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在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甲氨蝶呤载药囊泡对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的细胞外囊泡(EVs)。构建甲氨蝶呤(MTX)载药囊泡(MTX-EVs)并通过扫描电镜及动态光散射仪(DLS)对构建的载药囊泡进行形态大小分析,通过蛋白质印迹法对其表面特异性蛋白进行鉴定。选取4~5周C57BL/6J雄性小鼠40只,通过盲抓法随机抽取其中8只不做处理,正常饲养作为对照组(由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其余小鼠利用脂多糖(LPS)(2 g/L,5 μl)牙周局部注射诱导小鼠牙周炎模型,间隔1天注射1次,诱导2周。将成功诱导牙周炎模型小鼠通过盲抓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为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牙周局部治疗2周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牙龈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质量浓度。通过显微CT(micro-CT)、HE染色评估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的牙槽骨吸收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牙龈组织中γ干扰素(IFN-γ)阳性细胞的占比。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EVs和MTX-EVs呈圆形或椭圆形,DLS粒径分析证明EVs粒径在200 nm左右,MTX-EVs粒径在300 nm左右。ELISA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分别为(28.86±2.76)、(51.50±2.04)、(35.26±2.40)、(45.49±2.04)、(35.77±3.49)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IL-1β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 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25.44±4.12)、(221.64±10.59)、(178.16±16.90)、(181.09±18.22)、(170.15±9.04)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IL-6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和LPS+MTX组(均 P<0.05)。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320.27±38.68)、(479.62±40.94)、(342.18±25.89)、(415.88±12.01)、(325.75±30.83)ng/L;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TNF-α质量浓度显著低于LPS+EVs组及LPS+MTX组(均 P<0.05)。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对照组、LPS组、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第一牙根处釉质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为(0.11±0.03)、(0.28±0.02)、(0.23±0.03)、(0.20±0.04)、(0.18±0.03)mm,与LPS组相比,LPS+MTX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骨吸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LPS+MTX-EVs组与LPS+MTX组及LPS+EVs组相比,骨吸收抑制效果最好,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LPS组、LPS+EVs组及LPS+MTX-EVs组IFN-γ阳性细胞占比分别为(11.77±1.02)%、(6.87±0.65)%及(4.15±0.92)%,LPS+EVs组及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均显著低于LPS组(均 P<0.05),LPS+MTX-EVs组中IFN-γ阳性细胞占比显著低于LPS+EVs组( P<0.05)。 结论:MTX-EVs可有效改善牙周炎模型小鼠牙周局部炎症环境,减少小鼠牙槽骨骨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破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JMJD3)在炎症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牙周炎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分析2022年发表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牙周组织单细胞测序的结果,并收集2021年6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牙周手术和拔牙术中获取的健康及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样本各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实验分组为:健康对照+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GSK-J4(JMJD3抑制剂)组。体外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来源的脂多糖(LPS)(Pg-LPS)模拟牙周炎症微环境,并使用靶向Jmjd3的小干扰RNA(siRNA)、GSK-J4分别处理巨噬细胞。siRNA转染实验分组为:阴性对照序列转染(NC)组、siRNA-Jmjd3组、NC+LPS组、siRNA-Jmjd3+LPS组。抑制剂实验分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GSK-J4组、DMSO+LPS组、GSK-J4+LPS组。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索JMJD3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对巨噬细胞极化及牙周炎症的影响。结果: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的JMJD3表达(1.97±0.91)显著高于健康牙龈组织(1.00±0.33)( t=2.45, P=0.048)。