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溶血磷脂酸信号损伤对糖稳态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通过自分泌运动因子(ATX)/溶血磷脂酸(LPA)信号对糖稳态的损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数据库分析HBV对ATX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BV细胞株HepG2215、稳定表达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的HBx-HepG2和PreS2-HepG2细胞、对照组HepG2细胞的ATX蛋白表达水平.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HBx和PreS2对ATX启动子作用.构建稳定表达HBx和Pre-S2的小鼠分泌胰岛素细胞HBx-NIT、PreS2-NIT,检测两者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利用rAAV8-1.3HBV经尾静脉注射C57BL/6小鼠复制HBV小鼠模型,NC为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的C57BL/6小鼠.小鼠按2 g/kg腹腔注射葡萄糖进行糖耐量试验(GTT).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血糖分析仪分别检测小鼠血清LPA、血清胰岛素和血糖浓度.结果 HepG2215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P<0.05).PreS2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与ATX启动子共转染组的萤光素酶活性高于ATX启动子转染组(P<0.05).HBx-HepG2细胞ATX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HepG2细胞(P<0.05),PreS2-HepG2细胞高于HepG2细胞(P<0.05).添加不同浓度LPA后NIT细胞胰岛素分泌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μmol/L LPA相对表达量与胰岛素分泌呈负相关(r=-0.990,P<0.05).HBx-NIT细胞添加Ki16425前的胰岛素水平低于NIT细胞(P<0.05),PreS2-NIT细胞低于NIT细胞(P<0.05).NIT、HBx-NIT和PreS2-NIT细胞添加Ki16425后的胰岛素水平较添加前高(P<0.05).实验组血清LPA相对表达量、平均空腹血糖浓度、注射葡萄糖后的60、120 min平均血糖浓度和血糖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平均值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注射葡萄糖后15 min血清胰岛素浓度、血清胰岛素水平的AUC值较对照组低(P<0.05).用HBV小鼠GTT血糖AUC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 0.770(95%CI:0.556,0.984),特异性为 60.00%(95%CI:0.122,0.738),敏感性为 90.00%(95%CI:0.555,0.998).用HBV小鼠空腹血糖浓度绘制的ROC曲线显示,曲线面积为0.865(95%CI:0.703,1.027),特异性为80.00%(95%CI:0.444,0.975),敏感性为60.00%(95%CI:0.262,0.878).实验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敏感指数均小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指数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HBV反式调节蛋白HBx和Pre-S2上调ATX的表达,增强ATX/LPA信号,导致胰岛素分泌抑制,糖耐量异常,糖稳态受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萝卜硫素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代谢组学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萝卜硫素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分子机制以及与疗效相关的代谢组学标志物并构建疗效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6年8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广州市惠爱医院的ASD患儿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萝卜硫素治疗组( n=26)和安慰剂组( n=14)。采用OSU孤独症评定量表-DSM-Ⅳ(OSU Autism Rating Scale-DSM-Ⅳ,OARS-4)评估ASD患儿在基线、治疗第4、8和12周的临床症状变化,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比较OARS-4得分在组别和时间上的差异。采集ASD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检测,使用方差分析-成分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与萝卜硫素治疗疗效显著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最后使用Fisher判别分析筛选疗效预测指标。 结果:经12周治疗后,萝卜硫素组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 F=14.11, P<0.001)。2组间共201种代谢物存在差异,主要富集于甘油磷脂代谢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牛磺酸、磷脂酰丝氨酸和溶血磷脂酰丝氨酸与ASD患儿症状变化呈正相关( r=0.643、0.401、0.414, P<0.05或0.001),而溶血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类和甘油三酯类代谢物与症状变化呈负相关( r=-0.481~-0.392,均 P<0.05),其中鞘磷脂(d35∶1)和牛磺酸进入了Fisher判别分析模型,总疗效预测的正确率为84.6%(22/26)。 结论:萝卜硫素改善ASD相关临床症状的分子机制可能与细胞膜磷脂代谢有关,鞘磷脂(d35∶1)和牛磺酸可能成为预测萝卜硫素治疗ASD疗效的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鼠膝骨关节炎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筛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筛选与大鼠膝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为深入研究骨关节炎生物标志物提供线索。