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期梅毒41例免疫组化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性病科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并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的二期梅毒患者41例,分析皮损组织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以此为分组依据,分析不同组间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的差异。对连续数据使用 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对分类数据使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 结果:免疫组化检查显示,42份二期梅毒皮损切片中,68.3%存在梅毒螺旋体,主要分布于表皮下部及真皮浅中层。以斑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的梅毒螺旋体阳性率[80%(16/20)]较以丘疹为主的二期梅毒疹[50%(11/22)]高( P < 0.05)。在10种病理特征中,免疫组化阳性组较阴性组更常表现出皮突延长( P < 0.05)、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P < 0.05)、角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 P < 0.05)、苔藓样浸润模式( P < 0.05)、点状角质形成细胞坏死( P < 0.05)。免疫组化显示有较多数量梅毒螺旋体的切片表现出更多病理特征( H = 17.914, P < 0.001)。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有大量(8份)、中量(14份)及少量(5份)梅毒螺旋体的切片分别平均有8种、7种及6种梅毒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15份梅毒螺旋体免疫组化阴性的组织切片平均只有4种病理特征。 结论:免疫组化可以显示梅毒螺旋体在二期梅毒皮疹中的分布,梅毒螺旋体含量较多的组织切片显示更多的梅毒特异性病理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状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影像特征的预测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Ki-67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并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13例,均为女性,年龄24~78(51±10)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接受常规乳腺MR检查。根据术后病理Ki-67表达不同分为高表达组(Ki-67≥20%,153例)和低表达组(Ki-67<20%,60例)。从动态增强扫描第2期(CE-2)和第7期(CE-7)图像提取乳腺癌病变的影像组学特征,将所有病例根据MR检查时间先后顺序以7∶3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首先采用方差分析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选出具有显著分类性能的特征值,随后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法回归模型的方法,筛选出最佳特征值。同时对临床信息及常规影像学特征[包括腺体分型、背景实质强化程度、是否多灶/多中心、病灶位置、病灶形态、病灶长径、病灶短径、T 2WI信号特征、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腋窝是否伴有短径>1.0 cm淋巴结]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参数筛选。随后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构建Ki-67高低表达状态的预测模型。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进行评价。 结果:由CE-2和CE-7图像分别提取1 029个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筛选分别得到9个及7个最佳特征值,并将两组特征值组合共16个特征值构成CE-2+CE-7图像影像组学最佳特征值。临床影像特征筛选得到5个有价值的参数分别为病变位置、病变短径、DWI信号特征、ADC值、是否腋窝淋巴结短径>1.0 cm。由CE-2和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所得SVM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较高(>0.70)。将CE-2、CE-7、CE-2+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分别联合临床影像特征构建模型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效能较单独使用CE-2、CE-7、CE-2+CE-7图像影像组学特征所得模型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CE-2+CE-7+临床影像特征模型预测效能最佳,其在训练集中预测Ki-67表达状态的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95、84.6%、87.9%、76.2%;在测试集中分别为0.822、70.3%、76.1%、55.6%。结论:基于MRI多期增强影像组学特征的SVM模型能有效预测Ki-67表达状态,将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影像特征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以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入院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IgG4-RUMR)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IgG4-RUMR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按照2019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IgG4-RD分类标准评分,达到20分即诊断为IgG4-RUMR。结果:11例IgG4-RUMR患者男女比为9∶2,发病年龄44~83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明显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移植科(10例)及肿瘤科(1例)。11例患者中3例有泪腺肿物、涎腺肿大、IgG4相关性胰腺炎等相关病史。影像学上,8例显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并肾脏、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伴肾占位),1例显示睾丸、附睾及精索肿物,1例显示单纯肾实质占位,1例考虑前列腺增生。在接受过血清IgG4检测的10例患者中,血清IgG4水平为0.8~14.4 g/L。组织学上,11例均见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少数伴闭塞性静脉炎,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为12~155个/HPF,IgG4/IgG比值15%~77%。