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诊医护人员传染性疾病防护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当前急诊科已发展成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为一体的医疗中心,不仅负责急诊患者的日常救治,更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的"排头兵",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急诊科首当其冲,许多医护人员被感染后仍坚持工作,经历了严峻的考验[1].新冠感染疫情突显出急诊科在我国传染病救治体系中的重要性,但也暴露出急诊科传染病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经治患者转换为多替拉韦/拉米夫定复方单片制剂的真实世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中达到病毒抑制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转换为多替拉韦/拉米夫定(dolutegravir/lamivudine,DTG/3TC)复方单片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在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长期随访的HIV得到有效抑制并在研究期间抗病毒方案转换为DTG/3TC方案的HIV/AIDS患者79例,收集转换治疗方案前及治疗期间T淋巴细胞亚群、HIV RNA、血脂水平以及肾功能等检测指标,记录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9例转换治疗方案患者以中年男性为主,有30.4%的患者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前3位转换治疗方案原因分别是:简化方案,改善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48周病毒持续抑制率为100%,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血肌酐、血糖、体质量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5例患者因血脂异常转换为DTG/3TC方案,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总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有13例患者因肾毒性转换为DTG/3TC方案,转换治疗方案48周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达到病毒抑制的患者转换为DTG/3TC方案后能持续抑制病毒、安全性及耐受性好,特别是对于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出现肾毒性及血脂异常的患者,DTG/3TC方案是很好的优化治疗方案选择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宿主糖酵解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糖酵解与病毒感染性疾病关系密切,且病毒和宿主糖酵解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多种病毒中存在的共性机制.因此,糖酵解调控可能是重要的抗病毒策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的流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需要从更多不同角度去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案.SARS-CoV-2可诱导宿主糖酵解水平升高,而宿主糖酵解水平在SARS-CoV-2复制和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且与病程进展和多种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相关.对宿主糖酵解与SARS-CoV-2感染相互作用的研究有助于阐明SARS-CoV-2致病机制并促进相关药物研发.本文对SARS-CoV-2感染与宿主糖酵解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代谢调控角度阐明病毒感染与疾病的关系及研究应对措施提供新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对百色市某高中一起诺如病毒(norovirus)感染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流行因素进行调查,为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根据病例定义开展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三间分布描述,收集病例的临床数据,采集可疑环境样本及具有代表性病例的生物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分析暴发原因.结果 2021 年1 月20-28 日,本次疫情共累计报告病例205 例,其中疑似病例189 例,确诊病例11 例,隐性感染者 5 例.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90.50%)、呕吐(35.50%)为主,无重症及死亡病例.男性罹患率5.85%(116/1 984)高于女性罹患率 3.74%(89/2 381).高中 3 个年级学生均有病例报告,但高三罹患率最高,为10.39%,发病风险是高一、高二学生的 5.90 倍(95%CI:4.473~7.778).对 72 份肛拭子、外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GI型、GII型实验室检测,检出 16 份肛拭子呈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流行曲线显示人传人模式,1 月 29日学生放假全部离校后无病例报告.结论 本事件为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导致的学校暴发疫情,学校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最终导致学校暴发疫情的暴发.应加强病例排查及管理,规范吐泻物消毒处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脊液GFAP抗体阳性的散发型克雅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克雅病(Creutzfeldt Jakob disease,CJD)又称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病,由朊病毒蛋白(prion pro-tein,PrP)的错误折叠和积累引起,是一种罕见、致命、快速进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CJD最常见的发病类型为散发型克雅病(sporadic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年发病率为(1~1.5)/100 万,占CJD的85%[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抗体在HIV检测、预防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纳米抗体(nanobody,Nb)是克隆重链抗体可变区得到的最小功能性抗原结合片段。