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疗联合化疗下调HIF-1α、CYPJ的表达诱导舌鳞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HIF-1α、CYPJ在舌鳞癌细胞(TSCC)中的作用及意义,并进一步研究热疗对HIF-1α、CYPJ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TS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80例,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印迹、荧光定量PCR检测各标本中HIF-1α、CYPJ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qPCR、蛋白印迹检测Cal-27细胞在常氧及乏氧状态下以及用42℃热疗、化疗及热化疗处理时HIF-1α、CYPJ的表达情况。细胞划痕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HIF-1α、CYPJ蛋白在TSCC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且二者表达升高与TSCC患者肿瘤大小、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等相关(均 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均 P>0.05)。Cal-27细胞中HIF-1α、CYPJ表达水平在乏氧微环境中升高(均 P<0.05),且单独热疗也促进其表达(均 P<0.05)。相比于单独热疗及化疗,热化疗联合使用在明显抑制二者的表达的同时抑制细胞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均 P<0.05)。 结论:HIF-1α、CYPJ是TSCC肿瘤发生和预后的一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且热疗后肿瘤复发可能源于热疗触发了HIF-1α表达,其通过激活下游靶基因促使适应热处理的肿瘤细胞生长存活,而热疗联合化疗可能是治疗TSCC一种比较有前景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卡介苗灌注治疗肾移植继发膀胱癌患者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卡介苗膀胱灌注治疗肾移植继发膀胱癌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5例肾移植后继发膀胱癌行卡介苗膀胱灌注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例,女4例;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期间1例(例1)继发高级别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3例(例2、3、5)继发低级别NMIBC,1例(例4)继发腺性膀胱炎后发展为低级别NMIBC;5例继发膀胱癌的年龄为(59.7±4.0)岁。例1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膀胱灌注表柔比星,例3、例5 TURBT术后规律膀胱灌注吉西他滨,例2 TURBT术后未灌注药物;此4例于术后(20.1±9.7)个月膀胱癌均复发,均再次行TURBT,病理提示其中3例(例1、2、5)为高级别NMIBC,1例(例3)为低级别NMIBC;4例第2次TURBT术后2周予膀胱灌注卡介苗。例4 TURBT术后病理提示低级别NMIBC,术后2周灌注卡介苗。5例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从患者灌注卡介苗后开始随访。结果: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5例中4例出现卡介苗相关局部炎症反应,其中2例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1例表现为血尿,1例表现为血尿合并低热。伴膀胱刺激症状及血尿患者经大量饮水、卧床休息、服用左氧氟沙星(0.5 g/d×7 d)治疗后症状好转,低热患者予以退热处理;卡介苗灌注治疗期间未预防性应用抗结核药物。5例未出现结核感染的相关表现和败血症,移植肾功能正常,未出现排斥反应。5例随访时间7~24个月,其中1例在卡介苗膀胱灌注第7个月后失访,随访过程中5例均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未降低灌注卡介苗的生物学活性,同时卡介苗灌注未增加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全身毒性反应,未影响移植肾功能;膀胱灌注卡介苗是肾移植继发膀胱癌的一种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短波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超短波辅助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大叶性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儿均予以常规护理(对有发热症状患儿给予退热处理,有咳嗽、咳痰患儿给予止咳化痰等治疗)及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超短波干预。于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儿病情改善情况;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检测2组患儿血清中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92.5% vs 75.0%)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并且观察组退热时间[(3.24±0.65)d vs (4.38±1.14)d]、止咳时间[(5.13±1.17)d vs (6.51±1.54)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32±1.61)d vs (7.85±2.01)d]、X线吸收时间[(10.82±2.17)d vs (12.38±2.73)d]、平均住院天数[(12.4±2.53)d vs (14.6±3.2)d]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中TNF-α[(50.46±15.03)pg/ml vs (65.32±16.57)pg/ml]、IL-6[(28.58±6.94)pg/ml vs ( 39.43±7.58) pg/ml]、CD8 +T细胞百分比[(21.81±2.04)% vs (25.23±2.17)%]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CD4 +T细胞百分比[(35.02±2.53)% vs (14.6±3.2)%]、CD4 +/CD8 +细胞比值[(1.49±0.31) vs ( 1.25±0.21)]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0.05)。 