方法:60只雄性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300 ~ 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周期分别为4、8和12周,每个周期每组10只大鼠。模型组大鼠左侧膝关节采用改良Hulth法行造模手术,5 d后,驱赶大鼠使之活动,每天30 min。实验期间,两组大鼠均饲喂普通固体饲料、自由饮用自来水。实验期满,采集大鼠膝关节和血液样本。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膝关节组织病理学变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UPLC-Q-TOF-MS)检测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和数据库比对,筛选与骨关节炎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及其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模型组大鼠膝关节软骨变薄,表层粗糙、缺损或剥脱,软骨细胞变性、坏死、缺失,病变随实验周期延长而加重。筛选出11个与骨关节炎相关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分别为硒代半胱氨酸、6-羟褪黑素、γ-谷氨酰半胱氨酸、花生四烯酸、二氢神经鞘氨醇、白三烯A4、白三烯B4、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11,12-EpETrE)、溶血磷脂酰胆碱、神经酰胺和N-花生四烯酰甘氨酸。其中,实验4周时筛选出9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4个低表达;实验8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2个高表达,6个低表达;实验12周时筛选出8个,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5个高表达,3个低表达。筛选出2条与骨关节炎密切相关的代谢通路,分别为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其中,二氢神经鞘氨醇和神经酰胺归属到鞘脂代谢通路,花生四烯酸、白三烯A4和白三烯B4归属到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结论:骨关节炎疾病进程可以影响血清代谢物谱的构成和水平。11个血清差异代谢物涉及鞘脂代谢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小梁网作为房水外流通路的首个阻力部位,对眼压调控有重要影响。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会影响滤过系统房水的排出,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发病有重要意义。眼压与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可能有相关性,但目前研究表明,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主要由遗传与基因突变、年龄、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骨架成分、溶血磷脂酸、地塞米松、Rho相关蛋白激酶抑制剂等因素影响。此外,其他眼内疾病也可能会对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产生影响。在机械牵拉下,小梁网产生的应变可能暗示了高眼压状态下房水外流的分子机制、流出通路的调节机制及POAG的发病机制。小梁网生物力学性能研究将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本文就小梁网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传感通路对小梁网细胞生物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对POAG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做进一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平台的六价铬亚慢性暴露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六价铬[Cr(Ⅵ )]亚慢性染毒的毒作用及其机制。方法:6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2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只、Cr(Ⅵ)低剂量组9只、Cr(Ⅵ)高剂量组10只。对照组大鼠饮纯净水,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分别饮用10、50 mg/LCr(Ⅵ)水溶液(分别为28、140 mg/L重铬酸钾),连续染毒90 d。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联用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代谢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Cr(Ⅵ)染毒浓度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Metabo Analyst 4.0软件对数据集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UPLC-Q-TOF-MS/MS仪器检测性能稳定,实验检测数据可靠。对照组、Cr(Ⅵ)低和Cr(Ⅵ)高剂量组大鼠代谢轮廓差异明显,Cr(Ⅵ)接触致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特征发生明显改变。筛选出Cr(Ⅵ)低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存在18个差异代谢物,Cr(Ⅵ)高剂量组和对照组间存在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不同Cr(Ⅵ)剂量组与对照组有13个代谢物同时存在差异,分别是3-羟基- 11Z-十八烷基肉碱、鹅肌肽、焦磷酸法尼酯、油酰乙醇胺、亚麻油肉碱、硫胆酸3-O-葡萄糖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20∶2(11Z,14Z)]、溶血磷脂酰胆碱[20∶3(5Z, 8Z,11Z)]、溶血磷脂酰胆碱[22∶2(13Z,16Z)]、磷脂酰甘油[16∶0/22∶5(7Z,10Z,13Z,16Z,19Z)]、磷脂酰肌醇[18∶1(11Z)/20:4(5Z,8Z,11Z, 14Z)]、磷脂酰肌醇[20∶ 3(5Z,8Z, 11Z)/18∶0],5羟色胺。甘油磷脂代谢、色氨酸代谢、戊糖与葡糖醛酸间转化、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通路与Cr(Ⅵ)亚慢性染毒相关。结论:Cr(Ⅵ)亚慢性暴露可能会导致大鼠血清代谢指纹特征改变,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与氨基酸、脂质代谢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 0.19, P = 0.853;性别: χ2 = 0.03, 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0.7。 