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新生儿筛查及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河南人群瓜氨酸血症Ⅰ型的发病率及基因变异特点,为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应用串联质谱法完成的河南省814 625例新生儿的遗传代谢病筛查结果。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法对瓜氨酸血症Ⅰ型筛查阳性患儿进行 ASS1基因变异分析及父母基因验证。对新检测到的 ASS1基因变异使用罕见外显子组变体集成学习器(REVEL)方法分析表型-基因型相关性,并构建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814 625例新生儿中共确诊8例(1/101 828)瓜氨酸血症Ⅰ型患儿。8例患儿均有特异性瓜氨酸水平增高。基因测序共检出12种变异,均为错义突变,其中包括5种新发现的变异:c.552C>A(p.N184K)、c.140C>T(p.A47V)、c.173A>G(p.K58R)、c.920G>A(p.R307H)和c.790G>A(p.G264S),其中c.552C>A检出率最高,占18.75%(3/16)。REVEL分析预测这5种变异均为有害性,ASS蛋白三维结构模型显示c.140C>T(p.A47V)和c.920G>A(p.R307H)未发生氨基酸残基间氢键数量的变化,而c.552C>A(p.N184K)、c.173A>G(p.K58R)和c.790G>A(p.G264S)导致氢键减少,可能会影响到ASS蛋白的功能。结论:河南省新生儿瓜氨酸血症Ⅰ型发病率为1/101 828。新发现了5种变异,丰富了人类 ASS1基因变异谱,为瓜氨酸血症Ⅰ型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ALT基因复合杂合变异所致1例半乳糖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1例 GALT基因变异所致的半乳糖血症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 方法:以2019年11月20日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结果:患儿表现为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肌张力低下、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血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显示瓜氨酸、蛋氨酸、鸟氨酸、酪氨酸水平升高。尿有机酸分析显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丙酮酸、N-乙酰酪氨酸水平升高。基因检测显示患儿 GALT基因存在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表型正常的父母。前者为已报道的无义变异,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后者为未见报道的错义变异,依据ACMG相关指南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1+PM2_Supporting+PP3_Moderate+PP4)。 结论:GALT基因c.627T>A(p.Y209*)和c.370G>C(p.G124R)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半乳糖血症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扩展了 GALT基因的变异谱。对无明显诱因出现贫血、喂养困难、黄疸、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行血尿代谢筛查,结合基因检测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瓜氨酸血症I型三个家系的临床及 ASS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3个瓜氨酸血症I型(CTLN1)家系进行基因分析,总结中国CTLN1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将2017年至2020年就诊于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3例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对其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对候选变异进行Sanger测序家系验证和致病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分别携带 ASS1基因c.207_209delGGA和c.1168G>A、c.349G>A和c.364-1G>A、c.470G>A和c.970G>A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207_209delGGA、c.364-1G>A既往未见报道。患儿父母均为杂合携带者。 结论:新发现的c.207_209delGGA、c.364-1G>A变异扩大了 ASS1基因的变异谱。中国CTLN1患者的变异谱具有异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期发病的特发性胆汁淤积症基因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期发病的特发性胆汁淤积症患儿的基因型特点。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特发性胆汁淤积症并完成全外显子测序检查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病因明确组和病因未明组,分析两组患儿基因检测结果,并比较两组患儿1岁时胆红素水平。结果:共纳入特发性胆汁淤积症患儿62例,均为汉族,男43例(69.4%);均在新生儿期发病,起病日龄<7 d 39例,7~14 d 9例,>14 d 14例。病因明确组16例,其中希特林蛋白缺乏症4例,Alagille综合征2例,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1型和2型、半乳糖血症、瓜氨酸血症Ⅰ型、巨大舌-脐膨出综合征、关节挛缩-肾功能不全和胆汁淤积综合征、Menkes病、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D-双功能蛋白缺乏症、Dubin-Johnson综合征各1例;病因未明组46例。随访至1岁时,病因明确组胆红素异常比例高于病因未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全外显子测序可明确部分特发性胆汁淤积症患儿的病因,诊断结果有助于判断预后。