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环孢子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环孢子虫病是一种肠道寄生虫病,人体通过食入被环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和食物而感染,摄入的卵囊通过侵犯小肠上皮细胞进入人体,尤以空肠为主,进而出现慢性肠炎的临床表现。本例患者以腹水为主要表现,血、腹水和骨髓检查结果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增高明显,曾拟诊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并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腹胀症状一度出现好转,但在停药3个月后再次出现腹水,最终通过小肠黏膜病理和粪便直接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找到环孢子虫卵囊确诊,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得以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胸腔积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患者主要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肺吸虫囊蚴的蟹或蝲蛄等后被感染。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不典型,临床上常被误诊为结核病、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等。现报道1例非肺吸虫病高发区的以胸腔积液、肺部"隧道征"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吸虫病病例,以提高非高发区临床医师对肺吸虫病的认识,从而减少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及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胰腺吸虫伴肝肺吸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食源性寄生虫病,很少累及肝脏,罕见于胰腺。现报道1例以肝脏、胰腺占位,首发症状为急性胰腺炎且术前诊断为胰腺癌肝转移,但术后病理确诊为临床罕见的肺吸虫病病例,为进一步认识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拓宽思路,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及居民认知行为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11-2022年寄生虫病监测和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寄生虫病特征.按照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虫卵,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虫卵.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认知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26例,其中疟疾21例、血吸虫病2例、包虫病2例、华支睾吸虫病1例,平均发病率为0.15/10万,除华支睾吸虫病例外均为输入性病例.2015年调查1 500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2019年调查1015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对319人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71.79%,对379人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3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97,P<0.05).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以输入性为主,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居民土源性线虫病知晓率较高,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较低,食源性寄生虫病有本地发病风险,应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随着外地和外籍病例到通州区就诊量的增多,对寄生虫病的培训、监测等防控工作始终不能放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毛虫免疫逃避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旋毛虫病是由旋毛虫引起的一种全球分布的食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动物生产和人兽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旋毛虫发育史复杂,整个生命周期都在同一宿主体内完成,为了能与宿主相互共存,其进化出各种免疫逃避机制来躲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从而建立长期的慢性感染.本研究从旋毛虫抗原变异、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和通过形成包囊产生免疫隔离3个方面,对其免疫逃避机制进行阐述,将为深入了解旋毛虫的致病机制提供重要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食源性寄生虫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因摄入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和水而引起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仍是我国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易误诊误治.在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下,编写团队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参考基于证据质量以外的其他因素(经济学、患者偏好和价值观、利弊权衡、可及性、公平性、可接受性等),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对推荐意见的级别和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进行评估,形成了24条共识,旨在指导并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综合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河南省两次重点寄生虫病调查中土源性线虫感染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 了解两次重点寄生虫病调查中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为下一步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国家方案,2002 和2015 年分别选取河南省17 和35 个县进行包含钩虫、蛔虫、鞭虫在内的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并以村为单位,采用问卷形式进行包括饮水来源、饮食习惯、生产类型、施肥类型等信息的居民基本情况调查,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第三次寄调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0.37%)及单虫种感染率均低于第二次寄调(8.62%).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二次寄调中低年龄组(OR=1.579,95%CI:1.279~1.951)、农业为主要产业(OR=2.090,95%CI:1.262~3.459)、山区(OR=1.770,95%CI:1.428~2.193)、有机肥施肥(OR=1.533,95%CI:1.178~1.995)为土源性线虫感染的危险因素,高文化程度、以深井水为主要饮用水源(OR=0.564,95%CI:0.473~0.674)、集体驱虫(OR=0.869,95%CI:0.847~0.892)及年人均纯收入大于2 000 元(OR=0.629,95%CI:0.555~0.713)为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保护因素;第三次寄调中集体驱虫(OR=0.480,95%CI:0.301~0.766)、年人均纯收入大于2 000元(OR=0.388,95%CI:0.242~0.621)为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保护因素;生态区也为影响因素,其中秦巴山地生态区、华北平原生态区和淮阳丘陵生态区的土源性线虫感染风险分别是燕山-太行山地生态区的1.42、1.92 和2.61 倍.结论 河南省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影响因素数量大幅减少,经济和生态区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总结并分析双叶槽绦虫肠道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变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22年7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流行病学史(居住地、国外旅居史及饮食习惯)、临床表现、入院期间血常规、肝功能、粪便虫卵检测和虫种鉴定、治疗和预后等,对双叶槽绦虫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比较其实验室指标差异.结果 18例感染病例中男性、女性各9例,平均年龄为(28.88±11.57)岁,年龄最小为8岁,最大为47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2例为北京本地病例,6例来自其他省份;7例有国外旅居史;所有病例均有食生/半生鱼肉或牛肉史.确诊的18例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6例,头晕2例,肛周瘙痒、体质量下降均未见,无症状10例.炎性指标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均未见异常,贫血指标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未见降低,嗜酸粒细胞未见升高.肝功能指标均未见升高.粪检查见双叶槽绦虫虫卵8例,所有病例粪样中均可见到节片.给予中药槟榔-南瓜子疗法进行驱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双叶槽绦虫感染病例多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的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及肝功能检测均未见明显异常,可结合粪检等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早期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徐州市中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行信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徐州市中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健康行为、态度和信念,为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徐州市4所中学,调查中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健康行为、态度和信念等,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徐州市中学生知晓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疾病危害以及传播途径分别为56.50%、66.33%、70.50%.对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高中生高于初中生,城市中学生高于农村中学生(χ2=8.684、8.470,P均<0.05).健康行为方面,女学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健康行为正确率高于男生(χ2=7.675、15.230,P均<0.05);高中生"不吃生食"健康行为正确率高于初中生(χ2=49.276,P<0.001);城市中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养宠物"健康行为正确率高于农村中学生(χ2=5.833、13.443,P均<0.05).态度和信念方面,64.83%的中学生表示"不吃可能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食物"且女生比例高于男生(χ2=11.690,P<0.05);20.5%的中学生"建议别人也不吃",81%的中学生"计划改掉不良习惯".结论 徐州市中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晓情况较低,应当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健康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