结论: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环状RNA circLPAR1通过调节微小RNA-647促进骨肉瘤的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环状RNA circLPAR1对骨肉瘤(OS)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40例骨肉瘤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对应的瘤旁组织环状RNA溶血磷脂酸受体(circLPAR1)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来探讨circLPAR1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此外,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RNA下拉实验,以阐明circLPAR1在骨肉瘤细胞中的潜在分子机制。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骨肉瘤组织中circLPAR1的水平高于瘤旁组织(3.546±1.624比1.654±0.832, t=19.734, P<0.01),circLPAR1表达水平高与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 χ2=3.194、0.530, 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远处转移有关( χ2=6.328、9.337, P<0.05),U-2OS和MG-63的si-circLPAR1组穿膜细胞数显著低于si-NC组(72.772±9.662、66.332±8.571比335.821±21.529、276.529±16.332, P<0.01);qRT-PCR显示circLPAR1探针结合的RNA中具有显著的miR-647富集(U-2OS:7.132±0.568比1.133±0.141, t=21.881, P<0.01;MG-63:7.524±1.813比1.532±0.015, t=19.228, P<0.01)。野生型circLPAR1 WT与miR-647共转染组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其他组(U-2OS:0.247±0.072比0.983±0.088、0.987±0.092、0.923±0.079, F=63.228, P<0.01;MG-63:0.276±0.083比0.973±0.152、1.021±0.226、0.977±0.135, F=58.335, P<0.01);si-circLPAR1+anti-miR-647组比si-circLPAR1组的集落细胞数(U-2OS:152.449±7.332比43.283±4.288, t=-38.662, P<0.05;MG-63:192.344±8.668比71.223±12.384, t=-32.891, P<0.05)、迁移细胞数(U-2OS:327.263±21.632比89.448±6.335, t=21.836, P<0.05;MG-63:278.332±16.527比72.682±6.893, t=19.772, P<0.05)及侵袭细胞数(U-2OS:341.883±11.392比67.663±7.421, t=8.633, P<0.05;MG-63:325.823±10.284比62.739±8.883, t=9.156, P<0.05)显著增高。 结论:circLPAR1通过吸附miR-647,从而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胞外酶活性与蜡螟幼虫体内致病性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蜡螟幼虫感染模型探讨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胞外酶活性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验性研究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1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光滑念珠菌71株。采用牛血清蛋白琼脂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羊血琼脂培养基、吐温-80琼脂培养基和三丁酸甘油酯琼脂培养基分别检测光滑念珠菌的天冬氨酰蛋白酶、磷脂酶、溶血素、酯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采用光滑念珠菌ATCC2001不同浓度(1.25×10 8 CFU/ml、2.50×10 8 CFU/ml、3.75×10 8 CFU/ml、5.00×10 8 CFU/ml)的菌悬液感染蜡螟幼虫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 50);采用蜡螟幼虫组织病理学及病原学分析,确定感染模型构建是否成功;将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配制成LC 50浓度,通过注射感染蜡螟幼虫以检测对蜡螟幼虫致病性;采用Spearman检验或Pearson检验分析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胞外酶活性与蜡螟幼虫体内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71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菌,培养2 d后均表现为低溶血活性;培养4 d后均可检测到天冬氨酰蛋白酶,其中有7株(9.86%)、19株(26.76%)、45株(63.38%)分别表现出低、中、高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培养7 d后71株均未检测到磷脂酶、酯酶和脂肪酶活性。光滑念珠菌对蜡螟幼虫LC 50= 2.50×10 8 CFU/ml;实验组蜡螟幼虫,肠道组织病理切片检见真菌孢子,培养后经微生物质谱鉴定为光滑念珠菌,而对照组病理切片及培养均未发现真菌。Spearman检验显示,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指数与蜡螟幼虫生存率呈线性正相关( r= 0.73,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检验显示,溶血活性指数与蜡螟幼虫生存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r=0.16, 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中光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均有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和低溶血活性,无磷脂酶、酯酶和脂肪酶活性。光滑念珠菌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与蜡螟幼虫体内致病性呈正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脂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慢性不可预见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脂质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模型组(CUS组)和rTMS治疗组(CUS + rTMS组),每组8只。