根据2019 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评分,11例得分20~48分,均满足IgG4-RUMR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1例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后,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行前列腺经尿道电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之后患者因涎腺肿大再次入院,复核原病理切片修正诊断为前列腺IgG4相关性疾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进入腹膜后纤维化药物研究性治疗;其余8例根据病情需要行粘连松解术或输尿管支架置入解除尿路梗阻后,行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IgG4-RUMR发病率低,临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其诊断需借助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综合评估。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病变中,应将IgG4-RUMR纳入鉴别诊断。另外,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中,2019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虽较复杂,但客观实用,适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提出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和血管周细胞瘤(HPC)合并为SFT/HPC。目前的治疗方案为手术切除并辅以放疗。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超过80% SFT/HPC的WHO病理分级为Ⅱ、Ⅲ级,肿瘤完全切除后10年的复发率为44.7%,而肿瘤次全切除后5年的复发率为68.6%。本文通过回顾SFT/HPC的历史变迁,对其诊断、治疗、预后因素等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和分子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嗜酸性空泡状肾肿瘤(eosinophilic vacuolated tumor of the kidney,EV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改变、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4至2020年间的4例EVT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高通量DNA靶向测序及随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2例。患者年龄44~63岁,平均年龄51岁。肿块最大径1.5~4.2 cm(平均肿块最大径2.3 cm)。镜下肿瘤境界清楚、无包膜,肿瘤内及周围可见厚壁血管,肿瘤细胞主要呈巢状结构、少量管状结构,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存在明显的、大小不一的胞质空泡(通常为大的细胞质空泡)、核仁明显,局部间质疏松水肿或透明变。免疫表型:4例EVT均弥漫表达CD117,细胞角蛋白(CK)7均阴性,CD10和P504s均阳性,4例MTOR、S6和Cathepsin K均阳性,TFE3、碳酸酐酶9、Melan A和HMB45均阴性,SDHB阳性表达。高通量DNA靶向测序证实4例病例均存在MTOR基因突变,其中2例同时存在TSC2基因突变。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病生存。结论:EVT是一种罕见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特征,生物学行为惰性,识别这种新的罕见的具有独特特征的实体将更好的分类肾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IgA肾病伴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血脂异常对儿童IgA肾病(IgAN)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小儿肾病中心确诊为原发性IgAN的患儿资料。按血脂是否正常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以下4组: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组,分析比较各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IgAN患儿252例,男169例,女83例,男/女比为2.04∶1,年龄为(9.3±3.1)岁,34.5%的IgAN患儿伴有高血压;其中血脂异常组170例(67.5%),血脂正常组82例(32.5%);按临床分类将血脂异常组分为高胆固醇血症组(58例,23.0%)、高三酰甘油血症组(16例,6.3%)、混合性高脂血症组(77例,30.6%)及低HDL-C血症组(19例,7.5%)。血脂异常组收缩压、舒张压、伴高血压的比例、血尿素氮、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 P<0.05),血清白蛋白、血IgA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均低于血脂正常组(均 P<0.05)。慢性肾脏病(CKD)1期和CKD 2~5期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比例分别为65.0%和84.4%,血脂异常组中CKD 2~5期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 P<0.05)。血脂异常组Lee氏病理分级Ⅲ~V级所占比例高于血脂正常组( 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血脂异常组中M1(>50%肾小球系膜区出现系膜细胞增生)和E1(有毛细血管内增生)所占比例均高于血脂正常组(均 P<0.05),两组在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及新月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类型血脂异常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收缩压、舒张压、血尿酸及尿蛋白量均高于其他血脂异常组(均 P<0.05),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其他血脂异常组( P<0.01)。牛津病理分型结果显示,高胆固醇血症组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组中E1所占比例较高(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高血压( OR=2.734,95% CI 1.327~5.632, P=0.006)和低血清白蛋白( OR=0.838, 95% CI 0.791~0.889, P<0.001)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论:本中心67.5%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其临床表现及病理结构改变较血脂正常患儿严重,且以伴发混合性高脂血症的IgAN患儿更为明显。