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 COL2A1基因突变的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 患者男,先证者,12岁。因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15年9月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面中部扁平。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5,矫正视力0.8;左眼视力数指,矫正视力0.01。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0、6 mm Hg (1 mm Hg= 0.133 kPa)。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眼底检查,左眼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累及黄斑区,颞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右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左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左眼高度近视。先后行左眼巩膜外加压手术、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左眼视网膜复位佳。2020年9月,患者因右眼视物遮挡10 d再次到我院就诊。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2,矫正视力1.0;左眼视力0.1,矫正视力0.3。双眼眼前节正常。双眼玻璃体腔清亮。右眼鼻侧、上方视网膜灰白色隆起,其上可见一巨大裂孔;左眼视网膜在位。诊断:右眼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先后行右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及硅油取出手术。手术后右眼视网膜复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连续确诊为RRD的376例39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14例224只眼,女性162例167只眼。单眼361例,双眼15例。患者平均年龄(37.16±16.36 )岁;平均病程3个月。视网膜裂孔数量1~10余个,分布于各个象限以及锯齿缘离断。患眼平均视力为0.27。391只眼中,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268只眼,2~3个象限97只眼,全脱离26只眼;累及黄斑23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单纯巩膜扣带手术。其中,单纯巩膜外加压手术376只眼,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手术9只眼,单纯环扎手术6只眼。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5个月。观察患眼手术前后BCVA的变化以及视网膜复位率,同时观察患眼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1只眼中,一次手术视网膜复位375只眼,复位率为95.91%;未复位16只眼,占4.09%。视网膜未复位的16只眼经二次手术后视网膜复位,占100.00%;其中,再次行巩膜扣带手术8只眼,改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5只眼,单纯注气3只眼。患眼手术后平均视力为0.41. 391只眼中,眼压升高45只眼,占11.51%,于手术1~3 d后出现眼压升高;仅给予局部点药和20%甘露醇治疗,患眼于1~3 d后眼压完全控制。除1只巩膜下放液患眼发生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下出血以外,其余患眼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单纯巩膜扣带手术治疗376例RRD患者,其视网膜复位率为95.91%,视力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黄斑外加压手术的指征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理性近视是以眼轴进行性延长、后巩膜葡萄肿形成为特征,伴随视网膜脉络膜不可逆性退行性变,是近视防控的重点和难点。对于快速进展的早发型病理性近视和近视性牵拉性黄斑病变,黄斑外加压手术是可行的治疗手法。其可根据手术后是否存在手术顶压嵴分为后巩膜加固手术与黄斑扣带手术,两者在手术材料、手术方法和适应证上均有不同。在近视患病率飙升的大背景下,需要不断完善、谨慎推广黄斑外加压手术,为病理性近视的防控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显微镜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住院的合并白内障的RRD患者17例(17眼)。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术后随访观察视网膜的解剖复位、视力、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5.2±3.6)个月。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预设术后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的比较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术眼的视网膜裂孔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视网膜压嵴位置良好,裂孔封闭,视网膜均解剖复位,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 Z=3.825, P<0.001)。预设屈光度与术后实测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519, P=0.13)。术后I到II级角膜内皮水肿2眼,一过性高眼压2眼,轻中度前房纤维蛋白渗出2眼,不同程度后囊膜混浊4眼,黄斑前膜1眼,未出现视网膜下液引流和玻璃体腔感染、眼底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显微镜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和巩膜外加压三联手术能安全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RR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巩膜扣带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继发视网膜脱离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治疗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纳入2010年7月至2021年3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巩膜扣带术治疗的FEVR继发RD患者共37例42眼,其中男30例35眼,女7例7眼;平均年龄(15.21±5.42)岁。全身麻醉下行巩膜扣带术,孔源性RD患者22眼,术中封闭裂孔,其中21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1眼采用放射脊加压;牵拉性RD患者13眼,术中解除牵拉,其中12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并放视网膜下液,1眼采用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手术;牵拉合并孔源性RD患者7眼,术中在封闭裂孔的基础上同时解除牵拉,其中4眼采用局部外加压联合环扎并放视网膜下液,3眼采用巩膜扣带术联合玻璃体切割手术。平均随访时间(30.61±10.50)个月。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LogMAR BCVA为0.83±0.50,优于术前的1.10±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39, P<0.001)。一次性视网膜复位39眼,未复位3眼,其中孔源性RD复位率95.45%(21/22),牵拉性RD复位率84.62%(11/13),牵拉合并孔源性RD复位率100%(7/7)。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FEVR继发RD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可有效提高巩膜扣带术的治疗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PSF)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20年06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巩膜扣带手术并一次获得成功的RRD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随访。纳入术前RRD累及黄斑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为C1级及以下的患者,手术遵循最小量巩膜扣带术设计,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超过1个月即定义为PSF。于术后1 d、3 d、7 d、2周、1个月规律随访,之后每个月随访直至PSF完全吸收。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时间点均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屈光度数,并行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根据末次随访BCVA是否≥0.5及是否PSF的吸收时间>6个月分别将患眼分为两组,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 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46例患者(46只眼)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为32.5(21.0,57.3)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7±4.05)D,术前病程为30(14,92)d,术前视力BCVA[最小分辨角的对数(logMAR)]为2.00(1.00,2.50)。28只眼(60.9%)行巩膜外加压,18只眼(39.1%)行巩膜外加压联合环扎。15只眼(32.6%)行巩膜外放液,31只眼(67.4%)无巩膜外放液。术后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BCVA(logMAR)分别为0.60(0.50,1.00)、0.40(0.28,0.53)、0.15(0.00,0.50)。末次随访BCVA≥0.5的患眼为31只眼(67.4%),OCT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的患眼26只眼(56.5%)。