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璃体腔药物注射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是常见的中老年急性视神经病变,以视盘水肿伴视野缺损为主要特征。目前NAION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治疗重点在于控制全身疾病及其他危险因素、减轻视盘水肿、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近年来,玻璃体腔药物注射作为新的治疗手段应用于NAION治疗,其能使药物快速到达眼内靶组织,并维持较高浓度,增加疗效的同时不引起严重的全身并发症。本文主要对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曲安奈德、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治疗NAIO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2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2(EphA2)是受体酪氨酸激酶最大家族中最广泛表征的成员,被认为是调节恶性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EphA2在胶质瘤中高表达,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就EphA2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在胶质瘤细胞迁移、维持胶质瘤干细胞、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靶向治疗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液净化联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尿毒症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联合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对尿毒症患者骨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尿毒症患者病理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液净化联合重组EP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肾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骨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钙、血磷指标分别为(120.83±13.26)μg/mL、(10.03±1.84)IU/L、(1.89±0.33)mmol/L、(1.32±0.46)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分别为(10.58±2.56)mmol/L、(255.39±84.25)μmol/L,均低于对照组的(16.48±4.26)mmol/L、(364.15±67.2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前肾功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血液净化联合重组EPO治疗尿毒症,对患者骨代谢指标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降低肾损伤,疗效可靠,可予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安徽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宁腿综合征患病率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安徽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 syndrome,RLS)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该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纳入2020年1—3月在安徽省皖南、皖中以及皖北地区27家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规律MHD患者。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原发病、并发症、透析相关资料以及用药情况等。根据是否存在RLS将患者分为RLS组和无RLS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LS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该研究纳入3 025例MHD患者,年龄(54.8±12.8)岁,男性1 819例(60.1%),女性1 206例(39.9%),透析龄(5.5±3.8)年。MHD患者RLS患病率为8.8%(265/3 025),其中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MHD患者RLS患病率分别为13.7%(77/561)、7.7%(88/1 145)及7.6%(100/1 319),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MHD患者RLS患病率分别为9.5%(55/577)和8.6%(210/2 448)。RLS组患者高血压比例、透析龄、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3及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铁剂使用、活性维生素D使用、拟钙剂使用、透析血流量<250 ml/min、低通量透析器使用比例均高于无RLS组,而血红蛋白水平及非含钙磷结合剂、高通量透析器使用比例均低于无RLS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延长( OR=1.188,95% CI 1.031~1.369, P=0.017)及碱性磷酸酶升高( OR=1.007,95% CI 1.001~1.013, P=0.047)与MHD患者RLS患病风险升高相关。 结论:安徽省MHD患者RLS患病率为8.8%,其中皖南、皖中及皖北地区MHD患者RLS患病率分别为13.7%、7.7%及7.6%,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MHD患者RLS患病率分别为9.5%和8.6%。透析龄延长和碱性磷酸酶升高与MHD患者RLS患病风险升高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CV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颅内ICVT患者5例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以及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5例颅内ICVT患者,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0~59岁。主要症状为头痛和症状性癫痫。颅脑磁共振成像检查显示,病变局限在颞叶或额叶,个别病例出现强化及周围脑水肿。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浆蛋白C活性降低、血脂增高、D-二聚体增高、促红细胞生成素增高等。病理镜下主要表现为ICVT和出血性脑梗死。梗死灶及周围神经元出现变性和核固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血栓周围脑梗死灶边缘胶质细胞增生,梗死灶内轴索缺失。特殊染色清晰地勾勒出伴有血栓形成的皮质浅静脉结构。结论:颅内ICVT伴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具有挑战性,需要联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Mur血型不合溶血病并迟发性贫血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重度Mur血型不合溶血病合并迟发性贫血患儿的临床经过,探讨其病例特点及对于迟发性贫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患儿的临床经过及后期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儿的母亲既往因Mur血型不合导致胎儿水肿,虽然进行了4次宫内输血,但未能成功挽救胎儿。本次妊娠在26 +1周行脐带穿刺提示胎儿血红蛋白为73 g/L,随后胎儿在孕期进行了5次宫内输血。在妊娠34 +2周时因胎儿窘迫经紧急剖宫产娩出,出生时无窒息缺氧。生后查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为114 g/L和0.344,总胆红素为54.5 μmol/L,住院期间进行了2次输注Mur阴性红细胞悬液纠正贫血和3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抑制溶血,生后1周开始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00 IU/kg,1周3次),出生20 d后病情好转出院,改为每周1次EPO 200 IU/kg治疗。但是在出院10 d后,患儿血红蛋白67 g/L,再次返院行1次输血治疗,出院后继续予EPO(200 IU/kg,1周3次)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诊,2个月后EPO减量为200 IU/kg,1周2次,治疗持续1个月,血红蛋白维持稳定后停药,生后4个月生长发育适龄。 