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单个撕裂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视网膜撕裂孔形成原因多为患者眼部震动突然加剧,视网膜变性薄区存在的玻璃体牵引快速撕扯视网膜所致 [1]。此类型裂孔所致视网膜脱离(RD)起病急,进展迅速,且患者多为青壮年。为以最小代价获取视网膜复位及裂孔封闭,且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我们采用最小量巩膜扣带手术(SBP)联合玻璃体腔填充无菌空气治疗一组伴单个撕裂孔的孔源性RD(RRD)患者,并对其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变化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依据经单次玻璃体内注气后视网膜是否成功复位将患者分为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眼均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玻璃体腔注射0.3~0.5 ml C 3F 8,手术后次日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裂孔。手术后随访时间(15.0±6.0)个月。观察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BCVA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Mann-Whiteney检验或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单次手术组、二次手术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裂孔数量以及手术前后的BCVA差异。 结果:末次随访时,27只眼中,单次手术视网膜复位20只眼(74.1%,20/27);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7只眼(25.9%,7/27)。7只眼中,手术后裂孔未闭合、裂孔重新开放视网膜脱离复发、新发裂孔视网膜脱离复发分别为1、4、2只眼;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后视网膜均复位。BCVA稳定、提高分别为14、13只眼。与单次手术组比较,二次手术组患眼视网膜脱离范围更广、手术前BCVA更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842、-2.233, P<0.05)。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5只眼;无感染性眼内炎、眼内出血、晶状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RRD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随着眼内注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展,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早期治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发展。PCV一旦合并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治疗较棘手。本文就PCV发生玻璃体积血的原因,不同手术方式对于合并玻璃体积血的PCV的治疗,其中包括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腔注气术、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和PDT治疗、玻璃体切割联合CF 6、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其他玻璃体切割的联合手术以及手术常见并发症、复发及预后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特应性皮炎相关视网膜脱离(AD-R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AD-RD患者8例12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B型超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广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 )视力。1期行巩膜扣带手术9只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硅油、C 3F 8填充各1只眼;玻璃体腔注气(C 3F 8)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只眼。随访时间(29.1±40.9)个月。手术前后BCVA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23.40±7.95)岁。双眼、单眼各4例。患眼logMAR BCVA 0.86± 0.86。既往均曾诊断为葡萄膜炎,其中双眼发病的8只眼中,初诊误诊为葡萄膜炎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就诊时伴前葡萄炎11只眼;合并白内障病史9只眼,其中并发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眼分别为4、5只眼。所有患眼均表现为局灶性视网膜脱离。UBM检查可见睫状上皮脱离9只眼,均未发现明确睫状上皮裂孔。手术前眼底检查明确裂孔2只眼;手术中明确为睫状上皮裂孔10只眼。1期手术后,视网膜复位10只眼,其中行巩膜扣带手术的9只眼视网膜均复位。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 0.30±0.25。与手术前比较,BCVA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3, P=0.03)。 结论:AD-RD多为青年发病,常双眼受累,且伴有并发性白内障、与睫状上皮脱离相关的颞侧视网膜浅脱离;巩膜扣带手术是治疗AD-RD的有效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巩膜外加压术后出现视网膜下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出现视网膜下液(SRF)的危险因素和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RRD患者104例(104只眼),其中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45.1±4.9)岁。按患者术后1个月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是否可见SRF分为SRF组和对照组,其中SRF组72例,对照组3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和范围、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和数量;术中是否进行了外放液、联合环扎、玻璃体腔注气、前房穿刺放液及硅胶海绵的方向和大小等信息。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RF的独立危险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术后两组不同时间的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1个月SRF的发生率为69.2%(72/104)。SRF吸收时间为(10.41±7.32)个月。年龄<40岁( OR=32.860,95% CI为3.636~296.986, P=0.002)、合并高度近视眼( OR=7.229,95% CI为1.217~42.94, P=0.03)、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 OR=357.397,95% CI为29.761~4292.0, P=0.000)是出现SRF的独立危险因素。SRF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BCVA分别为0.71±0.18、0.5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7, P<0.01);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55±0.15、0.4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4, P<0.01);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44±0.16、0.39±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43, P>0.05);术后12个月BCVA分别为0.37±0.12、0.38±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2, P>0.05);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0.36±0.10、0.35±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64, P>0.05)。 结论:年龄<40岁、合并高度近视眼和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是RRD患者巩膜外加压术后出现SRF的独立危险因素;SRF延缓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但对最终视力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26-4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方法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6