适应性饲养7 d后,CUS组和CUS + rTMS组大鼠接受为期28 d的CUS造模。造模结束后,CUS + rTMS组大鼠接受rTMS干预7 d(5 Hz,1.26 Tesla),sham组和CUS组大鼠接受假rTMS干预7 d。干预结束24 h后进行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随后处死动物,收取海马组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脂质变化,采用Lipid Search software version 4.1和SIMCA-P 14.1软件分析脂质相对含量。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结果:(1)3组大鼠旷场实验、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的结果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53~7.466,均 P<0.05)。在旷场实验中,CUS组大鼠[(50.72±6.38)s,(11.41±1.55)%]在旷场中央区的探索时间和中央区运动距离百分比明显少于sham组[(86.06±7.31)s,(18.60±1.21)%]和CUS + rTMS组[(79.87±7.87)s,(16.74±1.27)%](均 P<0.05);糖水偏好实验中,CUS组[(37.63±6.06)%]大鼠糖水摄取百分比明显少于sham组[(68.30±6.39)%]和CUS + rTMS组[(62.68±5.50)%](均 P<0.05);强迫游泳实验中,CUS组[(137.60±13.36) s]大鼠不动时间明显多于sham组[(80.57±10.36 )s]和CUS + rTMS组[(86.14±11.49)s](均 P<0.05)。(2)3组大鼠海马脂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26~15.440,均 P<0.05)。与sham组[(20 850.00±956.56)×10 7,(788.78±136.11)×10 7,(340.29±35.66)×10 7,(239.65±18.14) ×10 7,(22.96±4.04)×10 7,(3.35±0.85)×10 7,(6.71±0.82) ×10 7,(424.52±33.38)×10 7,(2.68±0.33)×10 7]相比,CUS组[(24 133.33±1 242.04)×10 7,(953.65±131.26)×10 7,(275.32±35.78)×10 7,(293.82±38.28) ×10 7,(15.36±3.87)×10 7,(4.57±1.02)×10 7,(7.94±0.91) ×10 7,(509.22±42.09)×10 7,(3.39±0.33)×10 7]大鼠海马的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P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磷酸肌酸(ceramide phosphates,CerP),鞘氨醇(sphingosine,So),甘油二酯(diglyceride,DG)和单甘油酯(monoglyceride,MG)等7类脂质分子在大鼠海马中的相对含量增加(均 P<0.05),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PA)和酰基肉碱(acyl carnitine,AcCa)相对含量减少(均 P<0.05)。rTMS治疗有效逆转了CUS导致的大鼠海马脂质水平改变,与CUS组相比,CUS + rTMS组[(21 816.67±928.26)×10 7,(783.16 ±91.52)×10 7,(323.59±33.91)×10 7,(236.39±32.02)×10 7,(23.35±4.46)×10 7,(3.16±0.85)×10 7,(7.03±0.26)×10 7,(421.55±44.28)×10 7,(2.56±0.32)×10 7]大鼠海马的PE,PI,LPC,CerP,So,DG和MG含量降低,PA和AcCa脂质含量升高(均 P<0.05)。 结论:CUS模型大鼠海马的甘油磷脂、甘油糖脂、鞘脂、脂肪酸等多种脂质水平异常,而5 Hz的rTMS干预可以改善CU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和海马脂质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组织中miR-501-5p与LPAR1 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食管癌组织中微小RNA-501-5p(miR-501-5p)与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R1)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于滇南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13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qRT-PCR)检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501-5p及LPA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miR-501-5p和LPAR1 mRNA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关系及两指标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检验分析miR-501-5p和LPAR1 mRNA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iR-501-5p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LPA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食管癌组织中miR-501-5p和LPA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长径无关(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食管癌组织中miR-501-5p和LPAR1 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 r=-0.632, P<0.05)。Kaplan-Meier检验结果显示,高miR-501-5p表达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OS)低于低表达组,高LPAR1 mRNA表达组患者3年OS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食管癌组织中miR-501-5p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LPAR1 mRNA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并与肿瘤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