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脂膳食对小鼠呼吸功能和膈肌纤维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高脂膳食(HFD)对小鼠呼吸功能的影响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将20只4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两组,每组10只,分别以正常膳食(NFD)和HFD饲养16周,每两周称重1次。干预结束后,采用小动物全身容积描记仪测量小鼠呼吸参数,检测血清及膈肌组织脂质指标,将膈肌组织染色后观察膈肌组织形态、肌纤维表型和线粒体超微结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检测肌球蛋白重链(MHC)线粒体动力学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NFD和HFD小鼠基线体重分别为(19.17±0.59)和(19.12±0.64)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57)。饲养16周后,HFD组小鼠体重为(41.28±2.21)g,高于NFD组[(27.14±0.53)g, P<0.001]。HFD组小鼠吸气峰流速、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分别为(5.72±0.64)ml/s、(0.23±0.04)ml和(97.49±21.68)ml,均低于NFD组[分别为(7.70±1.52)ml/s、(0.31±0.07)ml和(129.99±28.87)ml](均 P<0.05),增强呼吸间歇为1.16±0.07,高于NFD组(0.98±0.09, P<0.001)。HFD组小鼠膈肌甘油三酯含量为(20.43±6.36)mmol/mg,高于NFD组[(11.62±1.78)mmol/mg, P=0.003],膈肌纤维内出现脂滴沉积。HFD组小鼠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为13.33%±2.95%,低于NFD组(19.20%±1.23%, P=0.034)。电镜下可见N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成行排列,结构清晰;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出现肿胀、嵴断裂和空泡。HFD组小鼠膈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表达水平为0.61±0.16,低于NFD组(1.28±0.03, P<0.001);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和线粒体分裂蛋白1表达水平分别为1.18±0.06和0.91±0.11,均高于NFD组(分别为0.61±0.07和0.60±0.04,均 P<0.001)。 结论:HFD损伤小鼠呼吸功能,其机制与膈肌MHC-Ⅰ型肌纤维占比下降及线粒体动力学失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罹患肺曲霉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井下环境阴暗潮湿,容易滋生致病微生物。1例煤矿井下运输工人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右肺肿块,CT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后段,伴点条形钙化及液化坏死,近端支气管狭窄、闭塞;MRI检查示FS-T 2WI、DWI显示"靶征",中央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外周呈条片状高低混杂信号,T 1WI显示等信号病灶中一线状高信号的环,经过病理学确诊为肺曲霉菌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新生儿胃穿孔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内科和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临床确诊胃穿孔患儿,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0例,男38例,女12例;早产儿34例,低出生体重儿30例;存在窒息史5例;存活组41例,死亡组9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腹胀、呼吸急促、发绀、反应差、发热、肠鸣音减弱、腹壁潮红等,腹部X线均显示气腹,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血小板降低、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升高、血pH降低、乳酸升高。穿孔部位主要为胃大弯(30例),大于3 cm的穿孔40例,伴肠坏死14例。部分患儿存在败血症、呼吸衰竭、肺出血、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并发症。死亡组呼吸困难、发热、降钙素原升高、pH<7.3、肠坏死、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及有败血症、肺出血、呼吸衰竭、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比例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H<7.3( OR=9.755,95% CI 1.363~69.800)、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 OR=11.831,95% CI 1.305~107.301)和合并败血症( OR=29.622,95% CI 3.728~235.369)为新生儿胃穿孔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胃穿孔以腹胀、气腹为主要表现,合并败血症、pH<7.3及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24 