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乳低聚糖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婴儿期是肠道菌群形成和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作为肠道菌群演替速度较快的重要阶段,稳定的肠道菌群定植对机体健康、免疫系统的建立及完善有着重大且长远的意义。母乳中富含人乳低聚糖(HMOs),能够有效促进婴儿肠道中有益细菌的生长,抑制病原菌的侵袭,改善肠道菌群组成,提高菌种多样性,促进婴儿生长发育。现就HMOs的研究现状及其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1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和诊疗经过,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1-2020.1新诊断膀胱癌、前列腺癌、肾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入住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及妇科的糖尿病患者,均按专科规范行包含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内的手术治疗,共计462例。148例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其中89例发生感染,之中的13例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比较淋巴囊肿感染者中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BMI、糖基化血红蛋白、手术切除的淋巴结个数、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淋巴囊肿最大直径及与辅助化疗的相隔时间;分析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和发病后首次血象、发病至引流穿刺的时间及最终转归;分析感染的淋巴囊液病原学培养和药敏结果。结果:分类变量检验显示休克和非休克患者相比,糖基化血红蛋白( P=0.018)、辅助化疗( P=0.014)和囊肿大小(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就诊时11例首发症状仅为轻中度的发热或腹痛;初次血象白细胞总数均在2万以下;从发病至穿刺的时间平均为33 h。13例患者中,有5例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例死亡;有2例病情反复难以控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脓腔和周围脏器连通;12例患者好转后仅1例对残留的淋巴囊肿预处置,其中4例再发囊肿感染1-2次,之中2例进展为脓毒性休克,1例死亡。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常见,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酶烯类及替加环素均为敏感药物,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为50%以上。 结论:血糖控制不佳、化疗和较大的淋巴囊肿(d≥5 cm)是糖尿病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的高危因素;大多数休克患者始发症状及白细胞总数均没有显著的示警意义,导致从感染发生到穿刺引流时间较长,延误处置;早期诊断、及时穿刺引流和广谱抗生素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治疗效果欠佳时脓腔贯通周围脏器感染的可能性要被考虑。糖尿病患者在发生术后淋巴囊肿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后,应积极干预处置较大的残留淋巴囊肿,避免再次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IE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25例IE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纳入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分布和临床转归等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425例IE患者中,从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周,发热423例(99.5%),心脏杂音372例(87.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心力衰竭最为常见,共219例(51.5%),其次为脏器栓塞158例(37.2%);原有基础心脏疾病者250例(58.8%),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121例(28.5%)];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共发现赘生物410例(96.5%);病原学检查阳性343例(80.7%),病原体以链球菌特别是草绿色链球菌[59.5%(204/343)]最常见。425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中342例(80.5%)联合手术治疗,332例(97.1%)为早期手术,住院期间死亡19例(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纽约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比值比(odds ratio, OR)=3.4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0~11.68]、脑栓塞( OR=4.45, 95% CI 1.50~13.22)和感染性休克( OR=19.41,95% CI 3.81~99.02)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0),接受手术治疗( OR=0.15,95% CI 0.05~0.47)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P=0.001)。 结论:IE仍存在明显的诊断延误,应提高对IE的警惕性,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多套血培养并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有指征患者的早期手术干预是IE治疗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炎球菌合并感染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波及世界各国。肺炎球菌作为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相似的高危易感人群,合并肺炎球菌感染是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和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肺炎球菌疫苗接种对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具有积极的影响。我国肺炎球菌肺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对老年、存在慢性基础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或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有效措施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胆汁酸抗艰难类梭菌感染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艰难类梭菌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国内艰难类梭菌感染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对公共健康造成了威胁。