体外实验RT-qPCR结果显示,siRNA敲低JMJD3或使用GSK-J4抑制JMJD3均可促进炎症环境下巨噬细胞的M1极化,抑制M2极化:NC+LPS组精氨酸酶Ⅰ(Arg1)的表达(0.90±0.06)显著高于siRNA-Jmjd3+LPS组(0.61±0.11)( P<0.01);NC+LPS组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分别为8.50±0.16、5.56±0.20、3.44±0.16)均显著低于siRNA-Jmjd3+LPS组(分别为14.63±0.48、8.55±0.10、11.72±0.58)(均 P<0.01)。DMSO+LPS组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Il-10的表达(分别为0.82±0.01、0.35±0.16、1.47±0.11)均显著高于GSK-J4+LPS组(分别为0.55±0.03、0.22±0.21、0.51±0.11)(均 P<0.01);DMSO+LPS组Il-6、Il-1β、Tnf-α的表达(分别为2.03±0.13、3.63±0.14和4.06±0.03)均显著低于GSK-J4+LPS组(分别为2.69±0.16、15.04±1.15、4.36±0.10)(均 P<0.01)。体内实验结果发现,抑制JMJD3加剧了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骨丧失,增加了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1极化,降低了M2极化。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的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腭侧CEJ-ABC及M1/M2型巨噬细胞比值[分别为(0.26±0.03)、(0.24±0.01)mm和0.35±0.10]均显著低于丝线结扎+GSK-J4组[分别为(0.34±0.04)、(0.30±0.05)mm和2.50±0.58]( t=3.65, P=0.006; t=2.67, P=0.049; t=7.31, P=0.004)。 结论:单细胞测序及体内外实验验证JMJD3在牙周炎牙周组织中表达上调,JMJD3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牙周炎的牙槽骨破坏,从而在牙周炎症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在口腔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自行研发的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在口腔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同济大学2018级口腔医学专业41名本科生,其中男性19名,女性22名,年龄(22.4±0.8)岁,采用单纯随机分组法将41名学生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传统组(21名,男性8名,女性13名)采用理论讲授、观看操作视频、在仿真头模上进行阻生牙拔除的操作;试验组(20名,男性11名,女性9名)在仿真头模上进行拔牙操作之前,增加利用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进行阻力分析和模拟拔牙的训练环节。课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由教师对其在仿真头模上的操作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在能够想象阻生牙与毗邻结构关系( U=114.00, P=0.006)、拔牙过程中避免损伤邻牙( U=87.00, P<0.001)及下牙槽神经( U=111.50, P=0.006)、对今后的临床操作更有信心( U=120.00, P=0.013)等条目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在仿真头模上拔牙的评价结果显示,两组操作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U=138.50, P=0.056)。试验组中造成邻牙松动者占5%(1/20),造成过大骨缺损者占15%(3/20),均显著小于传统组[分别为38%(8/21)和48%(10/21)]( P=0.021; P=0.043)。两组磨除阻生牙深面骨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32)。 结论:三维可视化阻生牙拔牙模型应用于口腔本科生实验教学的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面部良性纤维-骨性病变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颅面部良性纤维-骨性病变(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 BFOL)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与其他颅面部相似骨性病变的异同。方法:收集四川省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3月的65例颅面部BFOL、8例外周性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及1例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的病例资料及存档切片。所有病例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5例疑难交界性病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DM2基因扩增。结果:65例BFOL中包括50例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12例OF,3例幼年性OF(均为幼年性沙砾体样OF亚型)。患者平均年龄FD为31.7岁,OF为39.2岁;幼年性OF为26.0岁;BFOL病例男女比为1.0∶1.8。外周性OF患者平均年龄47.0岁,男女比为1∶7;FD样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为48岁男性。发病部位FD为颌骨27例、颅面骨23例;经典型OF为颌骨9例、鼻腔3例;幼年性沙砾体样OF为鼻腔鼻窦2例、颌骨1例;外周性OF均发生于牙龈;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为下颌骨肿块。影像学特征FD为边界不清、轻度膨胀的骨内丝瓜瓤样或毛玻璃样密度影;OF为边界清楚的毛玻璃样肿块;幼年性OF及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均为骨内膨胀性生长且局灶浸润性边界的结节状肿块。组织学特征:BFOL镜下均为纤维及不规则骨性混合增生性病变,其中FD与宿主骨相互移行,骨小梁周围无骨母细胞围绕;OF骨小梁周围可见骨母细胞环绕,与宿主骨界清,FD及OF均可见牙骨质样形态。幼年性沙砾体样OF及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局部推挤式累及宿主骨,前者细胞密度高,后者见细胞不典型性。外周性OF为骨外病变。FISH检测结果显示低级别中央型骨肉瘤存在MDM2基因扩增。结论:BFOL为颅面部一组形态学相似的纤维-骨性增殖性病变,其各自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同,影像学改变及组织学特点也有细微差异。