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中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与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HBV相关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肝癌类型。表观遗传学改变在HBV相关肝癌的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了HBV相关肝癌的表观遗传学改变,包括异常的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同时,本文还阐述了表观遗传学在HBV相关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肝癌人群HBV再激活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癌人群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后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及该治疗中HBV再激活和非再激活人群的预后差别。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药物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肝硬化情况、HBV DNA水平、甲胎蛋白、肿瘤分期、抗肿瘤方案及抗HBV方案、肿瘤治疗反应、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等临床资料进行 t检验、χ 2检验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共66例入组患者,其中17例发生HBV再激活,发生率为25.76%;其中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的HBV再激活发生率分别为6.06%(4/66)、12.12%(8/66)、19.70%(13/66)、22.73%(15/66)、25.76%(17/66)。HBV再激活组和非HBV再激活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状态、肝硬化情况、HBV DNA水平、甲胎蛋白、肿瘤分期、抗肿瘤方案及抗HBV方案、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HBV再激活组的PFS和OS明显低于非HBV再激活组,分别为4.00个月vs 8.50个月( P=0.002)和12.90个月vs 19.77个月( P=0.014)。 结论:接受PD-1抑制剂联合靶向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HBV再激活风险,且发生HBV再激活后的患者肿瘤进展和生存预后明显差于非HBV再激活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编码X蛋白促进甲胎蛋白表达的分子机制。方法: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评估肝癌患者HBV感染与否与AFP表达水平间的相关性;在PLC/PRF/5肝癌细胞系中转染HBV、HBx及P53真核表达质粒,36 h 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在蛋白质和mRNA水平检测HBV和HBx对P53和AFP表达的影响,以及P53对AFP表达的影响;在PLC/PRF/5细胞中转染包含AFP基因启动子和沉默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改变明确沉默子区域,再将包含沉默子的报告载体与HBV/HBx质粒共转染PLC/PRF/5细胞,通过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的改变验证HBV/HBx对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作用;用ChIP实验验证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并证实HBx对P53与作用序列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统计分析发现HBV感染与AFP表达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HBV阳性肝癌患者的血清AFP值总体中位数为296.8 ng/ml,而HBV阴性患者的AFP总体中位数为71.5 ng/ml( P=0.02),HBV阳性肝癌患者的AF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HBV阴性肝癌患者;P53可以抑制AFP表达( P<0.001),而HBV和HBx均能抑制P53表达( P=0.0011、 P=0.0027),并促进AFP表达( P=0.0014、 P<0.001);HBV和HBx可以作用于AFP基因沉默子区域,促进基因转录( P<0.001、 P=0.0019; P=0.0046、 P=0.0015);P53与AFP基因沉默子的结合作用能够被HBx所够削弱。 结论:HBx可通过抑制P53表达,并且抑制P53在AFP基因沉默子区域的结合,以此促进AFP基因转录,并进一步促进AFP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JMJD5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JMJD5属于JMJD蛋白家族,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JMJD5在一些肿瘤中发挥致癌作用,如口腔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癌和非典型脑膜瘤,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然而JMJD5在一些肿瘤中不仅发挥致癌作用也发挥抑癌作用,如在膀胱癌中可抑制膀胱癌的转移;在肝癌中,一方面促进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另一方面却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在肺癌中,一方面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却促进微管的稳定从而抑制癌细胞转移。文章阐述JMJD5在肿瘤中的相关机制,以期为肿瘤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纪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第九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于2019年3月7日至9日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特邀专家60余位,300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就慢性乙型肝炎慢性化和重症化机制及其防治、新药研发、HBV相关肝细胞癌、肝衰竭、丙型肝炎、罕见少见肝病、脂肪肝、非酒精性肝病、终末期肝病、肝性脑病、肝病免疫代谢,以及肝癌靶向药物等热点和难点等问题进行交流,分享和总结了临床和基础实践成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BV感染相关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106例行肝移植HC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χ2检验进行HCC复发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HCC复发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根据筛选的危险因素构建HCC复发的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106例肝移植HCC患者复发23例,复发率为21.70%;死亡20例。肿瘤分化程度( χ2=6.066, P=0.014)、肿瘤最大径( χ2=4.916, P=0.027)、有无包膜侵犯( χ2=5.543, P=0.019)、术前甲胎蛋白(AFP)( χ2=5.458, P=0.019)、HBV-DNA( χ2=5.446, P=0.02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χ2=12.161, P<0.001)、miR-424( χ2=4.400, P=0.036)、染色质域解旋酶DNA结合蛋白8(CHD8)( χ2=10.561, P=0.001)、T-钙黏蛋白(T-cad)( χ2=48.723, P<0.001)、层粘连蛋白(LN)( χ2=18.506, P<0.00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 χ2=11.178, P=0.001)与HCC复发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6.5 cm( OR=1.69,95% CI为1.25~3.17, P=0.002)、术前AFP>400 ng/ml( OR=1.38,95% CI为1.09~1.92, P=0.038)、CHD8阳性( OR=0.77,95% CI为0.52~0.89, P=0.021)、T-cad阳性( OR=0.84,95% CI为0.68~0.92, P=0.006)、LN阳性( OR=1.22,95% CI为1.03~1.50, P=0.013)是HCC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函数模型logit( P)=0.262+0.523 X1+0.326 X2-0.259 X3-0.286 X4+0.203 X5,其中 X1、 X2、 X3、 X4、 X5分别为肿瘤最大径、AFP、CHD8、T-cad、LN。