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腔镜下行日间手术的腹股沟斜疝和/或鞘膜积液患儿104例,年龄3~36个月,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BMI 18.5~28.0 kg/m 2。使用TOF Guard监测仪以四个成串刺激法(TOF)透皮刺激腕部尺神经监测术中神经肌肉阻滞情况。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丙泊酚3 mg/kg和舒芬太尼0.5 μg/kg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6~8 mg·kg -1·h -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分为2组:Ⅰ组,当TOF恢复到T 2重现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Ⅱ组,当强直刺激后计数为1或2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4 mg/kg。分别于给予罗库溴铵后2、10 min、手术结束即刻、给予舒更葡糖钠后2 、10 min和符合离开复苏室标准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浓度,采用Pheo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 结果: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2组舒更葡糖钠达峰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表观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平均滞留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且2和4 mg/kg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甲双胍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metformin)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82只3~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组, n=15)、假手术二甲双胍给药组(Met组, n=20)、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essel occlusion,2VO)组(2VO组, n=22)、双侧颈总动脉结扎+二甲双胍给药组(2VO+Met组, n=25),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接扎。建模后按照每天100 mg/kg剂量连续4周给予二甲双胍溶液饮用水。二甲双胍干预4周后,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认知功能,在体电生理技术检测大鼠的长时程增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海马组织的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浓度水平,同时采用高尔基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的密度,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突触结构,尤其是囊泡密度。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水迷宫7 d重复学习训练的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余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 结果: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7 d的学习训练中,4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不显著( F=0.93, P>0.05),但是时间主效应( F=25.90, P<0.05)和组别主效应( F=13.20, P<0.05)显著;在第3~7天的平台位置学习中,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均 P<0.05)。休息1 d后检测大鼠短期记忆,结果显示: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Con组和2VO+Met组( P<0.01),同时2VO大鼠的平台区域滞留时间和穿梭次数均少于Con组( P<0.01)和2VO+Met组( P<0.01)。电生理结果显示:高频刺激后,2VO组相对兴奋性突触后场电位斜率[(1.29±0.09)]显著低于Con组[(2.07±0.09)]和2VO+Met组[(1.69±0.08)]( P<0.01)。ELISA结果显示:2VO组海马组织TNF-α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组织IL-1β和IL-6含量水平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显著低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神经元不成熟树突棘密度和比例显著高于Con组和2VO+Met组。2VO组海马CA1区神经元的突触囊泡密度[(230.29±19.44)个/μm 2]显著低于Con组[(414.52±13.17)个/μm 2]和2VO+Met组[(313.19±12.42)个/μm 2](均 P<0.05)。 结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慢性脑低灌注海马组织神经炎性反应,同时能够改善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障碍,在治疗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可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寻找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及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7月1日。采用NOS评价体系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3.0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1篇病例对照研究,总样本量3 483例,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组577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组2 906例,共纳入危险因素30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WMD=4.997,95% CI:3.627~6.367, P<0.001)、高血压( OR=2.598,95% CI:1.197~5.639, P=0.016)、糖尿病( OR=2.447,95% CI:1.100~5.444, P=0.028)、脑血管疾病史( OR=3.570,95% CI:1.838~6.934, P<0.001)、冠心病( OR=2.430,95% CI:1.189~4.968, P=0.015)、术前肾功能不全( OR=1.849,95% CI:1.324~2.581, P<0.001)、外周灌注不良( OR=2.651,95% CI:2.068~3.399, P<0.001)、术前神经系统症状( OR=2.604,95% CI:1.568~4.323, P<0.001)、手术时间( SMD=0.321,95% CI:0.200~0.443, P<0.001)、体外循环( SMD=35.135,95% CI:28.166~42.104, P<0.001)、主动脉阻断( WMD= 20.429,95% CI:17.548~23.311, P<0.001)、低温停循环( WMD=3.547,95% CI:0.370~6.724, P=0.029)、滞留ICU( SMD=1.246,95% CI:1.017~1.475, P<0.001)、术后机械辅助通气( SMD=0.697,95% CI:0.421~0.974, P<0.001)、术后肾功能不全( OR=2.398,95% CI:1.416~4.061, P=0.001)、二次开胸( OR=2.104,95% CI:1.120~3.951, P=0.021)、住院时间( WMD=8.617,95% CI:1.212~16.022, P=0.023)合并效应量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意外史、冠心病、术前肾功能不全、外周灌注不良、术前神经系统症状、手术时间、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低温停循环、滞留ICU、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术后肾功能不全、二次开胸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心脏畸形同期联合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心脏畸形患儿同期联合手术方案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并非心脏畸形联合手术和单纯心脏手术患儿共72例。