结论:超短波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儿童大叶性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显著,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TNF-α、IL-6含量及T细胞亚群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滤-纳滤联用技术优化山萸肉中马钱苷浓缩工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山萸肉饮片中马钱苷的浓缩工艺。方法:以马钱苷为指标,采用超滤-纳滤联用技术,在明确跨膜压力差、pH值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和设计建立数学模型,考察膜孔径、跨膜压力差、pH值,优选山萸肉提取液的浓缩工艺。结果:超滤可去除多糖,改善溶液可滤性;马钱苷纳滤浓缩工艺为膜孔径400 Da,pH值6.7,跨膜压力差1.20 MPa,马钱苷平均截留率为(91.9±1.7)%,与理论截留率93.6%相近。结论:超滤-纳滤联用精制山萸肉提取液中马钱苷,工艺稳定可行,可避免热处理引起的成分转化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激光选区熔化制作口腔修复体纯钛大跨度支架的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采用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纯钛及钴铬合金下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义齿上部结构支架和上颌可摘局部义齿支架的精度,为SLM纯钛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下颌无牙颌模型1个,于双侧尖牙和第一磨牙处制作螺丝固位的基台替代体,作为下颌全牙弓种植修复用牙颌模型;同时选用上颌Kennedy第一类牙列缺损牙颌模型1个;扫描牙颌模型获得数字化模型,并用扫描仪配套软件设计下颌全牙弓种植固定义齿上部结构金属支架和上颌可摘局部义齿金属支架(设计模型)。通过改良的双激光金属打印机分别制作钴铬合金组和纯钛组下颌支架各12个(每组6个进行热处理,其余6个不进行热处理),以及钴铬合金组和纯钛组上颌支架各7个,扫描获得数字化模型,借助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重叠数字化模型与设计模型。以牙颌模型矢状轴为X轴,牙颌模型冠状轴为Y轴,打印粉末堆积方向为Z轴,分析下颌支架数字化模型基台替代体接口中心点在X、Y、Z轴方向上与设计模型的偏差,作为下颌支架的正确度,偏差数据越大,正确度越差。分析上颌支架整体和7个测量点(腭板中心点和双侧 支托、I杆、邻面板)与设计模型的均方根,作为上颌支架的适合度,均方根数据越大,适合度越差。比较每组下颌支架热处理前后正确度差异以及下颌支架正确度和上颌支架适合度的组间差异。 结果:钴铬合金组下颌支架热处理前X、Y、Z轴方向上的正确度[(96.3±12.1)、(86.3±11.4)、(61.2±13.2) μm]与纯钛组[(82.3±11.2)、(72.2±10.2)、(51.2±11.6) μ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热处理能减小两组支架的变形,热处理后纯钛组下颌支架在X、Y、Z轴方向上的正确度[(62.4±11.3)、(55.2±13.2)、(41.3±10.8) μm]均显著优于钴铬合金组[(84.5±10.5)、(72.3±11.2)、(54.2±11.6) μm]( P<0.05)。纯钛组上颌支架的整体适合度[(121.3±17.0) μm]显著好于钴铬合金组[(174.0±18.3) μm]( P<0.05)。 结论:SLM纯钛支架可满足全牙弓种植修复和可摘局部义齿纯钛大跨度支架的制作要求,且相应热处理后下颌纯钛支架的正确度优于钴铬合金支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接触镜储存盒不同处理方式对常见接触镜相关角膜炎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接触镜相关角膜炎不同病原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并比较角膜接触镜储存盒(CLC)不同处理方式对其生物被膜的清除作用。方法:通过静态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在聚丙烯材质的CLC中37 ℃孵育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24 h,建立生物被膜模型。根据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室温干燥组、护理液浸泡组、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采用系列稀释微量计数法测定各组生物被膜生物量,并计算生物被膜杀灭率。结果:4个实验菌株均可在CLC内壁形成生物被膜。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分别为(10.78±2.12)、(9.19±0.57)、(8.03±0.30)和(7.50±0.07)lg CFU/ml;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组和浸泡加热组各菌株生物被膜生物量均低于相应对照组,护理液浸泡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生物量低于相应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加热干燥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51.76±16.75)%、(68.63±4.43)%、(83.51±13.97)%和(97.13±5.19)%,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06,P<0.001);各菌杀灭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室温干燥处理对各病原菌生物被膜的杀灭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20,P=0.606)。浸泡加热处理对大肠埃希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杀灭率分别为(100.00±0.00)%和(97.79±7.67)%,均明显高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81.13±14.86)%和对铜绿假单胞菌的(74.22±1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热处理或者结合使用护理液浸泡处理CLC可显著提高对实验菌株生物被膜菌的杀灭作用,有效清除CLC中的细菌或真菌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锶纳米管化纯钛种植体成骨性能的动物实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载锶纳米管化纯钛种植体的体内成骨性能。