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3样蛋白1(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探究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骨肉瘤患者组织5例,采用转录组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REB3L1在另外12对匹配的骨肉瘤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IHC验证CREB3L1表达;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公共数据中骨肉瘤队列中CREB3L1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对临床采集的5对匹配骨肉瘤和正常骨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分析共发现1 809个差异表达基因(|FC|>1.5, P<0.01),其中有1 111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升高,697个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下调;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蛋白分解代谢、细胞黏附等信号通路。参与胶原蛋白生物合成、修饰和降解,细胞外基质胶原纤维形成等多个通路的基因在骨肉瘤中显著富集,其中CREB3L1等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明显。RT-qPCR分析匹配的骨肉瘤及对应正常骨组织中CREB3L1的mRNA表达表明( n=12),大部分标本中(9/12)CREB3L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正常骨组织(4.408±3.230比1.000±0.000, t=2.256, P<0.05);IHC表明,CREB3L1在骨肉瘤细胞核与细胞质的表达高于正常骨组织(细胞质:2.750±1.290比1.750±0.683, t=2.739, P<0.05;细胞核:2.125±0.806比1.250±0.775, t=3.130, 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REB3L1的表达与骨肉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无转移生存率负相关( P<0.01, P<0.001);通过比较有和无肺转移患者病例中CREB3L1细胞核IHC评分,CREB3L1在有肺部转移肿瘤细胞核内表达量高于非转移者(2.500±0.527比1.700±0.949, t=2.331, P<0.05)。 结论:CREB3L1在骨肉瘤中表达升高且与患者较差的生存预后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丰富环境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丰富环境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selective nerve injury,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焦虑、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6~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 n=12):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假手术组) 、SNI+标准环境组(标准环境组)、SNI+丰富环境组(丰富环境组)。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构建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丰富环境从术前7 d开始,持续至术后21 d。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及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以评估痛觉超敏及痛觉过敏行为,测试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以及强迫游泳实验以评估焦虑、抑郁样行为。采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及前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突触可塑性相关分子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及其磷酸化形式(p-CREB)、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突触后致密物-95(postsynaptic density-95,PSD-95)以及神经连接蛋白2(neuroligin 2,NLGN2)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测定CREB、BDNF在ACC中表达含量的改变。采用GraphPad prism 8.0和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WT、PWL结果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 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PWT、PWL实验中,各组大鼠PWT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 F=13.4,39.6,369.6,均 P<0.05),PWL的分组与时间的交互作用、组别主效应与时间主效应均显著( F=3.8,10.3,58.8,均 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PWT[(8.0±3.5) g,(2.4±1.4) g,(2.3±1.1) g,(2.2±1.6) g,(1.6±0.5) g]与PWL[(8.6±1.3) s,(7.3±1.5) s,(7.9±1.0) s,(6.6±1.1) s,( 7.7±1.4) s]各个时间点均较低(均 P<0.05)。(2)与假手术组相比,标准环境组旷场实验中进入中央区次数[(1.3±1.7)次]及停留时间[(1.6±1.3) s]显著减少( t=4.585,5.423,均 P<0.05),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放臂次数的比率[(8.0±7.8) %]及停留时间的比率[(1.3±1.2) %]也明显减少( t=4.682,5.202,均 P<0.05),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中进食潜伏期[(365.2±94.4) s]及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127.6±24.3) s]显著增长( t=6.008,14.290,均 P<0.05)。丰富环境组大鼠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均高于标准环境组(均 P<0.05),进食潜伏期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低于标准环境组(均 P<0.05)。(3)与假手术组相比[CREB:(1.6±0.2),(0.8±0.5);BNDF:(0.8±0.5),(1.0±0.4)],标准环境组脊髓和ACC中CREB[(1.8±0.1),(1.5±0.2)],BDNF[(0.9±0.6),(1.4±0.3)]表达增多(脊髓: t=3.283,4.989;ACC: t=5.502,4.257,均 P<0.05),ACC中突触标志物PSD-95[(1.6±0.2),(1.0±0.2)]以及NLGN2[(1.5±0.5),(1.1±0.2)]表达增多( t=4.257,2.214,均 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脊髓中CREB(1.3±0.3)、BDNF(0.7±0.4)、PSD-95(1.0±0.3)以及NLGN2(1.1±0.4)表达降低( t=5.007,2.166,2.358,2.322,均 P<0.05)。