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和病毒病转录组学方法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性感冒、埃博拉出血热等病毒性疾病呈现愈演愈烈、愈发愈快的趋势。为保障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研究病毒的致病机理与宿主免疫调控机制,解析病毒与宿主的基因表达调控规律,监测病原病毒与防治病毒病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转录组测序是一类在RNA水平上关注基因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表达特征的技术,是分析差异基因表达和研究mRNA差异剪接必不可少的工具。随着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的成熟,转录组学研究向着低成本、低技术门槛的方向发展,逐渐从理论研究领域向临床实验室过渡,改变着临床工作人员对病毒与病毒病的传统认知,被越来越多的用于病毒转录机制、病毒与宿主的免疫互作、追踪疾病进展以及抗病毒药物研发等方面研究。本文主要对宏转录组的技术流程、常用软件以及病毒与病毒病方向的应用场景进行综述,并对细胞群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单细胞核转录组以及空间转录组的方法与应用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病毒转录机制研究与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患者凝血功能的临床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探索其作为早期预测SFTS患者重症化趋势的价值。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感染科收治的428例SFTS患者(其中死亡组70例,存活组358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凝血相关指标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评分的差异。结果显示,SFTS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常见,死亡组较存活组更易出现出血症状(出血发生率41.4%比26.5%);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显著延长。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TT、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在第5~6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在第7~8天开始出现统计学差异,均早于血小板计数水平在两组患者中出现差异的时间(第9~10天)。SFTS病死率随基线DIC评分升高而升高,当DIC评分达到6时,病死率达到66.67%。疾病过程中显著的凝血异常介导血小板消耗过多,凝血相关指标较血小板计数对早期识别SFTS重症化更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病毒性出血热血小板减少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病毒性出血热(viral hemorrhagic fever,VHF)是一组由虫媒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出血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重症患者出现内脏出血甚至死亡。现就近年来全球关注的病毒性出血热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予以综述,为今后对该类疾病的研究以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拉沙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
编辑人员丨2024/6/22
拉沙热(LF)是由拉沙病毒(LASV)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病.拉沙病毒分离于1970年耶鲁医学院中一位来自尼日利亚东北部博尔诺州拉沙镇感染不明原因发热疾病的护士而得名,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被归类为生物安全4级病原体.拉沙热主要流行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最近几年,拉沙病毒的流行范围在逐渐增加,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和德国等也报道了拉沙热病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拉沙热主要临床表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广泛的黏膜出血、多器官衰竭和休克,但发病早期症状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相似,给患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带来巨大挑战.本综述旨在对拉沙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病毒的诊断和防控措施进行介绍,为积极应对国内可能出现拉沙病毒的流行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乌干达苏丹株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病毒病暴发疫情概况(2022年8-10月)
编辑人员丨2023/9/2
埃博拉病毒病是一种罕见且通常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全球现有4种埃博拉病毒(扎伊尔株埃博拉病毒、苏丹株埃博拉病毒、泰伊森林株埃博拉病毒和本迪布焦株埃博拉病毒),偶尔在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引起暴发疫情.埃博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性血液、体液和动物组织传播感染.症状包括发热、腹痛、腹泻、呕吐、全身无力和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基于Luminex平台的非洲流行的病毒性出血热IgG抗体多重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建立针对非洲流行的病毒性出血热IgG抗体的多重检测方法.方法 重组表达并纯化非洲常见的出血热病毒抗原,将抗原偶联至荧光微球,单重检测兔血清IgG抗体评价偶联效果,多重检测从非洲入境的发热人员出血热病毒IgG抗体,并与ELISA方法比较,使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和一致性分析.结果 重组表达纯化的出血热病毒抗原的纯度和浓度均达到偶联和检测要求.各重组抗原与相应荧光微球偶联有效,多重检测78份非洲入境发热人员血清样本,共检出1份拉沙热IgG抗体阳性、1份卢约病毒IgG抗体阳性,4份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6份黄热病毒IgG抗体阳性.与ELISA方法相比较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且两种方法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 初步建立了基于Luminex高通量检测平台的针对非洲流行的病毒性出血热IgG抗体多重检测方法,为实现鉴别诊断提供了实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病毒性出血热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类具有发热伴出血等症状的病毒性传染病的统称.已知的病原体均为有包膜的RNA病毒,易发生变异.病毒性出血热在全球分布广泛,且大部分为高致死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埃博拉出血热等旧病复燃引起的大规模暴发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对埃博拉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寨卡病毒病、裂谷热等引起国际关注、我国主要流行或在我国已经出现输入性病例的重要病毒性出血热,从病原学、流行现状和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概要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沙粒病毒是一类有囊膜的RNA病毒.以哺乳动物为宿主的沙粒病毒(mammarenavirus)中,有9种可致人疾病,其中8种可致人出血热.拉沙病毒(Lassa virus,LASV)感染人所致拉沙出血热(Lassa hemorrhagic fever)流行范围广,有引发疾病大流行的可能,因此拉沙病毒被列为第一类病原微生物.目前针对沙粒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极为有限.本研究应用重组病毒技术,以HIV-1为核心,共构建了以9种沙粒病毒外壳蛋白包裹的重组病毒(arenavirus-GP/HIV-luc),在考察了它们对17株人、猴、鼠及蝙蝠的不同组织来源细胞进入水平的基础上,建立了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药理活性评价模型,并用工具药验证.本研究建立的重组沙粒病毒进入抑制剂体外药效学评价模型特异性好,安全性高,可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进行实验,可为抗沙粒病毒药物和疫苗的活性评价提供技术平台,促进针对沙粒病毒出血热的药物及疫苗的研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8-9月乌干达中部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暴发疫情调查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 8月 20日,乌干达中部两个不相邻地区(Kyankwanzi和Nakaseke)的医生报告了两起不相关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例(CCHF).CCHF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蜱传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全球的健康安全威胁;1例CCHF即构成暴发.人类通过蜱叮咬感染或与感染者及动物的血液和体液接触感染.感染患者的治疗是支持性的,病死率为3%~40%.目前没有获得许可的疫苗.尽管乌干达在1958-1977年期间首次报告了CCHF病例,但直到2013年该国提高了病毒性出血热监测能力,开始能够诊断CCHF暴发后才报告后续病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埃博拉病毒离我们有多远——这次“它”真的来了吗?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4年2月,在西非几内亚等国家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其高传染性和病死率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埃博拉病毒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是什么?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应该怎么做?现将就目前临床医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予以叙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