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新型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的研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微种植体支抗精准植入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准确标定微种植体植入的位置和方向。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15例(共30颗)需行微种植体植入术的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17.1±6.3)岁。术前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输出采集的DICOM数据格式。对患者术前分析模型进行3D扫描,获取模型扫描的STL文件。通过3Shape Implant Studio软件将CBCT数据和模型数据拟合匹配处理,对导板的厚度、倒凹补偿的量、关键部件套环尺寸等进行设计。使用3D打印机调整尺寸后进行打印。采用助攻法植入微种植体,术后拍摄CBCT,将术前设计与术后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将术后CBCT与设计微种植体的CBCT拟合发现,微种植体与术前设计一致,与邻牙牙根保持安全距离且平行,不损伤上颌窦等部位,术后1、3个月未见微种植体支抗脱落。应用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靠,植入的位置和方向准确,可植入口腔内绝大多数部位。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3D打印系统制作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3D导板,可以精准定位微种植体的位置和方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及虚拟预调 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的影响及咬合状态对数字化全冠修复体虚拟预调 的影响。 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招募10名个别正常 研究生志愿者(男性3名,女性7名,年龄22~26岁),通过口内扫描获得其上下颌牙列数字化模型,重咬合状态下完成数字化颌间关系转移并利用下颌运动分析系统记录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下的下颌运动轨迹,标定3个下颌标志点(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及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测量两种咬合状态下相同标志点牙尖交错位时的三维距离、对刃颌位时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以及侧方运动至上下后牙颊尖顶相对(尖对尖位)时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采用单样本 t检验比较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5逆向工程软件,对左上中切牙及左下第一磨牙进行虚拟牙体预备,利用牙科设计软件通过复制法设计数字化全冠修复体,分别用轻咬合和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对修复体进行预调 ;分析预调 后左上中切牙修复体舌面或左下第一磨牙 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三维偏差(平均偏差和均方根),结果分为轻咬合组和重咬合组(每组左上中切牙和左下第一磨牙样本量均为10),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 结果:两种咬合状态下牙尖交错位时中切牙近中邻接点、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的三维距离分别为(0.217±0.135)、(0.210±0.133)和(0.237±0.101)mm,对刃颌位时上述标志点三维距离的矢状面投影分别为(0.204±0.133)、(0.288±0.148)和(0.292±0.136)mm;尖对尖位时左侧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点三维距离的冠状面投影分别为(0.254±0.140)和(0.295±0.190)mm,以上各测量值与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调 结果显示,轻咬合和重咬合组左上中切牙全冠修复体舌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215±0.036)和(0.195±0.041)mm( t=3.95, P=0.004);左下第一磨牙全冠修复体 面与预备前天然牙的平均偏差分别为(0.144±0.084)和(0.100±0.096)mm( t=0.84, P=0.03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轻咬合和重咬合状态对下颌运动轨迹均有影响,用重咬合下颌运动轨迹进行修复体虚拟预调 可获得更接近预备前天然牙的舌面或 面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动态导航辅助下颌第一磨牙钙化根管显微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牙髓钙化是根管治疗难度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口腔手术显微镜、超声设备及 CBCT等技术的联合应用极大的提高了牙髓钙化治疗的成功率,但是在临床上仍有部分根管因严重钙化而导致根管口难以定位、根管无法疏通或造成根管侧穿、台阶形成及器械分离等并发症.动态导航技术可利用数字化数据进行手术方案或路径规划、位姿标定与跟踪定位、图像配准等方法,使医生在术中精确把握病损与手术工具的空间位置和相对关系,实现精准观察和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实现锥形束CT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体素数据的牙齿实例分割和牙位标定.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牙齿算法包含三个不同的卷积神经网络,网络架构以Resnet为基础模块,首先对CBCT图像进行降采样,然后确定一个包含CBCT图像中所有牙齿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通过训练模型,ROI利用一个双分支"编码器-解码器"结构网络,预测输入数据中每个体素所对应的相关空间位置信息,进行聚类后实现牙齿的实例分割.