胆汁淤积症患儿的遗传学病因较分散,希特林蛋白缺乏症、Alagille综合征及进行性家族性胆汁淤积症占比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的医学营养治疗及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6例迟发型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OTC)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医学营养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进行长期医学营养管理的6例迟发型OTC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以及医学营养治疗情况。结果: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血氨水平均明显增高(172.1~348.0 μmol/L)。3例患儿血瓜氨酸水平降低(3.95~5.43 μmol/L)。3例患儿尿乳清酸水平明显增高(123.48~342.60 mmol/mol肌酐);4例患儿尿嘧啶水平明显增高(106.77~1 207.26 mmol/mol肌酐)。6例患儿均检测到 OTC基因变异,分别为c.364G>C p.(E122Q)、c.1028C>G p.(T343R)、c.664-2(IVS6)A>C、c.635G>T p.(G212V)、c.929_c.931delAAG p.(E310del)、c.829C>T p.(R277W)。6例患儿均予个体化医学营养方案管理及长期随访,随访期间3例发生低蛋白血症、急性代谢危象和生长迟缓,3例生长发育及实验室指标均正常,1例饮食干预3个月后行肝移植治疗。 结论:OTC缺乏症患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氨基酸谱、尿有机酸分析及基因检测对诊断有重要意义。长期合理医学营养管理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和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筛查及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新生儿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OTCD)的患病率、临床特征及转归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应用串联质谱技术对200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遗传与代谢科4 261 036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结合尿有机酸分析及 OTC基因检测确诊。确诊患儿进行饮食和生活管理,补充瓜氨酸、精氨酸治疗,长期进行随访观察并评估患儿的生长和智能发育情况。 结果:确诊OTCD 7例,均为男性,2例为新生儿期发病型,5例为迟发型,患病率为1.6/100万。除1例无异常临床表现外,余6例均数次发病,伴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其中1例新生儿期发病死亡。患儿新生儿筛查血瓜氨酸不同程度降低,4例尿嘧啶升高,其中1例合并乳清酸升高。7例患儿携带 OTC基因半合子突变,6例为错义突变(c.604C>T、c.386G>A、c.779T>C、c.1019C>T、c.594C>G、c.931G>A),1例为内含子突变(c.514-35C>G),其中c.594C>G、c.514-35C>G为新发变异。 结论:浙江新生儿筛查OTCD患病率低,为1.6/100万,均为男性,新生儿筛查均存在低瓜氨酸血症。OTCD临床表现高度异质,新生儿期OTCD发病较为严重,存活者常遗留严重后遗症,迟发型多数出现高氨血症及肝功能损害。基因型与临床表现型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发现2种新发变异,拓展了OTCD的基因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苯丁酸甘油酯治疗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1例血氨高疑诊为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ASSD)患儿资料,患儿行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全外显子测序等检查,确诊后至海南博鳌医疗先行区通过"海南临床急需进口药物申报"管控用药途径接受苯丁酸甘油酯(GPB)治疗并随访。患儿,男,7岁8个月,因"嗜睡、精神行为异常、性格改变1周"于2021年12月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血氨最高325.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465.7 IU/L,天冬氨酸转氨酶277.3 IU/L,血尿遗传代谢示瓜氨酸明显升高(697.42 μmol/L);尿有机酸分析示尿乳清酸水平升高(144.2 μmol/L)、尿嘧啶水平升高(65.1 μmol/L);基因报告仅发现 ASS1基因单纯杂合变异(c.1087C>T,p.R363W)。治疗后随访第41天、第90天和第146天血氨分别为21.3 μmol/L、54.6 μmol/L和62.4 μmol/L。随访至2022年7月20日,效果好,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本病例为中国首例接受GPB治疗的ASSD患儿,丰富了中国治疗ASSD的经验谱。ASSD病死率高,不明原因精神行为异常,需完善血氨检查警惕尿素循环障碍系列疾病,该病诊断和管理应参考代谢异常和基因检查共同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瓜氨酸血症Ⅰ型产妇产褥期发病后死亡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产后发病并确诊的瓜氨酸血症Ⅰ(citrullinemia typeⅠ, CTLNⅠ)型并最终死亡的产妇。患者28岁,孕1产1,孕39周 +2阴道分娩一女活婴。以“产后4 d,发作性意识模糊伴头晕3 d”为主诉于2020年1月11日从当地医院转诊至河南省人民医院。患者产后10 h间断出现意识模糊,查血氨、血瓜氨酸浓度高,脑水肿,最终因脑疝在自行出院当日死亡,经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发现 ASS1基因的2个致病突变,包括c.422T>G(p.Val141Gl;Het)和c.431C>G (p.Pro144Arg; Het),诊断为CTLNⅠ型。CTLNⅠ型常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孕期及产后发病罕见,病情凶险,易漏诊和误诊,临床诊断和处理较为棘手。因此对于妊娠期或产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血氨升高的患者要考虑有该病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劈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劈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9月收治的3例、外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受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病例1,男,22岁,诊断为Ⅱ型瓜氨酸血症(CTLN2);病例2(外院收治),男,59岁,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例3,女,52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病例4,女,51岁,诊断为肝右叶肝细胞癌。