根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将联合手术组(A组)和单纯心脏手术组(B组)分为低风险层(L层)和高风险层(H层)。A组患儿36例,年龄1.5~168.0个月(中位年龄18.0个月);B组患儿36例,年龄1.0~170.0个月(中位年龄19.0个月)。2组患儿术后返回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记录各患儿体外循环(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CC)时间,气管插管时间,ICU滞留时间,脑钠肽(BNP),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及入ICU即刻(T0)、术后4 h(T1)、8 h(T2)、12 h(T3)、24 h(T4)、48 h(T5)等时刻的心排血指数(CI)、心脏循环效率(CCE)、最大压力梯度(dp/dt)、乳酸(Lac)、血糖(Glu)、正性肌力药物评分(IS)等。结果:1.A组组内比较:低风险层(L-A)患儿年龄[(39.9±37.0)个月]、身高[(94.1±20.1) cm]、体质量[(14.4±6.7) kg]均大于高风险层(H-A)患儿[(7.5±3.7)个月、(68.1±6.4) cm、(7.8±2.2) 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L-A组CPB时间[(37.0±23.6) min]、ACC时间[(19.1±13.4) min]、气管插管时间[(7.1±4.7) h]、ICU滞留时间[(1.1±0.3) d]、术后24 h BNP[(2 257.3±952.0) ng/L]均小于H-A组[(84.7±28.4) min、(41.9±30.7) min、(71.0±67.6) h、(8.7±5.7) d、(5 327.2±992.9)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不同分层处理对Glu、IS、CI、CCE等参数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T0~T5时刻,L-A组的Glu( F=4.43, P<0.05)、IS( F=26.99, P<0.01)低于H-A组,CI( F=18.39, P<0.01)、CCE( F=5.28, P<0.05)高于H-A组。2.组间比较:分别在L层和H层中,A组与B组患儿年龄、身高、体质量、CPB时间、ACC时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参数、术后临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1.对于L层患儿,同期联合手术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联合手术不增加气管插管及ICU滞留时间,同期联合手术安全可行。2.对于H层患儿,同期联合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但任意时点,IS高于L层患儿,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可能较L层增高,同期手术前需个性化评估患儿病情及制定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吲哚菁绿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吲哚菁绿(ICG)作为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近红外荧光显像剂,起初因其在人体内可快速与血浆蛋白结合并被完全代谢排出体外而被应用于心脏、肝脏等器官的功能评估及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目前,因其在肿瘤组织中所产生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效应而被用于辅助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新技术支持下的ICG肿瘤术中显像也成为诸多临床研究所关注的焦点。目前,ICG应用于脑胶质瘤,尤其是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临床应用前景相对不明确,本文针对ICG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有所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左旋肉碱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和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左旋肉碱(L-carnitine,LCAR)对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90只3~4月龄雄性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 n=15)、假手术左旋肉碱组(LCAR组, n=25)、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2VO组, n=25)、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左旋肉碱组(2VO+LCAR组, n=25)。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血管,不结扎;LCAR组和2VO+LCAR组在手术后按照300 mg·kg -1·d -1的剂量连续给予左旋肉碱腹腔注射给药,共注射30 d。左旋肉碱干预30 d后,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海马组织ATP水平,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线粒体结构和突触结构,对线粒体损伤程度进行评分,计数和测算囊泡密度,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功能亚单位(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2A or 2B,NR2A/B)、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95,PSD95)水平,用免疫荧光观察转录因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CREB)在脑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水平。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大鼠水迷宫7 d重复学习训练的逃避潜伏期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他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 结果:(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4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1.4, P>0.05),但时间主效应和组别主效应均显著( F=21.6,15.2,均 P<0.05)。在第3~7天的平台位置学习训练中,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长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5)。大鼠短期记忆检测结果显示,2V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长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5);2VO大鼠的平台区域穿梭次数和滞留时间均少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5)。(2)海马组织ATP水平结果显示,4组大鼠海马组织的ATP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4.6,13.2,均 P<0.05)。