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ARES框架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基于CARES框架构建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基于CARES框架构建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初稿,2021年11月—2022年1月采用德尔菲法对全国23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形成最终版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2022年1—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235名肿瘤科护士为研究对象,给予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课程培训。采用濒死期患者护理培训课程评价问卷评估护士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施过程的满意度。结果:最终形成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包括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44个。肿瘤科护士对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235/235)。结论:基于CARES框架的肿瘤患者濒死期护理培训课程开发过程规范,学员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及实施过程满意度高,可以作为临床护士改善濒死期专业照护能力的教育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死亡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死亡教育内容和培训方式需求状况,为制订死亡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10月参加中华护理学会首届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的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所医院的192名首批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教育内容需求量表和死亡教育培训方式需求量表对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76份。176名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死亡教育内容需求总分为(213.59±27.41)分,濒死护理维度条目均分最高[(4.44±0.57)分],哲学、宗教、民俗的死亡观维度条目均分最低[(3.92± 0.71)分];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学历、工作年限、是否有丧亲经历和照护临终患者经历的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对死亡教育需求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97.16%(171/176)的专科护士认为有必要进行定期培训,仅50.56%(89/176)的专科护士通过媒体获取知识;专科护士希望通过仿真模拟法(83.04%,142/171)、体验式学习(81.29%,139/171)、专题讲座(78.36%,134/171)、网络教育(71.35%,122/171)、影片欣赏法(63.16%,108/171)等培训方式丰富死亡教育培训方式。 结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死亡教育内容需求处于较高水平,但培训方式较为单一,教育者应考虑专科护士死亡教育需求特点,探索我国本土化的教育模式,依托网络智能信息技术,开设以临床实用技术技巧为主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促进死亡教育的有效实施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医院管理层改善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提供参考和方向。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21年11—12月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9所医院的237名NICU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量表、共情能力量表及死亡应对能力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总分为(89.35 ± 18.86)分,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信念、工作经历、资源、组织、障碍;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总分与共情能力总分( r=0.653, P<0.01)和死亡应对能力总分( r=0.597, P<0.01)均呈正相关,其中"障碍"与共情能力、死亡应对能力呈负相关( r=-0.602、-0.526,均 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学历、是否护理过濒死婴儿、在医院参加安宁疗护教育的频次、共情能力总分、死亡应对能力总分是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47.3%。 结论: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受学历等5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医院管理层应提供以提高共情能力及死亡应对能力为前提的个性化、多样化教育培训支持,多途径、多层次提高其共情能力及死亡应对能力,改善NICU护士新生儿安宁疗护态度,进而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调查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 2023 年 7 月至 8 月某肿瘤医院护士462 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评价问卷、安宁疗护护理质量量表及护士悲伤状态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得分为(62.70±9.16)分,安宁疗护护理质量得分为(65.80±11.40)分,悲伤状态得分为(51.72±7.64)分,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总分与安宁疗护护理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446,P<0.01);与悲伤状态总分呈负相关(r=0.44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医院护士的职称、宗教信仰、安宁疗护护理质量和悲伤状态是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的影响因素(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 40.2%.结论 肿瘤医院护士濒死期护理实践行为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低学历、低职称护士的濒死期护理实践能力,通过临终关怀及死亡相关教育引导护士客观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提升肿瘤医院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职业认同感,更好地为濒死期患者实施护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医护人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推行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了解医护人员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 planning,ACP)推行意愿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10-11月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人员ACP推行意愿调查问卷对四川省成都市某三甲医院肿瘤科、ICU、老年医学科等终末期患者相对多科室的400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CP推行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66份,调查对象的ACP推行意愿总均分为(60.86士9.71)分,其中行为意向维度得分为(20.33±3.62)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接触过濒死/死亡患者、接受过死亡教育、家庭对"死亡"话题的讨论频次与氛围是医护人员ACP推行行为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医护人员ACP推行意愿总体上呈现比较积极的态度.ACP的推行受个人及社会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是关键因素,同时需要全社会的认可与参与,完善法律法规,才有利于逐步推进ACP的真正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构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为临床护士实施濒死期护理提供实践指引.方法:依据支持性照护框架,在充分回顾濒死期癌症患者照护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初稿,采用德尔菲法于2022年5月-8月对19名专家进行函询,依据专家对指标的评分以及提出的意见对清单进行修改和完善.