与标准环境组相比,丰富环境组ACC中PSD-95(1.2±0.3)和NLGN2(1.1±0.2)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 t=2.674,2.944,均 P<0.05),而ACC中p-CREB(1.7±0.6),BDNF(2.4±0.2)表达水平却显著升高( t=4.180,7.610,均 P<0.05)。 结论:丰富环境可以改善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其所致焦虑、抑郁样行为,这可能与干预脊髓及ACC中突触可塑性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LOC107987438在抑郁障碍调控网络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差异表达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LOC107987438在抑郁障碍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为其在抑郁障碍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在60例抑郁障碍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cular cells,PBMCs)中验证LOC107987438的差异表达,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基于lncRNA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RNA)机制,应用miRDB数据库预测LOC107987438的靶miRNA,选取其中目标评分数≥80的miRNA。再将筛选出的miRNA通过TargetScan 8.0、miRTarBase、mirDIP和miRPathDB 2.0数据库预测其潜在靶mRNA。随后,将预测的靶mRNA通过R 4.1.1的ClusterProfiler 4.0.5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tokoy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STRING 11.5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筛选出关键基因。结果:qRT-PCR结果表明抑郁患者PBMCs中归一化的LOC107987438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抑郁障碍组:2.084±1.357;健康对照组:1.000±0.660, P<0.001)。ROC曲线结果显示LOC107987438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为0.759(95% CI:0.675~0.842, P<0.05),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hsa-miR-4670-3p、hsa-miR-619-3p、hsa-miR-6721-5p和hsa-miR-297是与LOC107987438结合度较高的miRNA。KEGG富集分析出的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AKT,PI3K-Ak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受体(erythroblastic oncogene B,ErbB)信号通路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出前十的关键基因中,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irsten rats arcomaviral oncogene homolog,KRAS)、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 、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yclic-AMP response binding protein1,CREB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B(cyclin-dependent kinase inhibitor 1B,CDKN1B)、钙/钙调素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 Ⅱ alpha,CAMK2A)与抑郁障碍密切相关。 结论:抑郁障碍差异表达LOC107987438的ceRNA调控网络的建立为探索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可诱导神经生长因子过表达在进展期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可诱导神经生长因子(VGF)过表达在进展期前列腺癌(PCa)患者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应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GEO数据库下载PCa中VGF芯片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临床病理参数评估VGF在PCa患者中的表达和甲基化水平;TCGA和GSE21032数据库下载VGF芯片数据并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其与PCa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应用David及京都基金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VGF在PCa中的作用机制,并用String系统构建PPI网络,应用Mcode plugin分析识别关键模块;PROMO系统预测VGF的潜在转录因子并进行回归分析。采用 t检验。 结果:分析发现VGF mRNA在PCa中的表达上调,在GSE55945数据库中,PCa与正常组织中VGF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9.8、24.5 ( t=7.612, P<0.05),TCGA数据库中PCa与正常组织中VGF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5.5、15.6( t=4.712, P<0.05),而且VGF表达与其甲基化水平呈显著负相关;VGF在晚期PCa中明显高表达,其甲基化水平在晚期PCa中明显降低;分析显示VGF低表达PCa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VGF低甲基化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缩短;分析显示VGF在PCa中通过GnRH、RIG-I样受体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多种途径发挥调控作用;回归分析显示SP1、MAZ、NR3C1和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是PCa中VGF表达的调节因子。 结论:VGF在PCa组织中高表达且表达强度与PCa进展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艾司氯胺酮对发育期大鼠慢性应激后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NMDAR-CaMKⅡ-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对发育期大鼠慢性应激后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CaMKⅡ)-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7日龄,体质量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20):对照+生理盐水组(CN组)、慢性应激+生理盐水组(NS组)和慢性应激+艾司氯胺酮组(ES组)。