Nb相较于经典抗体具有亲和力强、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和免疫原性低等众多优点,在多种难治性疾病,特别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的诊治方面吸引了越来来越多的关注。近20年来,关于Nb在HIV感染相关领域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这些研究为人类感染HIV的检测、预防和治疗方法带来了全方位的更新,同时,对Nb创新性的改造也为Nb在HIV相关临床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7岁4月龄患儿因“间断发热1年7月余,活动后气促、发绀2个月”入院,临床表现为肺动脉高压、淋巴结及肝脾肿大。EB抗体异常、血浆及全血EB病毒DNA升高、颈部淋巴结活检示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合并肺动脉高压(PAH)。予左旋培门冬酰胺酶+脂质体阿霉素+依托泊苷+甲泼尼龙(L-DEP)方案化疗后肺动脉压力降低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64 d PAH消失,随访至移植后10个月,病情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过敏性疾病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过敏性疾病儿童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的临床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1至3月期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657例年龄范围0~17岁过敏性疾病儿童为研究对象,中位数年龄6.6(4.7,9.9)岁,男443例(67.4%),女214例(32.6%)。收集患儿的人口学资料、疫苗接种情况、临床特点、治疗用药等数据,依据年龄、过敏性疾病类型、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组并比较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657例过敏性疾病儿童中有哮喘儿童568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627/657,95.4%),509例患儿(77.5%)以高热为主,446例(67.9%)为咳嗽,167例为乏力(25.4%),其中合并肺炎者10例(1.5%)。>6岁组出现咽痛22.0%(84/382)( χ 2=19.847, P<0.01)、乏力31.7%(121/382)( χ 2=23.831, P<0.01)、头痛34.6%(132/382)( χ 2=57.598, P<0.01)、肌肉关节疼痛16.0%(61/382)( χ 2=22.289, P<0.01)及呕吐11.0%(42/382)( χ 2=12.756, P<0.01)的比例最高;<3岁组流涕8.8%(5/57)( χ 2=8.411, P<0.01)、咳嗽45.6%(26/57)( χ 2=6.287, P<0.05)及咳痰7.0%(4/57)( χ 2=5.950, P<0.05)的发生率最低;3~6岁组咳嗽62.8%(137/218)( χ 2=6.287, P<0.05)发生率最高,合并喘息(10.1%,22/218)比例较高;>6岁组感染后咳嗽和(或)喘息症状缓解最快,68.8%(260/382)呼吸道症状病程<1周,3~6岁组和<3岁组分别为52.2%(114/218)和41.2%(22/57)( χ 2=23.166, P<0.01)。哮喘组咳嗽(59.7% vs 41.6%, χ 2=10.310, P<0.01)、喘息(8.5% vs 0.0%, χ 2=8.114, P<0.01)、咳痰(19.2% vs 7.9%, χ 2=10.310, P<0.0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其咳嗽和(或)喘息对运动及睡眠产生严重影响者(16.1% vs 0.0%, χ 2=5.436, P<0.05)及病程>4周者(25.1% vs 3.7%, χ 2=6.244, P<0.05)均显著高于非哮喘组。 结论:过敏性疾病患儿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后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为常见。3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呼吸道症状相对较少;3~6岁过敏儿童和支气管哮喘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后更易出现咳嗽、喘息,且病程相对更久,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儿的防治和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酸检测用于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阳性率低的原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基于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的病毒核酸检测是临床确诊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临床通过2019-nCoV的核酸检测结果确诊COVID-19存在阳性率偏低的现象。为明确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在充分肯定核酸检测用于确诊COVID-19应用价值的基础上,从患者病程、标本采集、标本运输与保存、标本处理、核酸提取与扩增、病毒核酸变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核酸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可能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发性大动脉炎相关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为研究其发病机制,并在其病因学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实验,需建立相关动物模型以完成进一步研究。在目前已发表的动脉炎相关动物模型的文章中,经雌激素诱导、基因敲除、细菌及病毒诱导等方案,具有一定的多发性大动脉炎建模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