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严重危害视力的一种疾病.在视网膜裂孔形成后,暴露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持续吸收玻璃体腔内的液体,导致眼内压力降低,脉络膜离开巩膜表面,而炎症反应的参与更加重了脉络膜血管的渗出,使液体在脉络膜上腔内积聚,从而并发脉络膜脱离.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大范围脱离、视网膜多发裂孔等都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脉络膜脱离的危险因素.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法主要为纠正低眼压和改善炎症反应,例如封闭视网膜裂孔、切除增殖的玻璃体、激素治疗及玻璃体注气等,其中在恢复眼压的效果上,术前玻璃体注气术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手术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巩膜外加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玻璃体视网膜病科诊断为RRD,并首次接受巩膜外加压术的患者18例(20只眼)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进行巩膜外加压手术,所有患者随访1~12个月,平均(6.1±1.2)个月,观察视力、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等.术前与术后患者的视力按照<0.05,0.05~0.30和>0.30分为三类,采用眼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 在本研究所观察的病例中,视网膜全部复位,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其中,有6例(6只眼)患者需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治疗,术后1~2周完全吸收.所有病例均予以巩膜穿刺放液,残余视网膜下液多在术后2周左右完全消退,但有2例(2只眼)患者在术后半年才完全吸收.此外,有4例(4只眼)患者术后补充视网膜裂孔周围激光光凝.随访过程中观察到病例中原病变区视网膜裂孔全部闭合,视网膜复位率100%.12例(13只眼)术后视力得以提高,6例(7只眼)术后视力无变化.因巩膜外加压导致眼球形态由原来的近似正球形发生改变.部分病例屈光度发生改变,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者在视网膜下液吸收、黄斑复位后,视力有部分提高,经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8.62,P<0.05).有4例(4只眼)出现术后轻度双眼复视,5~7 d后症状消失,眼球运动无受限;13例(13只眼)术后因结膜缝线刺激主诉异物感,拆除缝线后无不适;1例(1只眼)术后结膜切口延期愈合.结论 显微镜下外路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可以提高视网膜裂孔的封闭率,提高手术成功率,避免一部分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巩膜扣带术联合术中玻璃体腔注气治疗上方“灌通式裂孔”视网膜脱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治疗上方“灌通式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4月30日间,经同一术者手术治疗的13例上方视网膜“灌通式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病例.其中单纯外加压联合玻璃体注气术11例,外加压联合巩膜环扎术联合玻璃体注气2例.术后需体位配合.结果 13例手术全部获得成功,视网膜解剖学复位,其中10例随访6个月以上,未复发;2例随访3个月,未复发;1例随访1个月,未复发.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结论 在准确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腔注气在治疗上方视网膜“灌通式”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有着良好确切的效果,易于基层医院采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晶状体眼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后继发青光眼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例1患者男性,64岁,因“右眼胀痛伴头痛7+小时”于2016年7月17日入我院.既往:2016年6月29日入我院,诊断:双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右眼视网膜脱离;7月1日行右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7月5日行右眼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复位+视网膜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气术,气体为全氟丙烷(C3F8).出院时右眼眼压15 mmHg.7月17日入院查体:右眼视力光感,光定位不准,左眼视力0.12,不能矫正,右眼角膜水肿混浊,前房轴深2个角膜厚度(CT),房闪弱(+),瞳孔圆,直径约5 mm,虹膜与晶状体囊袋广泛粘连,晶状体缺如,晶状体后囊隐约可见,其后窥不清.眼压:右眼T+2,左眼19 mmHg.再次入院后予以药物降眼压、抗炎、散瞳治疗,俯卧位休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式的改良和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价改良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水眼(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手术术式改良:在角膜缘后5~7 mm处以月形刀做宽约2 mm、长约3 mm的巩膜套袖,在距角膜缘3.5 mm处以月形刀做长约1.5 mm以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隧道,经该巩膜隧道以一次性矛形刀穿刺入后房,引流管修剪至合适长度后经巩膜套袖巩膜隧道穿入虹膜和人工晶状体之间的后房内,缩小瞳孔后可在瞳孔缘看见引流管口,引流管口斜面朝向瞳孔缘.将2016-03/2017-08入住我院行玻璃体切除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继发青光眼的患者26例26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术式行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术后随访时间:1、3d,1wk,1、6mo,此后每6 mo随访1次.对手术前后眼压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前、术后第1 d、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42.5±8.1、12.1±11.2、14.3±5.9 mmHg.术前与术后第1 d眼压和末次随访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d与末次随访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术后第1 d眼压<6 mmHg者有8眼,术后第1 d眼压>6 mmHg、术后第3 d降到6 mmHg以下者6眼,术后早期低眼压率54%.予玻璃体腔注气(空气)、注药(曲安奈德)或前房注入黏弹剂等处理后眼压逐渐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角膜内皮失代偿、引流管暴露、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的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前房注黏弹剂、玻璃体腔注气是治疗青光眼阀植入术后早期低眼压的简单、有效、可重复、操作简便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