BFOL需要特别注意与低级别骨肉瘤的鉴别诊断,疑难病例可分子检测辅助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通量测序分析高血压伴或不伴牙周炎大鼠牙龈mRNA差异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高血压大鼠伴或不伴牙周炎状态下牙龈组织中的差异mRNA,旨在为高血压伴牙周炎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获得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给予含8%(w/w)NaCl的高盐饲料建立高血压大鼠模型,使用3-0的无菌丝线结扎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建立牙周炎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高血压组(H组)和高血压伴牙周炎组(PH组),测量血压、心率、牙槽骨吸收量和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取3组牙龈组织进行NGS,分析组间差异基因表达;H组和PH组间所有差异基因行基因功能(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筛选关键基因;免疫组织化学验证关键通路中的关键基因在各组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关键基因在各组全身循环中的表达.结果 实验终点(第11周)时,H组和PH组的血压均高于N组(P<0.001),但PH组的血压与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组心率无统计学差异.Micro-CT显示PH组下颌第一磨牙的釉牙骨质界(cemento-enamel junction,CEJ)到牙槽骨嵴顶(alveolar bone crest,ABC)距离较N组和H组增加,牙槽骨中破骨细胞数量多于N组和H组(均P<0.016 7).3组的共同差异基因为0个,H组和PH组牙龈组织共 235 个差异基因,相较于H组,在PH组有P-选择素(P-selectin,SELP)、角蛋白 16(keratin 16,KRT16)和S100钙结合蛋白A9(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 A9,S100A9)等137个上调基因,以及FK506结合蛋白 5(FK506 binding protein 5,FKBP5)、介体复合体亚基 22(mediator complex subunit 22,MED22)和含锌指和BTB域16(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16,ZBTB16)等98个下调基因.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GO分析结果提示,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es,BP)为白细胞迁移,主要的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为胶原三聚体复合物,主要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s,MF)为细胞外基质结构的构建;H组和PH组差异基因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富集于细胞因子之间受体相互作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信号通路中.通过PPI分析筛选出4个作用于高血压状态下牙周炎的关键基因,包括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Ⅰ型胶原α1(collagen type Ⅰ alpha 1,COL1α1)、趋化因子配体 1(chemokine ligand 1,CX-CL1).与N组和H组比较,IL-1β和TNF-α在PH组牙龈组织及全身血清中的表达均上调(P<0.016 7).结论 高血压伴牙周炎或不伴牙周炎时的差异mRNA为IL-1β和MMP-9以及差异信号通路为IL-17和TNF-α信号通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高血压伴牙周炎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HIF-1α通过调控H型血管生成参与牙周炎的发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在牙周炎微环境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H型血管是否参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过程.方法 将1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牙周炎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牙周炎组采用5-0丝线结扎C57BL/6小鼠双侧上颌第二磨牙,建立小鼠实验性牙周炎模型;对照组不予处理.结扎14 d后micro-CT检测小鼠上颌第二磨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免疫组化实验分析牙周炎牙槽骨缺损处组织蛋白酶K(CTSK)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法分析牙周组织中H型血管(CD31+Emcn+)及HIF-1α的表达.结果 采用丝线结扎法成功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micro-CT扫描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小鼠釉牙骨质界(CEJ)距牙槽嵴顶(ABC)的距离(CEJ-ABC)显著增加(P<0.001);HE染色结果显示,牙周炎组出现较重炎症病理性反应.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组牙槽骨中CTSK的表达水平相较对照组更高(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牙周炎组牙周组织中HIF-1α表达水平提高(P<0.000 1),H型血管生成增加,即CD31+Emcn+的表达更高(P<0.001).结论 通过丝线结扎成功建立小鼠牙周炎模型,小鼠牙周炎牙周组织中HIF-1α和H型血管特异性升高,提示在牙周炎早期的缺氧微环境中,HIF-1α和H型血管参与牙周炎牙槽骨的骨吸收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血根碱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控牙周膜干细胞成骨分化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探究血根碱(SAN)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的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hPDLSCs分为6组:Contro l组、TNF-α组、0.1SAN组、1SAN组、10SAN组和100SAN组,所有hPDLSCs均用成骨诱导培养液培养.