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ytb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简称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方法:2019年5月至2021年8月,在大理州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收治的绦虫病患者中,共采集131份带绦虫样本,涉及大理市(58份),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简称巍山县,14份),弥渡县(18份),漾濞彝族自治县(简称漾濞县,24份),洱源县(17份)5个地区(即5个群体)。基于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扩增Cytb基因部分序列,并进行测序及同源性比对;使用MEGA 7.0、DNASP 5.10.01软件对测得序列进行分析,得到碱基组成、遗传距离、遗传多样性参数、遗传分化指数、基因流等数据。结果:131份带绦虫样本的Cytb基因扩增片段大小均为235 bp,经同源性比对均为亚洲带绦虫,A、T、G、C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8%、42.3%、24.0%、9.9%。131份亚洲带绦虫样本,共定义12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酸多样性分别为0.295 9和0.006 0;5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范围分别为- 0.053 00~0.050 40和4.710 31~162.087 66。5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3 5~0.009 0,其中弥渡县与巍山县的遗传距离最大,大理市与漾濞县的遗传距离最小。结论:大理州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ytb基因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各群体间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未形成显著的遗传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应用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急性片形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类感染较为罕见。因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发病率低且诊断困难易被误诊,导致治疗延误及不必要的手术干预。临床诊断需血清学检测提示抗片形吸虫IgG抗体阳性,确诊通常根据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见片形吸虫虫卵或者病理切片检查见片形吸虫虫体。现报道1例由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的急性片形吸虫感染患者,以期为该病的诊断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肝脏miR-122表达及其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大鼠肝脏组织微小RNA(miR)-122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体质量(100~120 g)分为对照组(100 μl生理盐水灌胃)、感染4周组(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感染8周组(100个华支睾吸虫囊蚴灌胃),每组8只。感染第3周开始收集大鼠粪便,采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进行华支睾吸虫感染Wistar大鼠动物模型鉴定;感染4、8周组大鼠分别于感染4、8周后处死,对照组大鼠分别于感染4、8周后各处死4只,采集各组大鼠心脏血及左叶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损伤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脏miR-122表达水平,Luminex 200液相悬浮芯片检测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miR-122与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光镜下,对照组大鼠肝细胞形态正常,未见炎症细胞浸润;感染4周组大鼠肝脏组织汇管区周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感染8周组大鼠肝细胞排列紊乱、出现不同程度肿胀,细胞质疏松浅染,部分肝细胞呈水样变性,肝脏组织内可见胆管扩张、胆管壁增厚。对照组和感染4、8周组大鼠肝脏miR-122(1.00 ± 0.32、2.57 ± 0.60、3.63 ± 1.63),血清TNF-α[(0.14 ± 0.06)、(0.43 ± 0.09)、(0.61 ± 0.10)ng/ml]、IL-6表达水平[(0.03 ± 0.01)、(1.06 ± 0.24)、(1.48 ± 0.33)n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 = 13.36、69.99、82.23,均 P < 0.001);IL-1β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 2.15, P = 0.14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脏miR-122与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 r = 0.67、0.80,均 P < 0.001)。 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引起宿主肝脏miR-122表达升高,且miR-122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络膜结核瘤严重类赫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2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半个月于2017年1月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双眼均为1.0。双眼眼前节均无异常。右眼眼底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检查,左眼玻璃体轻度混浊、细胞(+),视盘鼻上方可见一边界模糊的黄色脉络膜隆起病灶,向周边延伸,约4~5个视盘直径大小,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1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与左眼眼底病灶对应处早期可见弱荧光,随造影时间延长,荧光逐渐增强,晚期形成致密强荧光团,明显荧光素渗漏(图1B,1C)。B型超声检查,左眼后极部球壁前带状回声,两端与球壁回声相连,距离球壁1~ 2 mm,视盘鼻上方探及3.59 mm×7.03 mm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匀,局部球壁增厚,球后间隙增宽(图1D)。