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四位一体”及“三焦气化”理论探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四位一体”是基于“性、位、势、证”四维角度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多维度、立体化地辨识分析经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机为心气心阳亏虚、三焦气化失司日久,后期由虚向实进展可见虚实夹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通过“性、位、势、证”四位发挥作用:方性为辛甘而温,淡甘兼苦,辛甘温以化气利水、扶阳涤饮,淡苦以渗水燥湿、通利水道;方位为心、脾、三焦,可鼓舞心阳、健脾蠲饮、通调三焦水道;方势为上下并行、内外兼修、通上利下、宣外补内,则三焦水道借势通达;方证为心阳亏虚、水饮泛滥痰饮证,治疗水气上冲性心脏病应用为多。三焦失司与CHF反复发作互为因果,苓桂术甘汤可暖三焦气化之火、通三焦气化之道,针对CHF的全身性水液潴留发挥作用;其药理作用有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抗缺血再灌注损伤、调控血管舒缩等。从“四位一体”的角度解构苓桂术甘汤,并结合“三焦气化”理论探讨苓桂术甘汤治疗CHF机制,对重新焕发经方生命力及精准有效应用经方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从"燥湿同病"论治干燥综合征型干眼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燥湿同病"理论认为,疾病可由燥邪和湿邪相互夹杂、胶着所引起,形成燥中有湿、湿中有燥的病理状态,两者可相伴而生、相互转化、并存为病.从干燥综合征型干眼(SS-DED)的临床特点出发,认为其症状可以反映出燥湿并存的病理状态,燥湿并存为SS-DED的关键病机,以补泻兼施、燥湿同治为主要治则.治疗应注重理气健脾祛湿、开腠养阴润燥,临证予以沙参麦冬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之.从"燥湿同病"论治SS-DED,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湿证"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IMN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特发性膜性肾病在中医中属"水肿""尿浊""虚劳"等病证范畴,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湿邪是IMN主要的病因及病理产物,临床上也观察到IMN患者多数有湿证的表现.既往有研究表明IMN相关检验指标与湿证有关联,再者根据其所兼邪气的不同,各大医家从祛风除湿、利水消肿、清热利湿、燥湿化痰、祛湿化瘀等角度去治疗IMN,具有一定疗效.此外,基础研究发现IMN湿证患者可能存在特异性蛋白、水通道蛋白、肠道菌群等与湿证相关的物质基础,为深入研究IMN与湿证的相关性提供了大量前期数据支持.本文就IMN的病因病机、临床特征、生物信息学等与中医学"湿证"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同时总结从湿论治IMN的名家经验,以望对临床和科研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时病论》辨治湿病学术思想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探析《时病论》辨治湿病学术思想.方法:从辨证、立法、方药、医案分析等角度总结雷氏辨治湿病的学术特点.结果:《时病论》论及四时湿病及兼夹证27种,湿病误诊医案12则,治湿18法,备用成方23首,前人方剂10首,以法代方10首.湿病辨表、里、寒、热、新、伏,表湿宜辛散,里湿宜渗利,寒湿宜辛热燥湿,湿热宜清热通利,湿温宜宣透膜原,新湿宜风药胜湿,伏湿宜健脾燥湿.治湿寒温并用,擅用引经药,误诊湿病凭脉辨证.结论:《时病论》对湿病辨治见解独到,理法方药新颖,构建了全新的中医湿病辨治体系,对当今中医辨治外感时病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探讨齐元富从癌毒论治大肠癌的用药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齐元富教授从癌毒论治大肠癌的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方法:收集齐元富教授治疗大肠癌的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中的频数、功效、性味、归经、关联规则、层次聚类、复杂网络分析模块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14份处方,共137味中药.高频药物为柴胡、重楼、陈皮、清半夏、党参,功效多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升举阳气,药性多为温、微寒、平,药味多为苦、辛、甘,归经多为肝、脾、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出柴胡、重楼、陈皮、清半夏、党参、生甘草的两两配伍组合,聚类分析出5个组方,复杂网络分析出11味核心中药.