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肾转移为首发症状的甲状腺碰撞癌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患者,女,62岁。因体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左肾占位1 d入院。泌尿系CT检查示左肾下极占位性病变。术前诊断为左肾癌。行后腹腔镜根治性左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滤泡样左肾细胞癌,甲状腺肿瘤转移不除外。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示甲状腺右叶占位。甲状腺穿刺病理诊断为右侧甲状腺滤泡样癌。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右叶滤泡癌,甲状腺左叶乳头状癌。术后诊断为甲状腺碰撞癌。予I 131内照射辅以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术后7个月复查CT未见肾癌复发和肺转移。术后9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甲状腺癌复发;I 131显像未见明显异常。碰撞癌成分复杂,组织起源不明,甲状腺碰撞癌伴肾转移极为罕见,诊断依靠病理检查。甲状腺癌肾转移的预后好于原发性肾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TRK3重排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NTRK3重排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福建省立医院南院诊断的BRAF V600E阴性的PTC病例174例。对这些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筛选出NTRK3重排PTC的病例。总结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分子病理学改变。同时复习相关文献,并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相关PTC病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共确诊3例NTRK3重排PT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49和34岁)。镜下观察:2例呈多结节状浸润性生长,除1例主要为滤泡结构,其余2例均具有滤泡、乳头及实性混合结构。3例可见典型的PTC细胞核特征,并具有一定的核异质性,胞质透亮或嗜酸性,其中2例可见肾小球样小体形成。肿瘤背景均呈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改变,间质见沙砾体形成。并见淋巴结转移、脉管癌栓和被膜外侵犯等侵袭性特征,但均未见明确凝固性肿瘤坏死和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和pan-TRK,不表达S-100蛋白和Mammaglobin,FISH均检测到NTRK3重排。复习并分析相关文献及TCGA数据集病例显示了相似的结果。结论:NTRK3重排PTC是一种罕见的PTC类型,因临床病理学特征不明显很容易漏诊、误诊,需要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an-TRK,FISH甚至二代测序等技术明确诊断。对BRAF V600E阴性病例进行pan-TR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具有很好地快速筛查作用。随着pan-TRK抑制剂出现,他们的识别可以帮助改善诊断和预后,并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未分化甲状腺癌LncRNA基因与免疫浸润机制及中药预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基于GEO数据库对未分化甲状腺癌基因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基因富集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为深入了解未分化甲状腺癌免疫相关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GEO数据库检索有关ATC的芯片,根据样本数量及芯片类型,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芯片,借助R语言软件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差异基因,筛选ATC中差异表达的lncRNA,构建LncRNA-miRNA-mRNA网络图,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网络(PPI)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同时利用CIBERSORT反卷积法对22种免疫细胞在未分化甲状腺癌中的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Coremine Medical进行治疗中药预测.结果 经检索GEO数据库找到编码为GSE65144的基因芯片,利用R语言分析筛选出Ln-cRNA 差异基因127个,其中上调基因51个,下调基因76个,并对差异基因绘制ceRNA网络;将得出的LncRNA进行PP1网络分析,筛选出核心基因20个,排名靠前的有MYC、JUN、EGLN3、KIF23、YWHAH.GO富集分析显示其参与了 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转录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的正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主要富集通路为癌症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免疫浸润结果显示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中巨噬细胞M0和巨噬细胞M2显著增高,而浆细胞和T细胞γ-δ显著减少.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90),活化的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88),活化的肥大细胞和单核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2),嗜酸性粒细胞和CD4 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2),T细胞γ-δ和滤泡辅助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1).并且,巨噬细胞M2和浆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70),T细胞γ-δ和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68),T细胞γ-δ和巨噬细胞M0呈显著负相关(r=-0.56).预测中药主要集中在清热解毒药和补虚药,归经主要为肝、脾、肾经.结论 ATC患者基因差异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率的个体差异比较显著.在ATC肿瘤组织中具有高比例浸润的免疫细胞是其治疗的潜在目标.中药治疗是一个新的方向,有待后续的临床及基础实验加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TLF-RCC)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4年11月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1例及文献检索27例TLF-RCC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病变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转移、伴随疾病、随访与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男10例(35.7%)、女18例(64.3%)、男女比例1∶1.8.年龄19 ~ 83岁,中位年龄35(30,53)岁.有临床症状者15例(53.6%),偶然发现者13例(46.4%).临床症状包括无痛性血尿、腰痛、腹痛等,大多为慢性病程.所有TLF-RCC均为单发肿瘤,肿瘤长径为1.1 ~11.8 cm,中位长径4.0(2.5,6.0)c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甲状腺球蛋白与甲状腺转录因子1均阴性,其他标志物特点为肌酸激酶(+)、CAM5.2(+)、35βH11(+)、波形蛋白(+)、细胞角蛋白7(+)、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19(+)与Pax8(+),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CD57(-)、CD10(-)、CD117(-)与RCC(-),Ki-67大多<5%(+).6例患者(21.4%)发生肿瘤转移,其中4例转移与TLF-RCC同时诊断,余2例为根治术后诊断;转移部位包括肺(3例),肾门淋巴结(2例)和腹腔(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为1~ 8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6,21)个月.21例患者(75.0%)无复发,1例(3.6%)靶向治疗后出现肺转移瘤,1例(3.6%)术后2个月出现肺转移,1例(3.6%)术后7个月出现腹腔淋巴结转移;1例(3.6%)死亡.