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近些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患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是相关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对伴发NSSI的青少年患者展开研究,旨在探讨患者与正常青少年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区别.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就诊的伴发NSSI行为的106名青少年患者,与此同时选取一定数量年龄与之匹配的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研究.在经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MINI)量表访谈评估确认入组之后,再对入组人群采用一般临床资料、应付方式量表、父母养育方式等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NSSI患者和健康青少年之间一般资料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亲子矛盾、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相关分析显示应付方式与养育方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与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分因子相关,其中采取解决问题、求助的应付方式非自伤行为发生更低,而父亲过度干涉及母亲过度干涉与保护的教养方式下的青少年患者NSSI行为发生相对更高.结论 伴发NSSI的青少年患者的自伤行为与采取的应付方式及父母养育方式有关,消极的父母养育方式可能会导致NSSI行为的发生,这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探究早期对父母养育方式干预的意义,以期减少青少年NSSI行为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医学生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健康: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医学生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心理弹性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对388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发生率为30.8%,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有无留守经历和心理治疗(咨询)求助史的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心理弹性和SCL-90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96,P<0.05);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弹性得分呈负相关(r=-0.31,P<0.05),与SCL-90得分呈正相关(r=0.38,P<0.05),心理弹性在童年期创伤与心理健康之间有中介作用(β=0.10,P<0.05).结论 童年期创伤经历越多的医学生,心理弹性越弱,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医学生童年期创伤对心理健康有直接预测作用,且受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调节,须重点关注农村地区、非独生子女、有留守和心理治疗(咨询)求助经历的医学生,提升其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其心理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青少年抑郁患者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患者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1)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7月~2023年6月84例青少年抑郁患者,调查NSSI发生情况,调查并比较NSSI组、非NSSI组性别、年龄、受虐经历等,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NSSI影响因素.结果 84例青少年抑郁患者中35例有NSSI经历,其中割伤25例,撞击伤6例,其他4例;NSSI组、非NSSI组年龄、性别、抑郁程度、虐待经历、社会支持、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学史、单亲家庭、主要照顾者、独生子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严重抑郁、虐待经历、社会支持低、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是NSSI的影响因素.结论 青少年抑郁患者NSSI经历比例较高,严重抑郁、虐待经历等可能增加NSSI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秒前
目的 探索青少年首发抑郁症发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使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2年1~8月在我院住院的136例12~18岁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根据既往存在NSSI与否分为无NSSI组和NSSI组,探索两组在人口学资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问卷、心理弹性量表、儿童期虐待的差异性.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N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比较发现年龄(x2=7.043,P<0.05)、独生子女与否(x2=5.488,P<0.05)、抑郁严重程度(x2=34.594,P<0.001)、心理弹性水平(x2=37.709,P<0.001)、经历儿童期虐待与否(x2=12.68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条件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15岁(OR=3.715,P<0.05)、独生子女(OR=0.156,P<0.05)、重度抑郁(OR=4.076,P<0.05)、经历儿童期虐待(OR=2.539,P<0.05)、心理弹性水平低(OR=2.635,P<0.05)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NSSI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年龄<15岁、独生子女、重度抑郁、经历儿童期虐待、心理弹性水平低者发生NSSI的危险性大,提示应当重点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相关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秒前
-
工作激情在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资本和职业幸福感间的中介效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工作激情在心理资本和职业幸福感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为提高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进而为稳定急诊护理团队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于2023年8-9月选取上海市2家三级医院和2家二级医院的210名急诊科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医务工作者职业幸福感量表》《护士心理资本量表》和《工作激情量表》进行调查,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再采用Process V3.3插件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为96.7%.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得分为(81.33±13.93)分,心理资本得分为(85.82±15.73)分,工作激情得分为(64.60±13.05)分.大学本科学历、自愿选择护理工作、身为独生子女、非规培护士的职业幸福感得分较高(均P<0.05).职业幸福感得分有随着护理工龄的增长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职业幸福感与工作激情、心理资本均呈正相关(r=0.751、0.685,均P<0.01),心理资本与工作激情呈正相关(r=0.601,P<0.01).心理资本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幸福感有直接影响,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1.85%;同时工作激情在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8.15%.结论 护理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强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资本、调节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激情,提高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幸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影响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从建库到2019年3月19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PubMed、Webscien等数据库中关于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和Stata12.0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量11 266例。