结论:齐元富教授认为大肠癌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气机郁滞、癌毒兼夹痰湿瘀血,临床须以益气健脾、调达气机、燥湿化痰、清热解毒4种基本治法为主,并联合辨证与辨症论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王济华运用角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王济华教授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多因外感风、寒、湿三邪,三者之间相互促进、互相转化,风寒表邪入里日久或郁而化热;病程日久多虚实夹杂,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同时兼有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故王教授治疗痹证早期以祛邪散寒为主,兼顾清热利湿、化痰散结,中晚期则偏于滋养气血、补益肝肾.王济华教授运用角药治疗痹证颇有心得,组方精妙、配伍严谨,常用角药川芎-延胡索-白芍行气活血、柔筋止痛;忍冬藤-络石藤-青风藤清热通络、祛风除湿;半夏-陈皮-竹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白术-薏苡仁-茯苓益气健脾、利湿消肿;桑寄生-续断-杜仲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酸枣仁-合欢皮-首乌藤宁心安神、解郁除烦.王教授临证时,追求阴阳调和平衡、气机升降有度,临床用药有药简力专、增效减负之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基于"痰夹瘀血"理论探讨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因机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11/4
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BCRL)属中医"水肿"范畴,"虚、毒、瘀、水、痰、热"为其主要病理因素.笔者认为其发生发展过程符合痰瘀致病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以临证为契机,从"痰夹瘀血"理论探析BCRL与痰瘀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病机方面,初期络脉受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津凝成痰,血郁为瘀;中期痰瘀互结互化,胶痼不解,聚而成积;后期痰瘀蕴蓄,化热生火,燔灼气血,酿生毒邪.治疗方面,痰瘀内生治以燥湿化痰、活血利水,痰瘀互结治以化痰消瘀、软坚散结,痰瘀化毒治以祛邪解毒、涤垢化浊,可用二陈汤、四君子汤、四妙勇安汤为底方进行加减.此外,痰瘀之成,非一朝一夕,宿邪宜缓攻,以"缓"遣方用药,攻补兼施,时时顾护正气,缓缓图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4
-
雷丰《时病论》外感湿病诊治思路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雷丰《时病论》诊治湿病的思路.方法:采用中医史学、中医文献学和理论分析方法,对《时病论》中辨析湿病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雷丰注意辨析各类外感时病,探讨了湿病概念,从运气角度解决了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的矛盾,对秋湿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辨析了湿温、湿热、寒湿等概念.雷丰系统研究了冒湿、伤湿、中湿、湿温、湿热、寒湿、霉湿、风湿、湿泻、湿痢、湿疟、秽浊等多种湿病的病因病机、发病规律、治则治法、方剂药物,指出湿邪可从外受,可自内感,也可与其他邪气兼夹为害.雷丰探讨了冒湿、伤湿、中湿的轻重,对伤湿用表里分治法,湿邪在表宜宣散、在里宜渗利,分别采用宣散表湿、渗利里湿、健脾燥湿、透湿解邪等法宣畅气机、通调水道,使湿邪有去处.雷丰在湿病治疗中的主要特点有:重视疾病时令特征和患者体质,尤其是注意运气情况和体虚患者的证治,指出湿病侵袭人体有部位深浅的不同,治疗湿病时需辨明其病位,用药轻、清、灵、动.结论:雷丰对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治法颇有创见,其相关论述对今天中医湿病诊疗有一定借鉴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医原》浅论“燥湿兼夹”理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燥湿兼夹”体现了中医的“标本”理论,根据《医原》、《湿热病篇》等古籍中对“燥湿兼夹”的论述及现代文献对该理论的发挥,整理“燥湿兼夹”相关疾病的诊治思路.结果发现临床上,痉病、消渴、水肿、咳嗽等病证都可能具有“燥湿兼夹”的病理基础,需要针对其不同的表现进行相应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黄福斌应用膏方治疗久泻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福斌教授认为久泻病位在脾,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以脾虚湿盛为主,虚实夹杂为多.治疗以健脾运气,化湿利湿为基本治法,辅以温肾、疏肝、化滞、活血等.临证善用风药,升脾燥湿;补通兼施,动静结合.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