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性应激方法建立慢性应激模型。应激刺激结束后,ES组腹腔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NS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连续7 d,1次/d。腹腔给药结束后,行Y迷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学习记忆功能;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和ROS浓度;随后麻醉断头取脑,分离海马组织,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确定磷酸化NMDAR(p-NMDAR)/NMDAR、磷酸化CaMKⅡ(p-CaMKⅡ)/CaMKⅡ、磷酸化CREB(p-CREB)/CREB表达水平的比值。 结果:与CN组比较,NS组新臂停留时间缩短,进入新臂次数减少,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醇和ROS浓度升高,p-NMDAR/NMDAR比值、p-CaMKⅡ/CaMKⅡ比值和p-CREB/CREB比值降低( P<0.05),神经元发生明显病理学损伤;与NS组比较,ES组新臂停留时间延长,进入新臂次数增多,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位置次数增多,血清皮质醇和ROS浓度下降,p-NMDAR/NMDAR比值、p-CaMKⅡ/CaMKⅡ比值和p-CREB/CREB比值升高( P<0.05),神经元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艾司氯胺酮可改善发育期大鼠慢性应激后学习记忆功能,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增强海马NMDAR-CaMKⅡ-CREB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REB3L1探讨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相关蛋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观察矾冰纳米乳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 3 样 1(CREB3L1)及炎症损伤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增生性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30 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积雪草苷组及矾冰纳米乳低、中、高剂量组(8.15、16.3、32.6 mg·mL-1).采用热力烫伤法进行造模,深Ⅱ度烧伤造模成功后第 14 天给予相应药物外用,空白组、模型组外用等量生理盐水,每日 2 次,连续给药至第 35 天.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兔耳瘢痕组织病理学改变;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瘢痕组织胶原沉积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兔耳瘢痕组织CREB3L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共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瘢痕组织白细胞介素 6(IL-6)、白细胞介素 10(IL-10)等炎性因子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 CREB3L1、Ⅰ型胶原蛋白(COL-Ⅰ)、Ⅲ型胶原蛋白(COL-Ⅲ)、α-SMA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检测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瘢痕增生指数明显升高(P<0.01);病理学改变包括真皮层增厚,形成致密的网状纤维,伴见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可见真皮层增厚,蓝染的胶原纤维大量沉积排列紊乱;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增加,α-SMA阳性表达增加,IL-6 含量明显升高(P<0.01),IL-10 含量明显降低(P<0.01),兔耳瘢痕组织中的 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 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及积雪草苷组治疗后瘢痕增生指数均明显下降(P<0.05,P<0.01),病理改变可见真皮层变薄,炎性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蓝染的胶原纤维减少,免疫荧光双染可见瘢痕组织中CREB3L1 阳性表达降低,α-SMA阳性表达降低,IL-6 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 含量明显升高(P<0.01),矾冰纳米乳中、高剂量组和积雪草苷组均能够明显下调CREB3L1、COL-Ⅰ、COL-Ⅲ、α-SMA mRNA的表达(均P<0.01),降低CREB3L1、COL-Ⅰ、COL-Ⅲ、α-SMA蛋白的表达(P<0.05,P<0.01).结论 矾冰纳米乳能够通过调节CREB3L1 及相关纤维化蛋白的表达,降低炎症水平,从而预防增生性瘢痕形成,丰富了中医"既病防变""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磷酸二酯酶(PDE)通过催化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水解参与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突触发生、突触传递、记忆形成和认知功能等细胞生理过程及功能发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PDE4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cAMP水解、提高cAMP含量,增强其下游效应,从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E4抑制剂可提高长时程增强效应、海马神经元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磷酸化和记忆相关Arc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善认知和记忆障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样症状;通过减轻α-突触核蛋白诱导的细胞毒性,增加miR-124-3p对细胞活性的作用而抵抗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可激活cAMP/PKA/CREB通路,从而减弱神经炎症和氧化应激,增强神经可塑性,改善精神分裂症;通过抑制海马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Toll样受体4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通路降低小胶质细胞激活和IL-1β产生,下调HMGB1/RAGE信号通路和抑制炎症因子,在抑郁症中发挥作用;通过减少小脑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增加伤害性感受阈值,改善相互学习和记忆缺陷,从而在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中发挥作用;通过调节cAMP含量影响脆性X智力低下蛋白表达,有望应用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治疗;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分化并增强髓鞘形成而影响多发性硬化症治疗.PDE4与双向情感障碍也有关,可能作为治疗靶点之一.