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合并效应量及95% CI分别为性别0.31(0.20~0.42)、年龄0.22(0.08~0.36)、发病年龄0.07(0.01~0.12)、是否为独生子女0.62(0.33~0.91)、家庭年收入-0.45 (-0.66~-0.24)、血糖控制情况0.66(0.50~0.82)、每天注射胰岛素次数-0.22(-0.39~-0.04)、HbA1c0.39(0.33~0.46)。 结论: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年收入、血糖控制情况、每天注射胰岛素次数、HbA1c是影响儿童及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医院、家庭、社区、学校采取多样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关联。方法:于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湖北、安徽、江苏11个城市的109所幼儿园为研究现场,将3~6岁的儿童纳入研究,共27 987名,回收有效问卷(问卷均由家长或主要监护人填写完成)27 200份。采用"长处和困难问卷"和"父母行为量表"收集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评定,并分析不同特征的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异常率的差异;以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为因变量,以父母支持/参与和强制/敌意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的关联。结果:27 200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35±0.96)岁,男性13 975名(51.4%),城市儿童24 634名(90.6%),独生子女17 916名(65.9%)。父母双方支持/参与均高占14.9%,均低11.9%;父母双方强制/敌意均高占15.2%,均低11.3%。学龄前儿童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亲社会行为异常率分别为9.5%、9.5%、18.2%、24.5%、11.2%和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性别、独生子女、居住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年龄和文化程度、父亲文化程度等因素后,与父亲/母亲高支持/参与、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亲/母亲低支持/参与和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 P值均<0.05);与父母双方均高支持/参与、均低强制/敌意的学龄前儿童相比,父母双方均低支持/参与和均高强制/敌意者情绪症状、品行行为、多动行为、同伴交往、困难总分和亲社会行为出现异常的风险较高( P值均<0.05)。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一致性与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生育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生育政策调整对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生育情况的影响。方法: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系统,其监测对象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宁波市奉化市居住≥1年的产妇。将资料分为"独生子女"(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单独二孩"(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和"全面二孩"(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3个时期,比较不同生育政策时期产妇年龄分布的差异,分析不同生育政策时期经产妇占比的变化趋势,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育政策与不良围产结局的关联。结果:"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产妇数分别为12 557、14 097和15 509名,后一时期分别较前一时期增长12.3%和10.0%;各时期产妇年龄 M( P25, P75)分别为27(25,30)、28(26,31)和28(26,32)岁;各时期经产妇占比分别为19.5%、35.7%和45.8%,呈上升趋势( P< 0.001)。"独生子女""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分娩量分别为12 721、14 307和15 772名。"独生子女"时期不良围产结局发生率最低(8.7%),"全面二孩"时期最高(11.1%)。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因素后,与"独生子女"时期相比,"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时期早产[ OR (95% CI)分别为1.20(1.08~1.33)和1.08(1.02~1.13)]和出生缺陷[ OR(95% CI)分别为1.33(1.13~1.55)和1.29(1.20~1.39)]风险增加;巨大儿风险降低[ OR(95% CI)分别为0.87(0.80~0.96)和0.91(0.87~ 0.95)],围产儿死亡风险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OR(95% CI)分别为0.78(0.53~1.15)和0.84(0.69~1.02)]。 结论:随生育政策调整,浙江省出生缺陷人群监测地区高龄、经产妇比例增加,不良围产结局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女性不孕症患者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女性不孕症患者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5月于浙江省某所三级甲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女性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不孕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1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4份。结果:104例女性不孕症患者病耻感量表得分为(67.14±14.33)分,处于中等水平;创伤后成长量表得分为(63.92±11.76)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的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女性不孕症患者羞辱感量表总分与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 P<0.01)。分层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不孕年限、病耻感总分及情绪和行为得分是女性不孕症患者创伤后成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 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病耻感与创伤后成长水平呈负相关,提示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积极引导降低该人群的病耻感水平,从而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患病率及其在家庭社会经济特征中的分布,为其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年6—10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中国7个地理区域的8个城市的20所幼儿园及10所小学3~10岁的儿童共1 887名,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基本情况调查表,采用儿童运动能力成套评估量表第2版对儿童的运动能力进行评估。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是否为独生子女及家庭结构分组,采用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不同组间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结果:共纳入1 887名儿童,学龄前儿童(3~6岁)1 110名(58.8%),学龄儿童(7~10岁)777名(41.2%);男982名(52.0%),女905名(48.0%)。确诊DCD者占5.5%(104例),疑似DCD患儿占10.4%(197例),运动发育正常儿童占84.1%(1 586名)。不同地区儿童的DCD确诊率、疑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342、4.877, P=0.137、0.560),总运动协调能力得分( F=2.759, P<0.05)和各维度能力(手部灵活性、定位与抓取、平衡性, F=9.276、5.277、3.706,均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前期儿童DCD确诊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χ2=11.891, P<0.01)。女童的运动协调能力总分、手部灵活性和平衡性均显著优于男童(均 P<0.01),男童的定位与抓取能力显著优于女童( P<0.01)。男童的DCD确诊率高于女童[7.1%(70/982)比3.8%(34/905),χ2=28.508, P<0.01]。超重(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总运动协调能力、手灵巧度、平衡能力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体质指数≤18 kg/m2)儿童(均 P<0.01),DCD疑似率显著低于体重正常儿童(χ2=4.369, P<0.05)。不同家庭结构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和DCD确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非独生子女的总运动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均优于独生子女(均 P<0.05)。 结论:中国儿童运动协调能力发展较好,存在地域、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家庭结构间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