除Control组外,其他组细胞培养液中均添加10 ng/mL的TNF-α.0.1 SAN组、1SAN组、10SAN组和100SAN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0、0.1、1、10和100μmol/L的血根碱.各组hPDLSCs均在37℃、5%CO2条件下培养21 d.通过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通过茜素红染色观察钙化结节形成,并统计OD562nm(代表钙化结节形成量).通过qRT-PCR检测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osterix(OSX)、牙骨质附着蛋白(CAP)、Smad4转录水平.通过 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κB(NF-κB)p65磷酸化水平.结果:与Contro l组比较,TNF-α组细胞的相对ALP活性降低和钙化结节形成量以及RUNX2、OCN、OSX、CAP 和 Smad4 的 mRNA 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p-NF-κBp65/NF-κBp65 升高(P<0.05).与 TNF-α 组比较,1SAN组、10SAN组和100SAN组的相对ALP活性和钙化结节形成量以及RUNX2、OCN、OSX、CAP和Smad4的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p-NF-κB p65/NF-κB p65降低(P<0.05).结论:血根碱可促进TNF-α处理的hPDLSCs的成骨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血根碱可能是促进炎性微环境中hPDLSCs成骨分化的候选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持续激活β-catenin对拔牙窝初期愈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究持续激活β-连环蛋白(β-catenin)对拔牙后牙槽骨初期骨改建的影响.方法:构建Catnblox(ex3)/+小鼠(对照组)和 9.6 kb Dmp1-Cre+/-;Catnblox(ex3)/+小鼠(实验组).分别拔除两组小鼠右上颌第一磨牙,1 周后收样,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Masson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两组小鼠拔牙窝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两组小鼠拔牙窝内成骨细胞特异性基质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成功构建 9.6kb Dmp1-Cre+/-;Catnblox(ex3)/+小鼠;与对照组相比,其拔牙窝内HE染色显示无新生骨质,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矿化减少(P<0.001),TRAP染色显示破骨细胞数量减少(P<0.00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成骨细胞的骨钙蛋白(OCN)、Ⅰ型胶原蛋白(COL1)和牙本质基质蛋白(DMP1)的特异性表达减少(P<0.01).结论:9.6kb DMP1+细胞中持续激活β-catenin,延缓拔牙窝的初期愈合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正畸牙复发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探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正畸牙复发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及 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将 48 只正畸牙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促红细胞生成素低(250 IU/kg)、高(500 IU/kg)剂量组、促红细胞生成素(500 IU/kg)+KYA1797K(Wnt/β-catenin 抑制剂,25 mg/kg)组,每组 12只;分组后拆除各组大鼠加力装置,另取 12 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各组大鼠给予相应干预 30d.计算取下加力装置第 10、20、30 天大鼠正畸牙复发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牙周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 表达;荧光定量 PCR 法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牙周组织 Wnt、β-catenin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纤维排列紧密,细胞整齐分布;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牙周组织中纤维分散,细胞间排列间隙大,牙槽骨表面有少量成骨细胞排列,没有明显的细胞牙骨质,各时间段正畸牙复发率、牙周组织BMP2、BMP4 表达、Wnt、β-catenin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低、高剂量组大鼠牙周组织中纤维分布逐渐密集,成骨细胞和细胞牙骨质逐渐增多,各时间段正畸牙复发率依次降低,牙周组织 BMP2、BMP4 表达、Wnt、β-catenin mRNA 和蛋白水平依次升高(均 P<0.05);KYA1797K能部分逆转高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正畸牙复发的改善作用(均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可能通过激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加速骨质生成,促进牙周组织改建,减缓大鼠正畸牙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根尖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根尖周病是一种由微生物感染牙髓后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口腔炎症性疾病,以根尖周骨质破坏及吸收为其主要特征.根尖周病变区域的致病菌及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引起或加重全身的炎症反应,进而诱发或加重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同时,一些因全身疾病导致体内的炎症状态,也可能通过影响免疫调节,与根尖周病互有影响.然而,全身系统性疾病与根尖周病的确切联系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拟将两者间的潜在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疾病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