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特征、临床症状、体征、眼底造影特征和激光扫描眼底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01/2023-01确诊的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114例138眼(其中24例为双眼)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造影(ICGA)、视野、视觉电生理检查;血化验包括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斑点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人白细胞抗原B27、风湿系列检查资料.结果:所有患者RPR及TPPA阳性,其他化验检查阴性,确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平均发病年龄44±13.1岁,男 59 例(51.8%),女 55 例(48.2%),单眼 90 例(78.9%),双眼24例(21.1%),其性别、婚姻以及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视盘充血以及后极部视网膜灰黄色混浊;FFA特征主要表现为早期黄斑周围点样弱背景荧光、视网膜血管荧光渗漏染色、视网膜RPE荧光积存以及视盘染色或强荧光;ICGA以及OCT特征主要表现为晚期后极部鳞状弱荧光,FFA与ICGA之间的关系对称一致,OCT显示玻璃体高反射点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针尖样凸起.结论: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患者发病年龄平均44岁,单眼发病多见,患者性别、婚姻、职业无显著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降低,玻璃体灰白色细胞,后极部视网膜混浊增厚感、灰黄色改变,正确识别OCT、FFA、ICGA特征可以减少漏诊误诊,早期正确诊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咳嗽高敏感综合征(CHS)是咳嗽反射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出现异常,其主要特征是咳嗽敏感性增高,但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CHS与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有相似之处,属于神经病理性疾病,使用神经调节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CHS机制主要包括外周和中枢神经敏感性增高,故本文从感觉传入通路、气道炎症和结构重塑、脑干调控机制和高级脑区调控环路等角度介绍CHS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癫痫七家系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家族性皮质肌阵挛性癫痫(FCMT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0年5月至2016年11月就诊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7个FCMTE家系中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家族成员的病史调查。结果:7个家系113例家族成员中受累者61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1例,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就诊的10例FCMTE患者中女性5例、男性5例,发病年龄为13~50岁;均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均伴有癫痫发作,诱发因素以劳累、情绪激动或睡眠不足为主,均呈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其中合并局灶性发作伴知觉障碍2例。10例患者中偏头痛4例、认知功能下降3例、肢体强直1例、发作性肢体无力1例、天黑时视物不清1例、头晕1例。行脑电图检查的8例患者均可见痫性放电;行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的3例患者在刺激外周神经时均可见巨大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长潜伏期的C反射;行基因检测的3例患者显示 SAMD12基因内含子中五核苷酸(TTTTA/TTTCA)重复扩增。8例行抗癫痫药物治疗,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FCMTE是以肌阵挛性震颤和癫痫发作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于成人期起病,震颤出现常早于癫痫,癫痫发作与情绪激动、睡眠剥夺有关,神经电生理显示震颤来源于大脑皮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正压通气患者术后口咽部并发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对喉罩正压通气患者术后口咽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23年1至3月在全身麻醉喉罩正压通气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生理盐水组( 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28~64(48.4±10.6)岁;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组(简称甘菊凝胶组, 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24~64(46.3±10.8)岁。两组患者都采用全凭静脉麻醉,生理盐水组喉罩置入前,对喉罩的前、肩、背部进行生理盐水润滑处理,甘菊凝胶组使用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润滑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为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不同时间点的术后口咽黏膜炎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喉罩拔除后不同时间点的口咽黏膜炎评分、咽喉痛评分、声音嘶哑评分、咳嗽评分和咽干评分,喉罩置入次数、成功置入用时和漏气压,拔除喉罩前后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和苏醒期舌麻、保护性咽反射受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口咽黏膜炎发生率在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分别为25.0%(8/32)、31.3%(10/32)、28.1%(9/32)和3.1%(1/32),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53.1%(17/32)、59.4%(19/32)、59.4%(19/32)和21.9%(7/32)(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口咽黏膜炎评分[ M( Q1, Q3)]在喉罩拔除后0.5、3.0、6.0、24.0 h分别为0(0,0.8)、0(0,1.0)、0(0,1.0)和0(0,0)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0(1.0,1.8)、1.0(0,2.0)、1.0(0,2.0)和0(0,0)分(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咳嗽评分在喉罩拔除后3.0、6.0 h分别为0(0,0)、0(0,0)分,均低于生理盐水组的0(0,0)、0(0,0)分(均 P<0.05),甘菊凝胶组患者的咽干评分在喉罩拔除后3.0 h为0(0,1.0)分,低于生理盐水组的1.0(0.3,1.0)分( P=0.019);甘菊凝胶组患者喉罩成功置入用时25.0(20.3,29.8)s,低于生理盐水组的29.0(25.0,32.0)s( P=0.016);两组患者的喉罩置入次数、漏气压、术后咽喉痛和声音嘶哑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拔除喉罩前后的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和苏醒期舌麻、保护性咽反射受限等不良反应。 结论:复方甘菊利多卡因凝胶用于全身麻醉喉罩正压通气手术患者,可降低术后口咽黏膜炎的发生率,减轻术后口咽黏膜炎、咽干和咳嗽的症状,提高患者术后的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对艾司氯胺酮麻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对艾司氯胺酮麻醉效能的影响。方法:40只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8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C组)、卵巢切除组(OVX组)、雌激素替代治疗组(E组)和雌激素联合NR2B拮抗剂Ro25-6981组(ERo组)。OVX组、E组和ERo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C组只打开腹腔找到卵巢不切除。E组和ERo组大鼠分别于卵巢切除术后腹腔注射雌激素或雌激素联合Ro25-6981连续7 d,C组和OVX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第7天药物注射1 h后行艾司氯胺酮(50 mg/kg)腹腔注射麻醉。记录大鼠翻正反射消失(loss of righting reflex, LRR)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LRR测定结束后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OVX组和E+Ro组LRR开始时间增长( P<0.05),而LRR持续时间缩短( P<0.05);E组LRR开始时间有所增长,LRR持续时间稍微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OVX组比较,E组LRR开始时间缩短( P<0.05),LRR持续时间增长( P<0.05);E+Ro组LRR开始时间缩短( P<0.05),但LRR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E组比较,E+Ro组LRR开始时间增长( P<0.05),LRR持续时间缩短( P<0.05)。与C组比较,OVX组、E组、E+Ro组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 P<0.05);与OVX组比较,E组和E+Ro组大鼠血清雌激素水平均升高( P<0.05);E+Ro组与E组比较雌激素水平有所下降( P<0.05)。 结论:雌激素通过NMDA受体NR2B亚基增强了艾司氯胺酮的麻醉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的特点,探讨咽期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且疑似脑卒中后有吞咽障碍的患者169例,收集每例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脑卒中部位、脑卒中类型、烟酒史、留置胃管、气管切开、既往病史、洼田饮水试验、咽反射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入组患者1周内完善吞咽造影(VFSS)及纤维内镜吞咽功能(FEES)检查,根据VFSS结果将169例患者分为咽期吞咽障碍组(92例)及非咽期吞咽障碍组(77例),分别比较2组患者间的临床和吞咽生理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对咽期吞咽障碍的预测价值。结果:咽期吞咽障碍组与非咽期吞咽障碍组的病程、脑卒中部位、气管切开状态、留置胃管、洼田饮水试验、改良曼恩吞咽能力(MMASA)评分、渗漏-误吸评级(PAS)、耶鲁咽部残留物严重程度分级评定量表(YPR-SRS)、会厌翻折、咽启动、舌骨上移最大距离、咽感觉、咽分泌物水平等经统计学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是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预测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0[95% CI(0.838~0.942)]、0.741[95% CI(0.669~0.806)]、0.874[95% CI(0.814~0.920)],敏感度分别为75.0%、52.2%、84.8%,特异度分别为96.1%、94.8%、85.7%,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级、1分、1级。 结论:渗漏-误吸、咽部残留和咽分泌物为咽期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渗漏-误吸评级、咽部残留分级、咽分泌物评分对咽期吞咽障碍具有一定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毛兰素对骨癌痛大鼠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毛兰素对骨癌痛(bone cancer pain, BCP)大鼠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SPF级成年雌性SD大鼠5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例):假手术组(Sham组)、骨癌痛组(BCP组)、骨癌痛+生理盐水组(BCP+NS组)、骨癌痛+毛兰素低剂量组[BCP+erianin(L)组]、骨癌痛+毛兰素高剂量组[BCP+erianin(H)组]。通过大鼠右后肢胫骨骨髓腔注射10 μl Walker256乳腺癌细胞混悬液(约4×10 4个)的方法构建大鼠BCP模型,Sham组注射等体积煮沸灭活的乳腺癌细胞悬液。于造模开始后第6天至第21天,每天1次,BCP+erianin(L)组和BCP+erianin(H)组腹腔注射毛兰素,BCP+NS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Sham组和BCP组不进行腹腔注射。