h提示死亡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GEO数据库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小鼠基因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基因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小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通过构建VILI小鼠模型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方法:①实验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VILI与自主呼吸对照组小鼠的肺组织基因芯片数据GSE9368和GSE11662,通过统计分析获得DEG,运用韦恩图获得两个数据的共同DEG,然后使用DAVID在线数据库对共同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基因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检索在线数据库(STRING)对共同DEG进行基因编码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运用CytoScape软件、分子复合物检测分析插件(MCODE),以及CytoHubba插件中最大团中心性(MCC)、最大邻居连通度(MNC)与度(degree)算法进行拓扑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②实验2(相关基因编码蛋白验证):构建C57BL/6小鼠大潮气量(20 mL/kg)VILI模型,并设自主呼吸对照组。取小鼠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对实验1中筛选出的关键基因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①实验1结果:GSE9368数据中筛选出114个DEG,其中上调99个,下调15个;GSE11662数据中筛选出258个DEG,其中上调188个,下调70个;获得共同DEG 66个,其中上调61个,下调5个。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同DEG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浸润等过程;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共同DEG主要富集于细胞黏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等。通过STRING及CytoScape构建差异基因PPI网络图和重要子模块,并获得拓扑分析MCC、MNC及degree算法得出的交集基因,分别为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整合素Itgam、CXC型趋化因子配体2(CXCL2)、CXC型趋化因子受体2(CXCR2)、L-选择素Sell及CC型趋化因子受体1(CCR1)。②实验2结果:构建大潮气量VILI小鼠模型结果显示,与自主呼吸对照组相比,机械通气结束后0 h小鼠肺组织有所损伤;通气结束后6 h肺组织结构受损明显,肺泡腔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和塌陷,肺泡壁明显增厚,肺泡腔及间质还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对拓扑分析交集前3位基因IL-1β、SOCS3、MMP-9的编码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随通气时间延长,小鼠肺组织中IL-1β、SOCS3、MMP-9蛋白表达逐渐上调,6 h时与自主呼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L-1β(积分 A值):8.40±2.67比5.10±0.94,SOCS3(积分 A值):9.74±1.80比5.95±1.31,MMP-9(积分 A值):11.45±6.20比5.36±1.28,均 P<0.05〕。 结论:基于GSE9368和GSE11662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ILI与炎症损伤、细胞因子及免疫细胞浸润相关;IL-1β、SOCS3、MMP-9蛋白可能为VILI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大鼠慢性肩袖撕裂止点退变的形态学研究与模型探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肩袖撕裂后止点退变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同时根据形态学特征,探讨设计大鼠慢性肩袖撕裂模型成熟的最佳时间点。方法:将12只大鼠随机分为2周撕裂组、4周撕裂组、6周撕裂组,每组4只。建立大鼠冈上肌肌腱止点断裂模型,在术后2、4及6周分别取4只大鼠处死后对冈上肌肌腱止点行病理学切片HE染色观察,通过改良Bonar评分来评估肩袖止点退变的程度,从而决定制造大鼠慢性肩袖撕裂模型的最佳时间点。结果:术后12只大鼠全部存活,取材时未发现样本感染。2周组取材时,我们发现切断肌腱与止点之间无任何连接;4周组可发现切断的肌腱与止点之间间隙明显,仅部分薄层纤维组织连接;6周组发现切断的肌腱与止点之间无明显间隙,厚实的纤维组织连接于切断的肌腱与止点之间。改良Bonar评分2周组为3.8±0.8、4周组5.9±1.1、6周组3.4±0.9。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周组得分明显高于2周和6周组( P<0.05)。 结论:从肩袖止点退变的角度,止点切断后4周是最佳的大鼠慢性肩袖撕裂模型的建立时间。肩袖止点的退变表现为纤维软骨细胞层中潮线消失,纤维软骨细胞层变薄,纤维软骨细胞核变大而浅染,胶原纤维及软骨细胞排列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2个月,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216例患者中24例复发,复发率为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与手术年龄、初潮年龄、肌瘤数目、子宫大小、术中是否应用超声及术后是否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相关( P<0.05),而与体质量指数、肌瘤大小、肌瘤分型、术后是否妊娠等无相关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 OR=1.289,95% CI 1.013~1.641)、初潮年龄<13岁( OR=1.765,95% CI 1.167~2.669)、肌瘤数目≥ 2个( OR=2.487,95% CI 1.442~4.288)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而术中应用超声( OR=0.772,95% CI 0.616~0.967)、术后行GnRH-a治疗( OR=0.696,95% CI 0.510~0.951)是保护因素( 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预测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1(95% CI 0.573~0.705)、0.719(95% CI 0.654~0.778)、0.622(95% CI 0.554~0.687),以初潮年龄<13岁的诊断效能最大。 