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质黑孢孔菌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及急性毒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以采自河北省燕山地区的一株野生食用菌肉质黑孢孔菌Amylosporus succulentus经组织分离得到的菌丝体为实验材料,对其菌丝体营养特性和环境特性进行了研究,对其适宜的原种、母种和栽培种培养基进行了筛选,经驯化栽培成功出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得出适合肉质黑孢孔菌菌丝生长的最优配方为:可溶性淀粉 1.80%,酵母浸粉 0.25%,硫酸镁 0.15%,磷酸二氢钾 0.30%,琼脂 2.00%.适宜肉质黑孢孔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 31-34℃,pH为 4.5-5.5,光照条件为黑暗.适合肉质黑孢孔菌培养的母种培养基为玉米粉培养基,原种培养基为小米培养基.栽培袋接种后 30-60 d满袋,5-10 d后现原基,6-11 d原基分化成子实体.高产栽培料配方为玉米芯+棉籽壳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 39%,棉籽壳 39%,石膏 1%,葡萄糖 1%;其第一潮菇产量为 106.9 g/袋,生物学效率为 66.81%.急性经口毒性试验表明:在给予小鼠最大给药量为 4612.4 mg/kg情况下,肉质黑孢孔菌无明显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气候变化对落叶松人工林在中国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落叶松(Larix)是我国的主要造林树种,其适生区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气象要素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策略提供技术指导和科学依据.选取华北落叶松、日本落叶松、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为研究对象,搜集整理了它们在中国地区的308条有效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探测了制约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区范围,模拟并分析了 1931-2020年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空间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选取的MaxEnt模型对落叶松适生区的模拟效果都达到了"极准确"的程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AUC值)在0.92-0.977之间.影响落叶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湿月降水量、海拔、最湿季度平均温度和温度季节变化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了 73.8%.(2)当前(1991-2020年)气候条件下落叶松人工林适生区面积为182.34×104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53.57×104km2,占总适生面积的29.38%.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长白山脉、大兴安岭、燕山、小陇山、太行山脉以及秦岭-大巴山等地区.(3)1931-1960年期间落叶松的高适生区面积为28.33×104km2,1961-1990年期间为33.10×104km2,当前气候条件下进一步增至53.57×104km2.落叶松适生区的范围在过去90年间整体呈现向北移动的趋势.其中,华北落叶松分布在整体上向北大约移动了 3°,且分布面积显著增加.日本落叶松位于辽宁东部的高适生区向北移动,位于秦岭-大巴山地区的高适生区则没有明显的偏移,但是分布范围却向高海拔地区集中.长白落叶松的适生区范围向北移动了 5°,且分布面积先减少后增加,增加的主要区域是长白山北部.兴安落叶松的适生区范围同样是向北移动,有部分适生区移出了我国北界,这是其适生区面积在近些年减小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研究气候变化对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的影响,探讨其适生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燕山地区北苍术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获取燕山地区北苍术地理分布信息49条,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及不同浓度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SSP1-2.6、SSP5-8.5)的气候数据,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3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2061-2080年)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及动态变化.结果 温度季节性变化和高程对北苍术适生区影响最大;温室气体低排放情景下(SSP1-2.6),适生区面积呈缩小趋势,分布重心向海拔较低的辽河平原方向迁移,总体迁移距离为83.52 km,平均海拔下降88 m;温室气体高排放情景下(SSP5-8.5),适生区面积增加,分布重心向海拔较高的内蒙古高原方向迁移,迁移距离为100.44 km,平均海拔上升119 m.结论 未来不同气候变化将改变燕山地区北苍术适生区分布,可通过向不同海拔地区迁移应对气候变化.选择北苍术人工驯化和引种区域时应注意气候变化,避免适生区退化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河南省燕山-太行山生态区2015年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河南省燕山-太行山生态区肠道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为本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4年11月-2015年6月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随机选择林州市、获嘉县、辉县市、孟州市、温县、沁阳市、博爱县、修武县和济源市等9个县(市)26个调查点,采集人群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感染情况,钩蚴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别钩虫虫种,3~6岁儿童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感染情况,碘液染色法检查肠道原虫感染情况.结果 共收集粪样6 754份,检出肠道蠕虫4种,肠道原虫4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48%(100/6 754),肠道蠕虫总感染率为1.02% (69/6 754),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0.47%(32/6 754).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6.09%(37/608).钩蚴经鉴定均为十二指肠钩虫.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的3个县分别是博爱县3.82%、济源市2.51%和获嘉县2.40%.男性和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1.54%(49/3 178)和1.43%(51/3 5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人群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的为大专及以上组3.75%(3/80)和文盲组3.75% (37/986),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4岁和5~9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分别为2.59% (13/502)和4.38%(29/662),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职业肠道寄生虫感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学龄前4.56%(36/789)、其他职业1.88%(7/373)、学生1.57%(16/1 016)和农民0.89%(41/4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河南省燕山-太行山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情况较前两次调查有显著下降,学龄前儿童和学生是今后监测的重点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4-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集中发热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4-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集中发热疫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6年房山区集中发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6年房山区共发生集中发热疫情19起,全部发生在学校,共涉及13所学校,19个班级,共158名发热病例,总罹患率为22.90%.疫情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其中A(H3N2)型引起的疫情12起,B(Victoria)型引起5起,甲型H1N1型引起1起,B(Yamagata)型引起1起.疫情全部发生在冬春季,主要是11月至次年3月,集中在燕山和良乡地区的小学,并且小学生易报告续发病例,不同学校男女生之间罹患率无差别(x2=4.587,P>0.05).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和咽痛等流感样症状为主,不同发病症状有统计学差异(x2=428.623,P <0.05).接种疫苗学生发病率和未接种疫苗学生发病率无差异(x2=0.030,P>0.05).结论 2014-2016年北京市房山区集中发热疫情主要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单位为学校,危害人群为小学生,冬春季为流感高峰季节,应针对学校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流感,控制集中发热疫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农牧业产品和生活用水的京津冀地区水足迹时空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水足迹将实体水消费和虚拟水消费联系起来,能真实地反映水资源利用的空间差异状况.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别计算了京津冀地区市级、区县尺度2000-2014年水足迹与人均水足迹,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市级尺度上,北京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高,天津市次之.石家庄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相对较高,衡水市水足迹、人均水足迹均相对较低.京津冀市级平均水足迹由2000年的35.88亿m3增长到2014年的50.82亿m3,天津市、北京市增长幅度最大.