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及临床特征的融合模型在术前预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6月—2019年3月经病理证实为宫颈鳞癌并于术前行MRI检查的168例患者的资料。按照7∶3的比例,采用完全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训练组115例和验证组53例。由两名影像科医师在MRI图像上手动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I),并进行一致性分析。根据临床手术病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阴性(LN-)和阳性(LN+),临床及影像资料也对应分组。分别基于每例患者的T 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增强T 1WI(cT 1WI)序列图像上均提取3 111个影像组学特征,然后对训练组采用以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LASSO)回归为主的四步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的构建,并进行分层分析。通过多变量逻辑回归筛选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并联合影像组学标签构建影像组学融合模型,并制作列线图。采用ROC曲线、校正曲线、决策分析曲线(DCA)评估列线图的预测性能及临床效益。 结果:训练组和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基于T 2WI、ADC和cT 1WI合并特征降维后共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 P值均<0.05),其中包括3个小波类特征参数和3个LoG类特征参数,均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单序列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中ROC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763和0.829,显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合并上述序列构建的影像组学标签对应的AUC值0.859,其诊断效能优于其中任意单一序列,并在验证组得到验证。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构建的列线图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鉴别能力和校正性能,对应的AUC分别为0.865和0.861。在独立验证组中的决策曲线示,当风险阈值>10%时,采用影像组学方法预测LN+的净收益优于将所有患者都看作LN+或LN-,也优于MRI评价淋巴结状态。 结论:通过联合基于多参数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MRI评价淋巴结状态建立的融合模型可作为术前评估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种辅助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胆道闭锁Kasai术后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的形成特点与病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Kasai术后肝内胆管囊性扩张(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s,IBC)的形成特点及病理学表现,探索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Kasai术后行肝移植手术的BA患儿179例(男75例,女104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用以判断是否存在IBC,其中36例CT检查结果提示存在肝内胆管扩张,作为IBC(+)组,143例未检测到肝内胆管扩张,作为IBC(-)组,比较两组的自体肝生存状况及肝功能指标。同时收集到上述患儿中50例患儿的肝移植时的病肝组织,其中IBC(+)组18例,IBC(-)组32例,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纤维化程度、胆管增生程度、淤胆以及胆管板畸形的发生情况。结果:①IBC(+)组女患儿有27例,占75.0%(27/36),IBC(-)组女患儿有77例,占53.8%(77/143),两组中女患儿占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21),两组患儿在行Kasai术时的日龄及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②IBC(+)组患儿的中位生存期为11.5个月,明显高于IBC(-)组患儿的9.0个月。Log-Rank检测发现,IBC(+)组术后自体肝生存状况优于IBC(-)组患儿,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38);③肝功能的比较结果发现IBC(+)组除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外,均低于IBC(-)组患儿,其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结合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水平在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④IBC(+)组患儿的肝纤维化程度、胆管增生程度及胆管板畸形发生率均较IBC(-)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IBC(+)组淤胆程度明显低于I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3)。 结论:BA患儿Kasai术后发生IBC可能是肝脏代偿的积极表现,短期内不会导致胆汁淤积的加重,相反扩张的胆管可以减轻胆汁淤积的程度,改善肝功能及病理分级,从而延长自体肝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摆位误差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VERO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治疗中图像引导的准确性和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四维呼吸相关锥形束CT(4DCBC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平均密度投影的CT图像,据其绘制肿瘤轮廓获得内在靶体积(ITV);通过比较手动ITV配准与CBCT上运动-模糊肿瘤来确定平移和旋转肿瘤定位误差,同时通过机器人定位床及环形旋转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对CBCT进行验证以评价残余误差。结果:初始设置的平均三维矢量位移明显大于六维自动校准后位移[(6.8 ± 2.1) mm比(1.5 ± 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4.0%(425/452)的旋转误差≤ 3°;若无图像引导,则基于ExacTrac的立体定位需要左-右方向6.6 mm,上下方向9.8 mm,前后方向6.5 mm;六维校正残留误差后三个方向的安全边界分别降低至3.0、3.2和3.1 mm。 