2VO组大鼠海马组织ATP水平低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5)。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显示,2VO组大鼠海马组织线粒体损伤的Flameng评分[(2.82±0.17)分]高于SHAM组[(0.25±0.07)分]和2VO+LCAR组[(1.76±0.09)分](均 P<0.05)。(3)2VO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囊泡密度[(289.09±22.41)个/μm 2]显著低于SHAM组[(497.49±28.89)个/μm 2]和2VO+LCAR组[(401.23±45.09)个/μm 2](均 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VO海马组织突触蛋白NR2A/B、PSD95和CREB相对水平低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VO海马亚区和皮质CREB表达相对水平低于SHAM组和2VO+LCAR组(均 P<0.01)。 结论:左旋肉碱治疗能够改善慢性脑低灌注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可能与促进ATP生成和保护线粒体形态,以及促进突触囊泡合成和突触蛋白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在大鼠肺组织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考察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在大鼠肺组织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肺组织中盐酸氨溴索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 0.1%甲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 0.3 mL/min,柱温为 35℃,进样量为 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通过给予大鼠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相当于盐酸氨溴索 22.5 mg),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 0.083,0.25,0.5,1,2,4,6,8,12,24 h采集大鼠肺组织,并以DAS 3.0 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肺组织内盐酸氨溴索质量浓度在 10~1 000 ng/mL范围内与待测成分与内标峰面积的比值线性关系良好(r=0.998 6,n=7);精密度、稳定性、回收试验及基质效应结果均符合方法学要求.半衰期(t1/2)为 4.33 h,峰浓度(Cmax)为 3 997.40 n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为 4 311.88(ng·h)/g,平均滞留时间(MRT0-t)为 2.74 h,清除率为 5.05(L·h)/kg.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大鼠肺组织内吸入用盐酸氨溴索溶液的药动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吡非尼酮亚微乳的制备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制备吡非尼酮亚微乳(pirfenidone submicronemulsion,PFD-SE),优化PFD-SE处方,并研究其体外释药机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PFD-SE,并以离心稳定常数Ke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PFD-SE处方;以透析法考察PFD-SE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 PFD-SE的最优处方为PFD 0.250%,中链甘油三酯 2.500%,大豆卵磷脂S100 0.237%,聚氧乙烯 40 氢化蓖麻油 0.311%,超声时间 8.9 min;PFD-SE体外释药遵从一级动力学方程,与吡非尼酮溶液相比,PFD-SE可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滞留时间.稳定性结果显示PFD-SE在常温和 4℃条件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PFD-SE稳定性良好,可达到缓释的目的,为PFD新剂型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观察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效果.方法 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于 2019 年 1 月开始施行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简称FMEA临床路径),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 2018 年 1 月—2018 年 12 月就诊本院的急诊危重症患者 82 例(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在 2019 年 2 月—2020 年 6 月就诊患者中选择与对照组具有相同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发病至入院时间、疾病类别的急诊危重症患者82 例(观察组),两组匹配比例为 1∶1,用于确定FMEA临床路径前后患者的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抢救成功率、转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发症控制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转运期间血压下降、呼吸骤停、心搏骤停、管道脱落/堵塞、药品物品不齐、交接不清、转运延迟以及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跌倒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 95.12%(78/82),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P<0.05);观察组健康教育完成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模式下构建急诊危重症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抢救室滞留时间、抢救时间、危重症交接时间、转运期间风险事件及抢救后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跌倒并发症风险,有效提升抢救成功率,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完成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白芥子穴位给药配伍对延胡索乙素药效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全方配伍和无白芥子配伍延胡索乙素在模型家兔"肺俞"穴皮下药代动力学特征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K-PD)模型的相关性.方法:支气管哮喘模型家兔随机分成延胡索单方组、缺白芥子组、全方组,微透析技术收集14 h穴位皮下透析液,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LCMS)法检测方中君药延胡索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浓度,获得药代动力学参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对应时间点模型动物血清中IgE水平,获得药效学参数;对药动学、药效学参数进行PK-PD模型拟合.结果:白芥子配伍后的药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均显著增加(P<0.01,P<0.01,P<0.05),达峰时间(Tmax)提前(P<0.01);"浓度-时间-效应"三维曲线表明,方中有白芥子配伍时,药效出现更快、消退更慢,起效时间晚于峰浓度,具有一定滞后性.结论:动力学参数、PK-PD模型结果表明,白芥子配伍能够改变"方中君药——延胡索的主要成分延胡索乙素穴位局部的皮下分布,促进方中君药有效成分快速吸收,延长滞留时间,在方剂中起到主药、改善其他药物分布的"双重"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