大致死原因,在中国已成为第一大致残及死亡原因.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则是最常见的脑梗死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80%.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患者的自然转归过程之一,也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或血管内取栓治疗等治疗后最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沉重的负担.精准预测、评估AIS的HT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近年影像学研究集中于CT和MRI评估HT的价值.CT平扫诊断HT价值有限,AIS治疗前,阿尔伯塔脑梗死计划早期诊断评分≤7分与HT发生相关(P=0.033),高密度大脑中动脉征是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34);AIS取栓治疗后24 h复查双能CT,预测2~7 d内发生HT风险的效能较高(灵敏度82.5%、特异度100%).CT血管造影中,血栓负荷高的患者HT发生概率上升(OR=1.28);侧支循环良好的AIS患者HT发生率低.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渗透性、脑血容量、Tmax等,均有较好的HT预测价值.MRI平扫中,FLAIR上高信号可预测HT的发生;MRI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域体积可预测HT(ROC曲线下面积0.78);MRI磁敏感率加权成像,刷状征、微出血灶提示HT的发生;MRI增强T1加权成像,脑实质强化与HT发生显著相关(P<0.05);MRI灌注加权成像中,梗死区脑血容量降低可预测HT.此外,CT及MRI图像后处理系统RAPID提升了评估HT的效能.建议根据各急救中心的硬件及当地医疗情况,设置个性化的影像学检测方式及流程,预测及管理H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平欧杂种榛幼苗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盐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了解平欧杂种榛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及不同品种的耐盐性差异,可为耐盐品种的选育及其在盐碱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以3个品种平欧杂种榛(达维、辽榛7号、玉坠)幼苗为材料,在盆栽条件下设置对照、轻度、中度和重度盐胁迫处理(NaCl浓度分别为0、50、100和200 mmol·L-1),测定叶片耐盐相关的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达维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不显著,重度胁迫下辽榛7号和玉坠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显著降低12.5%和27.9%.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强,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特点;脯氨酸呈持续增加趋势,轻度、中度、重度胁迫下分别提高19.6%、35.3%和96.9%.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呈先升后降和先降后升的特点.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增强,叶片Na+和Cl-不断增加;K+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度、重度胁迫下分别显著提高43.6%和降低28.3%;K+/Na+呈下降趋势,重度胁迫下显著降低69.5%.综合分析表明:轻、中度盐胁迫下,平欧杂种榛叶片通过积累渗透调节物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维持离子平衡,对盐胁迫进行积极反馈,以减弱逆境胁迫下活性氧的危害,保护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盐胁迫超出了平欧杂种榛正常生理活动的阈值,植物遭受危害.辽榛7号通过生理调节耐受盐胁迫的能力最强,其次为玉坠,达维最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的非渗透性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脑水肿是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病理生理状态,导致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最终导致不良预后.渗透性脱水是缓解脑水肿的一线治疗方案,常用脱水剂有甘露醇、高渗盐水(HS)、甘油果糖等.高渗盐水除了因高渗透压导致的脱水作用外,还通过其他机制发挥作用.本文总结了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的非渗透性分子机制,主要包括下调水通道蛋白-4(AQP4)和离子通道蛋白Na-K-Cl共转运体1(NKCC1),保护血脑屏障(BBB)完整性,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抗炎表型极化,减轻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减少中性粒细胞的炎性浸润,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以及改善凝血纤溶平衡.以上机制为H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超声优化水凝胶支架用于促进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金纳米粒子在多功能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较小尺寸的金纳米粒子可通过细胞间路径向真皮层渗透,然而由于易团聚和胶体形态的限制,金纳米粒子存在着难以局限发挥效应、递送效率低的问题.目的:通过结合相变纳米液滴与生物黏附性水凝胶开发一种超声优化的水凝胶支架,用于金纳米粒子的经皮递送.方法:利用乳剂溶剂挥发法制备包载金纳米粒子的超声相变纳米液滴,并将其装载到聚多巴胺修饰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内制备复合水凝胶支架,对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进行结构与化学组分的表征,对复合水凝胶支架的微观结构、孔隙率、渗透性、流变学、体外止血及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通过Live/Dead染色评价复合水凝胶支架的细胞相容性,并评估低强度脉冲超声对支架材料渗透性、孔隙率和力学性能的优化效果.