结论:使用ITV-CBCT匹配技术和VERO系统的自动六维校正的在线图像引导能够降低NSCLC患者SBRT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四维CT技术肺内孤立性肿瘤位移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上=-0.267+0.002TV+0.446DM, 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 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中=0.539+0.758DM, Y中=-2.316+2.707DM+0.009TV, 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 X下=-0.425+0.004TV+0.857DM, 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 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 P>0.05)。 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现实技术在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外科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外科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应用VR技术辅助外科诊治11例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患者,其中法洛四联症9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狭窄1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瓣狭窄1例,术后对VR模型的匹配程度和价值进行评分。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流出道术后3个月最大血流速度和峰值压差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以评估VR技术的应用价值,总结应用经验。结果:11例均手术成功,无住院死亡,术后均未出现心室流出道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心室流出道最大血流速度均降至2 m/s以下,术后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正常。VR模型评分病例匹配程度均在8/10分及以上,8例价值评分3/3分。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的VR技术可以帮助医师更直观地了解先心病合并心室流出道狭窄病变的心腔内、外各结构的空间位置信息,评估关键手术操作的可行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手术和保证手术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四维CT血管成像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列线图模型建立及效能预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四维CT血管成像(4D CTA)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出血转化的预测因素及基于预测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出血转化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进行“一站式”CTA-CT灌注成像及EVT的101例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闭塞的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45例)及未出血转化组(56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相关临床、影像学变量,如年龄、初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D CTA侧支循环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血栓负荷评分等,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对AIS是否发生出血转化诊断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出血转化组与未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9.00(68.00,85.00)岁、73.00(62.75,80.00)岁, Z=-2.20、 P=0.028]、NIHSS评分[分别为16.00(12.00,21.00)分、9.50(6.00,14.00)分, Z=-4.44、 P<0.001]、ASPECTS评分[分别为5.00(3.00,8.00)分、8.00(7.00,9.00)分, Z=-4.23、 P<0.001]、4D CTA侧支循环评分[分别为2.00(0,3.00)分、3.00(3.00,4.00)分, Z=-5.39、 P<0.001]、血栓负荷评分[分别为4.00(1.00,7.00)分、7.50(6.00,9.00)分, Z=-3.42、 P=0.001]、闭塞位置(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别为23/22例、11/45例,χ2=9.70、 P=0.002)及心房颤动(分别为27、19例,χ2=5.83、 P=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OR=0.64,95%CI 0.47~0.87)、NIHSS评分(OR=1.13,95%CI 1.01~1.26)、4D CTA侧支循环评分(OR=0.40,95%CI 0.22~0.76)是AIS患者术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P<0.05)。以ASPECTS评分、NIHSS评分、4D CTA侧支循环评分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AIS是否发生出血转化的AUC为0.876,95%CI 0.807~0.945,灵敏度为77.8%,特异度为87.5%。 结论:低ASPECTS评分、高NIHSS评分及低4D CTA侧支评分的AIS患者术后更易发生出血转化,结合三者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AIS患者发生出血转化的概率,为临床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右静脉分支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循肝静脉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肝脏CT三维重建后的影像信息,总结肝右静脉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期为解剖性肝切除术的手术规划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肝脏CT检查的77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5例,年龄(50.2±12.8)岁。收集受检查的CT原始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数据,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将二维影像数据重建为三维模型,通过分析肝右静脉的分支数量和汇入主干的空间位置,对其特征和分型进行分析。结果:77例受检者的肝脏CT三维重建模型中,观测到645条肝右静脉分支:268条(41.6%)右侧支,240条(37.2%)背侧支,70条(10.9%)左侧支,67条(10.3%)腹侧支。每支肝右静脉拥有的右侧分支数为3(3,4),背侧分支数为3(3,4),左侧分支数为1(0,1),腹侧分支数为1(0,1)。多组间比较显示四个方位的分支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75.89, P<0.001)。