伴高血压及低血清白蛋白是IgAN患儿伴发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AB分型联合Arima分型对食管表浅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判定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AB分型联合Arima分型预测浅表食管鳞状细胞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ESCC)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方法:2017年7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及江苏省中医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鳞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s,IPCL)AB分型为B2型的患者(76处SESCC病变)纳入回顾性研究,根据Arima分型规则对IPCL进行二次分类,以病理判定的浸润深度为金标准,分析B2型联合Arima分型对SESCC浸润深度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76处病变中,31处(40.79%)浸润黏膜肌层(T1a-MM)或黏膜下层浅层(T1b-SM1),B2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70.45%(31/44)、79.64%(176/221)、40.79%(31/76)、93.12%(176/189)、78.11%(207/265)。对病变的IPCL进行Arima分型后,B2-4ML型、B2-AVA-4M型IPCL预测T1a-MM/T1b-SM1 SESCC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61.36%(27/44)、88.24%(195/221)、50.94%(27/53)、91.98%(195/212)、83.77%(222/265)和38.64%(17/44)、94.57%(209/221)、58.62%(17/29)、88.56%(209/236)、85.28%(226/265)。结论:B2型IPCL联合Arima分型可以提高对T1a-MM/T1b-SM1 SESCC的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固定自脱型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应用于胰肠吻合术的动物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自固定自脱型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应用于胰肠吻合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动物实验研究。基于胰肠吻合“瘘管愈合”学说创建的洪氏胰肠吻合技术研制自固定自脱型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动物实验前已完成10项生物相容性体外试验。实验于2022年2—9月完成。取25只普通级巴马小型猪,采用丝线双重结扎胰腺颈部,使结扎远端主胰管扩张建模。将建模成功的23只巴马小型猪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三组,即支架组(11只)、手工缝合组(8只)、假手术组(4只)。比较支架组和手工缝合组的胰肠吻合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及胰肠吻合口承受的压力值。通过腹部X线片观察自固定自脱型胰肠吻合引流支架脱落时间。通过术后病理学检查观察胰肠吻合口愈合时间、愈合方式和狭窄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分类资料。 结果:支架组和手工缝合组的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胰肠吻合时间、术后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和胰肠吻合口承受压力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腹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引流支架组术后21 d胰肠吻合引流支架逐渐脱落排除体外,术后3个月后支架均脱落。大体和镜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支架组术后7 d吻合口愈合;手工缝合组术后14 d吻合口愈合。支架组和手工缝合组术后35 d内的吻合口狭窄率分别为2/8和6/8(Fisher确切概率法: P=0.132)。 结论:自固定自脱型胰肠吻合引流支架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巴马小型猪的胰肠吻合术中,与手工缝合法胰肠吻合技术相比,吻合口愈合时间可能更早,狭窄率可能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100例子宫内膜癌病例,利用Sanger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按照第5版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诊断流程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各分子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10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3岁。POLE突变型10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2例(2/10),G3级宫内膜样癌2例(2/10),其他高级别亚型3例(3/10)。错配修复缺陷型38例,其中“双分子特征”子宫内膜癌1例(1/38,2.6%),宫内膜样癌36例(36/38,94.7%);21例(21/38,55.3%)表现为MLH1、PMS2同时缺失,20例(20/21,95.2%)为MLH1甲基化阳性病例,即为散发性子宫内膜癌;6例(6/38,15.8%)行Lynch综合征相关基因胚系检测,其中1例为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无特异分子特征型44例,其中G1~2级宫内膜样癌34例(34/44,77.3%),G3级宫内膜样癌7例(7/44,15.9%)。p53异常型8例,其中G3级宫内膜样癌4例(4/8),其他高级别亚型2例(2/8),且1例(1/8)为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综合征患者。结论:正确解读子宫内膜癌中POLE基因突变、MMR蛋白及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是进行分子分型的关键,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诊断流程和规范进行判读,确保分子分型的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8例胰腺囊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诊断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胰腺浆液性囊腺瘤(SCN)和黏液性囊腺瘤(MCN)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探讨其对外科治疗策略选择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SCN或MC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术前误诊病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共纳入98例胰腺囊性肿瘤病例,包括71例SCN,26例MCN和1例黏液性囊腺癌。病变75.5%位于胰体尾部,89.8%表现为单囊,其中44.9%囊壁强化,39.8%囊内有实性成分,38.8%囊内出现分隔,14.3%囊壁钙化。CT和MRI总的诊断正确率为36.7%(36/98),诊断模糊率为28.5%(28/98),误诊率为34.7%(34/98),CT和MRI高估性误诊率分别为23.0%(14/61)和29.7%(11/37)。其中CT诊断正确率为31.1%(19/61),MRI诊断正确率为45.9%(17/37),两种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及误诊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T和MRI对胰腺囊性肿瘤正确诊断率低,误诊率高,且接近1/4的患者因高估性误诊接受了不必要的手术。因此,胰腺囊性肿瘤正确的影像学诊断对外科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