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黄斑区未见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检查,病灶内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胸部CT平扫显示右肺上叶尖段及后段多发致密影,部分伴空洞,纵隔内多发肿大淋巴结伴钙化。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类风湿因子等其他血清学检查结果均正常。结核菌素试验结果显示受试部位红晕及硬结直径为25 mm×25 mm(+++)。诊断:左眼脉络膜结核瘤、肺结核可能。请感染科会诊,痰培养阴性,考虑肺结核空洞。予以全身四联抗结核(ATT)治疗(利福平+异烟肼+比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同时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 mg/ (kg·d)初始剂量],根据眼部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量。治疗10 d后,患者左眼视力急剧下降至0.01,玻璃体腔内出现大量细胞(+++),黄斑区视网膜水肿、渗出。B型超声检查显示结核瘤明显变大,考虑病情加重为类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eaction)所致。继续ATT治疗,维持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口服,并给予球旁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治疗10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无缓解(图2)。继续加用口服环孢素[3 mg/ (kg·d)体重剂量]2周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逐渐控制,结核瘤不再继续增大,视力提高至0.15。治疗3个月后,患者左眼玻璃体炎症进一步缓解,结核瘤逐渐缩小,但瘤体表面形成机化膜,且与周边视网膜呈"扇形"粘连。治疗13个月后,机化膜对结核瘤的牵引逐渐松解,瘤体继续退缩,玻璃体炎症控制(图3),黄斑水肿全部吸收,视力逐步提高至0.8。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结核病灶已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我国吸血库蠓中Tete病毒组病毒的首次分离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国已从自然界采集的蚊虫标本中分离出多株正布尼亚病毒,包括Simbu血清群的Cat Que、曼扎尼拉和阿卡斑病毒,以及加利福尼亚血清群的Tahyna病毒。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未从蚊虫以外的吸血节肢动物中分离出正布尼亚属的病毒。在本研究中,JXLC1806-2病毒于2018年夏天从中国东部江西省黎川县采集的库蠓中分离,该病毒分离物在接种哺乳动物细胞(BHK-21)48小时内显示出显著的细胞病变作用,病毒滴度为1×10 5.6 pfu/mL。JXLC1806-2病毒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引起CPE,而且在乳鼠中也可引起发病和死亡,但在C6/36细胞中不引起CPE,并且RT-PCR未检测到复制,提示该病毒为动物病毒。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基因组由S、M和L三个片段组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JXLC1806-2病毒的S、M和L基因属于正布尼亚病毒属Tete病毒组,但与Tete血清组的其他成员形成了独立的进化支。结果表明,JXLC1806-2病毒为Tete病毒组的一个新成员,命名为Lichuan病毒,这是中国首次分离到Tete病毒组病毒,也是首次从蚊虫标本之外的蠓虫标本中分离到正布尼亚病毒属病毒。由于该病毒是从养牛场的库蠓中分离,加强该病毒在当地牛群中的监测和检测,以及该病毒是否会在当地其他动物中引起感染和疾病的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什曼原虫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建立一种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检测利什曼原虫的方法,为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根据利什曼原虫动基体5.8S核糖体RNA(GenBank:OP829811)序列,设计合成LAMP扩增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法.用LAMP法检测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DNA,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评价LAMP法的特异性评价特异性;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DNA稀释为 1 ng/μl、100pg/μl、10pg/μl、1 pg/μl、100fg/μl、10fg/μl、1 fg/μl,确定LAMP法的最低检测限及有、无钙黄绿素对检测限的影响.用建立的LAMP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和健康人血样;取阳性患者骨髓涂片吉氏染色后镜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建立的LAMP法可检出杜氏利什曼原虫DNA,反应结果呈绿色;检测4种疟原虫感染者和健康人血样以及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DNA的结果均为阴性,呈橙色.LAMP法检测健康人血样46份,均呈阴性,无交叉反应,特异性高.65 ℃反应60min,未加和加钙黄绿素的检出限分别为1pg/μl和1 ng/μl,浊度速率峰值均值分别为0.194、0.120,加钙黄绿素后出现浊度时间较未加钙黄绿素平均延迟23.6 min.LAMP法和qPCR法检测发热患者血样67份的结果一致,均检出相同的2份阳性,2份阳性血样对应的骨髓涂片镜检均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本研究建立的了检测利什曼原虫的LAMP法操作简便、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检测结果可视,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角膜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儿,男性,5岁5个月。患儿因右眼被猫抓伤1 d,眼结膜充血、眼痛及视物不清,于2023年8月23日至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SL-40H型裂隙灯显微镜(英国KEELER公司生产)检查结果显示右眼混合充血,角膜全层裂伤。给予完善全身检查、注射狂犬疫苗,收入院。患儿既往足月顺产,出生时体重正常,无吸氧史,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和其他疾病史。