结论:宫内输血能明显改善Mur血型不合重度溶血病预后,但应警惕Mur重度溶血病并发新生儿迟发性贫血,及时输注红细胞并予EPO治疗纠正贫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罗沙司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非透析3 ~ 5期慢性肾脏病伴肾性贫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研究罗沙司他、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非透析3 ~ 5期慢性肾脏病(CKD)伴肾性贫血(RA)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收治的108例非透析3 ~ 5期CKD伴RA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4例。A组采用罗沙司他联合多糖铁复合物(PIC)治疗,B组采用rhEPO联合PIC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转铁蛋白(TRF)、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87.04%(47/54)比70.37%(3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A组RBC、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3.47 ± 0.59)× 10 12/L比(2.60 ± 0.51)× 10 12/L、(110.45 ± 12.97)g/L比(93.64 ± 10.58)g/L、(0.358 ± 0.054)比(0.303 ± 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TSAT、SF、TRF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35.17 ± 3.65)%比(29.82 ± 3.10)%、(286.74 ± 17.23)μg/L比(243.16 ± 15.49)μg/L、(2.76 ± 0.45)g/L比(2.40 ± 0.3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BUN、Scr、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B组[(3.98 ± 0.41)mmol/L比(4.36 ± 0.54)mmol/L、(62.57 ± 7.89)μmol/L比(80.34 ± 9.65)μmol/L、(1.50 ± 0.42)μg/L比(1.99 ± 0.5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1.11%(6/54)比25.93%(1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罗沙司他治疗非透析3 ~ 5期CKD伴RA的疗效优于rhEPO,可有效缓解患者贫血状态,改善铁代谢状况,安全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炎症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 -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 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MPL)和钙网蛋白( 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小RNA-211-5p靶向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及配体B2信号通路对脊髓神经损伤和功能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微小RNA(miR)-211-5p、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受体B2(EphB2)及促红细胞生成素肝细胞激酶配体B2(ephrin B2)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组织以及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探讨其对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和效果。方法: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采用斯普拉格-道利(SD)大鼠和未受伤的PC12细胞进行前瞻性研究。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每组各30只,在术后不同时间点(1、3、7、14、21和28 d)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将SCI大鼠分为重组慢病毒载体LV-miR-211-5p组(A组)、空慢病毒载体LV-eGFP(B组)、0.9%氯化钠组(C组),每组15只,分别重组慢病毒载体、空慢病毒载体和0.9%氯化钠注射于脊髓损伤处头、尾侧,于术后1、7和14 d收集BBB评分,检测脊髓组织中的miR-211-5p和Eph/ephrin B2 mRNA的相对表达含量,另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GAP-43和突触素的表达。另外用150 μmol/L过氧化氢(H 2O 2)建立PC12损伤细胞系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细胞系的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和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11-5p是否靶向调控EphB2。 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不同时间点,SCI组的miR-211-5p在损伤后1、3、7、14、21和28 d水平低于假手术组(0.70 ± 0.03比1.00 ± 0.10、0.60 ± 0.04比1.00 ± 0.05、0.45 ± 0.10比1.00 ± 0.12、0.30 ± 0.06比1.00 ± 0.15、0.20 ± 0.05比1.00 ± 0.13、0.10 ± 0.02比1.00 ± 0.07),EphB2和ephrinB2水平高于假手术组(1.10 ± 0.05比1.00 ± 0.01、1.80 ± 0.01比1.00 ± 0.08、2.30 ± 0.01比1.00 ± 0.10、2.60 ± 0.01比1.00 ± 0.05、2.80 ± 0.01比1.00 ± 0.06、3.00 ± 0.01比1.00 ± 0.07,1.20 ± 0.05比1.00 ± 0.02、1.60 ± 0.01比1.00 ± 0.03、2.10 ± 0.10比1.00 ± 0.01、2.40 ± 0.11比1.00 ± 0.09、2.70 ± 0.13比1.00 ± 0.05、2.90 ± 0.12比1.00 ± 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4 d,A组BBB评分高于B组和C组[(14.0 ± 1.1)分比(8.0 ± 1.1)和(8.2 ± 1.2)分],miR-211-5p水平高于B组和C组(1.90 ± 0.10比0.40 ± 0.01和0.50 ± 0.02),Eph/ephrin B2水平低于B组和C组(0.70 ± 0.10比1.80 ± 0.04和1.90 ± 0.06,0.60 ± 0.03比2.00 ± 0.04和2.10 ±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术后14 d A组GAP-43和突触素含量均高于B组和C组( P<0.05)。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11-5p能够抑制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敲低miR-211-5p能够提高H 2O 2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leaved-caspase3的表达( 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phB2是miR-211-5p的靶基因,过表达EphB2可拮抗miR-211-5p对H 2O 2诱导的PC12后细胞凋亡抑制作用。 结论:miR-211-5p可通过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的表达而促进SCI的神经功能修复,提示把Eph/ephrin B2作为靶点,采用miR-211-5p抑制Eph/ephrin B2信号通路可能对SCI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rythroferrone在铁代谢与能量代谢中的功能联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Erythroferrone(ERFE)是人体内铁稳态的重要调节因子,其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的影响,并通过铁调素调节全身铁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其在贫血、无效造血、铁代谢紊乱相关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除铁调节功能外,ERFE亦对全身能量和物质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其参与糖脂代谢、心血管疾病及骨代谢的调节,在糖尿病及其多种并发症中呈现出ERFE复杂功能间潜在的联系。对ERFE功能联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机制,ERFE亦有望作为一个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本文对ERFE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多种疾病状态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