牙位标定则通过另一个多类别分割任务设计的U-Net模型实现.随后,在原始空间分辨率下,训练了一个用于精细分割的U-Net网络,得到牙齿的高分辨率分割结果.本实验收集了 59例带有简单冠修复体及种植体的CBCT数据进行人工标注作为数据库,对牙齿算法的预测结果使用实例Dice相似系数(instanc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IDSC)用来评估牙齿分割结果,使用平均 Dice 相似系数(the average Dice simi-larity coefficient,ADSC)评估牙齿分割及牙位标定的共同结果并进行评定.结果:量化指标显示,IDSC为89.35%,ADSC为84.74%.剔除了带有修复体伪影的数据后生成了有43例样本的数据库,训练网络得到了更优良的性能,IDSC为90.34%,ADSC为87.88%.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清晰地分割出CBCT中牙齿的形态,而且可以对牙齿的分类进行准确的编号.结论:该牙齿算法不仅可以成功实现三维图像的牙齿及修复体分割,还可以准确标定所有恒牙的牙位,具有临床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动态实时导航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临床应用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引导下的口腔种植手术是计算机辅助种植外科的一种.医生可以在术前通过导航系统的内部软件合理规划理想的植体位置,并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将术前设计准确转移到术中,术中医生可以实时观察到手机钻针在术区牙槽骨内的位置并及时作出调整.目前导航系统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前牙美学区病例和在术区解剖条件较为复杂的牙列缺损病例中使用较多.但是动态实时导航系统的临床使用流程较为复杂,包括佩戴配准装置拍摄CBCT、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三维位置设计、术中标定、术中配准、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扩孔和种植体植入等.应用时需考量的因素和细节较多,包括种植体位置设计、追踪装置的坚固固定、配准误差、按照导航引导的稳定扩孔等.本文从种植手术导航系统的临床应用与工作流程、临床应用的效果及特点等方面进行述评,并介绍动态实时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领域的应用新进展,包括无牙颌种植导航手术和导航引导下的穿颧种植手术.进一步提高种植手术导航的精度、简化使用流程将会是未来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动态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8/5
动态导航系统可有效提高种植手术的精度,辅助实现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体植入,获得更加稳定的种植修复效果.根据定位光源的种类及位置,动态导航系统有不同的分类,其工作流程包括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和种植方案设计、标定和配准、手术实施及术后精度验证.动态导航系统的精度与静态导板系统相近,且其可有效弥补静态导板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诸多不足,适应证更广,对于在无牙颌种植、穿颧种植等复杂种植手术中的应用还具有独特的优势.而提高精度、简化装置及操作流程、提高导航软件的修复模块功能、加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及降低价格等方面将是动态导航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文章就动态导航系统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及展望做一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法医学同一认定中腭皱图像感兴趣区域边界标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研究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用于腭皱区域边界计算的方法.方法 根据牙齿的分布情况选择特征点,通过对选取的特征点进行最小二乘拟合,建立腭皱区域边界,根据上述边界构造掩模,去除掩膜外侧的部分,来滤除干扰.结果 对拟合曲线的定量结果进行评价,通过6个拟合过程得到样本的相关系数(r)以及实测均值与理想均值.在6次拟合过程中,实际均值与理想均值的差异较小(0.2857~2.5000),且r的范围接近1(0.9896~0.9995).结论 采用的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稳定,所提出的边界标定方法能有效定位腭皱边界消除干扰区,可以进一步促进腭皱识别在法医学同一认定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颅骨体表骨性结构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在鼻内镜导航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颅骨体表骨性结构作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在鼻内镜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1月行鼻内镜手术患者.骨性标志组以额骨颧突、中切牙根或鼻骨为配准标定点,对照组以外眦和人中软组织为配准标定点.分析两组导航误差、配准时间、配准标定点选择次数.结果 骨性标志组11例,软组织组9例;骨性标志组(中位数l mm,四分位数间距0.5 mm)的导航误差小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2 mm,四分位数间距0.5 mm),差异具有显著性(Z=3.51,P<0.05);骨性标志组(中位数3.5 min,四分位数间距1 min)的导航配准时间小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7.5 min,四分位数间距1.5 min),差异具有显著性(Z=3.48,P<0.05);骨性标志组(中位数1次,四分位数间距1次)配准标定点选择次数少于面部软组织组(中位数3次,四分位数间距1次),差异具有显著性(Z=3.76,P<0.05).相对于颅面软组织组,颅面骨性标志组在可操作性、误差大小和耗时方面更有优势.结论 使用颅骨体表骨性标志做为配准标定点的方法可操作性强、精确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