右眼视力指数/20 cm,左眼视力1.0;双眼眼压均为12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眼睑肿胀,结膜混合性充血,下方角膜可见弧形全层裂伤,伴有虹膜嵌顿,前房浅,瞳孔变形,晶状体混浊,其余窥不入;左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清晰,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右眼角膜穿通伤,右眼外伤性白内障。遂于当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右眼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联合前房冲洗及前房成形术。术中见角膜中央全层裂伤,伤口长度约4.5 mm,伴有虹膜嵌顿于伤口且部分脱出、坏死。经专家组讨论,切除部分坏死虹膜,还纳嵌顿虹膜,在黏弹剂辅助下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角膜全层,达到水密状态。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术中未见晶状体皮质外溢,因此未行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给予右眼1%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爱尔兰艾尔建制药公司生产)点眼,4次/d;0.5%盐酸莫西沙星滴眼液(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点眼,3次/d;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点眼,3次/d;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沈阳兴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点眼,1次/晚;头孢克洛干混悬剂[亿腾医药(苏州)有限公司生产]口服,0.125 g,3次/d。术后3 d患儿病情稳定,无明显眼部疼痛。右眼视力指数/40 cm,眼压正常,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裂伤口对合好,缝线无松脱,前房深度正常,房水闪辉阳性,瞳孔欠圆,直径约3 mm,颞下方虹膜部分缺损,晶状体混浊,眼底结构不清。见图1。遂嘱带药出院,定期复查。7 d后复诊,右眼视力指数/30 cm;术后20 d复诊右眼视力0.3。角膜伤口未见明显感染迹象,缝线未见松动。2023年10月3日,在角膜手术后40 d,患儿因"右眼流泪不能睁眼4 d"再次就诊。给予0.5%盐酸丙美卡因(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表面麻醉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图2A和图2B。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中央灰白色浸润灶,直径约3 mm×4 mm,位于伤口内角膜深基质层,房水闪辉阳性,未见前房积脓,SW-2100型眼部B型超声(天津市索维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检查未见后节感染迹象。考虑患儿为感染性角膜炎,细菌性感染可能性大,遂予以局部加强抗感染及促进修复治疗,给予右眼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点眼,1次/2 h;0.3%妥布霉素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点眼,1次/2 h;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湖北远大天天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点眼,1次/晚;0.1%普拉洛芬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4次/d;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2次/d。药物治疗3 d后角膜感染未见明显好转,患儿眼痛和视物不清症状未缓解。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角膜浸润病灶直径约4 mm×4 mm,病灶有扩大趋势,前房少量积脓,眼部B型超声检查未见后节感染迹象。为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导致眼内炎,经病例讨论,与家属交流,取得对方同意后遂于2023年10月7日急诊全身麻醉下行右眼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见图3A和3B,术中选取植床直径7.5 mm,植片直径7.75 mm。术后右眼给予0.1%他克莫司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2次/d;0.1%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4次/d;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点眼,2次/d;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1次/晚;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点眼,1次/晚。术中所取感染角膜分别送一般细菌培养、一般真菌培养及病原微生物高通量二代测序检测与鉴定。病原学检查结果显示,28℃和35℃条件下一般细菌及真菌培养均为阴性。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覆盖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10 989种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和核糖核酸病毒等5050种病毒,1179种真菌及282种寄生虫。提示为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和口炎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种阳性,检出序列5,相对丰度1.08%。真菌、病毒、寄生虫、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立克次体等均未检出。另有检出痤疮丙酸杆菌,但相对丰度0.33%较低,且为常见眼表定植菌。综合患儿被猫抓伤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患儿为二氧化碳嗜纤维菌感染。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定期复查。治疗10个月余后,患儿右眼视力恢复至0.1,眼压12 mmHg,角膜植片透明,缝线未松脱,未见植片排斥及感染复发,内皮细胞密度1932个/mm2。见图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广西来宾市1例片形吸虫病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报道广西来宾市1例片形吸虫病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为片形吸虫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患者因上腹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根据患者主要症状、体征、临床表现,经腹部B超、CT检查及粪便水洗沉淀法镜检发现片形吸虫卵,提取虫卵DNA经ITS2基因扩增、测序和比对,与NCBI巨片形吸虫ITS2序列同源性为99.2%,确诊患者为巨片形吸虫病,经三氯苯达唑驱虫治疗后症状消失、粪便复查虫卵阴性.