目前还有不少PDE4抑制剂处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试验阶段.本文综述了PDE4抑制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进展,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BDNF/TrkB/CREB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观察腧穴"解郁方"对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抑郁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 B受体(TrkB)/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0 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prague Dan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针刺组(10 只),除空白组外,其余 3 组连续28d构建CUMS抑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西药组连续 14d灌胃盐酸帕罗西汀混悬液,每日 1次;针刺组针刺百会、太冲、神门,每日 1次,每次 20 min,连续针刺 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T)水平;免疫组化(IHC)检测海马 BDNF、TrkB表达情况,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定海马BDNF、TrkB、CREB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 CRH、ACTH和 CORT含量上升(P<0.01),海马病理损伤严重,海马BDNF、TrkB 平均光密度降低(P<0.01),BDNF、TrkB、CREB蛋白及 mRNA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血清 CRH、ACTH、CORT含量下降(P<0.05),海马病理损害明显减轻,BDNF、TrkB平均光密度明显增加(P<0.05),BDNF、CREB、TrkB蛋白及 mRNA表达水平上升(P<0.05).结论:腧穴"解郁方"可能通过调节 HPA轴和调控 BDNF/TrkB/CREB信号通路,改善 CUMS诱导的大鼠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基于BDNF/CREB信号通路探讨巴戟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目的 研究巴戟天对慢性应激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细胞内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yclic adenosine phosphate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40只SD大鼠随机选取其中10只为正常组,对其余大鼠构建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后,再将其分为3组,即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3.17 mg·kg-1),巴戟天组(3.17 g·kg-1).持续灌胃后给药8周,1次/d,并先后在造模前、造模后和给药后开展了行为学实验,以判断大鼠的抑郁情况.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研究大鼠海马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测定大鼠海马BDNF蛋白表达,用HE染色研究大鼠海马组织病理损伤并评分,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RT-PCR)测定大鼠海马BDNF、TrkB、CREB mRNA相对表达,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大鼠海马BDNF、TrkB、CREB蛋白的相对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活动总路程显著减少(P<0.05),自主游泳时间显著减少(P<0.05),悬尾挣扎时间显著减少(P<0.05).HE染色结果中表明海马神经元组织受到破坏,病理损伤评分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海马BDNF表现显著下降(P<0.05),BDNF、TrkB、CREB mRNA的基因相对表达显著下降(P<0.05);与模型组对比,盐酸氟西汀组和巴戟天组大鼠活动的总里程明显提高(P<0.05),自主游泳时间显著增加(P<0.05),悬尾挣扎时间显著增加(P<0.05),HE染色结果表明海马神经元组织明显复原,病理损伤评分增加(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BDNF表现显著增加(P<0.05),BDNF、TrkB、CREB mRNA的基因相对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经慢性应激刺激后,巴戟天可能通过激活BDNF/TrkB/CREB信号通路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改善其抑郁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车叶草苷通过内质网应激促进胰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车叶草苷(ASP)通过内质网应激(ERS)诱导胰腺癌(PC)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人胰腺癌PANC-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PANC-1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ASP组、ERS抑制剂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组和ASP+4-PBA组.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活化转录因子6(ATF6)、C/BEP环腺苷酸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活化的半胱氨酸蛋白酶3(cleaved-caspase 3)、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及肌醇依赖性激酶1α磷酸化蛋白(p-IRE1α)相对表达水平.结果:随着ASP浓度的增加,PANC-1细胞增殖率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ASP组迁移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凋亡率增加,ATF6、CHOP、cleaved-caspase-3、PERK及p-IRE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SP组相比,ASP+4-PBA组细胞迁移数量增多、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ATF6、CHOP、cleaved-caspase-3、PERK及p-IRE1α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能够从细胞增殖、迁移、凋亡三个方面降低胰腺癌细胞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ERS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