两组间比较显示,右侧分支数分别多于左侧(χ 2=136.87)和腹侧(χ 2=140.07)分支数,背侧分支数分别多于左侧(χ 2=-123.36)和腹侧(χ 2=126.57)分支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腹侧与左侧分支数比较、背侧与右侧分支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肝右静脉分支的腹侧支和左侧支较少,术中从腹侧或左侧解剖分离肝右静脉相对安全,涉及中肝或Ⅷ段肝切除时,循肝右静脉断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癫痫患者OCM相关酶SNPs位点基因型和抗癫痫发作药物对OCM代谢物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抗癫痫发作药物、一碳单位代谢(OCM)相关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基因型对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筛选丙戊酸(VPA)致畸的易感基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附属第七医院神经医学中心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2例癫痫患者,将服用VPA、左乙拉西坦(LEV)、拉莫三嗪(LTG)、奥卡西平(OXC)超过6个月且规律用药期间无发作的患者分别归为VPA组(95例)、LEV组(61例)、LTG组(57例)、OXC组(70例),将从未服用过抗癫痫发作药物或就诊前6个月未服用抗癫痫发作药物患者归为空白对照组(89例)。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叶酸(FA)、维生素B 12(VitB 12)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Sequenom iPLEX法检测患者OCM相关酶SNPs位点的基因型。 结果:(1)与LEV组、空白对照组比较,VPA组患者的FA水平降低,Hcy水平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DNA甲基转移酶(DNMT)3a rs12987326(-178G>A)位点GA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2288350(82G>C)位点G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GG型高,DNMT1 rs75616428(55850G>C)位点GC型患者的VitB 12水平较GG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DNMT1 rs1863771(128G>A)位点GA+AA型患者的FA水平较GG型高,叶酸受体蛋白2(FOLR2) rs2298444(59T>C)位点CT+C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TT型高,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rs1801131(1298A>C)位点CC+AC型患者的Hcy水平较AA型高,DNMT3a rs6722613(2327C>T)位点CT+TT型患者的VitB 12水平较CC型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服用VPA的癫痫患者FA水平降低、Hcy水平升高,此外OCM相关酶SNPs位点基因型亦影响癫痫患者体内OCM代谢物水平。建议妊娠期癫痫患者避免使用VPA,或用药前检测SNPs位点基因型,以降低胎儿畸形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狭窄的常见类型、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2017年12月至2020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气管狭窄行外科治疗的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手术时年龄2~23个月,平均(8.9±5.8)个月;体质量4.2~10.5 kg,平均(6.4±2.3)kg。气管狭窄包括完全性气管环9例,气管软化10例,声门下膜状环形增生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包括肺动脉吊带10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5例,肺动脉闭锁1例,右主动脉弓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1例。手术方法包括Slide气管成形术9例,气管外支架悬吊术8例,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气管插管扩张术4例。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随访,行CT气管重建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结果:本组共1例死亡,死亡比例4.3%,为Slide气管成形术术后反复肉芽组织增生所致。再手术1例,为气管内支架取出后3个月,因心脏增大再次压迫左主支气管,再次行气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1~24个月,所有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复查CT及纤维支气管镜结果满意。结论:完全性气管环采用Slide气管成形术,疗效满意;3D打印生物可吸收外支架有望成为治疗气管软化的首选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的研发和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发新型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并通过有限元分析其力学稳定性。方法:收集100例健康志愿者胫腓骨和踝关节螺旋CT数据,测量国人后踝解剖学参数,结合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制作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进行体外匹配性验证。通过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该新型接骨板与3.5 mm皮质骨螺钉及1/3管型接骨板经力学加载后后踝骨折面的相对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及置入物Von Mises应力峰值及分布。结果:利用胫腓骨和踝关节螺旋CT数及相关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生产的新型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与胫骨后踝匹配良好,解剖贴服。影像解剖学测量显示,后踝宽度四分位数 Q1、 Q2、 Q3分别为19.4、26.6、35.0 mm,相应踝关节CT三维重建模型对应小、中、大3种型号后踝基础接骨板。有限元分析显示:在不同加载方案下,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固定后踝骨折时,骨折面Von Mises应力较3.5 mm皮质骨螺钉和1/3管型接骨板更低,内置物最大Von Mises应力较3.5 mm皮质骨螺钉和1/3管型接骨板更低,但不同固定方式间骨折面位移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新型国人解剖型后踝锁定接骨板与后踝匹配良好,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可实现后踝骨折坚强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