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畸治疗对成人重度牙周病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在成人重度牙周病患者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至2017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口腔医学中心选择前牙散隙要求正畸治疗的重度牙周病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55~68岁,平均62岁。矫正前进行系统牙周治疗,然后用固定直丝弓技术正畸治疗。结果:经过20~28个月正畸治疗后,牙周病患者的牙齿松动明显好转、牙周袋变浅或消失、牙周组织和牙槽骨较之前明显改善、咬合关系良好、侧貌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对重度牙周病患者用牙周治疗加正畸治疗,矫治错 畸形又改善牙周健康情况,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拔牙治疗骨性Ⅱ类双牙弓前突成人患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5岁,汉族。主诉:"嘴突、牙不齐"。无正畸治疗史、拔牙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家族史和不良习惯,全身状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维结合三维超声早孕期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二维及三维超声对正常胎儿和腭裂胎儿腭的成像技术和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接受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的胎儿10 519例,将胎儿NT测量标准切面上的腭线作为筛查标记,常规进行观察。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二维超声冠状面的鼻后三角和轴平面的上颌牙槽突弓作为诊断切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以及面部三维多模式成像进行离线分析,确定或排除胎儿严重腭裂畸形。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在早孕期引产后或中孕期进行结构畸形筛查以及产后(或引产后)评估。结果:在10 519例胎儿中,10 204例(97.01%)成功获取标准NT平面并观察到腭线,其中腭线正常10 169例。35例腭线异常胎儿中13例通过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确诊为唇腭裂,并经引产证实:包括单侧唇腭裂7例,双侧唇腭裂3例,正中唇腭裂2例,不规则唇腭裂1例。无假阳性结果报告。22例经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后排除唇腭裂。全部胎儿均经中孕筛查和(或)生后追踪证实。漏诊单纯继发腭裂1例。结论:腭线是早孕期胎儿腭裂的良好筛查指标。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鼻后三角和上颌牙槽突弓轴平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可确定或排除有无严重腭裂畸形。本研究对胎儿严重类型唇腭裂畸形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产前遗传咨询以及出生缺陷防控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用于简单病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制作的3D打印模型精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应用数字化的诊疗设计和3D打印制作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从而解决简单牙列不齐等问题。评价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3D打印牙列模型的精确性,论证该数字化正畸流程可行性。方法:通过选取轻度间隙不调、扭转等不同类型的简单不齐病例20例,3shape Trios全称"口内扫描"获得牙列信息后应用3shape Ortho Analyzer软件进行排牙设计并导出各阶段步骤模型数据用于3D打印和压制无托槽矫治器;在85个上下颌牙列数字化设计模型和对应3D打印模型上选取对应左右中切牙、尖牙和磨牙的牙冠高度、牙冠宽度、尖牙和磨牙间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分别进行软件及手工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信度进行评估;采用配对 t检验分析两种模型在各测量指标上有无差异以检验模型精确性。 结果:软件测量数字化设计模型和手工测量3D打印实体模型结果的ICC均>0.95,测量者应用软件及手工测量的可重复性均较高。两种模型在除外牙冠高度的其他各测量指标上的一致性高,配对 t检验结果 P>0.05,整体偏差范围在(-0.01±0.12) mm至(0.11±0.31) mm之间。 结论:基于数字光处理技术以10 μm层厚精度3D打印的牙列模型精确性较高,可用于临床简单病例隐形矫治器制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过程中牙列的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方法:利用志愿者的锥形束CT数据及舌侧活动翼托槽实体数据,建立排齐后的下颌牙列及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施力内收下前牙,初步分析下牙列的初始位移特点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加力后,下颌中切牙倾斜移动伴有压低;侧切牙、尖牙少量舌侧移动;第二前磨牙远中倾斜略有舌倾;第一磨牙比较稳定;第二磨牙整体略有近中倾斜,牙冠则表现为舌倾和远中舌向扭转;在内收时,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中切牙,尤其是牙颈部和根尖部。结论: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时对前牙压低的同时后牙支抗有一定保护作用,对牙弓形态有良好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儿童期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的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控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牵引的初步疗效、围术期管理和并发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单纯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前徙术的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 7岁(1.5~15岁)。