结果:共开展2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30个.2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的判断依据系数为0.94,熟悉程度系数为0.86,权威系数为0.90;2轮函询专家评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206和0~0.222,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16(P<0.001)和0.075(P=0.052).结论:癌症患者濒死期支持性照护策略清单具有可靠性和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护士对濒死期癌症患者实施照护提供科学、规范、便捷的实践指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加拿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应用趋势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早产儿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可引起患儿不适,但是否导致疼痛仍存有争议.已发表的荟萃分析显示,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应用麻醉镇痛药并未减轻患儿疼痛.因此,不推荐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早产儿常规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假设目前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4~2009年间出生胎龄<35周、需要有创机械通气> 24 h的早产儿接受镇静剂和麻醉镇痛药使用的趋势.入院时处于濒死状态、先天畸形、需要外科手术(除外眼科激光手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胸腔置管引流或孕母有麻醉药品滥用史的早产儿不纳入该研究.根据早产儿是否接受麻醉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美沙酮、舒芬太尼、杜冷丁、阿芬太尼和可待因等)或镇静剂(如水合氯醛、咪达唑仑、劳拉西泮、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氯胺酮和丙泊酚)以及早产儿胎龄(胎龄<29周和胎龄29~34周)分组,采用Cochrane-Armitage趋势分析方法评估早产儿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趋势.5638名早产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169名(38.5%)应用了麻醉镇痛药,897名(15.9%)应用了镇静剂,722名(12.8%)同时接受了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治疗.最常用的麻醉镇痛药是吗啡(62.2%)和芬太尼(63.8%);最常用的镇静剂是苯巴比妥(44.9%)和水合氯醛(44.2%).镇静剂的使用在胎龄 <29周和胎龄29~34周两组早产儿中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P<0.01);但胎龄<29 周组早产儿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显著增加(P=0.03),胎龄29~34周组麻醉镇痛药的使用未发现明显的趋势变化.经历有创机械通气的新生儿有疼痛感受吗?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吗?据成人有创通气的研究结果报道,约25%的ICU患者出院后仍记得在ICU住院期间的感受,并承认经历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的过程是很痛苦的.然而,现实中很难区分患者的疼痛感受是由于ICU住院期间的有创通气引起,抑或是因在ICU住院期间躯体的疾病或其他因素所致.同理,对于住院期间早产儿皮质醇水平的升高,是由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因机械通气引起的疼痛和/或应激所致同样很难鉴别.查阅大量文献发现,有创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的使用并没有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药物潜在的不良反应却令人担忧.但目前在NICU住院早产儿有创机械通气过程中,给患儿应用麻醉镇痛药或镇静剂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该研究数据来自于加拿大新生儿协作网,该协作网覆盖了加拿大全国范围内30家三甲医院.样本量大,数据收集方法有效、可靠,这是该研究的主要优势.其主要不足在于机械通气早产儿没有明确的应用镇静或麻醉镇痛药物的指征,一些分析只能是从现有的数据外推.此外,该研究早产儿上机过程中其他非药物镇痛替代措施的应用,也可能会高估或低估麻醉镇痛药/镇静剂的作用.其他的影响因素还包括:缺乏疾病的严重度、上机时间以及麻醉镇痛/镇静药物应用的评估依据,以及研究资料未能收集到上机过程中环境因素或非药物干预措施减轻患儿不适/应激/疼痛的数据,所以不能对机械通气过程中麻醉镇痛/镇静剂使用趋势做出更为深入的解释.目前,令人担忧的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接受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早产儿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的高风险人群,而这些药物在这个群体中的应用又呈现增加趋势;但如果对NICU住院早产儿经历的疼痛和应激不予管理,也会对其神经系统发育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对早产儿的疼痛采用量表进行评估,根据循证医学指南指导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的应用,从患儿舒适的角度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尽管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可能的潜在不良反应的否定证据也逐渐增加,但加拿大新生儿医师仍然担忧机械通气早产儿连续应用麻醉镇痛药和镇静剂以及肌松剂的不良反应.用非药物的措施减轻机械通气患儿的不适/应激/疼痛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受到广泛的关注,且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一些在研的、旨在减轻早产儿上机过程中经历的中等程度的疼痛/应激、同时又尽可能限制药物不良反应并考虑到对患儿远期神经发育影响药物的研究已经得到批准.另外,住院新生儿经历的慢性疼痛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且也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需要学者们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小结:加拿大NICU胎龄<35周的机械通气早产儿镇静剂的使用呈下降趋势,临床应用遵循了循证医学的证据,但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在胎龄29~34周早产儿组并没有变化,且超低胎龄早产儿组(胎龄<29周)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呈增加趋势.加拿大的新生儿医师在决定是否给有创机械通气的早产儿使用麻醉镇痛/镇静剂时是慎重的,但该研究结果显示加拿大NICU早产儿机械通气期间麻醉镇痛药的使用并没有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生死教育课程对护理本科生应对死亡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开设生死教育课程,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应对死亡能力.方法 以选修课的形式为护理本科生开设为期10周30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死亡及濒死的处理及调适、特殊问题的探讨,32名三年级学生选修了该课程.在课程开始和结束后,采用死亡应对能力量表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课程结束后,学生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高于课程前(P<0.01).结论 生死教育课程可提升学生死亡应对能力,学生生死教育课程内容要根据护理的工作内容有所侧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风扇疗法在癌症晚期患者呼吸困难干预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癌症晚期患者普遍存在呼吸困难,风扇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感.论述了风扇疗法的起源、干预呼吸困难的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及优势,以及风扇疗法应用的文化差异现象,并提出相关建议与展望,旨在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疗法的认识,为癌症晚期呼吸困难患者开展风扇疗法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PDCA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循环在冠脉病变的基础上骤然中断或减少,进而导致的一组心肌组织缺氧缺血现象[1].该病急性发作时通常有胸前区剧烈疼痛的症状,且患者多会出现濒死感,对于其身心状况的打击非常明显.相关研究认为,既往有心肌梗死发病史的患者,其对心肌梗死急性发作时不愉悦的生理感知体验尤为强烈,对疾病的转归不确定性明显,期望值不高[2].不佳的身心体验持续刺激,极易引发一系列更加不利的躯体症状,使患者的预后及转归受到严重影响[3,4].从该问题视角出发,本研究探讨了PDCA循环护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开展所取得的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