结果与结论:①透射电镜和紫外-可见光光谱证明纳米金载体的成功构建,粒径及电位检测结果显示超声响应性纳米金载体具有较好的稳定性;②Live/Dead染色证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③扫描电镜下可见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多孔网状结构,且部分大孔内部可见纳泡受超声辐照后产生的直径约2 μm的微孔,结合渗透性实验说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优化水凝胶支架的孔隙和渗透性;复合水凝胶支架的止血性能优于止血海绵、聚多巴胺@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水凝胶支架;在低强度脉冲超声辐照下,复合水凝胶支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效应与抗菌性能;④热成像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包载在超声响应的纳泡中,在受到超声激励下可以得到更均匀的播散;⑤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负载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后水凝胶支架的储能模量增加,表现出更强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为122%,延展性优于不含金纳米粒子的相变纳米液滴组(P<0.05);⑥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抗氧化性及止血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制备及体外性质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制备黄体酮脂质体,优选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处方工艺,考察黄体酮脂质体微针的体外释放及经皮渗透效果.方法 制备黄体酮脂质体,以包封率、粒径及电镜下形态进行表征.将黄体酮脂质体与微针基质材料甲基丙烯酰化明胶(GelMA)混合,采用溶剂铸造法制备微针阵列,对微针的皮肤穿刺性、载药量、体外释放、经皮渗透性能进行考察.结果 制得的黄体酮脂质体包封率为(70.88±2.07)%,粒径为(266.93±9.05)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3±0.03),72 h体外释放率为(83.58±2.54)%.黄体酮脂质体微针最优工艺为:以 15%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为微针基质,光引发剂LAP浓度为 0.25%,制得微针的载药量为(329.83±3.00)μg/cm2,光固化后,微针溶胀度均在 200%以上.在体外释放实验中,分别经光固化 1、2、3 min 的黄体酮脂质体微针释放量随光固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在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中,在 96 h 时光固化 1 min的累计渗透量为(167.08±4.75)μg/cm2,光固化 2 min 的累计渗透量为(159.69±6.04)μg/cm2,3 min的累计渗透量为(135.47±11.34)μg/cm2.结论 优选出的黄体酮脂质体微针成型性好,机械强度高.相较于脂质体,黄体酮微针能够更加有效地经皮渗透,可改善黄体酮透皮制剂的透皮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探索用差热分析技术测定麻栎叶片的自由水含量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探索了用差热扫描曲线分析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在不同状态下的自由水含量的方法.结果显示,在降温过程中以时间为主轴的时域差热扫描曲线能够清楚地显示叶片降温过程中样品的结冰温度、放热峰高度和峰下积分面积与组织含水量的关系,而以温度为主轴的温域差热扫描曲线具有更大的峰下积分面积,在测定样品中的自由水含量时有更高的灵敏度.结冰麻栎叶片在升温过程中的温域差热分析曲线显示,组织内自由水与束缚水的分界点为(-8.23±0.21)MPa,接近 2 mol/kg NaCl溶液的渗透势(-8.71 MPa).死亡麻栎叶片的结冰放热峰显示出均一溶液的结冰特征,即快速结冰升温和快速降温形成尖锐的峰形和高峰值(活叶片峰高的1.91倍),而活叶片的的结冰放热过程则有明显的受细胞膜系统阻碍和迟滞的特征,出现较低的峰值和缓慢的散热峰.研究结果表明,差热分析不仅能够获得植物组织的结冰-融冰过程的自由水相变参数,也能够定量分析植物组织的自由水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面向血透机水路渗漏的物联网感知系统研究与设计
编辑人员丨2023/11/4
目的 为解决血透机高频使用下水路渗漏导致机器故障频发问题,建构血透机水路渗漏在线感知系统.方法 该系统利用血透机漏液微电阻特性,建立漏液检测传感器及检测算法,并以ESP32为载体完成算法落地验证和设备上线数据上云,达到血透机水路微小渗漏精准警告目的.为评估本文所提感知系统的性能,对血透机常见3种渗漏液体(透析混合液、消毒液和反渗水)进行实验,并验证算法的检测精准度.结果 实验部署中,设计与加工了对应的漏液传感器,并基于ESP32-DevKitC核心板构建对应的硬件主控模块,通过植入所提漏液检测算法实现常见渗漏液体检测.渗透液体与漏液传感器接触时,传感器输出的电压出现跃变且持续下降.此外,电压跃变信号的标准差数据特征与溶液属性相关,透析混合液和消毒液跃变幅值明显大于反渗水.通过设定相应阈值具备血透机微小渗漏液体的精准检测能力,提升了感知系统的鲁棒性.感知系统在透析混合液、消毒液和反渗水3种常见渗漏物质检测精准度均达到100%.结论 物联网感知系统可为血透机故障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与事后分析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提升医院血透机维保体系的时效性,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不同倍性小麦对盐胁迫的适应性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揭示不同倍性小麦适应盐胁迫的差异,该研究以人工合成六倍体(AABBDD)小麦及其四倍体(AABB)小麦(Triticum turgidum)和二倍体(DD)节节麦(Aegilops tauschii)亲本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0、200 mmol·L-1)胁迫处理下小麦幼苗K+、Na+含量以及K+/Na+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浓度(0、50、100、200 mmol· L-1)盐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四倍体表现出显著的高Na+低K+以及较低的K+/Na+,二倍体表现出显著的低Na+高K+和较高的K+/Na+,NaCl胁迫时离子含量变化大,对盐胁迫的适应性更强,六倍体在积累K+的能力上也有一定的优势.低浓度(50~100 mmol·L-1)盐胁迫使3种倍性材料的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四倍体在累积渗透调节物质和调节抗氧化酶活性的能力上显著强于二倍体和六倍体,六倍体在POD活性以及积累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含有DD染色体组的二倍体节节麦主要通过调节K+/Na+来适应盐胁迫,而含有AABB染色体组的四倍体小麦主要通过调节抗氧化酶的活性累积渗透调节物质来适应盐胁迫,作为二倍体和四倍体远缘杂种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则表现出了综合的耐盐适应性机制,相较于两亲本具有更加广泛耐盐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