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6、9、12、15、18、21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PMW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 PWTL)。于术后21 d痛行为学评估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胫骨和脊髓组织,H-E染色检测胫骨肿瘤细胞浸润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水平,ELISA法测定脊髓促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水平变化。 结果:与Sham组比较:BCP组大鼠术侧胫骨H-E染色显示骨髓腔内充满肿瘤细胞,术侧后肢于术后6、9、12、15、18、21 d PMWT和PWTL降低(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 BCP组大鼠脊髓GFAP水平和TNF-α、IL-6、IL-1β水平增加( P<0.05)。与BCP+NS组比较:BCP+erianin(L)组、BCP+erianin(H)组大鼠术侧后肢术后9、12、15、18、21 d PMWT和PWTL均升高(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大鼠脊髓GFAP和TNF-α、IL-6、IL-1β水平均降低( P<0.05)。与BCP+erianin(L)组比较:BCP+erianin(H)组大鼠术侧后肢术后12、15、18、21 d PMWT和术后9、12、15、18、21 d PWTL均升高( P<0.05),对侧后肢PMWT、PWT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21 d大鼠脊髓GFAP和TNF-α、IL-6、IL-1β水平降低( P<0.05)。 结论:毛兰素可缓解大鼠BCP,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亚临床库欣综合征合并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刘某,男,35岁,因发现肾上腺肿物3个月,皮质醇增多1个月,于2020年10月收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意外发现左侧肾上腺肿物,无血压增高,无体重增加、食欲亢进,无皮肤紫纹。入院前1个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查皮质醇昼夜节律消失(表1)、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未被抑制,查24 h尿皮质醇2 689.50 nmol/24 h(参考值57.70~806.80 nmol/24 h),查骨密度提示骨质疏松,予以口服钙剂(钙元素每日900 mg)及骨化三醇每日0.25 μg治疗。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可,食欲正常,睡眠可,大小便如常,近半年节食运动后体重下降20 kg。既往史:幼时患有隐睾症并行单侧睾丸切除术(左侧);4年前因性腺功能低下行人工辅助生殖技术育2子;3年前踢球时右侧足趾骨折;1年前轻微外力后右手小指骨折。入院前辅助检查:2020年09月03日肾上腺CT检查提示左侧肾上腺区结节,大小36 mm×30 mm。2020年09月10日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未见异常,醛固酮肾素未见异常。入院时体格检查:血压112/76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14次/min,脉搏78次/min,身高180 cm,体重95 kg,体重指数29.32 kg/m 2。神清语利,无满月脸、水牛背及向心性肥胖,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球结膜无水肿,粗测视力、视野正常,颈软,无抵抗感,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率7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无皮肤紫纹,腹部无压痛、反跳痛,肝脏、脾脏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CTTH)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38例CTTH患者进入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rTMS组患者使用表面标记法定位右拇短展肌的热点并计算静息态运动阈值(RMT),随后将刺激强度调整为RMT的70%,刺激点位于先前确定的右手拇指热点前5 cm处,即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LDLPFC);刺激频率为每周一、三、五各1次,共持续4周,刺激12轮。对照组不定位热点,不计算RMT,将线圈垂直于LDLPFC放置,使用最小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同rTMS组。2组患者在rTMS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头痛影响测试问卷-6(HIT-6)、简易McGill疼痛问卷(MPQ)等量表进行主观疼痛评估,通过伤害性屈曲反射(NFR)和条件性疼痛调节(CPM)试验中相关电生理指标作为疼痛状态的客观评估指标。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及1个月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1)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rTMS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TMS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HIT-6评分、现在疼痛状况(PPI)评分、特质-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4.054, P<0.001; t=-6.083, P<0.001; Z=-4.246, P<0.001; Z=-3.740, P<0.001)。(2)NFR RⅢ参数:与治疗前比较,rTMS组治疗后最低阈值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FR RⅢ参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TMS组患者治疗后最低阈值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冷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与基础NFR RⅢ反射面积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有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3)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rTMS治疗CTTH短期效果较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