结论:手术年龄≥ 35岁、初潮年龄<13岁、肌瘤数目≥ 2个是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中应用超声、术后行GnRH-a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小儿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研讨会纪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春潮涌动,生机勃勃。2023年3月29日至4月1日,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十一届全国小儿外科中青年医师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湖南省儿童医院共同承办,以"多学科合作、创新发展"为主题,以线下会议形式举办。来自国内1 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5岁学龄前儿童潮气鼻一氧化氮值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潮气鼻一氧化氮(TB-nNO)检测在3~5岁年龄段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的诊断阈值。方法:回顾性研究。检测2018年3月27日至29日北京市西城区一所幼儿园165名3~5岁健康儿童的TB-nNO值,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确诊的3~5岁PCD、囊性纤维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他原因所致支气管扩张、哮喘患儿TB-nNO值。在健康儿童TB-nNO相关因素分析中,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多因素与TB-nNO的相关性,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确定诊断本年龄段PCD切点值。结果:健康3岁、4岁、5岁儿童TB-nNO值分别为(94.8±36.4) nL/min、(103.3±50.7) nL/min、(106.9±61.5) nL/min,9例PCD患儿TB-nNO值为(18.9±10.8) nL/min。哮喘49例患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9例患儿、支气管扩张17例患儿、囊性纤维化6例患儿TB-nNO值分别为(97.7±51.1) nL/min、(93.2±49.2) nL/min、(93.7±75.3) nL/min和(45.4±18.2) nL/min。以30 nL/min为PCD筛查切点,其诊断PCD敏感度88.9%(8/9),特异度96.9%;ROC曲线下面积98.3%(95% CI:95.3%~100.0%)。 结论:可将30 nL/min作为切点值应用于3~5岁儿童PCD的诊断筛查,并在将来的研究中评价其在本年龄段儿童PCD中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miR-146a、miR-155表达及其与骨吸收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龈沟液(GCF)中微小RNA-146a(miR-146a)、miR-155表达及其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就诊种植体周围炎患者80例80颗种植体为疾病组,另取同期复查种植体周围健康者80例80颗种植体为对照组,采用吸潮纸尖采集受检牙GC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GCF中miR-146a、miR-155表达水平,采用X线片检测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GCF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桥蛋白(OPN)等炎症因子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GCF中miR-146a、miR-155表达水平及与骨吸收量、IL-1β、TNF-α、OPN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探针深度PD(4.56±0.73)mm、菌斑指数(PLI)(2.21±0.44)、龈沟出血指数(SBI)(2.69±0.32)、骨吸收量(1.86±0.34)、GCF中miR-146a水平(2.46±0.43)、miR-155水平(4.20±0.57)、IL-1β水平(75.48±10.29)ng/ml、TNF-α水平(54.16±9.23)ng/ml、OPN水平(252.41±42.03)p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47±0.26)mm,(1.02±0.19),(0.94±0.21),(0.47±0.09),(0.97±0.16),(1.03±0.21),(44.52±8.14)ng/ml,(21.45±4.27)ng/ml,(181.91±36.28)pg/L]( 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GCF中miR-146a与miR-155水平互呈正相关( P<0.05),其分别与骨吸收量、IL-1β、TNF-α、OPN水平均呈正相关( P<0.05)。 结论:龈沟液中miR-146a、miR-155高表达,二者呈正相关,可能通过机体炎症反应影响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骨吸收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四维CT技术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上=-0.267+0.002TV+0.446DM, 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 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中=0.539+0.758DM, Y中=-2.316+2.707DM+0.009TV, 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下=-0.425+0.004TV+0.857DM, 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 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 P>0.05)。 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