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ARES框架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CARES框架构建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ARES框架构建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初稿,2021年11月—2022年1月采用德尔菲法对全国23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2022年1—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235名肿瘤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给予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课程培训。采用濒死期患者护理培训课程评价问卷评估护士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施过程的满意度。结果:最终形成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4个。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235/235)。结论:基于CARES框架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学员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施过程满意度高,可以作为临床护士改善濒死期专业照护能力的教育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临床实践指南计划书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提升肿瘤患者生命最后几天(濒死期)的照护质量,亟须构建指南提供规范和指导。《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临床实践指南》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版指南制定步骤,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采用GRADE及CERQual方法学,参照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 II)标准和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条目(RIGHT)制定指南报告清单的条目。本指南计划书主要介绍构建临床问题和选择结局指标、证据检索、推荐意见的产生等指南制定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8 月某肿瘤医院护士462 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评价问卷、安宁疗护护理质量量表及护士悲伤状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得分为(62.70±9.16)分,安宁疗护护理质量得分为(65.80±11.40)分,悲伤状态得分为(51.72±7.64)分,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总分与安宁疗护护理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446,P<0.01);与悲伤状态总分呈负相关(r=0.44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医院护士的职称、宗教信仰、安宁疗护护理质量和悲伤状态是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的影响因素(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 40.2%.结论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低学历、低职称护士的濒死期护理实践能力,通过临终关怀及死亡相关教育引导护士客观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提升肿瘤医院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职业认同感,更好地为濒死期患者实施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本科生死教育课程中濒死期照护的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索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濒死期照护教学设计与实践效果.方法 以情境认知理论为基础,以silver hour(白银时间)为概念框架,将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死亡教育课程特点相结合进行濒死期照护情境模拟教学方案设计.选取42名选修死亡教育公共选修课的医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环节开展教学实践,并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4个学生小组的情境模拟课堂学习评分为(80.25±5.78)分;学生课后反思主题包括对医学生责任与使命的认知更深刻,对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认可,实践共同体的"共赢"效应.结论 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濒死期照护教学为医学生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有助于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形态,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和推广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死亡过程与死亡原因
编辑人员丨2024/1/20
在实践工作中,我常常会利用死亡原因来论证死亡过程,或者利用死亡过程来甄别死亡原因.因此,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死亡原因和死亡过程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有关死亡原因的定义,法医病理学教科书给出的定义是: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损伤或衰老等因素.但有关死亡过程,教科书没有专门给出定义,认为除了极少数即刻死亡(比如首体分离、全颅崩裂等)外,大多数都有一个生命功能逐步丧失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以生命机能衰竭为标志的濒死期、以呼吸心跳停止为标志的临床死亡期和以组织细胞死亡为标志的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我觉得,这个阐述反映的是人体死亡过程的共性,主要是以医学认识死亡过程作为基点的,比如临床死亡期是人体复苏抢救的最后时限,一旦进入生物学死亡期,就是进入不可逆转的死亡.法医关心的自然不是人体复苏抢救的问题,而是与法医鉴定相关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死因问题,也就是死亡原因和死亡过程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构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为临床护士实施濒死期护理提供实践指引.方法:依据支持性照护框架,在充分回顾濒死期癌症患者照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初稿,采用德尔菲法于2022年5月-8月对19名专家进行函询,依据专家对指标的评分以及提出的意见对清单进行修改和完善.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0个.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4,熟悉程度系数为0.86,权威系数为0.90;2轮函询专家评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6和0~0.22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6(P<0.001)和0.075(P=0.052).结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护士对濒死期癌症患者实施照护提供科学、规范、便捷的实践指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晚期癌症患者濒死期球结膜水肿的临床意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球结膜水肿对预测濒死的价值.方法 收集30例发生球结膜水肿的晚期癌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濒死期出现球结膜水肿和异常生命体征的频率和中位生存时间.根据球结膜水肿是否消退分为两组,分析组间差异.结果 球结膜水肿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d;异常生命体征包括心率>100 bpm,收缩压<100 mmHg和(或)舒张压<60 mmHg,体温<36℃,血氧饱和度≤90%,呼吸频率>20次/min,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4、3、2.5和2d,大多数在最后3d才出现.球结膜水肿按是否消退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0 d和4.5 d(P< 0.05).结论 晚期癌症患者出现球结膜水肿,可能是濒死的早期征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颡鱼暴发性出血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膜形成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安徽省当涂县某池塘养殖黄颡鱼发生暴发性出血病,而当前对该病的病原存在争议.[目的]确定引起黄颡鱼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菌,并明确分离菌株的生物膜形成特性,为从抗生物膜形成角度防治病原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取濒死期黄颡鱼病变脏器分别接种 EPC细胞与培养基(TSB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分离病原,并通过人工感染回归试验确定其致病性;采用表型鉴定与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离菌株,并对其生物膜形成最佳条件、成膜能力及携带的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进行研究.[结果]从病变脏器中分离纯化到一株优势菌株(HSY-2),对黄颡鱼的半数致死量为1.05×106 CFU/mL.经形态学、生化特性和细菌 16S rRNA基因测序等分析确定分离株 HSY-2为简达气单胞菌.其形成生物膜的最佳条件是将细菌接种 TSB培养基于 30℃培养静置 96 h,可形成中等强度的生物膜.同时,分离菌株携带气单胞菌甘油-3-磷酸脱氢酶 D编码基因 glpD、S-核糖同型半胱氨酸裂解酶基因 luxS和 LuxI家族蛋白同系物编码基因 ahyI三种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但未检测到甘露糖敏感型血凝素菌毛合成蛋白 Q编码基因.[结论]本实验为进-步研究简达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机制打下基础,并且从抗生物膜形成角度防治简达气单胞菌感染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临终过程中不同哀伤主体的情绪表达及干预实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立足于"乐生讳死"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在哀伤辅导理论的指导下,聚焦医疗场域中濒死期的儿童临终过程,通过真实案例来探究如丧子家属、病友、病友家属、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及志愿者不同哀伤主体的情绪表达,以及医务社工针对不同主体进行哀伤辅导的干预重点和干预形式.总结了儿童临终过程中不同哀伤主体的哀伤辅导实践模式,旨在充实本土化哀伤辅导理论基础,提升儿童临终关怀服务质量,丰富医学人文关怀举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法医损伤学引入围死期损伤概念之讨论
编辑人员丨2023/8/5
在法医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命案现场的法医学分析时,损伤形成时间对作案动机、案犯刻画等现场分析有着重要意义.目前的法医学理论与实践从损伤形成时间角度,有生前伤、死后伤和濒死期损伤的划分,但由于濒死期损伤属于生前伤,其肉眼形态特点难以和死后很短时间内形成的损伤进行区分.笔者借鉴临床医学实践将濒死期损伤和死后短时间内形成的损伤定义为"围死期损伤".围死期损伤概念在法医学损伤分析时的引入可以使损伤划分更为科学,更有实践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