ROC曲线分析显示,其预测HCC复发的曲线下面积为0.849(95% CI为0.763~0.894, P<0.001),准确率为83.02%,敏感性为86.96%,特异性为81.93%,临界值为0.736。由logit( P)函数模型可知, P=1/(1+e - Y),其中 Y=0.262+0.523 X1+0.326 X2-0.259 X3-0.286 X4+0.203 X5。随机抽取1例患者,根据其临床资料,经计算 P=0.564,小于临界值0.736,可认为在准确率为83.02%的情况下,该患者不会出现HCC复发。 结论:肿瘤最大径、术前AFP、CHD8、T-cad、LN表达状况与肝移植后HCC复发有关,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HCC复发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术前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预后的价值及其生存预测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术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治疗对肝癌合并微血管癌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建立其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术前抗病毒与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预测因子,并采用R软件制作预测列线图,使用区分度和校准度评价建立的预测模型。结果:共15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女22例、男131例,年龄(51.3±11.7)岁,抗病毒组62例、非抗病毒组91例。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术前抗病毒治疗组的总生存和无复发生存率均较高(χ 2=41.423,54.389;均 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抗HBV病毒治疗( HR=0.301,95% CI:0.171~0.532, P<0.001)、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 HR=1.226,95% CI:1.157~1.776, P=0.032)、肿瘤直径( HR=1.008,95% CI:1.001~1.016, P=0.02)与总体生存相关。3年和5年生存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95% CI:0.712~0.782)和0.755(95% CI:0.724~0.593)。 结论:术前抗HBV治疗可改善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的预后;建立的针对合并微血管癌栓的肝癌患者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后3年和5年的生存率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BV相关肝硬化/肝癌家族史作为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条件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家族史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家族成员中的发病情况 [1]。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肝硬化/肝细胞癌家族史(以下简称家族史)是家族慢性HBV感染者肝硬化/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2,3,4,5,6,7]。为进一步降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风险,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慢性HBV感染者诊治发展趋势与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发布了《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 [8](以下简称《专家意见》),其中推荐4是:对于血清HBV DNA阳性者,无论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高低,只要有HBV相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家族史者建议抗病毒治疗。但经仔细研读并结合有关文献,觉得家族史单独作为HBV DNA阳性HBV感染者启动抗病毒治疗的条件可操作性有限,且临床引用/应用时尚需注意一些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其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阶段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核因子κB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表达水平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探讨HBV感染者免疫状态的变化。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HBV感染相关肝病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并选取同期1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每组的PBMC,并使用核因子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吖啶橙/嗅化乙啶染色观察PBMC形态特点;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DTC干预前后各组PBMC中核因子κB、iNOS的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 t检验。 结果:健康对照组的外周总淋巴细胞计数为(3 153±744)/μL,CHB组为(3 072±763)/μL,原发性肝癌组为(2 473±627)/μL,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为(2 683±677)/μ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3.48, P<0.01)。PDTC干预前后CHB组、原发性肝癌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核因子κB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7±0.29比0.99±0.17、1.23±0.25比0.84±0.15、1.22±0.22比0.73±0.11;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9±0.23比0.81±0.16、0.96±0.21比0.48±0.12、0.84±0.18比0.45±0.13;干预后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质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53、4.62、5.81、4.19、5.37、3.72,均 P<0.01)。PDTC干预前后此3组的iNOS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1±0.18比0.93±0.14、1.04±0.21比0.88±0.17、1.02±0.21比0.77±0.07;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1±0.23比0.67±0.13、0.89±0.17比0.46±0.10、0.73±0.14比0.54±0.1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2、4.29、5.72、4.08、2.87、2.75,均 P<0.01)。 结论:不同阶段HBV感染者免疫状态存在差异,核因子κB/iNOS/一氧化氮信号通路可能参与HBV相关疾病的免疫调控,且HBV持续感染与PBMC免疫功能下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型肝炎病毒重点号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呈世界性流行。HBV感染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有效控制HBV感染是预防HBV相关肝癌的关键。目前,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HBV复制,但不能完全清除HBV。为进一步了解特异性免疫在清除HBV中的作用,探讨新型HBV防控策略,在2023年7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13个"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本期推出乙型肝炎病毒重点号,特邀请北京地坛医院成军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唐霓教授担任执行编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