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合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的黄土高原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延安市安塞区为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生态安全格局是维持生态过程和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重要空间途径.随着景观规划和决策的开始实施,亟需考虑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差异化方法及其空间输出的一致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匹配性和适用性.本研究从整合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实施区域延安市安塞区为对象,结合地域地形地貌和景观特征,融合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识别生态源地,构建安塞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结构型与功能型构建方法在空间保护优先级识别上的一致性较低,面向整合集成的方法可形成互补,能实现结构连通与功能提升双重目标;研究区共有202个生态源地,总面积391.58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整体呈现碎片化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北部和南部;研究区共有110条生态廊道,总长度599 km,主要围绕河道分布,呈现出"南北部短窄密集、中部长宽疏朗"的分布特征.本研究提供的结构-功能整合方法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工作提供新见解,并能推进景观格局、过程和服务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土壤线虫生态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土壤线虫是地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其群落分布、组成结构、生态功能及其与周围环境互作机制的线虫生态学研究,一直是土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 土壤线虫多样性高和食性多样的特点,阐述了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和模式生物的优点,及其在生物防治、生态系统功能和土壤健康表征上的作用.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在土壤线虫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食物网结构功能、地上地下多样性关系和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等.探讨了土壤线虫生态学的发展趋势,重点评述了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线虫分类和定量研究的前景,建立通用分析平台推广土壤线虫研究的必要性,以及加强大尺度土壤线虫调查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静电纺丝材料在功能性牙周组织再生中的应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周炎情况下局部组织微生态失衡可造成大量菌斑生物膜堆积,从而导致牙周组织破坏与附着丧失,并使牙周再生性愈合尤为困难。为突破牙周炎的临床治疗困境,近年来新型生物材料辅助的牙周组织再生治疗是研究的热点内容,其中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静电纺丝材料备受关注。本文从牙周临床问题出发,提出并明确功能性牙周组织再生的重要性;并基于既往研究中静电纺丝材料在牙周组织再生领域的应用,分析了其促进功能性牙周组织再生的效果;同时探讨了静电纺丝材料实现牙周组织修复的内在机制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牙周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生态位模型分析并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为精准防控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自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甘肃省2015 - 2021年报告的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获取病例分布点经纬度坐标以及区域内19个气候变量、5个地理变量和2个社会经济变量数据。基于生态位模型,采用最大熵算法(MaxEnt)构建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模型性能评价,并对构建模型的各环境变量进行重要性评估,以及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风险分布区域。结果:2015 - 2021年甘肃省共报告368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其中,89.13%(328/368)集中在陇南市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2017年病例数达到高峰(79例,21.47%)。构建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AUC = 0.985)。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分布的主要气候变量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贡献值为3.1),地理变量为土地利用类型(贡献值为52.6)和植被覆盖类型(贡献值为8.5),社会经济变量为人口数(贡献值为14.3)。传播风险分布结果显示,高、中、低风险区从甘肃省南部向西北部呈现逐渐过渡的接壤分布特点。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甘肃省陇南市中南部和甘南州南部,占全省面积的0.18%;中、低风险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0.48%和2.47%,无风险区占96.87%。结论:生态位模型预测甘肃省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呈现点状分散、局部高聚集性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陇南市和甘南州等高风险区的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的有组织医院科研平台建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在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的大型医院科研平台的有组织建设路径及建设目标。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国际及国内现有的有组织科研的科研平台建设进行分析,阐述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的临床医院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结合临床医院有组织科研平台的建设提出建议。结果:有组织的科研需要有组织的建设科研平台。有组织的科研平台建设始终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服务于重大科学计划,在坚持跨学科、多层次协同创新发展的原则下,进行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和内部高效的有序组织运行。科研平台的建设逻辑应该是从线性思考到立体思维,从静态单向的服务到动态共生的创新生态格局。结论:应对"十四五"国家科技战略需求,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平台的升级、整合、扩容、完善,形成多学科交叉立体的平台架构,保障有组织科研的顺利推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洗涤菌群移植治疗系统性硬化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病,可能累及多器官多系统。近期研究发现,SSc患者常出现肠道菌群紊乱,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参与SSc发病与进展过程。洗涤菌群移植可重建肠道微生态,达到治疗肠内、肠外疾病的作用。本文报道1例SSc伴严重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的诊疗决策过程和长期随访结果,并强调微生态医学的临床思维在个体化诊疗策略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于2020年3—5月查阅文献资料,以健康生态学、社会认知、知信行理论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回顾法结合小组讨论拟定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初稿。通过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共22名专家被邀请参与专家咨询,第一轮函询发放问卷22份,收回问卷20份,其中有效问卷20份(90.9%);第二轮函询发放问卷20份,收回问卷19份,其中有效问卷19份(95.0%)。结果:两轮专家权威系数Cr分别为0.933、0.937;第二轮专家函询中重要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 W显著高于第一轮(0.299比0.172)( P<0.001);各级指标的重要性得分均数Mj为4.10~5.00,变异系数CV为0~0.235,满分比Kj为0.26~1.00。最终构建了包含3项一级指标(个体特质、行为方式、环境支持)、12项二级指标和58项三级指标的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卒中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科学的量化指标和测评工具,专家积极性、权威性、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生物协同作用和生态失调与牙周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口腔中定植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其在牙周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微生物群落如何介导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清晰。随着宏基因组研究的兴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牙周炎发病机制——微生物协同作用和生态失调(polymicrobial synergy and dysbiosis,PSD)模型。微生物群落作为一个整体在牙周炎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认可。宿主易感性作为发病原因之一在PSD模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PSD模型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牙周炎和其他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该模型的研究进展对于牙周炎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积极意义,以期为牙周炎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潮滩是全球固碳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针对潮滩碳汇功能,现有研究多关注生物作用下的碳输入过程,关于地貌演变,特别是潮沟曲流摆动引起的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潮滩碳汇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结合野外观测、遥感反演与室内实验,探究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影响,从曲流摆动速率与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两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沟曲流摆动速率的空间差异可达数个量级,由粉砂滩的10-3 m/s锐减至互花米草盐沼滩的10-6 m/s;粉砂淤泥滩潮沟摆动速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摆动速率约为夏季的两倍;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海向递减趋势:互花米草盐沼滩(4.62 g/kg)>粉砂淤泥滩(2.61 g/kg)>粉砂滩(1.51 g/kg);综合考虑曲流摆动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粉砂滩沉积物碳输出速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盐沼滩,可达49.4 g C m-2 a-1,与该区域的碳埋藏速率相当.研究证实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重要性,为提升潮滩碳汇功能预测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长江中游河漫滩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功能性状能单独或联合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并影响生态系统功能,探究河漫滩湿地植物功能性状及其空间特征,对理解河漫滩湿地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取武汉周边5条河流,对30种常见湿地草本植物的10个功能性状进行测定,对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性状空间质量、性状重要性及物种在空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植物功能性状变异较大,性状与性状之间关联较弱;在功能性状空间中,当维度从1维增加至4维时,空间质量快速上升,6维空间质量最高;综合降维及空间质量,分析了4维性状空间的特征,在4维空间中,寿命、地下茎、株高、叶面积、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以及叶碳含量与性状功能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对功能性状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16种植物位于凸包顶点,其中有10种植物出现频率较高,表明大部分湿地植物在性状上都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塑造性状空间中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