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温对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分解的调控具有时间依赖性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气候变暖通过改变植物凋落物产量、质量以及分解者组成和活动来影响分解过程,从而调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暖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开顶式增温箱和分解袋法,分析毛乌素沙地黑沙蒿和赖草混合凋落物在450 d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和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凋落叶对增温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增温促进了赖草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和N、P释放,抑制了黑沙蒿凋落叶的质量损失、P释放,但促进了 N释放.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会抑制分解,增温加强了混合分解的拮抗效应,使混合凋落叶总质量损失减少9%,N和P释放量分别减少4.9%和12.6%.增温处理下混合凋落物质量损失和P释放的拮抗效应随时间逐渐加强,分解150 d时N释放从协同变为拮抗效应.黑沙蒿和赖草凋落叶混合分解产生的非加性效应受温度和时间共同调控,未来的混合凋落物分解研究应该考虑温度和时间的交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7小时前
-
细胞焦亡与肾脏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细胞焦亡是一种区别于细胞凋亡的病理性自杀方式,主要由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或半胱氨酸蛋白酶4/5/11(Caspase-4/5/11)依赖性介导,伴随产生大量炎性因子,致使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焦亡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经典焦亡途径和非经典焦亡途径,炎性小体生成和打孔蛋白Gasdermin D(GSDMD)活性激活是细胞焦亡途径的关键物质。研究证实细胞焦亡参与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深入研究细胞焦亡作用机制及与肾脏疾病的关系,将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肾脏病状态下肠道菌群失调对免疫及代谢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道菌群为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调节机体免疫和代谢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人体健康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肠道菌群构建的肠道微生态在维护复杂的免疫网络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在调节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与代谢中的作用也不可或缺,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的关键因素。慢性肾脏病(CKD)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可改变机体的免疫与代谢状态,这些变化与CKD的预后紧密相关。本文主要综述CKD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代谢调节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改善CKD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男性长期吸烟者默认网络有效连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男性长期吸烟者默认网络有效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76名[长期吸烟组,男性,年龄20~55(32.1±6.3)岁],对照者55名[对照组,男性,年龄22~55(32.3±7.4)岁]。长期吸烟者定义为每天吸烟不少于10支,烟龄2年以上且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关于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人群。选取默认网络中4个主要节点为感兴趣区,分别为左侧顶下小叶(LIPL),右侧顶下小叶(RIPL),后扣带回皮质(PCC),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基于动态因果模型分析吸烟组及对照组默认网络有效连接(EC)的改变。并分析有差异的EC与尼古丁依赖量表评分(FTND)、吸烟指数及烟龄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LIPL至PCC、PCC至mPFC的EC减弱(EC分别为-0.091、-0.174,均贝叶斯后验概率>0.95),RIPL至PCC的EC增强(EC为0.136,贝叶斯后验概率>0.95)。此外,从LIPL到PCC的EC与吸烟指数呈负相关( r=-0.282, 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EC与FTND评分及烟龄在组间比较时未发现存在相关性( r=-0.103、-0.089,均 P>0.05)。 结论:长期吸烟者在IPL-PCC-mPFC神经回路中表现出异常的信息传递,并与吸烟指数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腹侧被盖区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异常改变,及其与吸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招募的131名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其中长期吸烟者(吸烟组)76名,不吸烟者(对照组)55名。选取VTA/SN为种子点,计算VTA/SN与全脑的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基于SPM 12软件,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吸烟组和对照组RSFC的差异。