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导航技术在无牙颌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无牙颌种植一直是种植领域的难点,动态导航技术在无牙颌种植中的应用可解决传统无牙颌种植修复中的诸多问题。动态导航技术的优势在于,精确定位引导,修复引导外科,美学效果好;方案设计与种植实时引导可以同时进行;术中将“盲视”变为“直视”,可实时引导医师种植及调整方案;全程提高医、技、患三者沟通效率等。本文对动态导航技术在无牙颌的工作流程、临床应用现状和挑战、精度分析及其局限性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为临床开展动态导航技术引导的无牙颌种植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胶质瘤术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附五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对累及辅助运动区且术后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辅助运动区且术后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唤醒麻醉手术,术中应用神经导航和直接皮质电刺激技术分别确定肿瘤的解剖学范围和运动功能区的位置,进而切除肿瘤。术后第1天开始动态记录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第7天开始至少接受3次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总治疗时间≤2周。所有患者在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期间未行放化疗。术后肌力评估采用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制定的肌力分级标准。结果:5例胶质瘤患者中,2例肿瘤完全切除,3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瘤2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1例。术后4例患者出现高肌张力性运动障碍,即辅助运动区综合征,1例患者出现低肌张力性运动障碍。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4例辅助运动区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时间为(14.0 ± 2.3)d(9~20 d),均在1个月内恢复到术前水平。1例低肌张力运动障碍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本研究初步提示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有助于脑胶质瘤术后辅助运动区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为此类患者的术后运动功能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增强现实技术手术导航在颌面外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增强现实的手术动态导航系统逐渐完善,在急需实时精确导航定位的颌面外科中应用较多。该文综述了增强现实技术手术动态导航系统的构成、颌面外科临床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以期对进一步研究和大面积开展增强现实技术手术动态导航有所助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中牙槽骨修整的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是当前牙列缺失治疗的热点,合适的骨形态是形成良好修复效果的前提,需要通过牙槽骨修整实现。牙槽骨修整可用以获得种植体植入平面的骨宽度、创造修复空间、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形成合适的软组织形态。牙槽骨修整的设计经历了从传统的石膏模型、锥形束CT到三维虚拟患者的演变。牙槽骨修整的外科技术也经历了由自由手到静态导板或动态导航的数字化手段的演变。本文就全牙弓种植固定修复中牙槽骨修整的概念、目的与意义、技术演变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静态导航技术在牙髓根尖周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根管治疗及根尖手术是处理牙髓根尖周病的常规方法。相比裸眼操作,口腔手术显微镜的普及和应用有效提高了治疗精准度及预后。然而,在面临严重根管钙化、根尖周病损定位困难或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等复杂情况时,即使经验丰富的术者在进行显微牙髓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风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静态导航技术为应对疑难复杂牙髓根尖周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新模式,即通过锥形束CT拍摄、口内扫描、结合导航软件设计手术虚拟入路,继而在三维打印导板或实时导航设备的辅助下进行精准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本文对导航牙髓治疗的分类、特点以及国内外临床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技术在颅颌面外科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推动了颅颌面外科的进步。数字化三维重建、3D模型打印、数字图像模拟手术和手术导板等革新了治疗手段、降低了手术难度、提升了治疗结果的精准性和可预测性,现已成为颅颌面外科常规诊疗手段。相信随着不断完善的动态导航、智能化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使用,颅颌面外科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在口腔种植外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在口腔种植领域主要应用于动态导航和种植机器人。机器视觉可辅助临床医师精准地植入种植体,提高种植修复的可预期性。口腔种植动态导航和机器人系统所应用的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其核心原理主要包括空间定位和空间配准,不同系统在技术原理上存在差异性,操作流程和使用要点也各具特色。因此,本文从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的空间定位和空间配准原理出发,探讨其在口腔种植动态导航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应用机器视觉辅助种植技术提供有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胸部CT使用的增多,使肺外周病变的检出率持续提高,进一步活检的需求亦随之提升。常用的CT引导下经胸壁穿刺活检虽然诊断率较高,但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样较高。客观上促进了诊断性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各种支气管镜导航技术使支气管镜安全准确地抵达病变成为可能,而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和拉曼光谱等实时成像技术,能对病变进行实时诊断,未来,“病变导航-实时诊断”的一体化动态支气管镜诊断方式,是介入呼吸病学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近年来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病变诊断的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精度分析及临床效果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动态导航技术辅助双侧双颧种植的植入精度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第二门诊部及口腔种植科就诊的动态导航下进行双侧双颧种植的2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龄(50.8±14.7)岁,共植入96枚颧种植体。将术前规划种植体数据和术后实际植入种植体的螺旋CT或锥形束CT数据经图像融合,测量并记录两者的入口偏差、出口偏差和角度偏差;种植体分别依据种植体植入方式(导航引导下植入12枚,徒手植入84枚)、种植体长度(<47.5 mm为短种植体组,28枚;≥47.5 mm为长种植体组,68枚)和植入位置(近中植体及远中植体各48枚)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间种植体植入精度差异。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评估种植体存留率。结果:96枚颧种植体入口偏差为(1.49±0.64) mm,出口偏差为[2.03(1.58,2.40)] mm,角度偏差为2.49°±1.12°。导航引导下植入组与徒手植入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5±0.60)和(1.50±0.64) mm]、出口偏差[分别为(1.96±0.44)和(2.04±0.79)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6°±1.13°和2.50°±1.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种植体长度<47.5 mm组与≥47.5 mm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42±0.60)和(1.52±0.65)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13±0.60)和(1.98±0.82)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61°±1.08°和2.43°±1.1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近中植体组与远中植体组的入口偏差[分别为(1.55±0.69)和(1.43±0.57) mm]、出口偏差[分别为(2.05±0.92)和(2.01±0.57) mm]、角度偏差[分别为2.48°±1.16°和2.49°±1.1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导航引导下双侧双颧种植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出现可逆的术后并发症。6个月随访期内2枚颧种植体出现松动,种植体存留率为97.9%(94/96)。 结论:动态导航系统辅助双侧双颧种植可获得良好的植入精度和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癌精准智能微创外科范式和技术系统的探索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精准和智能医学时代的到来,胃癌微创外科诊断与治疗观念正从以往单纯追求手术效果向以患者为中心,以更安全、更微创、更高效、更人文循证决策的综合治疗模式转变。笔者对近年来精准智能外科的发展动态和技术革新进行评述,结合团队的工作和成效,提出胃癌精准智能微创外科新范式的发展方向。相信在未来,人工智能、荧光显像、手术导航、光学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技术的进步会为胃癌微创外科带来新生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