(2)区县尺度上,北京市主城六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高,北京市其他市辖区和天津市主城六区、滨海新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次之,石家庄市主城区水足迹、人均水足迹也相对较高.北部燕山山区、西部太行山区及衡水市所辖区县水足迹、人均水足迹最低.京津冀区县平均水足迹由2000年的2.30亿m3增长为2014年的3.16亿m3.北京市市辖区水足迹增长幅度最大,天津市市辖区次之.(3)水足迹的构成比例从大到小依次是消费虚拟水量、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环境用水量,消费虚拟水量约占水足迹的90%.京津冀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水足迹比例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北京市生态环境用水所占水足迹的比例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本文对京津冀地区水足迹的计算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期为研究京津冀地区城镇化对水资源量的胁迫效应提供参考与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门诊患者的就医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2017-04-08北京市正式实施新医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事服务费适当拉开价格差距,目的是实现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级诊疗,但是尚未有研究从需方的角度分析北京市新医改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目的 了解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门诊患者的就医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对2017-11-20至2017-12-05在燕山地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的2100例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就医行为变化、政策及服务知晓情况等.结果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7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90%.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后社区门诊患者预期首诊机构和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349,P<0.05;χ2=255.112,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预期首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15.12%(314/2077),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21.62%(449/2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社区就医比到医院方便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首诊的影响因素(P<0.05);家庭月总收入、是否患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慢性病复诊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没有因挂号费上涨而减少到医院看病次数的患者占80.74%(1677/2077)、开药频率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相比减少的患者占15.07%(313/2077),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月医疗支出减少的患者占11.22%(233/2077).结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了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但少量患者回流到三级医院就医;就医机构的转变主要为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医疗机构,社区患者慢性病复诊机构的转变比疾病首诊机构的转变更加明显;社会经济状况、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知晓情况、社区就医方便程度和患有慢性病影响患者从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就医.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患者就医负担变化不大,社区药物不全问题影响患者下沉到社区就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京津冀地区生态空间识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态空间识别是有效维护生态环境和减缓生态退化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生态学目前研究的重要领域.京津冀地区自然禀赋先天不足,由于持续高强度的开发活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压力增大,脆弱的自然生态本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冲突激烈.为了探索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空间管控有效方法,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生态保护重要区域识别,确定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空间.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冀北燕山山区和冀西太行山山区,这些重要的区域关系到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和生态安全,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空间识别将为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与婴幼儿营养不良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现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 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贫困地区10个县随机整群抽取3000例6~24月龄婴幼儿进行基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看护人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测量婴幼儿身长及体质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婴幼儿超重率为6.97%,消瘦率为4.10%,低体质量率为3.17%,生长迟缓率为7.13%,贫血率为59.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因素包括:性别、是否早产、出生体质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看护人喂养方式、贫血状况.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是婴幼儿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方式是婴幼儿消瘦的影响因素,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贫血状况是婴幼儿低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性别、是否早产、看护人文化程度、贫血状况是婴幼儿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论 太行山区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需引起重视,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宣教活动以及营养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5年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状况及人群寄生虫病认知行为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的感染状况及城乡居民寄生虫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与行为模式. 方法 2015年,按照《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要求,根据天津市生态区划分及经济水平确定调查区,依据地形、经济水平等因素分层,每层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个自然村/居委会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不少于250名当地常住人口(0岁以上).采集调查对象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土源性线虫、带绦虫、华支睾吸虫虫卵,采用直接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对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采用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人群感染率差异.随机抽取26个调查点部分人员开展寄生虫病知识调查,了解相关知识的认知状况. 结果 共检测15 674人,涉及两个生态区的12个行政区共61个调查点.寄生虫总感染率为0.14% (22/15 674),其中蛔虫感染8例(1中度感染,7例轻度感染).蛲虫感染14例(均为轻度感染),未检出其他寄生虫感染.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0.54% (4/744).燕山-太行山山地生态区蛔虫感染率为0.17% (8/4 705),京津唐生态区未检出蛔虫感染.12个行政区中仅武清、滨海新区、静海、宝坻和蓟州等5个行政区(均为涉农地区)检出寄生虫感染,感染率分别为0.13% (1/784)、0.07% (1/1 501)、0.29% (3/1 040)、1.04% (8/766)、0.19% (9/4 705),不同地区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0.09% (7/7 566)、0.19% (15/8 108);农民感染率最高(0.18%,14/7 620);50~5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0.23%,6/2 658);高中以上人群感染率最高(0.21%,7/3 330);不同性别、职业、年龄组和文化程度人群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6个调查点共计1 561人开展问卷调查,蛔虫病知晓率(62.8%,981/1 561)高于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27.2%,424/1 561) (P<0.05),城市居民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与行为模式普遍优于农村地区. 结论 天津市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处于很低水平,人群对土源性线虫病的知晓率及对健康行为的了解较高,但对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