1例脑-心死亡供器官肝脏获取后离体劈离分成左半肝和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分别行改良背驼式肝移植和经典原位肝移植植入病例1和病例2。病例1的肝脏在体原位劈离为左半肝和右半肝。病例3和病例4均行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后。病例3将病例1的左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病例4将病例1右半肝行背驼式辅助肝移植。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受者肝功能、肝脏影像学检查表现、并发症、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0月。结果:(1)术中情况:病例1、病例3、病例4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分别为400、370、390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0、1 300、1 600 mL,供肝冷缺血时间分别为230、152、135 min,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为1.2%、0.8%、1.1%。(2)随访情况:3例受者肝移植术后经B超检查均提示血流正常且痊愈出院,均获得术后1、6、12个月随访。病例1、病例3、病例4肝移植后1周肝功能良好且血氨、瓜氨酸浓度正常。病例1和病例3术后肝脏影像学检查均正常,病例4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示门静脉盗血致移植肝萎缩。①病例1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22.8、404.1、355.5、289.6、31.0、23.1、42.1、25.8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31.5、517.7、327.6、172.9、15.9、21.4、47.5、29.7 U/L,总胆红素(TBil)分别为3.8、92.1、87.4、79.7、90.1、130.6、33.8、25.4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分别为2.3、47.0、44.1、47.1、57.4、70.9、24.7、9.7 μmol/L。术前瓜氨酸为999.0 μmol/L、血氨为196.0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14.6 μmol/L、血氨为9.0 μmol/L。病例1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②病例3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ALT分别为21.3、143.9、182.0、132.0、17.2、10.1、17.6、16.8 U/L,AST分别为20.0、291.0、227.5、106.4、15.8、10.8、17.1、19.4 U/L,TBil分别为6.8、50.9、45.0、34.0、32.4、22.3、12.8、14.9 μmol/L,DBil分别为2.5、18.4、17.2、14.9、14.8、12.1、3.6、4.4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24.9 μmol/L、血氨为16.0 μmol/L。病例3术后未发生肝移植相关并发症,已随访3年,仍生存。③病例4肝移植术前、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7 d、术后10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ALT分别为35.0、268.7、682.0、425.8、57.5、34.0、29.4、18.1 U/L,AST分别为37.0、419.1、436.2、139.5、35.2、32.4、54.7、32.8 U/L,TBil分别为7.1、64.2、41.4、17.6、34.2、48.7、14.1、21.8 μmol/L,DBil分别为2.8、18.9、16.1、6.0、14.6、26.7、3.9、11.8 μmol/L。术后瓜氨酸为8.4 μmol/L、血氨为47.0 μmol/L。病例4肝右叶移植物术后1周由于门静脉右支盗血而出现萎缩,B超检查提示肝动脉和肝静脉回流均通畅,术后3个月停用免疫抑制剂,随访期间未发生排斥反应、胆汁漏、胆道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并发症,术后19个月因肺转移死亡。结论:劈离式多米诺供肝辅助性肝移植可用于治疗代谢性肝病和晚期肝细胞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人群21种遗传代谢病的孕前携带者筛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中国育龄人群中21种遗传代谢病的携带率,为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提供依据,同时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集897位无关健康个体(包括143对夫妇)的外周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该897位个体的54个基因(21种遗传代谢病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筛选在数据库记载的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结果:897位个体中检出数据库记载的54个致病基因中致病性/疑似致病性变异和未记载的功能丧失型变异共140个,总频次为183次,人均携带0.20个。一对夫妇同时携带 SLC25A13基因致病性变异,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生育一健康婴儿。检出的变异涉及40个基因,变异数频次较多的5个基因分别是 ATP7B、SLC25A13、PAH、CBS和 MMACHC。根据Hardy-Weinberg定律,人群中该21种遗传代谢病发病率约为1/1100,发病率较高的5种单基因病是瓜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糖原累积病和苯丙酮尿症。 结论:本研究初步明确了21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在中国育龄人群中的携带率及发病率,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病种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孕前遗传病携带者筛查是主动的一级预防措施,是阻断患儿出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