使用SPSS 22.0软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吸烟组RSFC的变化与尼古丁依赖量表(Fagerstr?m test for nicotine dependence,FTND)得分、吸烟指数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吸烟组VTA与默认网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相关脑区(后扣带回皮层、右侧楔前叶、双侧颞上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下小叶)、边缘系统(右侧边缘叶、右侧角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MNI:x,y,z=24,-55,-14)、左侧岛叶(MNI:x,y,z=-35,-11,9)的RSF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 P<0.005,团块水平 P<0.05)。以SN为种子点,吸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TA-左侧颞上回RSFC与吸烟指数、FTND呈正相关( r=0.243, P=0.034; r=0.282, P=0.014)。VTA-左侧岛叶RSFC与FTND呈正相关( r=0.316, P=0.006)。 结论:成年男性吸烟者中脑边缘系统内及VTA-DMN回路RSFC存在异常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吸烟者奖赏缺乏和情绪调节功能障碍,可为进一步理解烟草成瘾机制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脂肪组织: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和可塑性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脂肪组织不再被认为是一个被动的能量存储仓库,而是能主动分泌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复杂内分泌和免疫器官。研究发现,脂肪组织除了经典的白色脂肪(WAT)和棕色脂肪(BAT)外,还有散在分布于WAT中的可诱导的米色脂肪和存在于妊娠和哺乳期乳腺中的粉色脂肪。脂肪组织中除了成熟脂肪细胞、前脂肪细胞和干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包括天然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以及脂肪组织相关淋巴细胞集簇(FALC)和淋巴结。脂肪组织不仅能分泌600多种脂肪细胞因子,还能分泌包括脂质、代谢产物、非编码RNA和细胞外小泡(EV)在内的多种物质,在脂肪组织局部或者远距离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另外,脂肪组织还具有部位特异性、高度可塑性和异质性。脂肪组织依赖自身的表型重塑、结构重塑和代谢重塑,在维持机体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现在认为脂肪组织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可塑性、能动态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脂肪组织的这些新认识,为未来减肥和改善糖脂代谢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52例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分型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气管支气管结核(tracheobronchial tuberculosis,TBTB)的临床特点、支气管镜下分型及治疗效果,为儿童TBTB的早期诊断、准确分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入院并进行了支气管镜检查的TBTB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下特点、介入治疗效果。对研究结果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与分析。结果:252例TBTB患儿的中位年龄为1.7(0.8,5.2)岁。在TBTB的分型中,淋巴结瘘型TBTB患儿占96.4%(243/252)、溃疡坏死型1.2%(3/252)、肉芽增殖型0.4%(1/252)、瘢痕狭窄型0.8%(2/252),此外,1.2%(3/252)的TBTB患儿支气管镜下表现与淋巴结瘘型相同,但影像学上无法明确管腔内干酪样物质是淋巴结破溃所致,不除外干酪性肺炎相关的肺-支气管瘘可能,故提出“支气管瘘型”。结论:淋巴结瘘型是儿童最常见的TBTB类型,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但此分型若要明确瘘口来自纵隔或肺门淋巴结,需要依赖影像学证据,临床中可能存在分型不明确的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能量应激介导的铁死亡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铁死亡是一种铁离子依赖的非凋亡的新的细胞死亡形式,主要表现为外源性或内源性氧化还原失衡导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肿瘤细胞的存活依赖于能量物质的供给,营养物质剥夺会诱发能量应激介导的代谢紊乱,进而触发铁死亡。本文从营养物质剥夺、营养转运体抑制和内源性铁死亡防御系统3个方面在肿瘤铁死亡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靶向能量代谢途径诱导肿瘤铁死亡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微创注入技术在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个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蛋白C是一种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维生素K依赖性丝氨酸蛋白酶原 [1],是机体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之一。蛋白C活化后能通过水解活化凝血因子Ⅴ(FⅤa)和活化凝血因子Ⅷ(FⅧa)来抑制凝血酶的产生。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是由编码蛋白C的基因(PROC)突变引起的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严重蛋白C缺陷症极其罕见,发病率约为1/400万 [2],临床可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发生的新生儿暴发性紫癜;单杂合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0.14%~0.50% [3],此类患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可增加5~7倍。截至2021年4月,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HGMD)共列出391种PROC基因突变,其中错义/无义突变290种,小部分缺失突变30种。我们近期收治2例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患者,并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和基因突变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