术前经多学科评估提出风险防范预案并进行术前干预治疗。专科检查获取SNA角(上牙槽座角)、气道容积、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眼球突度及咬合关系诊断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规划制订截骨和牵引手术方案。术后1周及3、6、12个月拍摄CT,进行PSG和眼球突度检查,评估疗效,并总结综合征类型、多学科联合诊疗干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与结局。结果:20例患者中,Crouzon综合征15例,Pfeiffer综合征5例;18例以睡眠呼吸暂停为第一主诉,2例以突眼症第一主诉。8例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性治疗,包括4例腺样体手术治疗,2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例上颌扩弓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以意外骨折最多,占70%(14/20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术后低钠血症5例,哭闹综合征2例,伤口感染2例,下眼睑倒睫4例,鼻畸形1例;3例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半年的SNA角、气道容积及平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 2)均显著大于术前( F=10.09, P=0.001; F=5.13, P<0.001; F=10.78, P=0.001),眼球突度( F=6.73, P=0.010)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F=18.47, P<0.001)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的SNA、气道容积、平均SpO 2、眼球突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联合诊疗围术期安全评估和早期干预是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术的有效诊疗模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局部为主,全身并发症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传动直丝弓技术非手术矫治骨性Ⅲ类患者的下切牙角度及牙槽骨形态学变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传动直丝弓技术矫治骨性Ⅲ类患者的下切牙角度及其牙槽骨形态学变化。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传动直丝弓矫治的骨性Ⅲ类错 患者12例,12例患者均有完整的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及CBCT大视野数据。分析受试患者治疗前后下中切牙牙轴和颏轴,通过CBCT测量下中切牙周围的牙槽骨厚度(分别在距釉牙骨质界4、6、8 mm处测量)、牙槽骨面积及垂直骨水平等,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后下中切牙牙轴与颏轴一致性较好;治疗前下中切牙唇舌侧牙槽骨均较薄,唇侧各水平厚度平均值为1.51 mm,舌侧平均为0.71 mm,唇侧垂直骨水平平均为1.94 mm,舌侧为1.60 mm;治疗后唇侧、舌侧各水平牙槽骨厚度和高度均有所降低,但均保持有一定量的牙槽骨;此外,CBCT显示治疗后牙根长度仅有少量降低。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传动直丝弓矫治骨性Ⅲ类患者,其治疗后的下中切牙始终在基骨内,周围牙槽骨形态保持较好,同时无明显不健康的牙根吸收,提示可能与正畸过程中轻力产生的牙齿移动及牙槽骨良性改建有直接关系,也提示广大正畸医师健康矫治及持续轻力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舌侧直丝弓矫治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舌侧矫治技术相比唇侧矫治技术具有更优的美学效果,但目前常用的舌侧蘑菇型弓丝矫治技术却存在临床操作复杂、牙齿的三维控制困难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改变粘结厚度、改变托槽形态、改变弓丝高度三种方式实现舌侧直丝弓应用。STb、Lingual jet、ALIAS、In-Ovation-L等舌侧直丝弓矫治系统陆续在临床上得到使用。舌侧直丝弓矫治器使用连续形态的弓丝,能够缩短临床操作时间并降低成本;连续的弓丝形态提高了牙齿的移动效率,避免牙齿往复移动;同时部分舌侧直丝弓托槽槽沟更接近牙齿阻抗中心,在关闭拔牙间隙时能减少前牙舌倾。舌侧直丝弓托槽的上述特点,使其在舌侧正畸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在正畸生物力学中的相关研究仍有空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字片段弓辅助矫治青少年上牙弓狭窄安氏Ⅱ 1类错 病例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字片段弓治疗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 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样本包括11.3~16.8岁上牙弓狭窄的安氏Ⅱ 1类错 病例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3.1±1.5岁。使用"一"字片段弓联合Damon Q自锁托槽进行上颌扩弓,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取藻酸盐印模,灌制石膏模型进行测量和数据分析。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 t检验。 结果:扩弓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加(4.20±1.45) mm,第一前磨牙间宽度增加(4.07±1.66) mm,第二前磨牙间宽度增加(3.38±1.64) mm,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2.02±1.90) mm,牙弓长度减少(2.46±1.01)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完成后,前牙均获得正常覆 覆盖,尖牙、磨牙达中性关系。 结论:应用"一"字片段弓矫治上牙弓狭窄的青少年安氏Ⅱ 1类错 ,扩弓同时排齐牙列、内收切牙、释放下颌生长潜力,矫治早期即可明显改善侧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