分别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的BCVA(logMA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5.85,-5.63,-4.73;均 P<0.001)。术后PSF吸收时间为6.50(3.00,9.00)个月,其中吸收时间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19个月。术后PSF持续时间<3个月、3~6个月、>6个月的患眼分别为12只眼(26.1%)、11只眼(23.9%)、23只眼(50.0%)。术后末次随访BCVA≥0.5组共31只眼,术后末次随访BCVA<0.5组共15只眼。术前是否BCVA≥0.05、术前病程是否为1个月以内、PVR分级、手术方式、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是否连续在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PSF吸收时间、PSF不同类型、术中放液与否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的PSF吸收时间分别为7(3,10)个月和6(4,8)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PSF的吸收时间,将患眼分为两组,PSF>6个月和≤6个月组均为23只眼,两组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连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5, P=0.552)。 结论:术前视力、病程、PVR分级是RRD行巩膜扣带术后PSF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而术中是否放液、PSF吸收时间、PSF不同类型不是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虽然巩膜扣带术后PSF可以长期存留,但其对远期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巩膜外加压术术中冷凝与术后光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巩膜外加压术术中冷凝与术后光凝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58例(58只眼)接受巩膜外加压术的RRD的临床资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冷凝组29例,接受术中冷凝;光凝组29例,接受术后视网膜光凝。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耗时、术后痛疼分级、术后眼睑水肿程度、视网膜复位率、视力及并发症。结果:光凝组手术耗时较冷凝组短( t=-2.74, P=0.008);光凝组术后疼痛及眼睑水肿程度较冷凝组低( χ2=7.13,8.03; P=0.028,0.018);术后两组患者视力(BCVA)均逐渐提高( F时间=23.99, P时间<0.001),但术后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51, P=0.476)。术后1周,光凝组视力较冷凝组提高更快;两组视网膜复位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5,1.07; P=0.553,0.300)。 结论:巩膜外加压术联合术中冷凝或术后光凝治疗RRD的效果相似,但术后激光光凝可简化手术步骤、缩短手术耗时、减轻术后疼痛及眼睑水肿反应,术后早期视力提高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巩膜外加压术后出现视网膜下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出现视网膜下液(SRF)的危险因素和对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使用了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的RRD患者104例(104只眼),其中男性58例,女性46例;年龄(45.1±4.9)岁。按患者术后1个月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是否可见SRF分为SRF组和对照组,其中SRF组72例,对照组32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眼别、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视网膜脱离的持续时间和范围、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和数量;术中是否进行了外放液、联合环扎、玻璃体腔注气、前房穿刺放液及硅胶海绵的方向和大小等信息。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RF的独立危险因素。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术后两组不同时间的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术后1个月SRF的发生率为69.2%(72/104)。SRF吸收时间为(10.41±7.32)个月。年龄<40岁( OR=32.860,95% CI为3.636~296.986, P=0.002)、合并高度近视眼( OR=7.229,95% CI为1.217~42.94, P=0.03)、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 OR=357.397,95% CI为29.761~4292.0, P=0.000)是出现SRF的独立危险因素。SRF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BCVA分别为0.71±0.18、0.5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047, P<0.01);术后3个月BCVA分别为0.55±0.15、0.43±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14, P<0.01);术后6个月BCVA分别为0.44±0.16、0.39±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43, P>0.05);术后12个月BCVA分别为0.37±0.12、0.38±0.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02, P>0.05);末次随访BCVA分别为0.36±0.10、0.35±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64, P>0.05)。 结论:年龄<40岁、合并高度近视眼和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是RRD患者巩膜外加压术后出现SRF的独立危险因素;SRF延缓术后视功能的恢复,但对最终视力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26-43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巩膜扣带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分析及再次扣带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首次巩膜扣带手术(SB)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失败原因,并观察再次S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非对照研究。2014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首次SB失败患者42例4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2例;均为单眼。平均年龄(29.40±16.13)岁。视网膜脱离累及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9、22、11只眼;累及黄斑38只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最佳矫正视力(logMAR BCVA)0.99±0.57。行1、2次SB分别为40、2只眼,手术后视网膜均未复位。根据患者首次SB后视网膜脱离情况,经评估后再次全身麻醉下行SB。根据手术中情况,间接检眼镜下重新冷冻定位裂孔,对原外加压材料或保留或拆除后选择新的外加压材料,再结合其他操作复位视网膜。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1.93±18.97)个月。依据手术记录分析首次SB失败原因;观察再次手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视力比较行配对 t检验。 结果:SB失败原因前三位分别是:加压脊位置偏移16例(38.10% )、手术中遗漏裂孔及外加压物选择不当各9例(各占21.43% )、加压脊高度不够6例(14.29% )。再次SB后,所有患眼视网膜完全复位,复位率100% (42/42 )。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52±0.40 ;手术前后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106, P=0.000 )。手术后出现一过性眼压轻度升高8只眼,平均眼压(25.00±2.61)mmHg (1 mmHg=0.133 kPa )。所有患眼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加压脊位置偏移、手术中遗漏裂孔、外加压物选择不当以及加压脊高度不够是首次SB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失败原因进行相应调整后再次SB后仍有较高的视网膜复位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 11 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36例(40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PPV,对照组采用传统PPV.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巩膜外加压比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以及玻璃体内再积血(PVH)、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均比对照组低(均为P<0.05).2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和行巩膜外加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提高(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 d、1周BCVA提高均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均提高(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以及PVH、DME和NVG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个性化PPV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提高手术效率,快速提升PDR患者视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