方法:使用阳极氧化和水热处理的方式在纯钛种植体表面构建载锶纳米管涂层(载锶纳米管组),并制备单纯纳米管化种植体(纳米管组)、未处理的光滑纯钛种植体(对照组)。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检测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第1~28天锶元素释放量。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种植体表面形貌,用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各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并用纳米压痕仪检测各组种植体硬度(每种检测每组3枚种植体)。将3组种植体植入兔股骨骨骺端并于术后4、12周取材(每组每个时间点4枚种植体),通过显微CT、免疫荧光、组织学切片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锶元素第28天的释放量为(2.6±1.5)ng/ml。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表面形成管状阵列样形貌(纳米管管径约70 nm)。对照组、纳米管组、载锶纳米管组种植体表面粗糙度(Ra值)分别为(34.8±5.3)、(66.2±4.3)、(85.7±10.6)nm( F=37.59, P<0.001),纳米管组和载锶纳米管组表面粗糙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术后4和12周载锶纳米管组骨体积/总体积[分别为(37.7±1.9)%和(51.9±2.1)%]比对照组相同时间点[(24.7±1.1)%和(40.7±0.9)%]均显著增加( P<0.05);纳米管组和载锶纳米管组种植术后第7天茜素红标记的新生骨组织占总标记骨组织百分比[分别为(35.4±3.7)%和(40.9±0.9)%]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9.2±2.9)%]( P<0.05),即载锶纳米管化提升了种植体周围早期再生骨组织占总再生骨组织的百分比。 结论:载锶纳米管化可提升种植体周围组织的新骨形成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形状记忆材料在骨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形状记忆材料是一种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智能材料,能够在外界刺激下记忆并恢复其原始形状,制备方法包括合金记忆材料的热处理法和激光烧结法,以及聚合物类和复合材料类形状记忆材料的热塑法。形状记忆材料在骨科领域,如骨折治疗、骨组织工程修复、脊柱矫形及关节置换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形状记忆材料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在骨折治疗中提供持续有效的压力、支撑力以及抗扭转力,还具有降低骨折内固定应力遮挡的优势。因环境因素变化对周围骨组织产生的持续应力作用为脊柱畸形矫正提供了持续的矫形力,在关节置换方面提高了假体的耐久性。形状记忆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诱导细胞增殖的性能,可制作具有自拟合功能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精准填充骨缺损部位时向自体骨施加机械力,刺激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引导骨再生,加速骨修复。此外,形状记忆材料可被用于药物传递释放的载体,通过控制温度、应力等环境因素控制药物的释放,实现药物的靶向治疗。形状记忆材料伴随着4D打印技术的发展,在骨科个性化诊疗、个性化定制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的灭活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的灭活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将25 μl HAdV-2病毒悬液分别滴染医用一次性手套、口罩、棉签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手套和口罩在300 W、500 W、700 W分别辐照30 s、60 s、90 s,棉签在500 W、700 W分别辐照60 s、90 s、120 s,记录温度变化,50%终点法计算灭活对数值评价微波灭活效果,qPCR检测病毒增殖能力,PCR检测病毒 Penton、 Fiber、 Hexon、 E2 B基因损伤情况。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76 ℃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 结果:微波辐照感染性废物后,口罩、手套载体温度快速升高,最高温度76 ℃;棉签载体升温较慢,最高温度65 ℃。微波对HAdV-2的灭活效果与微波功率、辐照时间成正相关。口罩、手套组微波700 W、60 s,灭活对数值可达3.0;棉签组微波700 W、120 s,灭活对数值仍小于3.0,表明不同载体中微波灭活病毒的条件存在差异。qPCR结果显示,微波能使病毒的增殖能力减弱。,微波辐照对病毒 Penton、 Fiber基因无影响,但对 Hexon、 E2 B基因产生一定损伤。单独热处理对HAdV-2的灭活效果弱于微波辐照,且对 Hexon、 Penton、 Fiber、 E2 B基因无损伤,表明微波灭活过程中存在非热效应。 结论:微波辐照可以通过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的HAdV-2产生灭活作用,其对病毒DNA损伤是病毒灭活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腺病毒衣壳完整性及Hexon蛋白抗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微波对模拟感染性废物中人腺病毒2型(human adenovirus, HAdV-2)衣壳蛋白的影响。方法:将HAdV-2病毒悬液滴加至医用一次性手套模拟感染性废物,在不同微波条件下对其进行辐照,记录温度变化,辐照后的病毒上清液经Dnase I处理后通过PCR、qPCR检测病毒核酸,判断微波对病毒衣壳完整性的影响。ELISA检测微波辐照对病毒Hexon蛋白结构的影响。单独以微波辐照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处理病毒,研究微波消毒过程是否存在非热效应。结果:微波辐照过程中最高温度为76 ℃,PCR及qPCR结果表明,Dnase I可使微波辐照后的病毒核酸产生明显损伤,而病毒对照组及热处理组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表明微波辐照可以破坏病毒衣壳完整性。ELISA结果表明,微波辐照能使病毒Hexon蛋白与抗体结合能力明显减弱,热处理组结果与之相似。结论:微波辐照可破坏HAdV-2衣壳完整性以及Hexon蛋白结构,其中衣壳完整性受损主要是非热效应发挥作用,Hexon蛋白结构改变主要是热效应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