肠道菌群衍生的代谢物被认为是菌群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关键介质之一,对宿主生理有着复杂的影响。胆汁酸代谢是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之一。胆汁酸是宿主与肠道微生物沟通的重要信号分子,并且多项研究发现不同胆汁酸影响着艰难类梭菌的菌体生长、芽孢萌发和毒素产生。本文对胆汁酸在艰难类梭菌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胆汁酸对艰难类梭菌感染治疗新选择的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儿童少见病原菌髋关节感染快速准确诊断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一种直接从环境或者临床样本中提取全部微生物DNA的临床诊断技术 [1];理论上可以检测临床样本中的所有病原体,特别适用于罕见、新型和非典型病因的复杂感染性疾病 [2]。目前,mNGS广泛应用于儿童重症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等疾病的病原学诊断 [3]。儿童化脓性髋关节炎(septic arthritis of the hip,SAH)是各类病原体引起的髋关节滑膜以及随后关节内所有结构的炎症,占儿童骨关节感染性疾病的30%左右 [4,5,6,7];可表现为急性的寒战、高热、关节的局部活动能力下降和姿势受限 [8]。快速准确地获取病原学证据是SAH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目前,该疾病确定病原学主要靠血培养或关节液培养 [9,10]。本文报道了SAH常规细菌培养阴性,通过mNGS快速准确诊断儿童SAH的病原学,从而使用敏感抗生素针对性治疗的一例病例分析,并结合文献,旨在探讨mNGS对儿童SAH临床诊断的潜在价值,并将mNGS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分析,为复杂感染性疾病及时诊治提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痤疮丙酸杆菌的新命名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近来,有研究者建议将痤疮丙酸杆菌命名为 Cutibacterium acnes( C. acnes),以更好研究其分型并与其他丙酸杆菌区分。 C. acnes是人类皮肤重要的定植菌,参与维持皮肤健康,但也可能转变成为寻常痤疮的机会性病原菌。最新的研究显示, C. acnes不同型别间的平衡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寻常痤疮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 C. acnes分型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药物敏感性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调查报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暴发原因与流行病学特征,为炭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炭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根据全民健保系统报告的炭疽疑似病例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调查( n = 83)。采集病例皮肤焦痂涂抹物、病牛组织、屠宰场地土壤样本及屠宰器具涂抹物,分别进行Real-time PCR检测、病原菌分离培养。炭疽判定标准参照《炭疽诊断》(WS 283-2020)进行。 结果:本次疫情共发现皮肤炭疽病例13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12例,确诊1例(Real-time PCR检测阳性且分离出1株炭疽芽孢杆菌)。经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本次疫情传染源为病牛,传播途径为屠宰病牛、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及相关牛产品,患者主要是从事牛屠宰或牛产品收售相关职业。实验室共收集样本84份,其中皮肤焦痂涂抹物13份、环境样本64份、牛肉样本7份。PCR检测结果阳性36份,阳性率为42.86%(36/84)。其中皮肤焦痂涂抹物标本阳性率为100.00%(13/13),环境样本阳性率为29.69%(19/64),牛肉样本阳性率为4/7。共分离到8株炭疽芽孢杆菌,其中环境标本6株、疑似病例1株、牛肉1株,总检出率为9.52%(8/84)。排查密接者83人,对涉疫的13个家庭用含氯消毒剂(5 000 mg/L)进行喷洒消毒(200 ml/m 2),累计消毒涉疫家庭40户次,消毒面积约10 765 m 2,焚烧处理疑似污染衣物45件,对152件厨具进行了浸泡处理。 结论:屠宰染疫牛、接触被污染的用具及相关产品为本次皮肤炭疽暴发的主要原因。加强市场监管,深化畜间防疫,开展炭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防病意识是预防炭疽发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期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治疗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采用二期翻修术治疗的17例(17髋)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4.5岁(19~77岁);左髋9例,右髋8例;10例为原发化脓性髋关节炎,7例为髋部手术后继发感染。3例患者已于外院行清创手术,1例患者窦道形成。一期手术进行彻底清创,切除病变的股骨头、颈,植入关节型间隔器;二期手术取出间隔器,16例患者植入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1例患者植入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记录患者的微生物培养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治疗结果等。结果:13例患者获得病原学资料,其中4例患者培养呈阴性。2例培养阴性患者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出病原菌。本组患者一期手术时间平均为140.6 min(90~17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61.8 mL(100~1 000 mL);二期手术时间平均为130.3 min(91~166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91.2 mL(50~700 mL)。一期至二期手术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15.0 d(66~227 d),期间1例患者出现间隔器断裂,1例患者出现间隔器脱位,1例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二期手术后获12~82个月(平均36.7个月)随访。17例患者炎症指标均已降至正常,无一例患者感染复发。结论:二期翻修术治疗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的成功率较高。规范的外科清创技术、采用多种方法明确病原微生物并针对性地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特发性肾病综合征免疫紊乱与肠道菌群失衡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发性肾病综合征(INS)是遗传背景下的免疫紊乱与环境因素、病原菌感染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INS的发生、发展、复发等过程。而调节性T细胞正是将肠道菌群和INS免疫紊乱联系起来的关键桥梁。16S rRNA宏基因组测序发现多种产丁酸盐细菌在INS患者中明显减少,产丁酸盐细菌与其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及种类丰富度与INS患儿易复发的特点相关。产丁酸盐细菌及SCFA和调节性T细胞共同构建起了一个肠菌-肾轴。本综述就近期发表的研究成果,拟针对肠道菌群失衡和INS患儿的免疫发病机制的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