以水洗沉淀法检测患者周边33份人粪便样本和以压片镜检200份小土蜗螺及20份尖膀胱螺检测片形吸虫卵均为阴性;检测患者居住地附近10份水牛粪便,有8份(占80%)检测到片形吸虫卵,ITS2基因扩增、测序证实为巨片形吸虫;收集患者种植并腌制生吃芋檬10份,也未发现片形吸虫囊蚴粘附.结果表明,本次病例是1例偶然的片形吸虫感染病例,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大便虫卵检查和分子诊断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揭示轻度无症状钩虫感染对中老年人群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为蠕虫-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0月-11月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黄山区乡村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居民检出钩虫感染者(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钩虫虫卵阳性)为感染组,以钩虫虫卵阴性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新鲜粪样,提取肠道菌群DNA,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计算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PD-wholetree、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等多样性指数,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和不加权算术平均对方法(UPGMA)层次聚类分析的β多样性分析,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通过指示值分析筛选两组的指示性菌群.用甲醇-水萃取粪样中的代谢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双平台非靶向测序的代谢组学分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建立筛选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代谢物的模型,制作火山图.根据P值、变量权重值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检索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两个代谢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2人,其中感染组11人,对照组11人.感染组平均年龄72.2岁,均为轻度无症状带虫者;对照组平均年龄53.1岁.测序共获得1 755 649条16SrRNA序列,经序列质控和拼接后聚类为1 245条扩增序列变体.共鉴定出15个门22个纲58个目94个科191个属389个菌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ACE、PD-wholetree、Chao和 Shannon指数分别为 188.768、16.533、192.667 和 5.195,对照组分别为 167.829、15.294、157.371 和 4.89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66、0.952、1.266、0.962,均P>0.05).Pco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类群.UPGMA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均先在本组中聚类,再与另一组聚类,两组间仅有1例重叠.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感染组的优势菌群有7个,分别为普雷沃菌、普氏粪杆菌、变栖克雷伯菌、Parasutteralla、粪球菌、梭菌UCG-014和肠杆菌;对照组的优势菌仅1种,为普通拟杆菌.指示值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指示值居前的菌群依次是普雷沃菌、克雷伯菌、拟杆菌、小杆菌、肠杆菌、粪球菌、UCG-002、粪杆菌;对照组则依次为变形菌门的Clade_Ⅰ a和Clade_Ⅲ、布劳特菌、另枝菌、Lachnoclostridium、嗜胆菌和苏黎世杆菌.建立的OPLS-DA模型能有效区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粪样代谢物,共鉴定出400个有差异粪样代谢物,其中156个显著上升,244个显著下降.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粪样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P=0.000)、中心碳代谢(P=0.000)、矿物质吸收(P=0.000)、氨酰基-tRNA合成(P=0.000)、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0.003)等代谢通路上.粪样代谢物中delta 2-三己胺与(22E)-3β-经基-5α-胆甾-7,22-二烯酸(r=0.935,P<0.01)等15对代谢物呈正相关关系,棕榈酰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与氨基戊酸甜菜碱(r=-0.500,P<0.05)等9对代谢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有利于营造有益菌的共生和定植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小亚璃眼蜱人工饲养条件下吸血期组织器官形态变化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2/2
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属于硬蜱科璃眼蜱属,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其分布范围广、寄生强度大.该蜱种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为研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和吸血期蜱类生理学变化,本研究利用实验室F2 代小亚璃眼蜱进行人工饲养和组织器官切片染色,观察小亚璃眼蜱吸血期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小亚璃眼蜱在实验条件下,从虫卵孵化为幼虫,再通过吸血成为若虫,进而吸血蜕皮为成蜱,共需要 50.0 d.吸血期小亚璃眼蜱雌蜱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随着雌蜱从半饱血至饱血状态,唾液腺细胞逐渐溶解消失,中肠腔内消化产生的血红素转移至中肠基底层和血淋巴中,然而卵巢组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本研究首次观察了吸血期小亚璃眼蜱组织器官的变化,丰富了该蜱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学形态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