结论 TLF-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肾脏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情进展缓和.TLF-RCC预后较好,尚不明确肿瘤转移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肾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独特,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本文报道1例被早期发现且具有典型病理形态特征的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病例.患者表现为尿频、腰痛,肾脏MR示右侧肾窦内结节.行肿物单纯切除术,病理检测证实为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术后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4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TLFRCC)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4例TLFRCC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进行病理形态特征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结果 本组4例TLFRCC中,男性3例,女性l例,年龄37~66岁,病变均位于单侧肾,左肾3例,右肾1例.其中2例为住院手术治疗患者,肿瘤最大径分别为4 cm和2 cm.2例外院会诊病例均未提供肿块大小.镜检:肿瘤细胞排列成大小不一的甲状腺滤泡样结构,部分滤泡被拉长呈不规则形或流产乳头状结构,滤泡样结构内可见嗜酸性甲状腺胶质样物,内衬单层立方形、柱状细胞,核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明显核分裂象.免疫组化:肿瘤细胞TTF1、TG呈(-),CD10、vimentin、PAX8、CK7、P504S和CD117呈不同程度(+).4例随访15~25个月,均未发生肿瘤进展.结论 TLFRCC是一种肾原发的较罕见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病理确诊需要通过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记综合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多数亚急性和慢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可分为三种明显类型:即亚急性非化脓性巨细胞甲状腺炎,淋巴瘤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病)及Riedel甲状腺肿(木状或硬化性甲状腺炎)。过去被认为是一个疾病进行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据最近临床及病理的研究证实是三种不同的疾病。亚急性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在病理上为胶体滤泡被多核细胞浸润、形成许多细小粟粒样的假性结节,故亦称为假结节性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上表现为甲状腺疼痛、压疼、坚硬及弥漫性增大,伴有发烧及吞咽疼痛,在起病之初多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血沉加快及多形核白血球增加。此病通常均可自愈,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消退而不遗任何持久性甲状腺机能不全之后患。虽然能观察到早期基础代谢率增高及晚期基础代谢率降低,此种变化可能是由於腺体对炎性刺激的反应而后继以抑制及衰竭淋巴瘤性甲状腺肿(strumalymphomatosa或桥本氏病)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甲状腺疾病,可能与全身性疾患有关,在早期上皮有广泛的嗜酸性退行性变化,以后则有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临床上几乎没有疼痛,基础代谢率稍微降低,并不发热。甲状腺有弥散性结节形成的趋势。Riedel氏甲状腺肿,通常只侵及甲状腺之一叶,但也可侵犯两叶,为一种慢性增殖性纤维性变的炎症过程,逐渐扩展侵犯甲状腺附近之气管、肌肉、筋膜、神经及血管,而产生“木板样”之肿物可能误认为癌瘤。Crile氏谓炎性反应多聚集在以退行性腺瘤为中心之周围;此可能为寻求病因之线索。此病之过程慢而为进行性,通常无痛。兹报告两例曾用ACTH治疗而反应良好之病案(病案从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2D与3D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2例局限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行3D腹腔镜手术(3D组),20例行2D腹腔镜手术(2D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术中指标、并发症及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手术切缘均为阴性,患者均未输血.3D组热缺血时间[(19.4±5.9)min vs.(27.8±6.3)min,P<0.05]、术中出血量[(80.5±36.1)mL vs.(137.5±94.4)mL,P<0.05]、住院时间[(11.2±2.01)d vs.(13.1±2.43)d,P<0.05]、术后肌酐水平[(75.3±25.1)μmol/L vs.(84.3±34.3)μmol/L,P<0.05]均优于2D组.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提示:透明细胞癌38例,乳头状癌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1例.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3D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局限性肾癌较2D手术创伤小,对肾功能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五重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男性,77 岁.发现甲状腺右侧叶结节5 年余.2001 年行右侧肾癌切除术, 2006年行鼻咽癌放疗,2013 年行右侧肺癌切除术.2014 年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大小约22 mm ×16 mm,随访中结节不断增大.2016年4月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病理倾向腺瘤样增生结节;2019年2月行粗针穿刺活检,病理倾向滤泡性肿瘤.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遂入院行肿瘤切除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随访与监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起源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C细胞),可分泌多种激素如降钙素(calcitonin,Ctn)、5-羟色胺、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促肾上腺素等,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MTC 可分为散发性(70%~80%)和遗传性(约占25%).遗传性MTC又可根据临床特点分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A型(55%~60%),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B型(5%~10%)以及家族性MTC(35%~40%).MTC容易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预后较差,手术是治疗MTC的首选,也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MTC术后复发的可能性较大,随访与监测至关重要,国内外的指南均建议对MTC 病人终生随访,并根据术后指标确定随访内容和随访间隔[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